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為什麼沒有採納忠良之臣提出的明朝版「推恩令」?

2020-12-24 鬼說天下

眾所周知,明建文帝是被削藩引出的「靖難之役」推翻的,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靖難之役爆發前,建文帝的忠良高巍曾經提出了一個明朝版的「推恩令」——「南北諸王子弟易封」。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方案是讓藩王與子弟分開居住,北方藩王的子弟住南方,南方藩王的子弟住 北方。這樣一來,「分封而不錫土」的明朝藩王實際上就變成了朝廷的外派官員,藩王問題自然解決。

「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厲害之處在於短時間內並不損害藩王的利益,很難激起「靖難之役」這樣的叛亂,堪稱明朝版「推恩令」。那麼建文帝為什麼沒有採納忠良之臣高巍提出的這個明朝版「推恩令」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建文帝沒有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的原因在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本鬼接下來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本鬼認為建文帝沒有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有三個原因:

第一,「南北諸王子弟易封」在短時間保護了藩王的利益,而這恰恰是建文帝不能接受的。從後來一系列削藩措施和「靖難之役」時的決策能看出,建文帝此人「不講武德」,想靠「偷襲」快速解決藩王問題。

第二,在西漢、西晉、明朝三個藩王問題較嚴重的大一統朝代中,明朝藩王是實力最弱的。但從紙面數據上講,任何一個明朝藩王都不具備單獨對抗朝廷的實力,因此建文帝並太不在乎藩王的反抗。

第三,高巍是遼州(今山西省左權縣)人、還是武官(前軍都督府左斷事)出身。而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出身的南方人,比如黃子澄(江西)、齊泰(南直隸)、方孝孺(浙江)等等。

如果建文帝採納「南北諸王子弟易封」,那方案的提出者高巍必然深受重用,進而威脅到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地位。建文帝會拒絕採納高巍的建議,恐怕與這些「空談誤國」的文人脫不了關係。

當燕王朱棣打進南京城的時候,高巍一樣自殺身亡,為建文帝盡忠而死。只不過與多少有點自作自受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相比,高巍算是真的「得非其主,可惜,可惜」。

相關焦點

  •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明朝最大懸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靖難之役的起兵造反,朱棣經過三年從北平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下,李景隆最後開金川門迎降。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 藏寶圖、五毒教與建文帝
    當年燕王朱棣篡位,發動靖難之役,大軍從北京打到南京,建文帝匆忙逃走,將內庫的財寶埋在南京一個秘密地方,便是這批寶藏。 第八回寫袁承志「取出圖來細看,見圖中心處有個紅圈,圈旁註著「魏國公府」四字「。魏國公即明朝開國大將徐達,靖難之役時他已去世,長子徐輝祖忠於建文帝並帶兵力抗燕軍,後來朱棣得勝,為收拾人心,竟也沒有殺他。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終在圖謀復闢。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方克勤有一個兒子,從小在父親的教育下,聰慧過人,有「小韓愈」之稱,此人名叫方孝孺。    然而,靖難之役的結局讓建文帝十分意外,朝廷的中央軍竟然被燕王打的節節敗退。建文三年,朱棣一方面請求雙方「和談」,條件是讓建文帝殺掉齊泰、黃子澄等「佞臣」,然後赦免燕王的罪過。建文帝非常心動,方孝孺認為,朱棣已經發動戰爭,不可能會和談的,這種和談是朱棣的緩兵之計,因此讓建文帝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朱棣看到「和談」無望,便發動北軍繼續南下。其實,雖然朱棣是假和談,但當時朝廷的軍隊也更需要休整,而朱棣提出的和談,其實也符合建文帝的利益。方孝孺盲目自信,讓建文帝錯過了這樣的機會。
  • 最完美的陽謀——推恩令
    最近有人把孫臏的「圍魏救趙」、晏子的「二桃殺三士」、漢武帝的「推恩令」、王猛的「金刀計」並稱為四大陽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其中我認為最完美的陽謀——推恩令。那麼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推恩令是怎麼回事?推恩令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朝朝廷出臺的一種政策,它規定:從今之後諸侯王死後,下一代的襲爵人只能夠繼承原來諸侯王的一半封地,而剩下的一半將平均分給諸侯王其他的兒子們。這個計策的目的是為了讓諸侯王的封地日益減少,避免出現七國之亂那種情況。我們之前說陽謀利用的是人性的弱點,那麼推恩令利用的是人類的什麼弱點呢?
  • 「推恩令」廣獲好評,但它對後世的一項巨大危害,被普遍忽視
    漢朝漢武帝時期實行的「推恩令」,雖然沒有徹底解決藩王的問題,沒有完全達到「削藩」的效果。但是有效緩解了藩王帶來的危害,維護了中央集權。同時,由於不是採用強制手段,是一種比較溫和的策略,因而給整個血腥殘忍的封建王朝時代,添上了一抹鮮亮的色彩。
  • 漢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獨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要是能夠對諸侯王推行獨生令,漢武帝也就不會施行推恩令了。對於削弱諸侯王來說,獨生令那比推恩令更快捷有效。漢武帝對諸侯國施行推恩令的目的,就是為了逐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在施行推恩令以前,諸侯國的延續,只能是由嫡長子一人來繼承。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明史》1402年7月13日,朱棣進入南京城之時,皇宮中也燃燒起熊熊大火,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等到火勢撲滅後,從起火現場找到了兩具屍體,燕王讓負責帝後起居的太監們前來認屍,都說這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體,過了幾天朱棣就將他們安葬了。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
    導語: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建文皇帝是否把傳國玉璽給朱棣了?可我們也要認識到朱棣的成就,是建立在靖難之役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靖難之役,可能就沒有明成祖朱棣,也沒有現今的紫禁城;在靖難之役中,很多人流離失所,當時朱允炆也不知所蹤朱棣稱帝後卻總是放不下朱允炆,在很多史書中都記載,朱棣一生都在尋找朱允炆;那麼,究竟朱棣為什麼非要找到朱允炆?是什麼原因讓他遲遲不敢放下這個心結?
  • 老僧題詩「流落江湖數十秋」,明英宗官差問何意,他說朕是建文帝
    文|和佛賞花去無論是在明朝還是清朝的史籍中,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的行蹤都是一個謎。一次,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給幼年的明神宗上課,這位萬曆皇帝就問詢,建文帝真的逃了出去嗎?張居正很是尷尬,他說,建文帝的下落,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之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很快就對眾藩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結果削藩沒削成,反而被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去了江山,從此不知去向。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看朱棣可疑操作,一面官宣死訊一面四處尋找
    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當他來到皇宮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很顯然,朱棣奪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隨便找了具屍體認作建文帝,為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你們原來的皇帝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現在老老實實地跟著我幹吧。除去朱棣的官方宣傳之外,建文帝在城破之時,通過秘道逃脫的說法更容易讓人相信。而且就連朱棣本人,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後,這個孫子為何要舉報自己的親爺爺?
    介於嚴重的形勢,於是大臣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這便是推恩令的雛形。 隨後,賈誼的進言被採納,漢文帝將齊國一封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然而賈誼的策略雖好使,但漢文帝沒有推而廣之,原因是一來本人行事保守仁厚,二來不是推恩令的精髓。而分解上述兩國,不過是事先抓到把柄,有了主動權,否則漢文帝也抹不開面子。
  •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一定要四處尋找建文帝?因為不安啊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
  • 明朝16帝,為什麼北京只有13陵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昌平有個明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帝陵園,裡面有明朝13位皇帝,但明朝實際在位的有16位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其他3位是誰呢?為什麼沒有埋葬在十三陵呢?首先第一位沒有埋葬在十三陵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是朱棣在朱元璋死後奪取了帝位之後才遷都北京的,因此朱元璋埋葬在了今天的南京明孝陵!第二位就是被朱棣奪取的建文帝朱允文了,他原本是太子朱標的兒子,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又過於喜歡太子,就立朱允文為皇太孫,傳位給孫子。
  • 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仁宣之治和「兩屆任期」的明英宗
    明朝皇帝一共有十六位,最為人所熟知的恰恰在首尾兩端,前三個洪武、建文和永樂那是赫赫揚名,後面的萬曆、天啟和崇禎也都屬於最大歷史話題之列。但凡事都有個過渡,歷史不可能無緣無故地跳躍式發展,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永樂皇帝之後的幾任明朝皇帝。
  • 為什麼唐朝以後就沒有文帝、武帝了,難道是因為沒人配得上嗎?
    歷史上的X文帝、X武帝、X明帝也基本都是英明帝王。 平諡和惡諡很少見,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思想,大家都恨不得把祖先誇上天,沒有誰會把屎盆子往祖先頭上扣。不過,如果是末代帝王,追封諡號的權力掌握在下一個王朝的手中,那可就糟透了。關係處理得不好的,一般給惡諡,周幽王(動祭亂常曰幽)、隋煬帝(去禮遠眾曰煬),這都是實打實的惡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