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一定要四處尋找建文帝?因為不安啊

2020-12-15 白雲閒聊蒼狗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

攻下南京後,朱棣本來立刻宣稱建文已死,然後拉著所謂「大侄子」的屍體哭得是痛不欲生。哭也哭了,位也篡了,可是朱棣依舊不踏實,為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完顏宗弼(金兀朮)死的時候,給當時的金國皇帝留了一計,如果未來對宋戰爭不利,立徽、欽於北方稱帝。現在來看,這真是個狠招,趙構最怕別人說自己皇位來路不正,要是正統皇帝復位,別管當初多丟人,龍椅一坐,犯嘀咕的肯定大有人在,這還是臉都丟到姥姥家的徽、欽二帝。

到朱棣這,建文帝除了對藩王狠一點,其他方面可沒表現出問題,自己可是結結實實的反賊,現在正主皇帝生死不明,你不找他,鬼知道屁股下面的那張椅子能坐多久。

所以說失蹤才是最麻煩的,朱棣從來就不敢公開宣布建文帝失蹤,當時官方消息就是建文帝死了,和方孝儒的對話中也說了自焚而死,朱棣敢造反就不怕背上弒君的罪名,沒什麼不好說的,造反還不殺原來的皇帝,留著他幹嘛?

退一萬步講,也沒必要非說自己殺的,屍體亮出來告訴建文餘黨死心吧並以君王之禮厚葬,然後隨便找個小兵背鍋,忍著笑罵幾句,明明是國家有奸臣,我來清君側,你小子不長眼把我侄子殺了,皇帝沒了你讓我怎麼辦,然後所有人跪下山呼「國賴長君!!!」,最後朱棣掉幾滴眼淚表示侄子你放心,咱都老朱家的人,江山我替你照看著。對朱棣來說這簡直是最完美的,歷史上這一套演了幾百次,大家都懂。

但失蹤就不一樣,中國古代可是講究禮法的,正統皇帝下落不明,你敢登基嗎?建文作為正統皇帝可是有根基的,你說他沒死,就是失蹤了,然後你登基,怕是屁股還沒坐熱,全國冒出十幾個建文帝算少的,到時候以正統皇帝名號號召勤王,全國就亂成一鍋粥了,要是不登基,朱棣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可不是為了一個監國的位置。

所以對朱棣來說,建文死了最好,活著先關起來慢慢想辦法,失蹤才是最要命的,所以他一邊宣布建文帝死了,一邊派人秘密尋找,據說鄭和下西洋的另一目的,就是怕建文帝逃到海外去了。

只不過這個秘密被後人發現了而已,當然了,建文確實在亂軍或者大火中死了,屍體無法辯認,誰也不知道他死了也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概率比較小。

相關焦點

  •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看朱棣可疑操作,一面官宣死訊一面四處尋找
    這段歷史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為這是朱棣自說自話而已,況且其中漏洞也很多。比如,既然屍體已經燒焦,不可辨認,那朱棣是怎麼確定那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呢?很顯然,朱棣奪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隨便找了具屍體認作建文帝,為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你們原來的皇帝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現在老老實實地跟著我幹吧。
  • 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
    導語: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建文皇帝是否把傳國玉璽給朱棣了?可我們也要認識到朱棣的成就,是建立在靖難之役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靖難之役,可能就沒有明成祖朱棣,也沒有現今的紫禁城;在靖難之役中,很多人流離失所,當時朱允炆也不知所蹤朱棣稱帝後卻總是放不下朱允炆,在很多史書中都記載,朱棣一生都在尋找朱允炆;那麼,究竟朱棣為什麼非要找到朱允炆?是什麼原因讓他遲遲不敢放下這個心結?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之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很快就對眾藩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結果削藩沒削成,反而被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去了江山,從此不知去向。
  •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明朝最大懸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任皇帝建文帝你打算怎麼辦?
  • 建文帝朱允炆,明明已做好準備削藩對付朱棣,為何還是敗下陣來?
    不過,擺在這位21歲皇帝面前的,卻是幾位不太好對付的叔叔,其中以燕王朱棣最難搞。其實早在很多年前,朱允炆就意識到自己將要面對的問題。當時朱元璋對他說,我給你留下了幾位叔叔,讓他們去守護邊疆,你就可以在家裡安穩地做皇帝了。朱允炆卻問朱元璋說,外敵入侵可以靠叔叔們對付,但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我該怎麼辦?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但可惜的是,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後來因為「空印案」被牽連,方孝孺一直沒受到重用。十年之後,朱標去世,有人再次向朱元璋提及方孝孺,朱元璋說:「今非用孝孺時。」朱元璋的意思是,要把方孝孺留給皇太孫朱允炆用,趁這個機會,還能磨鍊方孝孺的性情。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僅僅4年之後,朱允炆的帝位就被他叔叔燕王朱棣奪取,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朱允炆削藩後,朱棣開始反抗,史稱「靖難之役」。一開始,燕王方面處於劣勢,但是在一番戰鬥後,局勢逐漸轉向朱允炆不利的一面。1401年冬,朱棣和道衍商量對策,決定不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直趨京師。這個戰術非常成功,到1402年7月12日,朱棣就帶領大軍抵達金陵城下。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朱坤明: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遼簡王朱植,跟隨建文帝,朱棣嫉恨
    事實證明,大部分的藩王還是很懂得父親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只有燕王朱棣不甘於人下,加上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削藩太急,大軍沒有準備充分,也沒有做到擒賊先擒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遼簡王朱植,對朝廷忠心耿耿,為君命是也,對建文帝朱允炆言聽計從。
  • 歷史達人告訴你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一敗塗地而明成祖卻成功了?
    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敗的一塌糊塗而明成祖朱棣卻成功了?首先,生活環境不同,朱允炆作為皇太孫,朱元璋把什麼都處理好了。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以後,這位以皇太孫上位的皇帝自然是對自己那些擁有兵權的叔叔們很不放心。這時候就考驗朱允炆的帝王心術了,有的皇帝是徐徐圖之,等待時機削藩。有的皇帝是先下手為強,對威脅最大的藩王先下手。
  • 老僧題詩「流落江湖數十秋」,明英宗官差問何意,他說朕是建文帝
    文|和佛賞花去無論是在明朝還是清朝的史籍中,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的行蹤都是一個謎。一次,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給幼年的明神宗上課,這位萬曆皇帝就問詢,建文帝真的逃了出去嗎?張居正很是尷尬,他說,建文帝的下落,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公元1398年,大明帝國的開創者朱元璋因病去世,年僅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在位之時,為了達成自己朱家天下朱家人守的理念,在誅殺功臣的同時,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這也造成了建文帝時期,藩王們的勢力過大。
  • 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皇帝,朱棣上榜,有些已經沒辦法來形容了!
    要說歷史上最殘暴的皇帝,可能大家都會忽略掉一個:朱溫。朱溫雖然在前期徵戰無數,但是在建國之後將精力集中在農業經濟上,並且還招募了許多人才,為大梁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些財富成了支撐他之後十年的連年徵戰的重要物資。 可是這些都無法掩蓋一個現實:朱溫是一個極其殘暴,濫殺、貪戀酒色的帝君。朱溫的妻子張氏在臨死前曾忠告他:如果能改掉濫殺、戒酒、戒色,將會有更大的成就。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故事的朝代,首先從朱元璋說起,真正的一個布衣皇帝,但是他開創了276年的大明基業!朱元璋登基以後,立朱標為太子,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在他的諸多兄弟裡面威望也比較高,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大明的格局將會被打破。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如果沒有朱棣造反,明朝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動亂,到時候諸侯四起,剛剛統一的大明會再次陷入戰亂。這也是建文帝為什麼下臺那麼快,臣子不信,百姓不信,但是建文帝信了,結果所有人失望了,這絕對是導火索之一。
  •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大明風華:都是從太孫逐步稱帝,為何朱瞻基比建文帝坐得更穩?
    但是,有個問題卻讓人疑惑:同樣都是當過太孫,都是因為得到自己爺爺的賞識,而逐步走上帝位,同樣是自己的叔叔起兵謀反,為何朱瞻基的帝位坐得比建文帝朱允炆的位置穩當那麼多,而且兩人的結局也大不同呢
  • 野史記載的:朱棣「遇鬼」事件,把出身行伍的朱棣,嚇出一身冷汗
    在野史《白下雜譚》中曾記載了一段朱棣白天遇鬼事件。當時那詭異的一幕,更是嚇得朱棣出了一身冷汗。明永樂初年,朱棣尚在南京做皇帝,某天左僉都御史景清,懷揣利刃入朝。景清是朱允炆舊臣,此舉就是準備刺殺朱棣,為舊主朱允炆報仇。但文人出身的景清卻刺殺失敗,其人更是被錦衣衛當場捕獲。龍顏大怒的朱棣,隨即對景清處以重刑,並株連景清的全族。
  • 藏寶圖、五毒教與建文帝
    當年燕王朱棣篡位,發動靖難之役,大軍從北京打到南京,建文帝匆忙逃走,將內庫的財寶埋在南京一個秘密地方,便是這批寶藏。 第八回寫袁承志「取出圖來細看,見圖中心處有個紅圈,圈旁註著「魏國公府」四字「。魏國公即明朝開國大將徐達,靖難之役時他已去世,長子徐輝祖忠於建文帝並帶兵力抗燕軍,後來朱棣得勝,為收拾人心,竟也沒有殺他。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終在圖謀復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