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陵無人盜,清朝皇陵卻被盜不停,這是為何?

2021-01-12 歷史文談

盜墓,不管是作為現實生活的一種非法現象還是小說中的一種題材,總能夠吸引大眾的獵奇。

盜墓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當然,盜墓者可能不這麼想,他們或出於很多不同的心理選擇盜墓。直到今天,秦始皇陵墓的秘密還沒有揭開,就單憑這一點,就足夠吊起所有人的胃口。在歷代皇帝的陵墓中,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當屬清朝,不只是皇帝,只要跟皇帝沾親帶故,陵墓裡但凡是有些值錢東西的陵墓都被盜了個精光。而陵墓保護得最為完整的,當屬明朝皇帝的陵墓,除了個別的考古需要之外,幾乎沒人動過,這種現象又怎麼解釋呢?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清朝皇帝的墓更好盜嘛,清朝皇陵的墓和明朝皇陵的墓從表面上看,地理位置就有很大的不同。明朝皇帝的墓在國都附近,不管是哪個朝代的盜墓人,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盜墓,太容易被發現。再加上明朝皇帝多多少少還是要講究風水的,所以選址比較獨特。相比之下清朝皇帝考慮的就沒有這麼複雜,他們的陵墓多在荒郊野地,人煙稀少,盜墓人肯定更方便下手。

其次,明朝陵墓的封土比清朝的更深,清朝的陵墓太淺,只管一通挖,高度也不過十米左右。而盜墓人連明朝皇帝的陵墓入口都找不到,加上二十米以上的封土,深埋於地下,難度太大。陵墓裡面的構造也是十分複雜,彎道曲折複雜,不動用現代化的儀器,進去也會迷路。但是清朝皇陵就非常簡單,幾乎都是在一條直線上的,找到了入口,差不多就可以拿走所有寶貝了。

說完了建造的差別,我們就不得不深入民族問題了。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清朝是滿族統治的封建王朝。一方面,清朝的皇帝打著繼承的口號,致力於民族和諧,為了不搞出民族問題,清朝的統治者們必須要好好對待明朝皇陵,加固修繕都是起碼的操作,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皇陵是小心呵護,不敢有一絲怠慢。當然,後人更是如此,明朝皇帝的陵墓被看作是後人為了穩定時局,表明自己是漢代血統的重要傳遞介質。所以歷代以來的統治者對待明朝陵墓都是畢恭畢敬的。

另一方面,清朝是滿族的統治王朝,滿族被後來的漢人看作是外來的侵略者,加上清末的各種外交態度,讓百姓對清朝沒有什麼好印象,民族的問題成為了讓清朝陵墓盜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連盜了清東陵的孫殿英也為自己狡辯,用民族問題來為自己開脫。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陵墓幾乎沒人去盜的原因,而清朝陵墓不僅易盜,還不得不考慮當時的民族情結。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中華上下千年,自秦朝大統一開始,歷史上有兩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身後事都是早早準備,除了修建奢華,還會陪葬大量皇帝生前喜歡的文玩字畫,因此皇陵意味著寶藏。面對這些財富的誘惑,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衍生出了盜墓這一職業。
  • 為什麼明朝皇陵基本沒被盜,清朝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 同是皇陵,為什麼明朝皇陵沒人盜,而清朝皇陵無一倖存?專家是這樣...
    明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和南京集中的地方安葬,除了萬曆皇帝的被考古專家打開之後,基本上沒有得到過盜墓賊的破壞,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它的陵墓破壞程度基本上就是慘不忍睹
  • 史上最厲害的盜墓賊,搬空清朝14座皇陵,連孫殿英都望塵莫及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盜墓賊就是孫殿英,他是民國時期的軍閥,因為盜取了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陵墓為世人所知,當時溥儀非常憤怒,要求嚴懲孫殿英,但孫殿英將所盜得的財寶送給了權貴,因此保全性命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孝陵坐落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為後世500多年明清兩代皇帝陵墓奠定了基礎形制,後世的皇帝均按照這陵規格調整。
  • 清朝最慘皇帝:死後5年下葬,盜墓者僅挖幾鏟,就破皇陵防盜設計
    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後,都會修建一個皇陵並且埋葬大量的寶物。而這些埋在地裡的寶物也吸引了眾多盜墓者的目光。很多位皇帝的皇陵都曾經被盜墓者光顧過,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始皇皇陵。而今天要說的這位被盜的皇帝就是清朝最慘的皇帝光緒帝,他的皇陵在下葬25年後也被盜墓者光顧過,盜墓者僅僅挖了幾鏟,就破了光緒帝皇陵專門防範盜墓者的設計。
  • 為什麼孫殿英只盜清朝的皇陵不去盜明朝13陵,只是因為距離問題嗎
    說起盜墓賊這三個字,很多人第一個感覺就是厭惡,因為這個職業真的不怎麼樣。不過身上背負著這個職業的名人可真的不少,比如說漢朝的廣川王,東漢的曹操,五代時期更是出現了許多的盜墓賊。他們幾乎將所有的唐朝帝王墓全都翻了個底朝天,而國民時期的孫殿英,大家也是清清楚楚,他將整個清朝陵墓光顧了一次。為什麼孫殿英盜的只是清朝的皇帝陵?原來他是為了報仇。
  • 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從秦始皇,至清朝止,歷代皇帝死後都有陵墓,唯有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成為一個千古歷史之謎。元代的皇帝為何沒有陵墓呢?現今成吉思汗陵其實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如今大清已經滅亡100多年了,為何清皇陵仍有人守墓,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朝共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只葬了13位皇帝?另外3人是沒資格嗎
    皇陵,一般指的都是皇帝或者皇室成員的陵墓,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上百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留下了皇陵這座國家寶藏,不過大多數皇陵在歷史上多多少少都受損過,有些甚至被人盜竊。比如說清東陵,曾被孫殿英盜了,珍寶盡數流失。相對來說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安全得多,明十三陵如同它的名字,只有十三個皇陵,可明朝只有13位皇帝。
  • 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皇陵的存在眾所周知,皇家對這方面看的很重,開朝的皇帝打下江山,會重金聘請風水周易大師為自己的家族尋找適合安葬的福祉,取名皇陵,保佑自己的江山長長久久。若是皇帝駕崩、嬪妃老死、皇子去世,都會被安葬在皇陵內,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墓室裡面還會設置重重機關;而且環境必須乾淨整潔,景色宜人,畢竟這也是積陰福,所以,皇帝會派建築工匠在皇陵修好亭臺樓閣,並安排專人把守皇陵,避免遭人破壞,世人稱之為——守陵人。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 清末真實照片,老宮女給主子曬棉被,守護皇陵的侍衛氣勢如虹
    今天分享一組清朝末年的照片,感受一百多年前的生活場景!清末真實照片,一輛獨輪車上坐著八位女子和一個孩子,對於推車人來言,絕對是負重前行。後面一位衣錦華麗的男子春風滿面,不知道這八位女子是否是他的妻妾。如今看到這張照片,很有屈辱感,國人當自強。一位守護皇陵的大內侍衛,負手而立,氣勢如虹。能夠守護皇陵的侍衛都是「根正苗紅」,深得皇帝信任,他們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在皇陵附近定居。清代守護陵寢官員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員役,他們都會恪盡職守,風雨無阻。清朝覆亡後,清西陵還是被盜,尤其是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了慈禧墓,大量珍寶洗劫一空,連慈禧的內衣都被扒下。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大清都亡了108年,但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前兩年有一本小說火遍全網,名叫《盜墓筆記》,而這些年影視圈中很多導演編劇對盜墓題材也相當感興趣,這還是因為在很多人的意識中,只要盜一座帝王墓,那就意味著發大財,而事實確實如此。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明古代,古代史更迭過幾十次,而每一個朝代又有多位帝皇。帝皇墓通常存有著大量的金銀珠寶。
  • 為什麼如今清皇陵還有守墓人?歷代的守陵人都靠什麼生活?
    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皇陵同樣有人看守,哪怕是在清朝結束以後,清皇陵一樣有人在守陵。既然清朝都已經不在了,還有誰去守陵呢?他們的工資又由誰來發?事實上,慈禧墳墓遭到悲慘的待遇,並不是因為皇族沒有安排好,為了讓皇族之人死後不被打擾,每個朝代的皇陵都有守陵人,清朝同樣安排有護衛隊守陵。在清朝實力最強的時候,護衛隊的人數高達三千多人,康熙還專門設立了相關部門守陵。
  • 千古「秘」帝秦始皇,皇陵為何無人敢挖?
    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和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讓很多人開始了解到盜墓這個曾經特殊的「職業」,有不少讀者就在網上好奇地發問,盜墓者為啥沒有把秦始皇陵給盜了?這個問題逗笑了很多資深的盜墓迷。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至於時至今日,秦始皇陵為什麼依然沒有被考古界挖掘,也是眾說紛紜。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答案。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10餘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皇陵搬空
    文物的超高價值,讓不少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河北一位彈棉花的老漢王紹義就是行業的佼佼者,耐心蹲守皇陵十年,終將皇陵搬空。那麼,王紹義為何選擇以盜墓作為自己的職業呢?事實上,一切不過是被利益薰心的結果。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1945年,抗戰勝利,人們都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然而,在這一年的秋天,一個不起眼的彈棉花老頭兒卻因差點搬空皇陵而出名,僅僅兩個多月,從定陵到定東,挖遍了清東陵一百多座墳墓,其破壞力之大,行跡之惡劣,這個人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王紹義,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用此物差點搬空皇陵
    北京東面125公裡有個遵化縣,那裡埋葬著清朝部分皇帝與后妃,故被人們稱為「東陵」。歷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就葬在這東陵裡面。據說東陵裡藏了不少奇珍異寶。1928年,軍閥孫殿英曾在東陵中偷盜走了不少寶貝。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對這個清代皇陵產生了非分之想,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做王紹義的彈棉花的手工藝人。1935年,東陵附近只有少數村民居住,國家也只派了個守陵人看守東陵,畢竟那個時期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當時一位外表淳樸又看起來很善良的彈棉花手工者王紹義搬到了東陵附近居住。由於他有手藝,能夠幫助當地的居民翻弄棉被,所以非常受當地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