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2020-12-17 奧古說歷史

礙於明代少數皇帝的奇葩事實在太多,比如數十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皇帝,自封大將軍的正德皇帝,不做皇帝做木匠的天啟皇帝,不愛美女愛奶媽的成化皇帝等。受這些皇帝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皇帝都不行,甚至還流傳出「明代無」這樣的荒誕之語。

試問,若明代真無明君,怎會有276年的國祚!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超過200年國祚的王朝,除明代外,就只有四個,即210年的西漢,289年的唐代,218年的遼代,276年的清代,而這四個王朝皆是明主輩出的朝代,我們熟知的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玄宗、遼太祖、清聖祖等明主,皆是出自於此四王朝。由此,試想,能與這四王朝相提並論,且國祚與清並列第二的明朝,它豈會無明君呢!

事實上,明朝出現的明君並不少,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鈺、朱祐樘等六位明帝,皆為英明之君,尤其是前三代君主,可以與歷代明君相提並論,甚至是有過之而不及!

PS:之所以沒有朱見深,那是因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皇帝。你說他是明君,他確有明君之範,在位初期他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曾經廢掉他太子之位的明代宗朱祁鈺的皇帝身份,而後又重用李賢、彭時、商輅等賢臣,一時間是政治清明,明朝國力繼續蒸蒸日上。但是,你說他是昏君,他也確有昏君之相,朱見深即位不久,即沉迷於美色之中,不理朝政,寵信萬貴妃,重用汪直、梁芳、錢能、覃勤、韋興等奸宦,放任他們在朝擅權,在外大斂民財,致使明朝國力衰退。

正如《明史》所言:「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重用奸宦,放任後宮禍亂朝政,朱見深此舉,實在是算不上一位明君。

朱元璋。對於朱元璋的印象,多數人都停留在他濫殺功臣這一層面。確實,對待功臣,朱元璋並沒有跟宋太祖、唐高祖那樣的大度,為了避免他們威脅到朱家天下的統治,朱元璋以各種理由殺死了諸多功臣。但是,除了對待功臣一項,朱元璋做得不好外(事實上歷代開國皇帝,除宋太祖、唐高祖等少數皇帝對待功臣較仁慈外,其餘如漢高祖等對待功臣都是較狠絕的!),其餘方面,朱元璋都能配得上明君二字!

不說其他的,就單憑朱元璋給予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前往上級衙門懲治的特權,朱元璋就足以擔得起明君二字。歷代皆視底層百姓為草芥,上層統治者根本就不在乎他們的想法,只要他們不造反,什麼都無所謂!因此,歷朝歷代雖名義上允許百姓民告官,但卻設置了種種的限制,比如越級上告,要先打板子,然後才允許。由此,即使百姓有冤,他們也不敢去告官。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卻直接賦予了他們捉拿官吏的權力,這是從古至今,從未有過之事,朱元璋之所為,堪為明君典範。

除此,朱元璋擁有歷代明君所具備的任何的品質,他勤於政務,他愛護百姓,他崇尚節儉,他廣開言路。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能與他相比的恐怕就只有雍正等少數幾個皇帝了!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書所載,從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餘件,處理國事四百餘件

同時,朱元璋身為皇帝,貴為九五之尊,天下最好的東西,他只要一句話,就能得到,錦衣玉食張口即到。可是朱元璋卻並沒有這麼做,他深知此時天下正是百廢待興之時,百姓是缺衣少食的,並不是享受的時候,所以朱元璋從不提倡奢侈,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吃飯從來是四菜一湯,衣服也從來都是修補過的舊衣。

此外,洪武一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彼時,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養濟院)和免費公墓(漏澤園) 相繼出現,服務於大明貧窮百姓,讓他們可以「老有所養」。朱元璋還曾在南京試驗過「保障房」政策,於郊外修築公房,安排南京附近無家可歸者居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朱棣。對於朱棣,現如今有很多的非議,有人說他是徹徹底底的一位暴君,且毫無功績,其所謂的五徵蒙古等,都是自吹自擂的功績。暫不去評說此等評論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對於朱棣的功績,前人是認可的,就連清代也未否認過朱棣對於中國的功績。

作為被譽為「遠邁漢唐」的永樂盛世(與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開創的仁宣之治合稱永宣盛世,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的開創者,朱棣明君之名實至名歸。在位期間,朱棣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諸多發展民生經濟的措施,繼而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

當然,朱棣雖是被前人所認可的明君,但他同樣也存在著缺點,就是跟他父親朱元璋一樣殘暴。自朱棣從侄子朱允手中奪得皇位後,為了清除反對自己統治的臣子,他舉起屠刀,行大肆殺戮之事。如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方孝孺不願替朱棣寫繼位詔書,並大罵朱棣,朱棣大怒,滅其十族,被殺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朱高熾。對於朱高熾的「明」,連清代都未否認,《明史》曰:「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大意就是朱高熾在位雖不足一年,但是卻頗有明君之範,如若讓他多活幾年,在他的治理下,仁宗時期的明朝絕對可以與漢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朱高熾一繼位,鑑於朱棣在位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財政困境,他就先後連下幾道詔書,先是取消下西洋、徵用木材和金銀、採購珠寶等政策,而後又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及免除他們所欠的賦稅。然後,隨著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明朝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繼而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

朱高熾在位雖不足一年,卻為後繼之君留下了一個盛世的基石,宣宗時期所依賴的楊榮、楊士奇、楊溥等賢臣,就皆出自於仁宗一朝。可以說,若無朱高熾,則明朝斷無「仁宣之治」這等盛世。

朱瞻基。清初史學家谷應泰曾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明宣帝朱瞻基與西周康王、西漢景帝一樣,皆為當朝之明君典範。他與其父朱高熾一起治理出了的「仁宣之治」,是中國二千餘年封建史中少有的盛世,史稱「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同歷代明君一樣,朱瞻基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他很是體恤民情,實施與民休息的國策,「坐皇宮九重, 思田裡三農」,是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為讓百姓可以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他還多次稅額、積欠柴炭草,減免了不少災區的賦稅。

在朱瞻基的治理下,明初是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象。

朱祁鈺。清詩人袁枚曾言:「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統,正統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吾又讀《宋史》而嘆明之不亡,非謙賢,實景泰之賢也」,朱祁鈺之明是毋庸置疑的,若他不明,斷然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大明。

明正統年間,因朱祁鎮錯誤的決斷,致使明軍慘遭土木堡之敗,二十餘萬精銳明君枉死在瓦剌的手上。而因明廷精銳盡失,瓦剌趁機直驅北京,兵臨大明中樞,就在這危急關頭,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為皇。登基後,為解北京之圍,朱祁鈺重用于謙等人,親臨北京城上,鼓勵明軍英勇抗敵,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轉危為安。

而後,為挽回明朝的頹勢,朱祁鈺勵精圖治,廣開言路,招賢納士,重用于謙、楊寧、石璞等賢臣,對明初逐漸糜爛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和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再次走向中興之勢。

朱祐樘。明內閣首輔朱國楨曾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明史》有言:「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當年明月言:「朱祐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朱祐是明代中葉公認的明君,他在位期間針對時弊,澄吏治、抑勳貴、慎刑法、固邊防、尚儉約、求直言、用賢能,針對明朝中葉以來的弊政,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實施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如減免賦稅、禁止宗室、勳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詔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等等。在這些措施的「輔助」下,明朝內部的社會矛盾得以緩和,繼而出現了自明中期以來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史稱"弘治中興"。

朱祐樘雖不是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但卻是最為完美的皇帝,他人品極佳,寬厚仁慈,不管對誰,都是寬厚對待,甚至是對待仇人,儘管傳說其生母紀氏是被萬貴妃害死的,但是,當他即位後一位官員上疏要求懲辦已死的萬貴妃及其族人的時候,孝宗卻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違背先帝的意願,不願接受。執掌大明時,雖無大作為,但是很穩定,不胡來,勤政,節儉,禮遇大臣,體恤百姓,做了很多為國為民的善政。這樣的皇帝雖不能名聲遠揚,卻能夠讓自己治下的百姓真正享受安定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朱瞻基到底有多牛?功績堪比朱元璋和朱棣,卻差點毀了明朝
    其實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也是非常優秀的,他文採斐然,文武雙全,綜合素質相當之高且深諳治國之道。朱瞻基是朱棣眼中的「好聖孫」,是大臣眼中的「真英主」,是史家筆下的「太平天子」。就是這樣一位有著不俗的功績君主,卻為後來明朝的衰落埋下了禍端。這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大明風華朱高熾朱瞻基父子開創仁宣之治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在位雖不到一年但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
  • 朱高熾「無疾驟崩」,正史不記載死因,朱瞻基的嫌疑有多大?
    明仁宗朱高熾作為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從小就深受太祖朱元璋的喜愛,被冊封為燕世子。他喜讀文書,熱衷儒家文化,是明朝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仁君,其在位時善理朝政,愛民如子,不僅免除受災百姓繁重的賦稅,還為他們提供免費的糧食,可謂是以民為本,以仁治國。
  • 朱高熾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熾的死亡原因是什麼?
    大明皇帝中,自朱高熾到朱厚照是朱棣的血脈;朱厚熜到朱由校是另外的朱家旁系。(朱允炆失蹤,朱由檢自殺就不算了)所以短命加暴斃,不是朱棣一支的問題,應該是普遍存在於皇室的。而其他的閒散王爺裡,卻有不少長壽的,起碼活過60歲的很多,朱元璋和朱棣也都超過了60歲,並且朱元璋在古今全部皇帝裡,都算長壽。所以我估計老朱家應該是有某種隱性的遺傳病,大概率是心腦血管方面的。
  • 明朝皇帝朱高熾死時殉葬並沒有被終止,為什麼皇后沒有殉葬呢?
    明朝朱元璋只所以開啟殉葬之路實際上還是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總結之前王朝走向陌路的原因,知道其中因為外戚專權和後宮參政造成了一個王朝搖搖欲墜之事不在少數,讓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也看到唐朝的李世民因為沒有讓武則天殉葬而造成了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
  • 曾經想過易儲,後來放棄,朱棣為何會把皇位傳給朱高熾?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時的治理之道使明朝發生了蛻變,國家經濟發展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這樣的國泰民安的勢頭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當時的太子朱標體弱多病,也很早就去世了,因此,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
  • 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我們暫且拋開李世民不論,單說朱棣。 話說朱棣在歷史上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帝王,明朝在他的手裡確實被發揚光大了,可以說是明朝裡為數不多的好皇帝。 不過關於朱棣卻有一件事不少人比較迷惑,那就是朱棣的兒子。
  • 朱棣一輩子最引以為傲的傑作是什麼?是朱瞻基!
    在明朝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和父親朱高熾二人統治時間加起來雖然僅有短短11年的時間,但這一時期卻是名副其實的盛世,得到了後世史學家的高度讚譽,被稱為是足以媲美西漢「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父子二人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明君,而朱瞻基之所以能成長為一位盛世明君,和爺爺朱棣的悉心栽培和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 大明風華:朱棣無法阻止的漢王叛亂,朱高熾只用8個月就解決了
    漢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他和長子朱高熾都是徐皇后所生。他也是靖難時期立功最多的人,是明朝前期叱吒風雲的重要人物。「靖難戰爭」中朱高煦一直追隨朱棣鞍前馬後,並屢屢作出卓越貢獻,朱棣對他的這個二兒子一直鍾愛有加,甚至對他說:你功勞很大,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將來太子之位,肯定是你的。
  • 你知道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真正的死因嗎?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好皇帝,在位的時候曾開創出過明朝的宣仁之治,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是大家心中公認的好皇帝。但是天公不作美,這麼優秀的好皇帝居然年紀輕輕的就死了,史書中對朱瞻基的記載是第一天生病了,第二天病的不能上朝了,第三天就駕崩了,由於史書對朱瞻基死因的記載實在是少之又少,導致後來大家對明宣宗朱瞻基的死因說什麼的都有。
  •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於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風華》中,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天性灑脫,文武雙全。自幼便被朱棣、姚廣孝看好,而仁慈、韜略也在他身上顯露無疑。 這一點,與歷史上並無出入,算是契合。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他成為皇帝之後,承父遺志任用賢臣,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朱棣一脈皇位斷在哪一代?明朝帝位三次易主是哪三次?
    這一制度被稱為嫡長子繼承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幾千年一直傳承的規矩。建文朱允炆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大眾,後因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在起義軍中憑藉著卓越的才能,最終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是馬氏,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
  • 明宣宗開創了明朝的黃金時代,卻壯年早逝,原因與朱棣有關?
    近日,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這部電視劇講述了明朝初年,國家開創盛世,及此後五帝六朝的故事。在這其中,我們都知道,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後繼承皇位,成為了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是少有的明君,他勵精圖治,擁有較高的治國才能,但僅僅在位十年就暴斃身亡。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按理來說,這也沒什麼,但是,朱高煦後來跟他爹朱棣學,起兵造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
  • 朱瞻基:一個被誤解的「蛐蛐皇帝」,文武全才,功績過人
    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第5位皇帝(算上建文帝),他在生前的年號叫做宣德,死後的廟號叫做宣宗,所以人們稱他為明宣宗,也說他是明宣德皇帝。那他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呢?而朱瞻基,比朱允炆要更優秀。當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身為皇子的朱棣,自問文韜武略,哪一點比不上這個侄子?他心中的憤慨,隱隱要爆發。夜裡,朱棣發了一個夢,夢裡父皇朱元璋傳給他一個大圭,並且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夢醒之時,下人來稟報,有孫子出世,朱棣歡喜不已,速速去看望。
  • 大明16帝朱瞻基,36歲壯年駕崩的背後,還有這一科學理論
    至於他這一生究竟有怎樣的傳奇經歷,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介紹一下。 首先、天生就是塊「皇帝料」。 說起明宣宗朱瞻基在幼年的時候,就已經展露出了過人的才智。當然,這與朱棣對他的悉心栽培確實也有很大的關係。譬如,朱棣不僅讓最優秀的翰林學士從小給朱瞻基授課,同時還讓名師指點他學習武藝。
  • 明朝的悲劇親王,朱棣被他救過幾次,差點當太子,被侄子皇帝烤死
    文 / 布衣如是說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寬仁治國公平施政,息兵養民少殺慎殺。他認為人命關天,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儘可能的核准覆審。在他的努力下,有數千人無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統治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仁宣之治」。
  • 太平天子朱瞻基——和《大明風華》不一樣的故事
    要知道,有宋徽宗趙佶的前車之鑑,「輕佻」這個詞已經是一個非常負面的評價了。那麼朱瞻基到底是個什麼性格的人呢?在朱棣嘴裡,他是「我家太平天子」,在文臣眼裡,他是「小太宗」,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他確實是挺愛開玩笑的,約等於「輕佻」吧。我們都知道,朱棣的廟號是「成祖」,但他一開始其實是「太宗」,這個「太宗」的「宗」怎麼變成了「成祖」的「祖」?
  • 宣德皇帝朱瞻基,愛鬥蛐蛐的「寶藏男孩」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號長春真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孫,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