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2020-12-22 李時針的時針

中華上下千年,自秦朝大統一開始,歷史上有兩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身後事都是早早準備,除了修建奢華,還會陪葬大量皇帝生前喜歡的文玩字畫,因此皇陵意味著寶藏。面對這些財富的誘惑,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衍生出了盜墓這一職業。隨著歷史發展,一些皇陵便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慘遭盜墓賊光顧,但是也有著陵墓能夠屹立千年而不倒,成為奇蹟的存在。

明十三陵

明朝、清朝,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兩個封建王國,他們距離我們最近,歷史考據最為詳實。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時間要長很多,但為何明代皇陵沒有被盜而清朝的皇陵卻被盜墓者大肆光顧呢?

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盜程度上來看,清朝的皇陵幾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沒有陪葬品的孝陵,東陵和西陵都被盜了。孫殿英當年以演戲為藉口,帶著兵將慈禧太后的陵墓盜取一空,慈禧太后口中的珠子被士兵用暴力手段取出,慈禧的屍體也一度都遭到了破壞。但是明朝的皇陵除了由考古學家研究開發以外,都沒有被盜的痕跡,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十三陵

皇陵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除了既要兼顧風水,又要講究位置,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到陵墓的全等方面。古人對這些講究極為在意,朱元璋作為大明的締造者,對於這一切非常看重,明朝講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哪怕是死了,也要守住國門,因此,明朝皇陵由朱元璋和朱棣定在了軍事重地,明孝陵在紫金山,明十三陵在天壽山,且不說這些都是軍事駐守要地,而且距離皇城特別近。那些盜墓賊再猖狂也不敢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挖人家祖墳啊,所以明朝皇陵的保護是相對到位的。

但是,清朝皇陵就不一定能辦到了,首先清軍入關,女真作為少數遊牧民族,對入葬之事本來就沒有那麼在意。其次就是,沒有漢人那樣對陵墓要求和講究,只是選擇了風水比較好的地方作為了皇陵的選址。說到底,他們雖然極力學習漢文化,但在觀念方面還是會受到女真習俗的影響,因此,對於陵墓的選址方面,便顯得尤為「隨意」了一些。

清陵墓

清朝陵墓的安全主要依靠守陵人看守,在清朝強盛時期並無不妥,但在清朝末年,清朝的統治日漸衰微,並且國家越來越窮,因此在陵墓安全與建造方面的花費,便已大不如前。對比前朝的陵墓,清朝陵墓的設計便顯得有些「低配」。

明朝陵墓有27米之厚的封土,而且經過了夯實處理,但是清朝的陵墓且不說只有9米的封土,而且有些陵墓的封土都沒有經過夯打。這樣對比可見,明朝陵墓比清朝陵墓多了三倍的封土。由此可見,清陵比明陵實在是太好挖了,柿子都挑軟的捏,清陵被盜比明陵更為嚴重了。

慈禧

而且考古發現明朝陵墓的複雜程度不是清朝陵墓可比的,明陵的地下結構複雜,墓道彎曲多變,有多個出口和選擇,哪怕錯了一個便不能到達主墓室,其複雜程度不是盜墓賊能夠承受的。但是清陵的形制一模一樣不說,而且非常簡潔,一眼就可見的墓道口,對盜墓賊來說沒有任何的難度。可以想像,面對著淺顯好挖的清朝陵墓,墓道口不用費力便可以輕易找到。

但是明朝陵墓的考古,在專業的考古隊努力了將近幾月的功夫都沒有找到方法,後來在出動了現代先進的探測技術才找到了墓道口。堪稱繼始皇陵之後最難挖的陵墓,而且明陵的建築用料,設計構造,與清陵相比就可以體現出來清陵的技術不足的問題。可以說清朝的技術退化了,而且歷朝中,遊牧民族政權的陵墓與漢民族政權的陵墓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施工工藝方面也不能比。

朱元璋

最後就要說到遊牧民族政權的問題了,要知道,明朝推翻的是蒙古族的元朝統治,朱元璋作為正統 中原人,群眾基礎比較深厚。並且清朝在入關之後,為了統治人口基數是自己數倍的中原漢人,清朝統治者為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乾隆曾下江南之行中,在孝陵前行三跪九叩大禮,並且還在六下江南期間,五次哭陵,表面工作也做了不少,修葺明十三陵,安撫漢民之心。

百姓從都是如此,只要是不太過分,能活下去,便會感恩戴德,清統治者的這些表面工作雖有些虛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陵墓的作用,但清朝結束後,迎來了一段戰亂紛爭的時期,因此,清朝陵墓便被破壞得比較嚴重了。

清后妃

明朝和清朝雖然同是我國的兩個朝代 ,但是他們對比有著很大的差距,明朝時還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到了清朝就只剩下了「閉關鎖國」,日漸西山。因此可以看到,只有不斷的和對手競爭,不斷的和對手對抗,才會取得進步,一味地將自己埋頭於過往的成績中,只能是越落越遠。

相關焦點

  • 明朝皇陵無人盜,清朝皇陵卻被盜不停,這是為何?
    直到今天,秦始皇陵墓的秘密還沒有揭開,就單憑這一點,就足夠吊起所有人的胃口。在歷代皇帝的陵墓中,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當屬清朝,不只是皇帝,只要跟皇帝沾親帶故,陵墓裡但凡是有些值錢東西的陵墓都被盜了個精光。而陵墓保護得最為完整的,當屬明朝皇帝的陵墓,除了個別的考古需要之外,幾乎沒人動過,這種現象又怎麼解釋呢?
  • 為什麼明朝皇陵基本沒被盜,清朝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 同是皇陵,為什麼明朝皇陵沒人盜,而清朝皇陵無一倖存?專家是這樣...
    明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和南京集中的地方安葬,除了萬曆皇帝的被考古專家打開之後,基本上沒有得到過盜墓賊的破壞,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它的陵墓破壞程度基本上就是慘不忍睹
  • 史上最厲害的盜墓賊,搬空清朝14座皇陵,連孫殿英都望塵莫及
    ,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而且滿清入關時殺了那麼多漢人,大興文字獄,我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清朝皇陵之寶物通天下財貨,豐藏國庫。 其實盜取清朝皇陵不僅僅只有孫殿英一個人,在1945年也有一批盜墓賊,挖掘了清朝皇陵,他們就是王紹義,楊芝草,穆樹軒等人,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日本人,滿洲隊和警察都走了
  • 為什麼如今清皇陵還有守墓人?歷代的守陵人都靠什麼生活?
    古人從骨子裡就非常迷信,認為人死後照樣有活人的思維,只是從人間轉到另一個世界生活而已。所以,不管活著的時候過著怎樣的生活,都追求死後厚葬。普通的人的思維尚且如此,皇族中人就更加嚴重了,除了厚葬以外,還要安排人常年守陵。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皇陵同樣有人看守,哪怕是在清朝結束以後,清皇陵一樣有人在守陵。
  • 清朝最慘皇帝:死後5年下葬,盜墓者僅挖幾鏟,就破皇陵防盜設計
    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後,都會修建一個皇陵並且埋葬大量的寶物。而這些埋在地裡的寶物也吸引了眾多盜墓者的目光。很多位皇帝的皇陵都曾經被盜墓者光顧過,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始皇皇陵。而今天要說的這位被盜的皇帝就是清朝最慘的皇帝光緒帝,他的皇陵在下葬25年後也被盜墓者光顧過,盜墓者僅僅挖了幾鏟,就破了光緒帝皇陵專門防範盜墓者的設計。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中國一共歷經了83個封建王朝,而大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
  • 為什麼孫殿英只盜清朝的皇陵不去盜明朝13陵,只是因為距離問題嗎
    他們幾乎將所有的唐朝帝王墓全都翻了個底朝天,而國民時期的孫殿英,大家也是清清楚楚,他將整個清朝陵墓光顧了一次。為什麼孫殿英盜的只是清朝的皇帝陵?原來他是為了報仇。盜墓的真正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錢,我們先來說一說孫殿英和曹操吧,他們盜墓的基本目的就是想要彌補軍餉不足的問題。不過在查閱資料後,我們能夠發現,當初孫殿英在盜墓的時候,他盜的都是清朝帝陵。
  • 清東陵幾乎全被盜,為什麼清西陵沒被盜?
    到如今,清代入關後的皇陵的實際情況確實正如題主所說,清東陵大多被盜掘,而清西陵大多沒有被盜掘。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太祖駕崩後,還專設戰鬥力極強的孝陵衛保護帝陵,直到明朝滅亡。在清朝時,這裡成為著名的酒鄉,出產了很多名酒。
  • 年羹堯的妹妹為什麼能和雍正合葬泰陵?泰陵有沒有被盜過?
    雖然後世一直在提到清朝的盛世的時候,說的是康乾盛世,裡面壓根沒有雍正帝什麼事,但實際上,倘若沒有雍正帝,這個康乾盛世會大打折扣。當初康熙帝雖然早年赫赫戰功,確實是一代雄主,但晚年卻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在政治上極為寬鬆,可是給雍正帝留下了很大一個「爛攤子」。
  • 雍正的陵墓有沒有被盜過?
    雖然後世一直在提到清朝的盛世的時候,說的是康乾盛世,裡面壓根沒有雍正帝什麼事,但實際上,倘若沒有雍正帝,這個康乾盛世會大打折扣。 而雍正帝也是一個狠人,硬下扛下了這個爛攤子,繼位之後,就由原來的「天下第一閒人」變成了勤政無比的皇帝。 某種意義上來說,雍正是一位極為「叛逆」的皇帝,他沒有因循祖制,而是頂住重重壓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政治上的改革在這裡暫且不提,這裡就說一下在皇陵制度上的改革。
  • 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而且那個時候的人還很迷信,認為就算已經去世,他也不會消失,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麼該遵行的孝道依然要執行。比如家裡有錢有勢的,都會在棺木內放置很多貴重的陪葬品,這樣親屬在另一個世界就有錢財置辦家業,不愁吃穿了;並且還會花重金請風水先生找一個風水寶地厚葬,不僅去世的人會有好的環境,也會保佑家族後代興旺。百姓人家都這樣,更何況皇家貴族,尤其是皇家。
  • 大清都亡了108年,但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前兩年有一本小說火遍全網,名叫《盜墓筆記》,而這些年影視圈中很多導演編劇對盜墓題材也相當感興趣,這還是因為在很多人的意識中,只要盜一座帝王墓,那就意味著發大財,而事實確實如此。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明古代,古代史更迭過幾十次,而每一個朝代又有多位帝皇。帝皇墓通常存有著大量的金銀珠寶。
  • 史上陪葬女人最多的皇陵,墓主人死前的女人數量更是一個謎
    一個皇帝,四個皇后,四十多個妃子和一個王子葬在一個陵墓裡。可以說,像叮噹這樣的規格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康熙本名愛新覺羅玄燁。他也被稱為清朝的聖祖。他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這個名字來自於他的頭銜。17世紀中葉,康熙出生在紫禁城的景仁宮。童菲是他的生母。
  • 為什麼朱元璋墓沒被盜過?專家用精密儀器探測,解開百年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有厚葬的習俗,無論是平民還是皇親貴胄,死後墓裡都會埋點值錢的東西,而作為皇帝的陵墓,陪葬品更是不計其數,且價值連城,所以就產生了一個「行業」-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從秦始皇,至清朝止,歷代皇帝死後都有陵墓,唯有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成為一個千古歷史之謎。元代的皇帝為何沒有陵墓呢?現今成吉思汗陵其實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 四川彭山發現劉備墓,歷經千年未被盜,專家勘測後做了一個決定
    晉哀帝司馬丕長期服用長生不老藥,因服用過量導致中毒而死,年僅25歲;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年僅32歲;明光宗朱常洛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這就是明朝著名的「紅丸案」。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不是關於長生不老藥,而是關於帝王陵寢的那些事。
  • 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如果盜墓賊一旦被發現,他們的惡劣行為也會被嚴懲不貸。但這些人最擅長隱藏蹤跡,並且古墓大多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就使得他們的行動更加快速便捷,很難被人發現。而盜墓賊最讓人深惡痛絕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只看誰價錢給的高,就把東西賣給誰。導致中國有許多的文物流傳海外,這是歷史的慘重損失,也是國家珍寶的慘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