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說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寬仁治國公平施政,息兵養民少殺慎殺。他認為人命關天,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儘可能的核准覆審。在他的努力下,有數千人無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統治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為何不顧「害親」的惡名,會對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達的親外孫。跟宅心仁厚的兄長不同,朱高煦性格強橫殘暴。小時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學習,雖說隔輩人親,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這個孫子。
建文帝即位後,朱高熾、朱高煦前往南京面聖,親娘舅徐輝祖覺得朱高煦整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便以長輩的身份告誡他。結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盜走舅舅徐輝祖的駿馬,不辭而別,策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親孫,縱馬行兇,在鬧市踐踏百姓。在涿州還因小事,擊殺一名無辜的驛丞,朝臣們因此指責燕王教子無方。靖難之役時,世子朱高熾坐鎮北平,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南下。
朱高煦孔武有力,樂戰好殺,在白溝河一戰成名,率精銳重騎兵猛攻猛打。開國功勳之後,南軍都督瞿能跟隨李景隆北上討燕,前一日還差點生擒朱棣,結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襲後方,還沒反應過來,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斬於亂軍之中。
東昌之戰,燕軍先勝後敗,朱棣率軍突擊時中埋伏。大將張玉為掩護朱棣陣亡,朱高煦拼死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戰敗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餘,鼓勵朱高煦,並說出:「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熾多病,如果以後有個三長兩短,你就熬出頭了。被鼓勵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奮力搏殺,將這支南軍擊退。
朱棣登基坐殿後,自恃勞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膽大妄為,以昔日的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儲之爭時,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戰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熾,於是在解縉的勸說下,朱棣堅持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位於雲南。
但朱高煦找藉口不肯就藩,並常隨朱棣左右,朱棣無法,只能任由他來。朱高煦為剪除太子勢力,將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學士黃淮也被誣陷下獄。
1415年,朱高煦的封國改封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這才明白朱高煦的奪嫡用意,為避免再次發生同室操戈的內戰,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選招募三千精兵,擔任自己的護衛,又縱兵搶劫,多行不法。
當地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率部緝捕,結果惱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鐵瓜錘親手砸死這位軍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車馬器物。
事後,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違禁多達幾十起,本打算將其廢為庶人,但太子朱高熾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為樂安州,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誡兄弟,朱高煦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明仁宗封賞朱高煦,不僅將其長子封為世子,還封朱高煦其他兒子為郡王,並增加朱高煦的俸祿,賞賜寶物來拉攏他,但朱高煦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暗中對抗朱高熾。
1425年農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時年47歲。26歲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熾病重時又被緊急召回北京。身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殺手在必經之路截殺太子朱瞻基,結果沒有成功。
朱瞻基即位後,優待叔父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給他們的賞賜要比其他親王豐厚。但「慈心生禍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認為朱瞻基年輕,軟弱可欺,便於1426年農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雖然年輕,但做事果斷,之前被朱高煦拉攏的官員紛紛倒戈,明宣宗宣布親徵後,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搖擺不定,叛軍還沒出樂安就被團團包圍,朱高煦沒堅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勸降。
文武群臣勸說明宣宗朱瞻基,儘快將朱高煦以正國法,但朱瞻基僅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位於西安門的囚房內。朱瞻基沒有追究朱高煦謀反,朱高煦卻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視他的時候,用腳故意將朱瞻基絆倒。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銅水缸將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壯漢,他暴怒之餘力大無窮,竟將水缸頂起,朱瞻基決意處置朱高煦,命人在銅水缸四周點燃木炭,將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斬草除根,將朱高煦的兒子們處決。
朱瞻基處決叔父看似殘忍,但迅速解決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迫使趙王朱高燧交出兵權,避免了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更避免大明陷入分裂和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