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悲劇親王,朱棣被他救過幾次,差點當太子,被侄子皇帝烤死

2020-12-05 布衣如是說

文 / 布衣如是說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寬仁治國公平施政,息兵養民少殺慎殺。他認為人命關天,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儘可能的核准覆審。在他的努力下,有數千人無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統治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為何不顧「害親」的惡名,會對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棣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達的親外孫。跟宅心仁厚的兄長不同,朱高煦性格強橫殘暴。小時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學習,雖說隔輩人親,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這個孫子。

建文帝即位後,朱高熾、朱高煦前往南京面聖,親娘舅徐輝祖覺得朱高煦整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便以長輩的身份告誡他。結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盜走舅舅徐輝祖的駿馬,不辭而別,策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親孫,縱馬行兇,在鬧市踐踏百姓。在涿州還因小事,擊殺一名無辜的驛丞,朝臣們因此指責燕王教子無方。靖難之役時,世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南下。

朱高煦

朱高煦孔武有力,樂戰好殺,在白溝河一戰成名,率精銳重騎兵猛攻猛打。開國功勳之後,南軍都督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燕,前一日還差點生擒朱棣,結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襲後方,還沒反應過來,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斬於亂軍之中。

東昌之戰,燕軍先勝後敗,朱棣率軍突擊時中埋伏。大將張玉為掩護朱棣陣亡,朱高煦拼死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戰敗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餘,鼓勵朱高煦,並說出:「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熾多病,如果以後有個三長兩短,你就熬出頭了。被鼓勵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奮力搏殺,將這支南軍擊退。

朱高煦

朱棣登基坐殿後,自恃勞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膽大妄為,以昔日的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儲之爭時,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戰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熾,於是在解縉的勸說下,朱棣堅持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位於雲南。

但朱高煦找藉口不肯就藩,並常隨朱棣左右,朱棣無法,只能任由他來。朱高煦為剪除太子勢力,將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學士黃淮也被誣陷下獄。

朱棣

1415年,朱高煦的封國改封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這才明白朱高煦的奪嫡用意,為避免再次發生同室操戈的內戰,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選招募三千精兵,擔任自己的護衛,又縱兵搶劫,多行不法。

當地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率部緝捕,結果惱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鐵瓜錘親手砸死這位軍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車馬器物。

朱高熾

事後,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違禁多達幾十起,本打算將其廢為庶人,但太子朱高熾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為樂安州,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誡兄弟,朱高煦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明仁宗封賞朱高煦,不僅將其長子封為世子,還封朱高煦其他兒子為郡王,並增加朱高煦的俸祿,賞賜寶物來拉攏他,但朱高煦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暗中對抗朱高熾。

1425年農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時年47歲。26歲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熾病重時又被緊急召回北京。身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殺手在必經之路截殺太子朱瞻基,結果沒有成功。

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後,優待叔父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給他們的賞賜要比其他親王豐厚。但「慈心生禍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認為朱瞻基年輕,軟弱可欺,便於1426年農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雖然年輕,但做事果斷,之前被朱高煦拉攏的官員紛紛倒戈,明宣宗宣布親徵後,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搖擺不定,叛軍還沒出樂安就被團團包圍,朱高煦沒堅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勸降。

文武群臣勸說明宣宗朱瞻基,儘快將朱高煦以正國法,但朱瞻基僅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位於西安門的囚房內。朱瞻基沒有追究朱高煦謀反,朱高煦卻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視他的時候,用腳故意將朱瞻基絆倒。

朱高煦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銅水缸將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壯漢,他暴怒之餘力大無窮,竟將水缸頂起,朱瞻基決意處置朱高煦,命人在銅水缸四周點燃木炭,將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斬草除根,將朱高煦的兒子們處決。

古代將軍

朱瞻基處決叔父看似殘忍,但迅速解決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迫使趙王朱高燧交出兵權,避免了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更避免大明陷入分裂和戰火之中。

相關焦點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允炆不見了,是死是活,不知道,有人說是被大火燒死了,有人說是從地道逃走了,總之,人找不到了,於是,朱棣便即位稱帝,這就是永樂皇帝。朱棣起兵靖難,雖然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其實,就是造反,只是,朱棣造反成功了。
  • 朱棣去世後,他的兒子想學他造反,結果被侄子活活烤死
    明朝末年,朱元璋去世,他的孫孫朱允炆即位後即開始削藩,當時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向南方宣戰,攻佔了當時的國都南京,成為皇帝。而且朱棣的外甥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不知去向。在他成為皇帝之後,朱棣立他的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第二子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因為朱高熾體胖,行動不便,所以喜武的朱棣從心裡對他有些反感。而且次子威武挺撥,氣派十足,朱棣更是喜出望外。再者,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在危急關頭拯救自己,自己曾許諾要立他為太子。
  • 明朝這位皇帝能力被世人小看,武力值超過朱棣,差點滅了女真
    本文分享明朝這位皇帝能力被世人小看,武力值超過朱棣,差點滅了女真。 不可否認,明太祖確實出身低微,但能夠以如此地位做成皇帝,最後還是非常讓人佩服的。明朝的皇帝其實都非常的具有各自的特點,並且都挺出色的,比如說明成祖朱棣、木匠皇帝朱由校等。
  • 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中烤死?別把老虎當病貓
    準確地說,朱高煦是被活活烤死的,看似殘忍卻沒人為他鳴冤,因為他是自己將自己玩死了。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特點,唐朝流行「玄武門兵變」,而明朝流行「叔叔幹侄子」,故事要從明成祖朱棣開始說起。後來,朱棣為了穩固太子地位,將朱高煦封為漢王,封地改為安樂(山東),下詔命令漢王前往封地,朱高煦才無奈前往。對於太子朱高熾來說,雖然被封為太子,但是天天精神高度緊張,中間有幾次都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小編今日要說的一位皇帝他可不比其他的皇帝差。他不只僅是一個聰明敢冒險英勇的皇帝。仍是一位霸氣顯露智慧過人久經沙場並且還親身上陣殺敵的皇帝。他不只僅會管理國家還能帶兵交兵。不只僅能上陣殺敵還能指揮作戰。
  • 明朝史上最令人厭惡的王爺,讓歷代皇帝都很頭疼,最終自作自受!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很優秀的王爺,他們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敬仰,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卻是歷史上最討人嫌,最令人厭惡的王爺,本來安分守己的話可以當上皇帝,但是偏偏要自己作死,結果讓所有人對他都沒有好感,最後的下場也是很悲慘的,他就是明朝的其中一位王爺:朱高熙。
  • 明初若朱標不死,哪怕只當1年皇帝,10個朱棣也不敢反!
    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朱棣擊敗了自己的侄子,奪得了帝位,大明王朝的國運也隨之而改變,那麼如果當時的太子朱標沒死,他繼任了帝位,朱棣還有沒有造反成功的機會。朱標是嫡長子,太子都當了幾十年,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況且他們兄弟倆感情很好,朱棣根本沒有理由造反。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在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 明朝親王多嗎?真的不算多
    提起明朝的親王,很多人都氣不打一處來,認為正是這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壓垮了明朝。這樣的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明朝的親王數量真的不算多。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正是朱元璋制定的那世襲罔替的宗室宗室分封制度,給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 「道教」的真武大帝,是明朝的一位皇帝?
    其實你參拜的是明朝的一位皇帝。明朝雖然還是以儒學為推行全國的顯學,但朱家天子信奉的卻是道教,而且有皇家道觀——武當山。朱家與道教的關係,還要從永樂皇帝朱棣說起。朱棣看上了玄武朱棣由於發動與侄子朱建文爭奪皇權的「靖難之役」,總覺得不正,江山不穩。
  • 朱棣兵變造反,奪位之後,發現一道聖旨失聲痛哭:我對不起侄子
    說起明朝,首先大家都會想到的是朱洪武,也就是我們說的朱元璋。明朝的輝煌離不開他,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為明朝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一個放牛娃到和尚,最後成為了天下的統帥,自己做起了皇帝。在打下大明江山的中間也是歷經了很多的苦難。
  • 朱棣次子朱高煦,造反被抓的經過,後被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和其父朱棣一起出徵,朱高煦不學無術,但打仗很厲害,作戰勇猛,立下不少戰功,又多次救過老爹朱棣的命,因此,後來經常居功自傲,多行不法之事,始終覬覦太子之位,時刻想把太子朱高熾搞下去,由他上位。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詭譎的王朝。從太祖朱元璋立國的那天起,明朝註定就不會安生,因農民起義而生,也因農民起義而滅,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下面出國留學網的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篇明朝歷代皇帝列表,來細數一下明朝的諸位皇帝們。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開國的時候,是在南京建立的政權,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去世後,也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被稱為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他生前所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繼承皇位,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年輕且書生氣十足,他沒有繼承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的聰明,更沒有繼承爺爺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自從太子周標死後,朱棣就開始動起了心思。在幾十個藩王當中只有他和寧王實力最強,對皇位沒想法也是不可能的。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開始了削藩運動。開始朱允炆也不想撕破臉皮,叔侄倆開始了一番較量。先打了一場間諜戰。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首先,這三者毋容置疑太子的地位最高。太子,身為國家的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地位僅次於皇帝、皇后,擁有自己的官僚系統—「東宮」,可自置僚屬,置太子三師、太子三少等與朝廷大同小異的官員。同時,太子還能在京師,合法的擁有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身為帝國的儲君,太子就是君,而親王、郡王雖是王,但歸根結底也是臣,君與臣之間,自然君最重,臣最輕,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為君的太子,親王、郡王這些臣子,豈能不敬呢?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朱棣一脈皇位斷在哪一代?明朝帝位三次易主是哪三次?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就因風寒病逝,然而對於皇位的繼承者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兒子中去選擇。而是選擇了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永樂朱棣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繼位為帝。然後就發生了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大事件,「靖難之役」。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在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的勸說下,開始實行削藩政策。削藩政策一下發,多位藩王被削藩。
  • 明代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哪位皇帝沒埋裡面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