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看朱棣可疑操作,一面官宣死訊一面四處尋找

2020-12-15 劇透歷史

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當他來到皇宮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

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朱棣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皇宮已經著起了大火,朱棣急忙命人前去救火。最後,部下將一具燒焦了的屍體拖出來,給朱棣說這就是朱允炆。

於是,朱棣按王爺的規格安葬了建文帝,並且就此事對外的解釋是:「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這段歷史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為這是朱棣自說自話而已,況且其中漏洞也很多。比如,既然屍體已經燒焦,不可辨認,那朱棣是怎麼確定那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呢?

很顯然,朱棣奪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隨便找了具屍體認作建文帝,為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你們原來的皇帝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現在老老實實地跟著我幹吧。

除去朱棣的官方宣傳之外,建文帝在城破之時,通過秘道逃脫的說法更容易讓人相信。而且就連朱棣本人,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朱棣在位期間,曾派一個叫胡灐的大臣,以尋訪張三丰為名,到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胡灐多次向朱棣進行過秘密匯報,但是匯報的內容以及查訪的結果是什麼,就沒有人知道了。

甚至還有人說,朱棣六次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也證明了鄭和下西洋,有尋訪建文帝和開展外交的雙重作用。

如果建文帝沒有死在南京,那麼他逃出去以後的下落如何呢?對此,民間流傳的版本也很多,主要是出家為僧說,出家為道說,隱姓埋名說,流亡海外說。

出家為僧說,劇情可是相當得離奇,當中為建文帝提供庇護的,居然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頭號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

朱棣造反成功後,姚廣孝不肯還俗,仍舊居住在寺廟裡,只有白天上朝時才換上朝服,退朝後仍舊換回僧衣。

這一點的確很奇怪,於是就有很多人猜測,在當時大軍環伺的南京城,朱允炆即使能夠有密道逃生,也絕對無法逃遠,很可能是姚廣孝收留並保護了他。為了掩飾建文帝的身份,便為其剃度,讓其出家。

而且建文帝出家的地點,就是東明寺!據說,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還有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當然這只是後人所寫,如果當時敢這麼明目張胆的把對聯寫出來,你當朱棣的東廠和錦衣衛眼瞎啊!只怕轉眼就要引來殺身之禍。

此外,一直到朱棣的重孫子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居然還有僧人自稱是建文帝,被當地知府抓住送到了朝廷。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當時建文帝出家為僧的說法是佔了主流的。

至於出家為道說,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還留下了很多石刻,到現在人們還不能解釋其中的意思。

這個說法比較荒誕,但也不能說毫無可能,畢竟明朝時候道教盛行,教徒眾多,魚龍混雜,建文帝藏身於道觀,更容易隱藏蹤跡。

隱姓埋名說,出自一位湖北武昌的老先生,叫讓慶光,他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證據是他家藏有的一本祖傳《讓氏家譜》。根據族譜記載,讓慶光老人的十五世祖「讓鑾」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當年建文帝逃出生天后,歷經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最後來到了湖北定居,改姓換名,繁衍後代。因為明朝的天下本來是朱允炆的,現在「讓」給了朱棣,所以改姓讓,至於取名一個「鑾」字,可不就是金鑾殿嘛!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大家自行判斷就好。

最後一個說法,就是流亡海外說了。

這個說法純粹是從鄭和下西洋衍生出來的,屬於典型的先有果後有因,證據更少。不過前些年,有一位法國的球星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也著實讓網絡上熱了一陣子,可信度還是請大家自己判斷吧。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朱棣最終找到了建文帝。但顯然朱棣不會公布這件事情,唯一可能做的就是殺掉建文帝,以絕後患,並讓這件事永遠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其實筆者更傾向於相信城破之時,建文帝看到無法逃脫,而他也深知自己的四叔朱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落到他手裡肯定沒有好結果。破釜沉舟的建文帝決定,用自己的屍體作為射向朱棣的最後一支利箭。

他放火自焚,將自己燒成焦炭,這樣朱棣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屍體,即使找到了也無法辨認。只要朱棣一天不能確定自己的死亡,那他就一天不能安心,朱允炆要的就是讓朱棣日日擔心、夜夜驚心,沒一天好日子過。

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性格暴躁,極易動怒,估計就跟無法向天下人明確證明朱允炆的生死去向有關吧。只要朱允炆生還的消息流傳一天,那麼朱棣這一脈的皇位合法性就是存疑。

相關焦點

  •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一定要四處尋找建文帝?因為不安啊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
  •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僅僅4年之後,朱允炆的帝位就被他叔叔燕王朱棣奪取,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朱允炆削藩後,朱棣開始反抗,史稱「靖難之役」。一開始,燕王方面處於劣勢,但是在一番戰鬥後,局勢逐漸轉向朱允炆不利的一面。1401年冬,朱棣和道衍商量對策,決定不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直趨京師。這個戰術非常成功,到1402年7月12日,朱棣就帶領大軍抵達金陵城下。
  •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明朝最大懸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明朝史上第一懸案,建文帝朱允炆究竟結局如何?職場逆襲的典型案例,七品小官楊榮一句話改變命運……這樣在1402年的時候,靖難之役在軍事上就結束了,因為朱棣破了當時的首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雖然軍事上這一仗打完了,但是對於朱棣來說,想要登基成為皇帝,對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其實這個鬥爭才真正的剛剛開始,挑戰還在前面。01 明朝第一懸案,朱允炆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任皇帝建文帝你打算怎麼辦?
  •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即請來了方孝孺,方孝孺卻斷送了建文帝
    然而,靖難之役的結局讓建文帝十分意外,朝廷的中央軍竟然被燕王打的節節敗退。建文三年,朱棣一方面請求雙方「和談」,條件是讓建文帝殺掉齊泰、黃子澄等「佞臣」,然後赦免燕王的罪過。建文帝非常心動,方孝孺認為,朱棣已經發動戰爭,不可能會和談的,這種和談是朱棣的緩兵之計,因此讓建文帝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朱棣看到「和談」無望,便發動北軍繼續南下。其實,雖然朱棣是假和談,但當時朝廷的軍隊也更需要休整,而朱棣提出的和談,其實也符合建文帝的利益。方孝孺盲目自信,讓建文帝錯過了這樣的機會。
  • 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
    導語: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建文皇帝是否把傳國玉璽給朱棣了?當朱棣醒來還在回憶夢中情景時,覺得這預示著自己也有觸摸皇位的機會,正巧這時,孫子朱瞻基降生了,皇帝爺爺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朱瞻基長得臉上一團英氣,像極了自己,馬上意識到,難度是夢中情景在孫子身上印證了,這更加堅定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決心。坐上皇帝寶座的朱棣,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找到建文帝,並且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 朱坤明: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遼簡王朱植,跟隨建文帝,朱棣嫉恨
    事實證明,大部分的藩王還是很懂得父親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只有燕王朱棣不甘於人下,加上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削藩太急,大軍沒有準備充分,也沒有做到擒賊先擒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遼簡王朱植,對朝廷忠心耿耿,為君命是也,對建文帝朱允炆言聽計從。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建文帝朱允炆,明明已做好準備削藩對付朱棣,為何還是敗下陣來?
    不過,擺在這位21歲皇帝面前的,卻是幾位不太好對付的叔叔,其中以燕王朱棣最難搞。其實早在很多年前,朱允炆就意識到自己將要面對的問題。當時朱元璋對他說,我給你留下了幾位叔叔,讓他們去守護邊疆,你就可以在家裡安穩地做皇帝了。朱允炆卻問朱元璋說,外敵入侵可以靠叔叔們對付,但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我該怎麼辦?
  • 歷史達人告訴你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一敗塗地而明成祖卻成功了?
    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敗的一塌糊塗而明成祖朱棣卻成功了?首先,生活環境不同,朱允炆作為皇太孫,朱元璋把什麼都處理好了。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再削強藩燕王朱棣。有這段時間,朱棣早就準備好了。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仁柔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一系列神操作,使朱棣有機可乘,最終將皇位拱手讓人……朱棣(劇照)由於他是戍邊的燕王,所以朱棣最不缺的就是一個東西——就是戰爭經歷,他是不斷的和北邊的蒙古人交鋒的。而且在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自己有幾次御駕北伐親徵去打蒙古人,其中有兩次朱棣都跟著他老爹去北伐蒙古了,而且這兩次朱棣都建下奇功。
  • 藏寶圖、五毒教與建文帝
    當年燕王朱棣篡位,發動靖難之役,大軍從北京打到南京,建文帝匆忙逃走,將內庫的財寶埋在南京一個秘密地方,便是這批寶藏。 第八回寫袁承志「取出圖來細看,見圖中心處有個紅圈,圈旁註著「魏國公府」四字「。魏國公即明朝開國大將徐達,靖難之役時他已去世,長子徐輝祖忠於建文帝並帶兵力抗燕軍,後來朱棣得勝,為收拾人心,竟也沒有殺他。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終在圖謀復闢。
  • 老僧題詩「流落江湖數十秋」,明英宗官差問何意,他說朕是建文帝
    文|和佛賞花去無論是在明朝還是清朝的史籍中,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的行蹤都是一個謎。一次,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給幼年的明神宗上課,這位萬曆皇帝就問詢,建文帝真的逃了出去嗎?張居正很是尷尬,他說,建文帝的下落,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 三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刑?
    他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解縉出生於1369年,是個小神童,他六歲就能作詩,聲名遠播,十八歲就拿到鄉試第一名,十九歲就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從此赴入仕途。而一向嚴厲的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歡解縉,甚至說出這樣驚人的11個字:「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 靖難之役後朱棣嚴苛對待朱標妻子兒女,甚至有數人遇害
    建文帝繼位之後,追尊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后」。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繼位,將建文帝追尊為「孝康皇后」的大嫂常氏恢復成「敬懿皇太子妃」,真正是做到了死了也不放過。 2、另一個大嫂也不放過——繼妃皇太后呂氏。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公元1398年,大明帝國的開創者朱元璋因病去世,年僅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在位之時,為了達成自己朱家天下朱家人守的理念,在誅殺功臣的同時,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這也造成了建文帝時期,藩王們的勢力過大。
  • 大明風華:都是從太孫逐步稱帝,為何朱瞻基比建文帝坐得更穩?
    但是,有個問題卻讓人疑惑:同樣都是當過太孫,都是因為得到自己爺爺的賞識,而逐步走上帝位,同樣是自己的叔叔起兵謀反,為何朱瞻基的帝位坐得比建文帝朱允炆的位置穩當那麼多,而且兩人的結局也大不同呢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朱棣雖狠,但對建文帝的子嗣,還算手下留情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炆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 朱棣臨死前說「夏原吉愛我」,夏原吉為何讓朱棣如此牽掛?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棣環顧四周,說出5個字「夏元吉愛我」,隨即油盡燈枯,龍御歸天。朱棣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客死他鄉的。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京師。而此時,朱棣口中的最愛——「夏元吉」此時卻被關在監獄中。夏元吉對朱棣也算有情有義,聽聞朱棣死訊,哭倒在地而許久不能起來。然後檫乾眼淚,一直工作到明宣宗時期,為大明財政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 朱棣殺入南京後,七品小官問了他10個字,被提拔為四朝首輔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繼承人選定上的不夠合理,以及建文帝在削藩上的過於強硬,一場以「靖難」為名義的內戰就此爆發。建文四年(1402年),這場「靖難之役」落下帷幕,燕王朱棣攻入帝都應天,也就是後來的南京。當勝利者朱棣興高採烈的入城時,一個正七品的翰林編修擋在了他的馬前,只說了10個字便讓朱棣避免了一個錯誤。而這個小官也被朱棣一路提拔,最後還成為了四朝元老。此人是誰?為何要攔下朱棣?又對他說了什麼?這名翰林編修名叫楊榮,洪武四年(1372年)生,因為出生時哭聲洪亮被祖父認為會讓家族榮華顯貴,所以被起名為楊榮。楊榮年少聰穎,17歲便被挑選進入郡庠學習。
  • 野史記載的:朱棣「遇鬼」事件,把出身行伍的朱棣,嚇出一身冷汗
    在野史《白下雜譚》中曾記載了一段朱棣白天遇鬼事件。當時那詭異的一幕,更是嚇得朱棣出了一身冷汗。明永樂初年,朱棣尚在南京做皇帝,某天左僉都御史景清,懷揣利刃入朝。景清是朱允炆舊臣,此舉就是準備刺殺朱棣,為舊主朱允炆報仇。但文人出身的景清卻刺殺失敗,其人更是被錦衣衛當場捕獲。龍顏大怒的朱棣,隨即對景清處以重刑,並株連景清的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