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首先盤點一下明代皇陵有哪些,它們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組成,到目前為止,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禎陵由於沒時間建造而放入貴妃墓而被盜擾外,還有就是官方主動挖掘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其他的確都處於原裝未開封的狀態。
此為明陵金剛牆,極厚
而清代入關後的皇陵主要分為兩大建築群,一個是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埋葬有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光緒皇帝,一個是位於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埋葬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清陵被盜掘的主要就是清東陵,目前已知被盜的皇帝陵有康熙,乾隆,鹹豐和同治。順治由於火葬沒有隨葬品而倖免被盜。
清陵的金剛牆就很薄,這是乾隆地宮的入口
筆者認為明代皇帝未被盜主要有2個原因
1,政治原因,明陵在新朝清代被官方妥善的保護了,而且還增派守靈人員進行日常的維護。
2,陵寢構造,明陵地宮相對於清陵來說,要深很多,而且構造更為堅固,最主要的是明陵的入口極為難找,它沒有像清陵一樣全部設在寶城啞巴院的影壁下面,而是不固定的設在某處,且非常深,當年郭沫若發掘長陵足足用了一個多月,竟然連墓道口都沒找到,要知道這可是官方大張旗鼓的發掘都是如此,可想盜墓賊更是不可能完成這個工程了,就算是定陵的入口,要不是考古人員走了狗屎運,發現了指路石,照樣也找不到入口。
而清代皇陵只要盜了一個,其他的全部一樣。這就是清東陵大部分都被盜的原因,因為太好盜了。
明定陵的構造,很複雜
乾隆地宮構造,入口全在啞巴院影壁下面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以外,網友們認為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還有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
★★★★★★★★★
讓歷史照亮現實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鳳凰網歷史
往期文章看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