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陵基本沒被盜,清朝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2021-01-21 鳳凰網歷史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首先盤點一下明代皇陵有哪些,它們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組成,到目前為止,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禎陵由於沒時間建造而放入貴妃墓而被盜擾外,還有就是官方主動挖掘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其他的確都處於原裝未開封的狀態。

此為明陵金剛牆,極厚

而清代入關後的皇陵主要分為兩大建築群,一個是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埋葬有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光緒皇帝,一個是位於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埋葬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清陵被盜掘的主要就是清東陵,目前已知被盜的皇帝陵有康熙,乾隆,鹹豐和同治。順治由於火葬沒有隨葬品而倖免被盜。

清陵的金剛牆就很薄,這是乾隆地宮的入口

筆者認為明代皇帝未被盜主要有2個原因

1,政治原因,明陵在新朝清代被官方妥善的保護了,而且還增派守靈人員進行日常的維護。

2,陵寢構造,明陵地宮相對於清陵來說,要深很多,而且構造更為堅固,最主要的是明陵的入口極為難找,它沒有像清陵一樣全部設在寶城啞巴院的影壁下面,而是不固定的設在某處,且非常深,當年郭沫若發掘長陵足足用了一個多月,竟然連墓道口都沒找到,要知道這可是官方大張旗鼓的發掘都是如此,可想盜墓賊更是不可能完成這個工程了,就算是定陵的入口,要不是考古人員走了狗屎運,發現了指路石,照樣也找不到入口。

而清代皇陵只要盜了一個,其他的全部一樣。這就是清東陵大部分都被盜的原因,因為太好盜了。

明定陵的構造,很複雜

乾隆地宮構造,入口全在啞巴院影壁下面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以外,網友們認為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還有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

★★★★★★★★★

讓歷史照亮現實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鳳凰網歷史



往期文章看這裡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時間要長很多,但為何明代皇陵沒有被盜而清朝的皇陵卻被盜墓者大肆光顧呢?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盜程度上來看,清朝的皇陵幾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沒有陪葬品的孝陵,東陵和西陵都被盜了。
  • 明朝皇陵無人盜,清朝皇陵卻被盜不停,這是為何?
    在歷代皇帝的陵墓中,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當屬清朝,不只是皇帝,只要跟皇帝沾親帶故,陵墓裡但凡是有些值錢東西的陵墓都被盜了個精光。而陵墓保護得最為完整的,當屬明朝皇帝的陵墓,除了個別的考古需要之外,幾乎沒人動過,這種現象又怎麼解釋呢?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清朝皇帝的墓更好盜嘛,清朝皇陵的墓和明朝皇陵的墓從表面上看,地理位置就有很大的不同。
  • 同是皇陵,為什麼明朝皇陵沒人盜,而清朝皇陵無一倖存?專家是這樣...
    明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和南京集中的地方安葬,除了萬曆皇帝的被考古專家打開之後,基本上沒有得到過盜墓賊的破壞,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它的陵墓破壞程度基本上就是慘不忍睹
  • 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若是皇帝駕崩、嬪妃老死、皇子去世,都會被安葬在皇陵內,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墓室裡面還會設置重重機關;而且環境必須乾淨整潔,景色宜人,畢竟這也是積陰福,所以,皇帝會派建築工匠在皇陵修好亭臺樓閣,並安排專人把守皇陵,避免遭人破壞,世人稱之為——守陵人。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如今大清已經滅亡100多年了,為何清皇陵仍有人守墓,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從秦始皇,至清朝止,歷代皇帝死後都有陵墓,唯有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成為一個千古歷史之謎。元代的皇帝為何沒有陵墓呢?現今成吉思汗陵其實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 明朝共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只葬了13位皇帝?另外3人是沒資格嗎
    皇陵,一般指的都是皇帝或者皇室成員的陵墓,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上百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留下了皇陵這座國家寶藏,不過大多數皇陵在歷史上多多少少都受損過,有些甚至被人盜竊。比如說清東陵,曾被孫殿英盜了,珍寶盡數流失。相對來說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安全得多,明十三陵如同它的名字,只有十三個皇陵,可明朝只有13位皇帝。
  • 清朝最慘皇帝:死後5年下葬,盜墓者僅挖幾鏟,就破皇陵防盜設計
    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後,都會修建一個皇陵並且埋葬大量的寶物。而這些埋在地裡的寶物也吸引了眾多盜墓者的目光。很多位皇帝的皇陵都曾經被盜墓者光顧過,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始皇皇陵。而今天要說的這位被盜的皇帝就是清朝最慘的皇帝光緒帝,他的皇陵在下葬25年後也被盜墓者光顧過,盜墓者僅僅挖了幾鏟,就破了光緒帝皇陵專門防範盜墓者的設計。
  • 史上最厲害的盜墓賊,搬空清朝14座皇陵,連孫殿英都望塵莫及
    ,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而且滿清入關時殺了那麼多漢人,大興文字獄,我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清朝皇陵之寶物通天下財貨,豐藏國庫。 其實盜取清朝皇陵不僅僅只有孫殿英一個人,在1945年也有一批盜墓賊,挖掘了清朝皇陵,他們就是王紹義,楊芝草,穆樹軒等人,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日本人,滿洲隊和警察都走了
  • 為什麼如今清皇陵還有守墓人?歷代的守陵人都靠什麼生活?
    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皇陵同樣有人看守,哪怕是在清朝結束以後,清皇陵一樣有人在守陵。既然清朝都已經不在了,還有誰去守陵呢?他們的工資又由誰來發?事實上,慈禧墳墓遭到悲慘的待遇,並不是因為皇族沒有安排好,為了讓皇族之人死後不被打擾,每個朝代的皇陵都有守陵人,清朝同樣安排有護衛隊守陵。在清朝實力最強的時候,護衛隊的人數高達三千多人,康熙還專門設立了相關部門守陵。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太祖駕崩後,還專設戰鬥力極強的孝陵衛保護帝陵,直到明朝滅亡。在清朝時,這裡成為著名的酒鄉,出產了很多名酒。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為什麼孫殿英只盜清朝的皇陵不去盜明朝13陵,只是因為距離問題嗎
    他們幾乎將所有的唐朝帝王墓全都翻了個底朝天,而國民時期的孫殿英,大家也是清清楚楚,他將整個清朝陵墓光顧了一次。為什麼孫殿英盜的只是清朝的皇帝陵?原來他是為了報仇。盜墓的真正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錢,我們先來說一說孫殿英和曹操吧,他們盜墓的基本目的就是想要彌補軍餉不足的問題。不過在查閱資料後,我們能夠發現,當初孫殿英在盜墓的時候,他盜的都是清朝帝陵。
  • 清東陵幾乎全被盜,為什麼清西陵沒被盜?
    到如今,清代入關後的皇陵的實際情況確實正如題主所說,清東陵大多被盜掘,而清西陵大多沒有被盜掘。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大清都亡了108年,但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就像大家知道的,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後嘴裡是含著夜明珠的,據說光這個寶貝就價值連城。而後世人為了保護他們的陵墓,就開始安排專人看守皇陵,但是大清都亡了108年,如今怎麼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清末真實照片,老宮女給主子曬棉被,守護皇陵的侍衛氣勢如虹
    今天分享一組清朝末年的照片,感受一百多年前的生活場景!清末真實照片,一輛獨輪車上坐著八位女子和一個孩子,對於推車人來言,絕對是負重前行。後面一位衣錦華麗的男子春風滿面,不知道這八位女子是否是他的妻妾。如果是,的確是「妻妾成群」的真實寫照,就是沒辦法看出哪一個是正妻來。不過他也太摳門了,妻妾們只能心裡嘟囔他是「吝嗇鬼」了!去市場賣豬的男子,人畜同坐,物盡其用。那時候能夠養的起豬,在鄉下就是大戶了。畢竟那時候還沒有豬飼料,一頭豬長到百十斤,起碼得有兩年。逢年過節,賣頭豬,知足了。一位老宮女給主子曬棉被,一定是個豔陽天。
  • 年羹堯的妹妹為什麼能和雍正合葬泰陵?泰陵有沒有被盜過?
    這第三件事就是有了清西陵,原本清軍入關之後,順治帝就在昌瑞山為自己建了孝陵,後來的皇帝就以孝陵為主為自己建陵,自此就有了清皇陵,但到了雍正帝時期卻有了變化。原本雍正帝為自己選擇了萬年吉地,即九鳳朝陽山。但在真正建陵的時候,才發現此地初看是好地,但「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 揭秘傳奇古墓明皇陵:一朝六處屬罕見
    與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皇陵石刻。該皇陵指的是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裡處,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明皇陵「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像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10餘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皇陵搬空
    文物的超高價值,讓不少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河北一位彈棉花的老漢王紹義就是行業的佼佼者,耐心蹲守皇陵十年,終將皇陵搬空。那麼,王紹義為何選擇以盜墓作為自己的職業呢?事實上,一切不過是被利益薰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