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臨死前說「夏原吉愛我」,夏原吉為何讓朱棣如此牽掛?

2020-12-18 騰訊網

永樂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再次北徵,因糧盡而返。經過榆木川時,一病不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棣環顧四周,說出5個字「夏元吉愛我」,隨即油盡燈枯,龍御歸天。朱棣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客死他鄉的。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京師。而此時,朱棣口中的最愛——「夏元吉」此時卻被關在監獄中。夏元吉對朱棣也算有情有義,聽聞朱棣死訊,哭倒在地而許久不能起來。然後檫乾眼淚,一直工作到明宣宗時期,為大明財政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能讓朱棣臨時掛念不已的,肯定在朱棣心中分量極重。那麼夏元吉為何能讓朱棣如此牽掛?

夏元吉

夏元吉出生於洪武年間,雖然早年喪父,但是寄希望於刻苦學習來報答母親。於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年中舉人,入太學,工作內容是專門給皇帝寫「發言稿」(制誥)。寫「發言稿」之類的文書,是非常單調的。夏元吉一做就是三年,話語之間,人生的轉機就來了!

當時有一天,朱元璋突然造訪太學,想看看這幫太學生的工作情況。走進一看,太學生都是把工作當兒戲,工作狀態都是嘻嘻哈哈的。只有一人正襟危坐,埋頭抄文書。朱元璋一看:人才啊,重用!隨後只有他一個被任命「戶部主事」。官職雖然不大,夏元吉工作態度依舊認真,這次得到了戶部尚書鬱新的賞識。

領導的賞識,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升職加薪自然水到渠成。朱允炆登基後,夏原吉被朱允炆連升兩級,先是戶部右侍郎,後是採訪使(相當於中央委派的巡視員,權利很大)。

靖難之役,朱允炆兵敗。因為夏元吉是朱允炆的重臣,還在戰爭中為朱允炆積極籌措軍糧,其實算上朱棣的敵人。敵人不為自己所用,朱棣自然是殺,但是這個時候,夏元吉的一句話驚呆了朱棣,也拯救了他自己,也支撐起之後永樂王朝的國家財政。

夏元吉說:殺我可以,不過我手頭有點工作沒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後再殺我?臨死之前還把工作看得比命還重要,朱棣雖然兇殘,卻不傻,這樣的人才,他怎麼捨得殺?重用,要大大的重用。朱棣直接升任夏元吉為戶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他為戶部尚書。

從此,夏元吉開始了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明朝初年,在朱元璋殺掉胡惟庸以來,就對丞相一直相當不信任,於是直接撤銷丞相一職。

但是活總得有人幹啊,怎麼辦?朝政大權直接分散於六部。而夏元吉所擔任的戶部尚書 主要掌管著國家的錢袋子,權力極大。但是權力越大,則責任也越大。但是這些都不是最大的,那最大的是啥? 困難最大。

更為主要的是,夏元吉上任戶部尚書時候,困難也越大。當時剛剛經歷靖難之役,北方地區基本成為了廢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稅收,國家機器怎麼運轉呢?這個時候提現夏元吉能力的地方到了,他用了財政「三板斧」。

我們現在拉動國家GDP,一直認為靠「投資,消費,出口」。夏元吉的「三板斧」主要是:

一是裁減過多的財政供給,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二是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增加財政收入。

三是推廣屯田種養,供給邊防軍隊,減輕人民負擔。這三板斧砍下去後,國家財政狀況大為好轉。

朱棣一看國家有錢了,就開始飄了。他首先大肆「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還在北京修建皇宮以便之後的遷都。然後疏通大運河(動用民工16.5萬人),動用三千文士,編纂字數達3.7億的《永樂大典》。家裡搞得差不多了,開始出國看看有沒有花錢的地方。當時安南(今越南)鬧事,朱棣直接派兵修理。但是這些花錢都不是最多的,花錢最多的那個政策舉動,幾乎把大明王朝國庫裡的銀子賠了個精光,連官員們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最後官員們都得去賣東西換錢。

啥政策舉動能夠動搖了大明王朝的根基,使得原本富庶的大明,變得經濟衰退?

鄭和下西洋

那就是鼎鼎有名的——鄭和下西洋,關鍵還是多次下西洋。

我們小時候在學歷史的時候都知道一些概念:鄭和下西洋改善了與國外的溝通交流等等。但是別忘了,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鄭和下西洋,花費的錢財以億萬計的。說的是和周邊進行貿易往來,但是,其實明朝花的都是冤枉錢,做的是賠本生意。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買國外的物品,都是用原價的十幾二十倍來購買。說白了,明朝此舉的本質是一種炫耀,還美其名曰"厚往薄來"。國外人也不傻,這等好事還不趁熱?於是貪圖明朝的賞賜和經濟利益,他們的人來得越來越多,甚至連外國使臣來訪,也要加大賞賜。這些國外的使臣就是通過朝貢政策,來騙取朝廷的東西,還好吃好喝,最後拿一堆東西回去,而明朝這邊高進低出的買賣,就造成政府經濟上巨大的損失,導致最後官員工資發不出來,沒辦法就拿從國外買回來的物品當成工資來發放,比如用的蘇木,吃的胡椒。

朱棣的小心思就是想告訴這些國外的朝貢者,現在中國是永樂皇帝,不是建文帝。來見永樂皇帝絕對不會讓你們吃虧。朱棣他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為啥他不算經濟帳,因為有夏元吉幫他算。

因為朱棣知道,有夏元吉在,他不愁沒錢花(「國用不絀」)。

這話的確是個實話,因為其實朱棣花錢的折騰程度(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出兵安南等等),比起隋煬帝來看,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更狠。但是他有著財務專家夏元吉來負責財政,將錢用到該用的地方,並且節省了很多,不至於國庫空虛,所以自然是維繫了明朝統治。而隋煬帝就沒那麼好運,國庫空虛導致沒錢發軍餉,軍隊人心不穩,自然是統治崩潰。

但是就算夏元吉能力再大,他畢竟也是人,又不是「財神」。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的稅收中間擠出來的。這朱棣花錢速度遠遠大於賺錢速度的消費習慣,時間長了,誰都扛不住啊。於是在朱棣決定第三次親徵漠北的韃靼,夏元吉跪下來阻撓朱棣:不能再去了,國家真的沒錢了!朱棣震怒,下令將夏原吉罷職,並關入牢獄。朱棣還不解恨,還去抄了夏元吉的家,因為朱棣心想你說國庫沒錢,肯定是你這個「戶部一把手」貪汙了。可是抄家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堂堂大明朝的戶部尚書,家裡除了朱棣賞賜的東西,就剩下一些布匹和米了。

鄭和下西洋

接著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朱棣御駕親徵,後勤跟不上,無功而返,而病死途中,臨終說出「夏元吉愛我」,因為此時的朱棣才真正知道夏元吉是真的忠君,可是一切都晚了,此時的夏元吉還被朱棣關在大牢中呢。

而後太子朱高熾繼位,將夏元吉從大牢中赦出,繼續當他的大明「財政部長」,一直到宣德年間,一生歷經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五個帝王,堪稱「五朝元老」。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夏元吉去世,終年六十五歲。明宣宗朱瞻基贈封太師,諡號「忠靖」。同時,敕令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

更多精彩原創歷史內容,歡迎關注仁宇大歷史

相關焦點

  • 此大臣被朱棣下了大獄,朱棣對朱高熾說:這是給你留的
    夏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商量,認為不宜出兵。朱棣召見夏原吉諮詢軍隊儲備情況,夏原吉說:「連年出徵都無功而返,軍馬已損失十分之八九,已是無力支撐北徵。如今又有災荒,聖上您龍體欠安,不如派一大將去北徵。」朱棣一聽這話,怒火大起,把夏原吉打發到開平儲備糧食去了。後來兵部尚書方賓也來勸朱棣罷兵,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朱棣又想到夏原吉,下令把夏原吉送到宮廷裡面的監獄中。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永樂二十二年(1424)7月,朱棣第5次北徵死於榆木川(內蒙烏珠沁東南),朱棣去世後,明朝進入了「仁宣之治」的歷史新時期,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明朝統治進入了保守階段。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 敘詭筆記|朱棣與明代「福爾摩斯」之死
    乙也說:「傘是我的!」周新反覆詢問他們傘上有什麼記號,甲乙二人「所言記驗皆同」。周新於是下令把傘一剖兩半,讓二人「各持其半去」,然後偷偷派人跟蹤在他們後面,聽他們說些什麼。甲對乙說:「我本來希望半價買你的雨傘,你卻不肯讓步,現在一文錢都掙不到了。」乙憤怒地說:「我的雨傘,憑什麼要半價賣給你?」跟蹤者立刻將甲逮捕,押回衙門問罪。
  • 朱棣從政22年,為何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宮女臨死前說出真相
    當然了,朱棣在登基之前,確實已經育有4子5女了。可是登基之後,他再也沒有生育過其他子女。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朱棣是一個非常痴情的人。在他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娶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徐氏為王妃,兩人婚後恩愛有加,朱棣更是對她百般溺愛,後來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徐氏還幫了不少的忙,而朱棣登基當上皇帝以後,徐氏自然也就成了朱棣的皇后,雖然她比朱棣大兩歲,但是兩人身份轉變後依舊十分的恩愛,並且攜手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朱棣的10個孩子中有7個都是徐氏所生。因此,兩人不存在感情出現不和,而放棄生子的想法。
  • 朱棣篡位後,在位22年為何再無子嗣?宮女臨死的答案,太丟面子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人稱永樂帝、永樂大帝。在登基之前朱棣一共有4子5女。朱棣總共有4子5女共9個兒女,最小的兒子朱高出生的時間是公元1392年,那一年朱棣32歲。朱棣從32歲以後就一直沒有再生育,個年齡正是男人精力旺盛的時候。朱棣當皇帝在位22年,後宮佳麗如雲,卻沒再有孩子,這是為何呢?
  •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也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專門安排的,秦王、晉王這兩位都在朱元璋死前先後去世,所以朱元璋臨終前曾對朱允炆說過,秦晉二王已死,你可以安心繼位了。但是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燕王朱棣,甚至可以說朱棣的威脅要遠遠高於秦晉二王,這兩位與朱標一母同胞,還有顧忌叔侄之情的可能,燕王就肯定不會的,感情沒那麼近。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但是在朱元璋安排的一次歷練中,朱棣的表現卻讓朱元璋刮目相看,朱棣的才能也在這場歷練中展露無疑。朱棣的大軍包圍乃兒不花部後,為了不打草驚蛇,朱棣並沒有急著進攻,而是派與乃兒不花相識的將領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後來被帶到了朱棣大營,朱棣設酒款待,乃兒不花大為感動,帶著自己的部眾和牛羊全部投降了朱棣,朱棣的這次出徵大獲全勝。
  • 朱棣分明是明太宗,為何後世稱呼為明成祖?嘉靖表示對朱棣很崇拜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朱棣就是明太宗,他的皇位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裡搶來的,所以也是得國不正。清太宗皇太極,四大貝勒之一,努爾哈赤沒有指明誰是繼承人,但是看好阿巴亥大妃生的多爾袞三兄弟,皇太極聯合其他三大貝勒,弄死了阿巴亥,奪取了後金大汗之位。所以說廟號太宗的皇帝,都有這一類的問題。
  • 朱棣殺掉方孝孺的弟弟,後者死前寫首詩,讓方孝孺淚流滿面
    朱棣無奈,只得繼續將方孝孺關押起來。六月十六日,朱棣登基的前一天,登基前的準備一切就緒,就差一道即位詔書,大儒們都推舉方孝孺來寫詔書,畢竟,方孝孺是「讀書人的種子」。朱棣連忙派人把方孝孺從獄中「請」來,只見,方孝孺「斬衰入見」,他穿著孝服來見朱棣,在大殿的臺階下痛哭建文帝。
  • 明軍向朱棣進攻,李景隆受到錯誤指示,朱棣逃離危險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翟能的事情。明軍準備向朱棣發動最後攻勢的時候,領隊的突然看見了李景隆中軍那裡的令旗,要求他們馬上撤退!這李景隆瘋了嗎?還是他真是朱棣在朝廷的臥底?都不是,是他看到了朱棣的舉動。
  • 朱棣在很多人眼裡是暴君,事實真是如此嗎?
    明成祖朱棣完全繼承了父親的殺伐果斷,尤其在登基之初,為剷除異己加強專治皇權,十分心狠手辣。在很多人看來,他就是一位殺人不眨眼的暴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了鞏固統治,堵住悠悠眾口,他謊稱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此外還對前朝遺留的大臣痛下殺手。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建文帝統治集團核心人物,均慘遭毒手。 朱棣甚至不放過他們的家人,誓死追隨朱允炆的方孝孺,被關入大牢處以極刑、誅殺十族。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朱元璋愛才,也為了打磨解縉的心性,讓他隨父回鄉,作為以後的儲備幹部。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之後,其實對解縉並沒有特別上心。一直到建文四年的時候,由官員推薦解縉才得以重新入仕,進入翰林院。建文四年,也是朱棣打進南京城的那一年。所以起碼在洪武,建文兩朝,解縉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別說有重臣之說了。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朱棣和李世明都一樣文武雙全,但李淵和朱元璋相比較起來就有不少的差距了,假如朱棣在朱元璋掌權時發動政變,直接被鎮壓,永遠抬不起頭。 反觀朱棣,自從朱元璋白手起家開始就沒有參與在其中,沒有一點的軍事影響能力。與此同時,朱棣安樂的生活在政治沒得起色,決定了不敢反叛朱元璋一點念頭。
  •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活剮三千宮女?
    明成祖朱棣應該算是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皇帝了,一是創造了明初盛世;二是好大喜功,殺戮成性,所以這裡就不評價他了,省的被噴。這裡要談到的一件事就是朱棣為什麼要活剮三千宮女,這其中到底是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
  • 朱棣死後樸妃、安貴妃去哪兒了?朱棣棺槨旁的幾個小盒,慘絕人寰
    大型歷史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終於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得天下,成為九五之尊。朱棣是一代雄主,熱衷於徵戰沙場,多次深入漠北,發誓要消滅。第五次徵討漠北,朱棣不幸病逝,他寵愛的樸妃、安貴妃命運如何?她們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
  • 野史記載的:朱棣「遇鬼」事件,把出身行伍的朱棣,嚇出一身冷汗
    在野史《白下雜譚》中曾記載了一段朱棣白天遇鬼事件。當時那詭異的一幕,更是嚇得朱棣出了一身冷汗。明永樂初年,朱棣尚在南京做皇帝,某天左僉都御史景清,懷揣利刃入朝。景清是朱允炆舊臣,此舉就是準備刺殺朱棣,為舊主朱允炆報仇。但文人出身的景清卻刺殺失敗,其人更是被錦衣衛當場捕獲。龍顏大怒的朱棣,隨即對景清處以重刑,並株連景清的全族。
  • 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本是朱棣親信,為何落得被醉殺的下場?
    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悉預聞。(《明史》 列傳第三十五) 越是如此,解縉的死就顯得越有些不值。 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犯名冊,當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很好奇的問紀綱:「解縉還在世?」 作為朱棣心腹的紀綱,回去後便將解縉灌醉埋在了雪地裡,解縉當場便死了。
  • 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我們暫且拋開李世民不論,單說朱棣。 話說朱棣在歷史上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帝王,明朝在他的手裡確實被發揚光大了,可以說是明朝裡為數不多的好皇帝。 不過關於朱棣卻有一件事不少人比較迷惑,那就是朱棣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