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再次北徵,因糧盡而返。經過榆木川時,一病不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棣環顧四周,說出5個字「夏元吉愛我」,隨即油盡燈枯,龍御歸天。朱棣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客死他鄉的。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京師。而此時,朱棣口中的最愛——「夏元吉」此時卻被關在監獄中。夏元吉對朱棣也算有情有義,聽聞朱棣死訊,哭倒在地而許久不能起來。然後檫乾眼淚,一直工作到明宣宗時期,為大明財政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能讓朱棣臨時掛念不已的,肯定在朱棣心中分量極重。那麼夏元吉為何能讓朱棣如此牽掛?
夏元吉
夏元吉出生於洪武年間,雖然早年喪父,但是寄希望於刻苦學習來報答母親。於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年中舉人,入太學,工作內容是專門給皇帝寫「發言稿」(制誥)。寫「發言稿」之類的文書,是非常單調的。夏元吉一做就是三年,話語之間,人生的轉機就來了!
當時有一天,朱元璋突然造訪太學,想看看這幫太學生的工作情況。走進一看,太學生都是把工作當兒戲,工作狀態都是嘻嘻哈哈的。只有一人正襟危坐,埋頭抄文書。朱元璋一看:人才啊,重用!隨後只有他一個被任命「戶部主事」。官職雖然不大,夏元吉工作態度依舊認真,這次得到了戶部尚書鬱新的賞識。
領導的賞識,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升職加薪自然水到渠成。朱允炆登基後,夏原吉被朱允炆連升兩級,先是戶部右侍郎,後是採訪使(相當於中央委派的巡視員,權利很大)。
靖難之役,朱允炆兵敗。因為夏元吉是朱允炆的重臣,還在戰爭中為朱允炆積極籌措軍糧,其實算上朱棣的敵人。敵人不為自己所用,朱棣自然是殺,但是這個時候,夏元吉的一句話驚呆了朱棣,也拯救了他自己,也支撐起之後永樂王朝的國家財政。
夏元吉說:殺我可以,不過我手頭有點工作沒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後再殺我?臨死之前還把工作看得比命還重要,朱棣雖然兇殘,卻不傻,這樣的人才,他怎麼捨得殺?重用,要大大的重用。朱棣直接升任夏元吉為戶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他為戶部尚書。
從此,夏元吉開始了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明朝初年,在朱元璋殺掉胡惟庸以來,就對丞相一直相當不信任,於是直接撤銷丞相一職。
但是活總得有人幹啊,怎麼辦?朝政大權直接分散於六部。而夏元吉所擔任的戶部尚書 主要掌管著國家的錢袋子,權力極大。但是權力越大,則責任也越大。但是這些都不是最大的,那最大的是啥? 困難最大。
更為主要的是,夏元吉上任戶部尚書時候,困難也越大。當時剛剛經歷靖難之役,北方地區基本成為了廢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稅收,國家機器怎麼運轉呢?這個時候提現夏元吉能力的地方到了,他用了財政「三板斧」。
我們現在拉動國家GDP,一直認為靠「投資,消費,出口」。夏元吉的「三板斧」主要是:
一是裁減過多的財政供給,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二是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增加財政收入。
三是推廣屯田種養,供給邊防軍隊,減輕人民負擔。這三板斧砍下去後,國家財政狀況大為好轉。
朱棣一看國家有錢了,就開始飄了。他首先大肆「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還在北京修建皇宮以便之後的遷都。然後疏通大運河(動用民工16.5萬人),動用三千文士,編纂字數達3.7億的《永樂大典》。家裡搞得差不多了,開始出國看看有沒有花錢的地方。當時安南(今越南)鬧事,朱棣直接派兵修理。但是這些花錢都不是最多的,花錢最多的那個政策舉動,幾乎把大明王朝國庫裡的銀子賠了個精光,連官員們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最後官員們都得去賣東西換錢。
啥政策舉動能夠動搖了大明王朝的根基,使得原本富庶的大明,變得經濟衰退?
鄭和下西洋
那就是鼎鼎有名的——鄭和下西洋,關鍵還是多次下西洋。
我們小時候在學歷史的時候都知道一些概念:鄭和下西洋改善了與國外的溝通交流等等。但是別忘了,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鄭和下西洋,花費的錢財以億萬計的。說的是和周邊進行貿易往來,但是,其實明朝花的都是冤枉錢,做的是賠本生意。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買國外的物品,都是用原價的十幾二十倍來購買。說白了,明朝此舉的本質是一種炫耀,還美其名曰"厚往薄來"。國外人也不傻,這等好事還不趁熱?於是貪圖明朝的賞賜和經濟利益,他們的人來得越來越多,甚至連外國使臣來訪,也要加大賞賜。這些國外的使臣就是通過朝貢政策,來騙取朝廷的東西,還好吃好喝,最後拿一堆東西回去,而明朝這邊高進低出的買賣,就造成政府經濟上巨大的損失,導致最後官員工資發不出來,沒辦法就拿從國外買回來的物品當成工資來發放,比如用的蘇木,吃的胡椒。
朱棣的小心思就是想告訴這些國外的朝貢者,現在中國是永樂皇帝,不是建文帝。來見永樂皇帝絕對不會讓你們吃虧。朱棣他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為啥他不算經濟帳,因為有夏元吉幫他算。
因為朱棣知道,有夏元吉在,他不愁沒錢花(「國用不絀」)。
這話的確是個實話,因為其實朱棣花錢的折騰程度(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出兵安南等等),比起隋煬帝來看,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更狠。但是他有著財務專家夏元吉來負責財政,將錢用到該用的地方,並且節省了很多,不至於國庫空虛,所以自然是維繫了明朝統治。而隋煬帝就沒那麼好運,國庫空虛導致沒錢發軍餉,軍隊人心不穩,自然是統治崩潰。
但是就算夏元吉能力再大,他畢竟也是人,又不是「財神」。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的稅收中間擠出來的。這朱棣花錢速度遠遠大於賺錢速度的消費習慣,時間長了,誰都扛不住啊。於是在朱棣決定第三次親徵漠北的韃靼,夏元吉跪下來阻撓朱棣:不能再去了,國家真的沒錢了!朱棣震怒,下令將夏原吉罷職,並關入牢獄。朱棣還不解恨,還去抄了夏元吉的家,因為朱棣心想你說國庫沒錢,肯定是你這個「戶部一把手」貪汙了。可是抄家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堂堂大明朝的戶部尚書,家裡除了朱棣賞賜的東西,就剩下一些布匹和米了。
鄭和下西洋
接著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朱棣御駕親徵,後勤跟不上,無功而返,而病死途中,臨終說出「夏元吉愛我」,因為此時的朱棣才真正知道夏元吉是真的忠君,可是一切都晚了,此時的夏元吉還被朱棣關在大牢中呢。
而後太子朱高熾繼位,將夏元吉從大牢中赦出,繼續當他的大明「財政部長」,一直到宣德年間,一生歷經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五個帝王,堪稱「五朝元老」。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夏元吉去世,終年六十五歲。明宣宗朱瞻基贈封太師,諡號「忠靖」。同時,敕令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
更多精彩原創歷史內容,歡迎關注仁宇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