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因病去世,年已七十的朱元璋非常傷心。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十分孝順,於是沒多久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很多人對朱元璋隔過兒子傳孫子的做法十分疑惑,這是因為不了解古代的繼承制度。在異族沒有入侵之前,華夏文明的繼承制度一直都是嫡長子、嫡長孫繼承制度。
這個制度在竇太后逼迫漢景帝傳位給梁王劉武的時候,時任丞相周亞夫就曾經重申過,周公制「周禮」後,只有傳嫡長子、嫡長孫的,沒有傳兄弟的。周平王就因為嫡長子早於他去世,傳位給了嫡長孫周桓王姬林。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是對漢家傳統繼承制度的恢復,這也是朱元璋一直自比於漢高祖劉邦,漢家江山自當遵循長幼秩序,摒棄蠻夷之族的強權政治。
自從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朱元璋一方面盡心輔導孫子熟悉國事,培養他成為帝國合格的繼承人。另一方面再度開始清理功臣勳貴,力求為皇太孫的繼位掃平障礙。
其實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猛然發現,他分封其他兒子為藩王,給他們軍政大權的危害了。朱標死後,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曾跳出來,有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朱元璋把這二位狠狠訓斥了一頓趕回了封地。
也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專門安排的,秦王、晉王這兩位都在朱元璋死前先後去世,所以朱元璋臨終前曾對朱允炆說過,秦晉二王已死,你可以安心繼位了。
但是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燕王朱棣,甚至可以說朱棣的威脅要遠遠高於秦晉二王,這兩位與朱標一母同胞,還有顧忌叔侄之情的可能,燕王就肯定不會的,感情沒那麼近。
關於朱元璋病逝前是否秘密召朱棣回京,這個其實正史中的記載也語焉不詳,沒有準確的定論,我們就權當是召了吧!
但是《明史》中明確記載,朱元璋臨終前,曾下遺詔: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禁止他就任藩王的兒孫返回京城的,那麼他為什麼又要秘密召朱棣回京呢?這個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從朱棣方面的角度考慮,這可能是一招必殺局
第一種是朱元璋有可能改變了主意,準備改立他為繼承人,登基為皇帝。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朱棣登基之後,可能修改了《明太祖實錄》,在裡面加上了朱元璋召他回京,並且連問三聲朱棣回來了嗎?
第二種可能就是記載確實是真的,朱元璋確實秘密召朱棣回京,但是他不是為了傳位給他,而是為了剷除後患,在臨終前要把朱棣這個不穩定因素帶走。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能反應朱棣從北平出發,返回南京過程的心理變化。接到詔書後,大喜過望,以為父親要傳位給他,興衝衝地往南京趕去。在路上突然回過味了,這是一個殺局啊,這是老頭子不放心他,要殺他朱棣啊!所以趕快跑回了北平,開始裝傻充楞了。
從建文帝朱允炆的角度看,反映了政治的不成熟
朱元璋在遺詔中已經講明白了,「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這個皇位是他的沒跑了,而朱元璋召燕王朱棣回京,肯定不是傳位的事情,不管是想兒子了,還是要清理門戶,都是為了後事的安排。
但是朱允炆並沒有看清楚這層道理,擔心燕王回京奪位,在繼位後,依照朱元璋的遺詔,命令燕王朱棣返回,致使「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使自己失去了處置朱棣的主動權。
假使朱棣在朱元璋臨終前進入南京,那麼朱元璋大概率是要殺他的。如果朱棣在朱元璋死後入京,那麼朱允炆就可以採取強硬手段扣留朱棣,令其無法返回北平。
當然朱允炆和他的謀臣本身就是一幫理想主義者,他們的政治智慧是極為缺乏的。對漢代削藩的知識恐怕也停留在嘴炮上,景帝的削藩,就是幹最強大的,拉攏弱小的,朱允炆敗的並不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