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稱呼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們熟悉的帝王之中,有的文治功績非常突出,大家就稱他們為X文帝,比如漢文帝、隋文帝、晉文帝(司馬昭)等;有的武運昌隆,大家就稱他們為X武帝,比如漢武帝、魏武帝(曹操)等。
隋文帝
不過,越往後走,皇帝的稱呼就亂起來了,有的稱宗稱祖,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有的甚至是以年代來稱呼了,比如康熙帝、乾隆帝等等。這麼複雜的稱號,裡面的門道真得好好的理清一下。
康熙帝是以年號稱呼的,這是清朝皇帝的特色
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妄下定論,給別人亂貼標籤,絲毫不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實際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過早的對一個人進行定性評價,往往評價得越快,耳光就扇得越狠。比如,學霸明星翟XX等等。
這方面古人很有智慧,等到人過世後,才由後人給他一個總體評價,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這就是諡號的由來。皇帝死了由繼任者定一個諡號,大臣死了由皇帝定一個諡號。我們熟悉的漢X帝,魏X帝都是這樣來的。諡號之中,有美諡、平諡、惡諡。
漢武帝(劇照)的諡號其實是孝武皇帝,以孝開頭的諡號是漢朝的特色
美諡很多種,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逸周書·諡法解》。美諡裡面,經天緯地曰文,威彊敵德曰武,照臨四方曰明。文、武、明這種諡號一聽來就覺得很牛逼。歷史上的X文帝、X武帝、X明帝也基本都是英明帝王。
平諡和惡諡很少見,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思想,大家都恨不得把祖先誇上天,沒有誰會把屎盆子往祖先頭上扣。不過,如果是末代帝王,追封諡號的權力掌握在下一個王朝的手中,那可就糟透了。關係處理得不好的,一般給惡諡,周幽王(動祭亂常曰幽)、隋煬帝(去禮遠眾曰煬),這都是實打實的惡諡。關係處理得好的,說不定還能有個美諡,漢獻帝(聰明睿智曰獻)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楊廣有兩個諡號,一個是煬,一個是明,諡號代表了楊廣的功和過
不過,如果想憑諡號去反推皇帝的品性、功績,那基本是無稽之談。因為,諡號很快就被玩壞了。
第一個例外是秦始皇。他覺得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霸氣地廢除了諡號,稱自己為始皇帝,後面一字排開,秦二世,秦三世,秦N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第二個例外是唐太宗。本來,李世民死後諡「文」,這樣一來唐文帝跟漢文帝、隋文帝一樣,都能名垂千古。不過,他的兒子想來想去覺得這並不足以形容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於是加諡「文武聖皇帝」。再後來,又有孝順的後人給李世民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樣一來,稱呼李世民為唐文帝、唐武帝都不夠全面了。還好,唐朝的皇帝都有廟號,於是唐宋以後,逐漸就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
既然諡號不用來直接稱呼皇帝,大家玩起諡號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反正越長越好,越長越顯得祖上輝煌,越長越顯得自己孝順。
明太祖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這個諡號很有點神仙的味道,可以和「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PK比較一下。
清太祖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加點小節奏,你就能不由自主的唱一個RAP。
諡號越來越長,也越來越誇張,恨不得把所有的溢美之詞都用上。取諡號的時候,大家又特別喜歡用「文」「武」兩個字,於是,幾乎所有皇帝的諡號裡面都有「文」「武」兩個字了。舉個例子:
明成祖朱棣的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允炆的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的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包括這三位在內的明朝皇帝的諡號中,都有文、武兩字,誰都能說自己是明文帝和明武帝,所以文帝、武帝根本就沒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