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都知道,明朝有十六位皇帝。
可是,我們也知道,北京的明代皇陵有十三座,名叫「明十三陵」。
問題來了:
大明帝國,明明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卻只有十三處皇陵呢?
答案是這樣:
雖然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是,由於有三位皇帝並沒有葬在十三陵,16-3=13,所以,北京的明代皇陵,只有十三處。
所以叫十三陵。
那麼。
是哪三位皇帝沒有葬在十三陵呢?
他們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呢?
他們又是葬在哪裡呢?
我們可以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
1、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所在:南京孝陵,為何沒有葬在十三陵:因為太祖一直在南京上班
2、明惠宗朱允炆、陵墓所在:下落不明,為何沒有葬在十三陵:失蹤了,下落不明
3、明代宗朱祁鈺、陵墓所在:北京海澱景泰陵,為何沒有葬在十三陵:明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
我們來逐個解釋一下:
太祖朱元璋就不必解釋了。
朱元璋他老人家,生前一直都在南京上班,所以死後葬在南京,實屬正常。
有趣的是第二個:明惠宗朱允炆。
作為一個皇帝,朱允炆怎麼會「下落不明」呢?
朱允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下落不明的皇帝
事情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朱允炆當年21歲登基,年輕氣盛,治國很激進,他廢除了親戚們的王號和封地,得罪了親戚們,結果,被叔叔朱棣出兵打倒了。
叔叔朱棣攻陷南京的皇城之後,拼命搜捕侄子朱允炆,可是活生生,就是找不到朱允炆。
而且,後來也一直就是沒有找到。
朱允炆失蹤了。
朱棣率兵攻破南京皇城,史稱靖難之役
其實,朱允炆當然要跑路。
換了是我,我也跑。
那是戰爭,不是開玩笑的,被朱棣逮住,是要殺頭的。
朱允炆跑哪去了呢?
沒有人知道。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之一。
最合理的推理是:
朱允炆應該是躲到一個所有人都找不到他的地方,隱姓埋名,過完了他的下半生。
這個地方,有可能是大明帝國境內的某個邊遠山村,畢竟當年交通、通訊都不發達,朱允炆一邊討飯,一邊走,走多遠都可以。
甚至說,也不一定是在中國,也許是跑到了越南,也許是西域,也許是東北,甚至是跟著漁船、商船,去了日本、菲律賓,都有可能。
而且,朱允炆為了活命,肯定至死都不會對任何說明他的真實身份。
這是較為合理的解釋。
說到這裡,我們插個題外話:
我們要從朱允炆的身上吸取歷史教訓,治理公司也好,管理單位也好,平時對人、對事也好,我們對人要和善,觸碰別人的利益的事情,千萬要謹慎,動作不要太激進,步子不要邁得太大,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大家說,是不是這樣。
再說說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為何沒有葬在十三陵呢?
也同樣有趣。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明代宗的上一任皇帝,是明英宗,明英宗是個很生猛的皇帝,他喜歡親自帶兵上前線打仗,結果在土木堡戰鬥中,明英宗被蒙古人抓走了。
生猛皇帝明英宗,喜歡親自帶兵上前線衝鋒陷陣,結果被蒙古人生擒
國不可一日無君。
明英宗被蒙古人抓走之後,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代為執政,故稱「明代宗」。
然而後來,萬萬沒想到,蒙古人又把明英宗給放回來了。
放回來之後,明代宗生怕明英宗搶了他的皇位,於是把明英宗關了起來。
你看,這做兄弟的,在重大利益面前,會變得如此無情。
再後來,明英宗和臣子發動復闢,又反過來,把明代宗給關了起來。
然後,明代宗就死在軟禁場所了。
於是,明英宗恢復皇位,繼續執政。
明英宗終其一生,都恨明代宗,也不承認他是皇帝。
所以呢,明代宗死後,明英宗不允許他葬在十三陵,而是把他葬在北京海澱區的景泰陵,一個普通的王陵。
大家看明白了嗎。
明代宗:我一直以來都很擔心哥哥明英宗回來爭奪我的皇位
02
喜歡讀歷史、喜歡看歷史類電影的朋友們,都很熟悉「一塊大洋」這個詞。
試問:
清末民初那會兒,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把當時的銀幣,稱為「大洋」呢?
事情是這樣的:
明清兩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銀幣的,當時我們中國人要麼用銅錢,要麼用銀錠、碎銀,偶爾用銀號的銀票,總之,沒有銀幣。
你沒有看錯,中國原本是沒有銀幣的。
後來到了明清兩代,西班牙人鑄造了銀幣,也叫銀圓,在對華貿易中,西班牙客人拿出西班牙銀幣,給中國人支付貨款。
中國人收了。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問:
西班牙銀幣,是西班牙人用的貨幣,我們中國人怎麼能收它呢?
收了又有什麼用呢?
最早期的「大洋」,就是早年的西班牙銀幣,叫「本洋」,當時中國老百姓文化水平低,他們以為銀幣上這個頭像是「佛」,所以,這種西班牙銀幣,也叫「佛洋」
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西班牙銀幣,是用真正的銀做的。
而且,成色還挺高,最高的可以去到93%左右的純度。
它是銀子。
西班牙銀幣,它長什麼形狀,不重要,它是哪國的貨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
它是銀。
只要它是銀,我就可以收。
因為銀是硬通貨。
手上拿著銀子,我根本不怕的,就算沒人要,我把它熔了,很容易就打成銀錠。
所以,既然西班牙銀幣是真正的銀子做的,我們的祖先,也就敢收。
於是呢,大量的外國銀幣,湧入中國。
最初最流行的,是西班牙的銀幣(本洋、佛洋),後來呢,又有墨西哥的銀幣(鷹洋)湧入。
清末較為流行的一種「大洋」,墨西哥銀幣,因為銀幣上有個老鷹,所以叫「鷹洋」
這些外國銀幣,由於是洋人的錢,所以我們當時的中國人把它們叫做銀洋、洋銀、洋錢、光洋、大洋錢。
其中,「大洋錢」喊得最多,而且喊著喊著,把「錢」字省略了,喊成「大洋」了。
換句話說,「大洋」,就是「大洋錢」的簡稱。
「大洋」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
而且,當年的中國人逐漸發現,這些「大洋」,其實比我國自己的碎銀、銀錠更好用,為什麼呢?
因為碎銀每次要秤重,很麻煩,銀錠剪碎之後,要回爐鍛造,也麻煩。
但是「大洋」就沒有這些麻煩,它是一個一個圓圓的東西,有各種面值,很方便找贖。
所以到了後來,大家都愛用大洋了,而碎銀、銀錠什麼的,大家漸漸地,也就不愛用了。
那麼,舊中國的一塊大洋,值多少錢呢?
答案是:
清政府倒臺、民國初立的時候,一塊大洋,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人民幣800塊的購買力。
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緣故,8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一直下跌。
從800多元人民幣,跌到400塊。
而且還繼續下跌。
到了解放前,一塊大洋,大概也就只有我們今天人民幣200塊左右的購買力了。
說到這裡,也就順便回答了許多歷史愛好者的問題:
為什麼在清末民初,外國人的錢幣,可以在中國流通?
答案就是:
因為它們都是銀,而至於它是哪國的貨幣,誰在乎?
沒有人在乎。
03
提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在韓戰當中,美軍裡面有沒有華裔?
答案是:竟然有
而且還不少。
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就是:呂超然。
呂超然,祖籍廣東,美國華裔,朝鮮戰場上的美軍戰鬥能手
而且說起來讓人更傷心的是:
這個華裔呂超然,不但是美軍,而且還是美軍的軍官。
而且,呂超然還因為對我志願軍作戰英勇,被授予勳章。
呂超然,祖籍廣東,他爸爸是在1920年代從廣東省移民去的美國,呂超然於1926年在美國舊金山出生。
韓戰爆發,呂超然加入了美海軍陸戰隊7團1營B連,擔任少尉,並且,參與了第一線的實際作戰。
例如仁川登陸戰等戰役,呂超然就參加了,而且還身先士卒。
不但如此,呂超然還在前線,利用自己會說漢語的特長,迷惑我志願軍。
他經常做這種事情。
舉個例子:
1950年11月2日深夜,呂超然所屬的營,遭到我志願軍的夜襲。
呂超然和他的戰友,馬上組織反擊,其中,呂超然借著黑夜的掩護,走在部隊的最前面,不斷用漢語向我志願軍喊話,說:「不要開火,我是中國人!」
我志願軍官兵打著打著,突然聽到前面美軍的陣營裡,有人喊自己是中國人,於是,我軍將士困惑了一下,遲疑了一下,並因此,分散了注意力,暫停了射擊。
為什麼呢?因為,怕誤殺自己人啊。
就這麼遲疑一下,美軍動作快,我軍的位置,因此暴露了。
呂超然和他的美軍戰友,果斷組織反攻,暫時擊退了我軍。
呂超然在這次戰鬥中負傷。
由於在這場戰役中的突出表現,呂超然獲頒美國海軍「十字勳章」。
然而,呂超然傷勢尚未完全痊癒,他就帶傷,重回戰場。
1950年12月8日,呂超然在和我志願軍作戰過程中,被我軍機關槍射中,身負重傷。
送到日本治療。
作為美軍的戰鬥能手,呂超然(中)晚年在美國廣受讚譽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下,在韓戰時期,日本就是美國的大後方。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美國人當年不殺日本天皇裕仁了吧。
人家美國佬,算盤打得精呢:需要日本作為後方,裕仁恰好可以扮演幫助美國人穩住大後方的角色。
呂超然在日本治癒槍傷之後,回到美國休養。
從此,呂超然退出了朝鮮戰場。
再後來,呂超然在紐約,做保險業務。
這個華裔呂超然的故事,讀起來,實在是令我們感到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朝鮮的戰場上,還有許多許多個呂超然。
呂超然當年的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呢?
他認為,自己雖然是華裔,但他是在美國出生並長大,他覺得自己是美國人。
所以,他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
同為炎黃子孫。實在令人不知道怎麼評價才好。
親愛的讀者,倘若換了你是他,在當時,你會怎樣抉擇呢。
還有一個問題:
我們身邊那些出國之後拿了美國護照的,到底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這也許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呂超然晚年在美國四處演說,講自己在朝鮮戰場上和我志願軍作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