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建文帝是被削藩引出的「靖難之役」推翻的,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靖難之役爆發前,建文帝的忠良高巍曾經提出了一個明朝版的「推恩令」——「南北諸王子弟易封」。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方案是讓藩王與子弟分開居住,北方藩王的子弟住南方,南方藩王的子弟住 北方。這樣一來,「分封而不錫土」的明朝藩王實際上就變成了朝廷的外派官員,藩王問題自然解決。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厲害之處在於短時間內並不損害藩王的利益,很難激起「靖難之役」這樣的叛亂,堪稱明朝版「推恩令」。那麼建文帝為什麼沒有採納忠良之臣高巍提出的這個明朝版「推恩令」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建文帝沒有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原因在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本鬼接下來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本鬼認為建文帝沒有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有三個原因:
第一,「南北諸王子弟易封」在短時間保護了藩王的利益,而這恰恰是建文帝不能接受的。從後來一系列削藩措施和「靖難之役」時的決策能看出,建文帝此人「不講武德」,想靠「偷襲」快速解決藩王問題。
第二,在西漢、西晉、明朝三個藩王問題較嚴重的大一統朝代中,明朝藩王是實力最弱的。但從紙面數據上講,任何一個明朝藩王都不具備單獨對抗朝廷的實力,因此建文帝並太不在乎藩王的反抗。
第三,高巍是遼州(今山西省左權縣)人、還是武官(前軍都督府左斷事)出身。而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出身的南方人,比如黃子澄(江西)、齊泰(南直隸)、方孝孺(浙江)等等。
如果建文帝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那方案的提出者高巍必然深受重用,進而威脅到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地位。建文帝會拒絕採納高巍的建議,恐怕與這些「空談誤國」的文人脫不了關係。
當燕王朱棣打進南京城的時候,高巍一樣自殺身亡,為建文帝盡忠而死。只不過與多少有點自作自受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相比,高巍算是真的「得非其主,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