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2020-12-25 心動趣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因病去世,年已七十的朱元璋非常傷心。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十分孝順,於是沒多久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很多人對朱元璋隔過兒子傳孫子的做法十分疑惑,這是因為不了解古代的繼承制度。在異族沒有入侵之前,華夏文明的繼承制度一直都是嫡長子、嫡長孫繼承制度。

這個制度在竇太后逼迫漢景帝傳位給梁王劉武的時候,時任丞相周亞夫就曾經重申過,周公制「周禮」後,只有傳嫡長子、嫡長孫的,沒有傳兄弟的。周平王就因為嫡長子早於他去世,傳位給了嫡長孫周桓王姬林。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是對漢家傳統繼承制度的恢復,這也是朱元璋一直自比於漢高祖劉邦,漢家江山自當遵循長幼秩序,摒棄蠻夷之族的強權政治。

自從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朱元璋一方面盡心輔導孫子熟悉國事,培養他成為帝國合格的繼承人。另一方面再度開始清理功臣勳貴,力求為皇太孫的繼位掃平障礙。

其實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猛然發現,他分封其他兒子為藩王,給他們軍政大權的危害了。朱標死後,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曾跳出來,有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朱元璋把這二位狠狠訓斥了一頓趕回了封地。

也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專門安排的,秦王、晉王這兩位都在朱元璋死前先後去世,所以朱元璋臨終前曾對朱允炆說過,秦晉二王已死,你可以安心繼位了。

但是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燕王朱棣,甚至可以說朱棣的威脅要遠遠高於秦晉二王,這兩位與朱標一母同胞,還有顧忌叔侄之情的可能,燕王就肯定不會的,感情沒那麼近。

關於朱元璋病逝前是否秘密召朱棣回京,這個其實正史中的記載也語焉不詳,沒有準確的定論,我們就權當是召了吧!

但是《明史》中明確記載,朱元璋臨終前,曾下遺詔: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禁止他就任藩王的兒孫返回京城的,那麼他為什麼又要秘密召朱棣回京呢?這個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從朱棣方面的角度考慮,這可能是一招必殺局

第一種是朱元璋有可能改變了主意,準備改立他為繼承人,登基為皇帝。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朱棣登基之後,可能修改了《明太祖實錄》,在裡面加上了朱元璋召他回京,並且連問三聲朱棣回來了嗎?

第二種可能就是記載確實是真的,朱元璋確實秘密召朱棣回京,但是他不是為了傳位給他,而是為了剷除後患,在臨終前要把朱棣這個不穩定因素帶走。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能反應朱棣從北平出發,返回南京過程的心理變化。接到詔書後,大喜過望,以為父親要傳位給他,興衝衝地往南京趕去。在路上突然回過味了,這是一個殺局啊,這是老頭子不放心他,要殺他朱棣啊!所以趕快跑回了北平,開始裝傻充楞了。

從建文帝朱允炆的角度看,反映了政治的不成熟

朱元璋在遺詔中已經講明白了,「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這個皇位是他的沒跑了,而朱元璋召燕王朱棣回京,肯定不是傳位的事情,不管是想兒子了,還是要清理門戶,都是為了後事的安排。

但是朱允炆並沒有看清楚這層道理,擔心燕王回京奪位,在繼位後,依照朱元璋的遺詔,命令燕王朱棣返回,致使「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使自己失去了處置朱棣的主動權。

假使朱棣在朱元璋臨終前進入南京,那麼朱元璋大概率是要殺他的。如果朱棣在朱元璋死後入京,那麼朱允炆就可以採取強硬手段扣留朱棣,令其無法返回北平。

當然朱允炆和他的謀臣本身就是一幫理想主義者,他們的政治智慧是極為缺乏的。對漢代削藩的知識恐怕也停留在嘴炮上,景帝的削藩,就是幹最強大的,拉攏弱小的,朱允炆敗的並不冤啊!

相關焦點

  • 晉王朱棡突然去世,導致朱元璋不得不在臨終前出手對付燕王朱棣?
    很顯然,篡位之後的朱棣經過仔細思考,發現當年父皇讓他出塞的目的並不單純,故而他才加上「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這句話,希望可以掩蓋歷史真相。5月20日,監察御史史仲成等人被分派前往北邊諸王府稽閱牛、羊、馬、駝、騾、驢的數量。在這緊要當口,筆者不相信朱元璋派出這些監察御史只是做這些事情。如果,他們是去檢查諸王護衛有沒有全部出塞呢?
  • 朱元璋去世前連喊三遍「燕王來未?」朱棣走到半路,又返回了封地
    1398年,71歲的朱元璋去世,他在病重之際曾留下遺詔,遺詔中有一句話比較有意思,即「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這遺詔一出來,其結果就是「王(朱棣)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朱元璋留下遺詔不讓他的那些兒子離開藩地進京奔喪。
  • 朱棣臨死前說「夏原吉愛我」,夏原吉為何讓朱棣如此牽掛?
    能讓朱棣臨時掛念不已的,肯定在朱棣心中分量極重。那麼夏元吉為何能讓朱棣如此牽掛? 朱棣直接升任夏元吉為戶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他為戶部尚書。 從此,夏元吉開始了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明朝初年,在朱元璋殺掉胡惟庸以來,就對丞相一直相當不信任,於是直接撤銷丞相一職。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李景隆先是北伐大將軍,後開城門迎接朱棣,那麼他的下場如何呢?
    大明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在諸子當中選擇接班人,而是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了替自己的孫子掃除障礙,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等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繼位,也就是建文帝。但是建文帝的屁股還沒坐熱,自己的叔叔朱棣就起兵造反了。
  • 老朱家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呢?
    一說到明朝,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土求和,是民族氣節所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朝宦官專權,出現了各種奇葩皇帝,而且出現了特務機構,是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
  • 朱元璋死後半年裡,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這讓遲暮的朱元璋,望著小孫子朱允炆,由衷地鬆了口氣。老天對朱允炆的眷顧遠不止於此。爺爺朱元璋駕崩前50天,晉王朱棡也去世了。因此,朱元璋臨終前,對小孫子朱允炆是放心的。他還專門給了朱棣一封詔書: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
  • 朱元璋死後360天,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爺爺朱元璋駕崩前50天,晉王朱棡也去世了。因此,朱元璋臨終前,對小孫子朱允炆是放心的。他還專門給了朱棣一封詔書: 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明史紀事本末》 什麼意思呢?秦王、晉王已死,朱元璋對朱棣也放心了。在他看來一個燕王,是威脅不到朱允炆地位的。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朱元璋在命令朱棣北伐的同時,就藩山西的晉王朱棡同樣也收到了來自朱元璋的命令。朱棣等人所奉命徵伐的乃兒不花部才萬餘人,朱元璋命令兩位藩王同時出徵,明顯是在考驗他們,朱元璋想看一下自己的兒子們有沒有為大明江山守邊疆的能力。儘管朱棣奉命徵伐的乃兒不花部人數不多,朱棣面對的困難同樣不少。
  • 朱棣殺入南京後,七品小官問了他10個字,被提拔為四朝首輔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繼承人選定上的不夠合理,以及建文帝在削藩上的過於強硬,一場以「靖難」為名義的內戰就此爆發。建文四年(1402年),這場「靖難之役」落下帷幕,燕王朱棣攻入帝都應天,也就是後來的南京。當勝利者朱棣興高採烈的入城時,一個正七品的翰林編修擋在了他的馬前,只說了10個字便讓朱棣避免了一個錯誤。而這個小官也被朱棣一路提拔,最後還成為了四朝元老。此人是誰?為何要攔下朱棣?又對他說了什麼?這名翰林編修名叫楊榮,洪武四年(1372年)生,因為出生時哭聲洪亮被祖父認為會讓家族榮華顯貴,所以被起名為楊榮。楊榮年少聰穎,17歲便被挑選進入郡庠學習。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從《南京太常寺志》入手,淺析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還是碽妃
    第一、朱棣的生母是碽妃,究竟有何證據?第二、如果此事確實,朱棣為何要冒認馬皇后為生母?第三、如果此事不實,是誰炮製了這個謊言?今天筆者就通過對史料的梳理,試著對此爭議做出自己的解答。《南京太常寺志》記載了什麼樣的秘密?《南京太常寺志》並非只有一本。
  • 朱棣分明是明太宗,為何後世稱呼為明成祖?嘉靖表示對朱棣很崇拜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朱棣,因為他過去是明太宗,為何後來就變成了明成祖呢?一、祖對王朝的貢獻,高於宗。祖宗我們一直都是連在一起念的,其實在古代,這是有非常明確的分別的。尤其是給皇帝上廟號的時候,祖和宗的性質完全不同。一般開國皇帝,都被稱之為祖。
  •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遷都,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然而,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執意遷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建都南京,不利於部署和調動軍隊朱元璋在位期間,雖說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順帝北逃,不過漠北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朱元璋為了應對該威脅,就選擇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燕王朱棣正是當時抵禦蒙古軍南下的主力軍。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朱棣和李世明都一樣文武雙全,但李淵和朱元璋相比較起來就有不少的差距了,假如朱棣在朱元璋掌權時發動政變,直接被鎮壓,永遠抬不起頭。 反觀朱棣,自從朱元璋白手起家開始就沒有參與在其中,沒有一點的軍事影響能力。與此同時,朱棣安樂的生活在政治沒得起色,決定了不敢反叛朱元璋一點念頭。
  • 朱棣死後樸妃、安貴妃去哪兒了?朱棣棺槨旁的幾個小盒,慘絕人寰
    大型歷史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終於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得天下,成為九五之尊。朱棣是一代雄主,熱衷於徵戰沙場,多次深入漠北,發誓要消滅。第五次徵討漠北,朱棣不幸病逝,他寵愛的樸妃、安貴妃命運如何?她們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
  •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為證明皇位的合法性,朱老四連生母都改了!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哪怕朱允炆只當了4年多皇帝,身邊照樣有記錄其言行舉止的史官,為啥沒有資料呢?原因很簡單,朱允炆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朱棣毀滅,就連私家記述也遭到朱棣的禁止。朱棣這樣做,是為了淡化朱允炆的存在,消除他在位時的影響,鞏固自己的地位。
  • 靈璧之戰:朱棣絕地翻盤,大明江山易主
    ——《明史》此時的朱棣真正迎來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將士們提議先北還休整一下,避避風頭。朱棣氣得破口大罵,給將士們瘋狂洗腦,激勵他們一定要一鼓作氣,繼續前進去阻斷南軍糧道。因為糧道被斷,南軍眾將商議,決定突圍至淮河補充糧草,約定次日以三聲炮響為信,炮響撤退。與此同時,朱棣也在軍營開會,準備乘勝偷襲,並約定次日以三聲炮響為信,炮響衝鋒。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專屬信號的重要性。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由此,試想,能與這四王朝相提並論,且國祚與清並列第二的明朝,它豈會無明君呢!事實上,明朝出現的明君並不少,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鈺、朱祐樘等六位明帝,皆為英明之君,尤其是前三代君主,可以與歷代明君相提並論,甚至是有過之而不及!PS:之所以沒有朱見深,那是因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皇帝。
  • 朱棣殺掉方孝孺的弟弟,後者死前寫首詩,讓方孝孺淚流滿面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建文帝朱允炆主張削藩,次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率軍南下,「靖難之役」爆發。此戰歷經三年多,建文帝連續幾次用人失誤,導致勝利的天平向朱棣傾斜。朱棣早聞方孝孺之名,聽姚廣孝這麼一說,立即對他點頭,答應了此事。隨後,朱棣成功渡過長江,攻下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南京城內的朱橞、李景隆等人看大勢不妙,立即倒戈,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於是,北軍殺入皇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縱火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