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
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臣子們也就算了,畢竟是外人,但與朱棣同為朱家骨肉至親的建文帝的兄弟姐妹和子女們,他們的處境又如何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建文帝四個兄弟的結局。建文帝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一共生有五子四女。建文帝是次子,他的大哥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都是名將常遇春之女常氏所生。
按理說,朱雄英是嫡長子,無論如何皇位也傳不到朱允炆這裡,但朱雄英夭折於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只活了8歲,所以排行第二的朱允炆就成了正牌皇太孫。在朱允炆繼位稱帝後,他按慣例追封這位早逝的大哥為虞懷王。
除朱雄英福薄外,朱允炆的其他三個弟兄,三弟朱允熥、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分別被朱允炆封為吳王、衡王、徐王,身份極為顯赫。
可等到朱棣篡位後,這三兄弟也成了他重點打擊的對象。他將三人原本的王爵降一等為郡王,然後又將朱允熥、朱允熞兩人分別打發到漳州、建昌居住。
在建文帝舊臣景清密謀行刺朱棣事敗後,朱棣大受刺激,對建文一脈的打擊變得愈發酷烈。他在當年九月將兩個侄子召回京師,隨後廢他們為庶人,並送至鳳陽老家監視居住。
在這種嚴密的監視下,朱允熥兄弟倆根本沒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按理說已經無法妨礙到朱棣了。可人倒黴起來喝口涼水都塞牙,永樂十五年,谷王朱橞誣陷崇陽王朱悅燇謀反,結果卻連累到朱允熥這倒黴孩子。
史書記載,在谷王朱橞攀誣事件發生後,朱允熥「遂於是年暴卒」,此時他剛剛39歲。他死後,他的子孫依舊被朱棣一脈視為「罪宗」嚴加看管,因為他曾被封為吳王,他的後代也被稱為「吳庶人」。
這一支系和其他「罪宗」一樣,一直到英宗朝明才被特赦,讓他們「自擇婚配,其親戚許相往來」。而等到朱允熥徹底恢復吳王封號,則是南明弘光年間的事情了,此事距離朱允熥暴死,已經過去了200年。
朱允熞的情況比朱允熥還要慘上一些。他年紀較小,去世前甚至沒有留下子孫後裔,因此《明史》對他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就連他的去世時間都含糊不清,只大致記載是在永樂十三年左右。
最小的五弟朱允熙似乎還幸運一些,他是三人中唯一一個得以保留郡王爵位的,也是唯一一個沒有遭到囚禁的。他被朱棣封為「敷惠王」,由於年齡較小,朱棣特許他和母親一起居住在懿文太子陵旁,為父親守墓。
可朱允熙的死也著實令人懷疑,在朱棣下旨要他「世奉太子祀」後兩年,他的府邸就被一場大火所焚,他本人也死於火中,死時他年僅16歲。不少人認為,這是朱棣斬草除根之舉。
除了這幾個兄弟外,朱允炆還有四個姐妹,但《明史》對這四女的記載並不多。
長女江都公主,只寫了她嫁給耿炳文之子耿璿。這位駙馬曾經建議他父親直搗朱棣老巢北平,永樂初年耿璿和他的幾位兄弟因為不願意效忠朱棣,由此被殺。而江都公主本人也被降為郡主,隨後因憂慮過度而死。
江都公主還是四人中記載最為詳細的,除她以外建文的二妹和四妹,幾乎沒有任何史料可尋,只知道她們的封號分別是宜倫郡主和南平郡主。而三妹更是連封號都找不到記錄。
最後再說一說建文帝的兒子們。和他的兄弟姐妹們相比,建文帝的兒子們才是朱棣最重視的防範對象。
建文帝長子朱文奎,在靖難之役中和朱允炆一起消失於皇城大火中。他的歸宿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死於大火,也有人認為他和朱允炆一樣假死脫逃,甚至有些陰謀論者覺得他在朱棣入城後被其俘虜,只不過後者為了消除這樣一位前朝太子可能帶來的威脅,將他殺害後還故意假稱失蹤。
這種說法小編覺得其實不太站得住腳,畢竟即使少了一個朱文奎,還有一個次子朱文圭在,而且兩人年齡都不大,分別是7歲和2歲,朱棣完全沒有必要故弄玄虛。因此,他應該是死於大火或者像眾人傳說那樣假死脫身了。
朱文圭的結局不像他哥哥那樣撲朔迷離。靖難之役後他被貶為庶人,囚禁於鳳陽老家嚴格看管,他的後代被稱為「建庶人」,和朱允熥後裔「吳庶人」一樣,他們也是在英宗朝重獲自由的。
只不過,這時朱文圭被囚禁55年,已經從牙牙學語的幼童變成了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他一生幾乎都生活在鳳陽高牆之內,甚至連街上牛馬都完全沒有見過。「出獄」後不久,與外界嚴重脫節的朱文圭,很快就因病離世了。
身為龍子龍孫,朱文奎和朱文圭的一生卻如此坎坷,自始至終都充當著靖難之役的犧牲品,也真的算是世事無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