宦官插手朝權在歷史已經不算什麼奇聞了;而縱觀整個中國王朝歷史,我們能夠發現王朝毀滅大多數與宦官是有一定的聯繫,更是有不少帝國之殤始作者就是宦官,趙高與秦朝二世而亡,唐朝李輔國與安史之亂,童貫與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王振與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等等。那麼為何太監會成為歷代帝國禍亂的根源呢?
宦官的出現基於皇家現實的需要
宦官是古代皇家封建思想的產物,將一個正常的男人通過閹割的手段來達到男不男、女不女的狀態;宦官是皇宮和後宮的剛性需求職業,畢竟很多事情光靠宮女是幹不來的,靠侍衛又容易引發後宮之亂。
皇帝們既要保證後宮妃子和宮女的清白之身,同時也要保證後宮之中的重體力活能有人幹,那麼被閹割的男性入宮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古代王朝中,宦官堪稱「宮闈的守護者」;宦官其實出現的十分的早,也是中國歷史一種古老的職業,但一般當宦官(太監)的人,都是家境極度貧窮或者是獲罪充為宮奴的兩類人,當然了也有一些文人因為不招待見,又十分迷戀權勢,就索性進宮當宦官。
宦官地位低下,造成心理扭曲,迷戀權力
宦官這個職業在歷史的地位其實十分的低微,就是伺候人的一個差事,別說文臣武將看不起宦官們,就連平民老百姓都以宦官為恥;這種社會的嘲諷和時代的罵名也讓許多宦官心理極度扭曲。
而生理上的缺陷也讓他們十分的自卑,試想一輩子活得低聲下四,還得受到別人的嘲諷,再加上社會、宮廷制度對宦官是十分的不公正,這也導致了宦官一旦抓住機會就會拼盡所有努力去牢牢的爭取。
宦官報復性思維,是王朝覆滅的根源
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同樣的,皇帝給了宦官權力後,那麼宦官很可能就會利用權力來大肆的壓制一切反抗自己的聲音,這就是典型的被壓迫報復性思維;而宦官也通過不斷的權力汲取,成為了帝國禍亂之源。
正如前文所講的,秦朝的趙高之亂,漢朝的十常侍之亂、唐朝晚期的宦官節度使、明朝末期的魏忠賢之亂、再到清朝的李蓮英權傾朝野,這些歷史長遠的王朝的滅亡根源,是離不開宦官的影響,但是歸根結底這些王朝的覆滅,也是因為皇帝過度信任宦官的原因。
宦官逆襲之路,充滿艱辛
宦官的上位是充滿坎坷的,大家千萬別認為隨便一個太監就可以把持朝政,這還真不是。能夠從一個小太監,一步步地成長到手握國家權力的大宦官,那其中的辛酸和坎坷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也因此,手握重權的宦官們一般都是十分有能耐,這樣的宦官也很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壓制別人。
趙高原本也是秦王宮裡一個不知名的小宦官,然而,卻通過陪伴嬴政幾十年的時間,慢慢地一步步把自己鋪路,到嬴政去世後,趙高的權勢已經無法有人可以相比,而歷史上也稱他:「思慮異於常人」,趙高的手段和頭腦一點都不簡單。
明代的魏忠賢原本就是一個地痞流氓,後來獲罪被閹割成為太監進了皇宮,靠著自己那張三寸不爛之舌,愣是活生生的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並且魏忠賢絕非歷史上評價的那麼低劣無能,他把持朝政那些年,明朝內部還是很安定的,而對抗國內起義和國外女真,魏忠賢是能者上位,在小事上含糊,但是在大事上一點都不含糊。
或許是因為自己比普通男人少了一些什麼,宦官們這一輩子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權和錢,而色對他們沒有任何的誘惑;這就好比,如果一個文臣上位,他有可能因為情和愛而影響自己的仕途,但是宦官們卻絕對不會因為感情影響自己,因為他們本身自己就深受深宮的摧殘,冷血和無情才是他們立身之本。
並且成為一個宦官的人,家庭會與之斷絕關係,這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親情所在,這也導致了宦官長期缺乏關愛,而產生的扭曲性格,往往宦官是善變的,他們的情緒是會隨時變化的,因此,宦官是王朝產物,也是王朝禍亂之源。
宦官崛起於君權與權的鬥爭
那麼宦官專權和亂權因何而談起呢?歷史上宦官專權亂政的例子不計其數,並且幾乎每朝每代都有宦官會專權;其實這也源於封建王朝的君權和權,鬥爭激烈之下,君王為了增加自己的監控力度和權力質量,往往會扶持其宦官集團來對抗朝臣集團。
並且君王們自小就是在皇家庭院長大,身邊陪伴的更多的都是一些宦官,那麼近水樓臺先得月,宦官獲得皇帝信任感是十分容易的;再加上中國政治局勢多變,往往朝臣權力總會在舊帝和新帝交替之間而迅速膨脹。
君王為了鞏固帝位和排除異己,就需要宦官的幫助,而宦官插手政治往往也發生在中央集權狀態下,宦官幫助皇帝奪得大權,那麼自身的地位就水漲船高了。
唐朝晚期,皇帝借宦官之手,平衡軍權
借唐朝晚期來講,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中央為了平叛,大肆地封賞大量的節度使,這就是藩鎮之亂,藩鎮實力嚴重威脅到了中央王朝,那麼王朝君王為了平衡軍權勢力,就會啟用宦官來插手軍中事務,這就是有名的唐朝觀軍容使的由來。
這個職位是專門為宦官而設立,從一定程度上也看出唐朝晚期的統治者,都已經不相信朝臣和武將,那麼看來看去,也只有身邊的太監們值得信任,因此,從唐開始,宦官從插手政治已經演化到插手軍權了。
這樣的制約方式只是形成了暫時的權力平衡,但是卻為後來的禍亂埋下了很多的禍根,唐朝晚期宦官和皇帝互相爭鬥,雙方都喊來了實力強大的藩鎮節度使,最終以唐朝君王旗下的節度使朱溫勝利,也因此,朱溫從掌握軍權一越掌握到了政權,唐朝也開始走向滅絕。
同是天涯淪落人,活著卑微,但宦官集團內部很團結
所以說,宦官專政和亂政也成為「閹黨」;並且宦官集團內部的團結力度,還是非常強大的,可能是同是天下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宦官們一旦有一個掌握了權力,那麼下面的宦官就會聯手幫助他,這也和古代封建社會制度有一定的關聯。
畢竟作為與一個人,就算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也希望能夠得到尊重,這種尊重靠自己的品行和忠誠是換取不到的,就必須得壓著世人,這才能夠真正獲得尊重。太監們活的卑微,但一旦自尊起來,那種強烈的自尊心,會使得他們毀滅一切阻擋在前面的障礙,就算這個障礙是皇帝也沒什麼關係。
皇帝給出去的「權」,覆水難收
那麼說到這裡,有的人可能會問了,既然皇帝能夠給宦官權力,那麼收回他的權力不是非常容易嗎?此言差矣,給別人東西容易,但是要別人還回來就非常困難了;就好像你借出幾千塊錢,對方會輕易還你錢嗎?宦官掌權後,如果皇帝要收回權力,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狀況:
第一,直接弄死皇帝,扶持新帝;第二,拉攏朝臣,與皇帝正式對抗,結果只能兩敗俱傷。相對而言,第二種辦法宦官們是不敢使用的,比較文臣們一個比一個奸猾,萬一鬥了那麼久最後卻為某個權臣鋪路,那麼自己的結局也不會好。
所以,幹掉皇帝就是最好的選擇;宦官弒君也不是什麼新聞,在東漢年間,晚期的宦官的權力已經達到了巔峰,可以說皇帝都是他們隨便扶持起來的,如果讓他們發現某個皇帝不聽管教,動不動就和自己作對,又或者表露出要剷除自己的意思,那麼對不起,毒殺、絞殺就成為了這些帝王的斷頭臺。
太監掌控著宮內消息網,直接對外公布皇帝突發疾病駕崩了,接著在扶持新帝,然後,繼續享受權力帶來的果實。所以說,給出權力很容易,但皇帝收回權力也意味著要經歷一番腥風血雨,但是人家能夠從重重危機中一步步的走上權力巔峰,誰都不是智力障礙者,你搞我,我肯定不能坐以待斃。因此,帝國晚期的內宮禍亂,都是皇帝與宦官們進行權力博弈而導致的。
小結
作為封建時代的帝國統治者,皇帝有皇帝的憂愁,當皇帝並不容易,這是個高危職業,皇帝要提防各種人;但當太監更不容易,不僅高危還不受待見;既然你對我不仁,別怪我對你不義,王朝的太監們為了生存和權力,做了多少違背道德的事情,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道德對自己不公,為何自己還要遵守道德。
從這一點看,太監們做事有時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或許你認為你依舊牢牢壓制住太監的勢力,但你恰恰忽略了,太監們早就把黑手埋在了你身邊,你一旦表露出任何跡象,那麼就請皇帝住進皇陵裡,太監雖然活得卑微,但一旦得到權力後,就會產生報復性思維,屢次改寫帝國命運。
太監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沒有太監的存在,那麼整個後宮的發展維持是難以想像;如果沒有太監的存在,那麼君權與臣權的爭鬥,或許會以君權失敗而告終,那麼這就違背了王朝統治的初衷;而宦官集團不僅聽話,還值得信任,有他們在,帝王的時間能夠安排的更加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