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
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
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明十三陵在朱元璋死後並未動工,當時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另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建明時,就有元朝的一些勢力在作祟,為了威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在紫金山附近的明朝都城——現在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是與皇后馬氏合葬的,也是明陵之首——
從外觀上看,明孝陵富麗堂皇,陵內栽種十萬棵松樹,千頭鹿。以明代早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為代表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十萬軍力,於永樂三年完成二十五年之久。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是中國建築學會的副主席,他說:「明孝陵代表了明出皇室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墓葬建築和文化的縮影。」明、清兩代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的智慧集中在明孝陵,是我國很重要的文化遺產。
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之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繼任者。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沒能繼承皇位就死了,此時朱元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這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后的生母,而是選擇了年僅16歲的朱允炆。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引發了以朱棣為首的親王們強烈不滿,他們長期在沙地上作戰,朱棣本以為哥哥朱標死後,自己會成為皇位第一繼承人。
出於上述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所以他在朱允炆說要削藩時,為保自己的安全而造反,這就是叔侄之爭。在戰爭中,朱棣常年作戰,很有作戰經驗,朱允炆不會用人,也沒有經驗,所以這場戰爭的局勢很快就被朱棣一方所壓倒。
當朱棣打到南京時,朱允炆把王宮燃起,王宮立即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此後連自己的屍體都找不到,後來朱棣經過多方尋找都沒有找到。為鞏固江山,朱棣造反成功後遷都北京,才開始修建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能葬入十三陵。
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23歲時被朱祁鎮俘獲,當時御駕親徵,國勢不能一日無君,於是他繼承了皇位,登上皇帝寶座。
但是沒想到多年後朱祁鎮被放回去了,回來發現自己在為王位準備,只能認栽。但是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將弟弟關了七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鎮不久就病倒了,朱祁鎮乘機奪取了王位。朱祁鎮被奪王位,又囚禁七年,奪取王位成功後,取消了朱祁鈺的帝號。
他死後,朱祁鎮痛恨自己所做的事,沒有將他按皇帝的旨意下葬,當然也沒有葬於十三陵,而是由他的兄弟隨意地將他下葬在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並給他加了一個諡號: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