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2020-12-09 風蕭品史

《清東陵》 王樹遠:「地驕萬頃琉璃閃,天笑陵垣帝脈斷。生死赫揚貴與榮,擲留人世輕一訕。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無論是否在世,只要是長輩,都要奉行孝道,這在古代更是首要遵行的。而且那個時候的人還很迷信,認為就算已經去世,他也不會消失,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麼該遵行的孝道依然要執行。比如家裡有錢有勢的,都會在棺木內放置很多貴重的陪葬品,這樣親屬在另一個世界就有錢財置辦家業,不愁吃穿了;並且還會花重金請風水先生找一個風水寶地厚葬,不僅去世的人會有好的環境,也會保佑家族後代興旺。百姓人家都這樣,更何況皇家貴族,尤其是皇家。

皇陵的存在

眾所周知,皇家對這方面看的很重,開朝的皇帝打下江山,會重金聘請風水周易大師為自己的家族尋找適合安葬的福祉,取名皇陵,保佑自己的江山長長久久。若是皇帝駕崩、嬪妃老死、皇子去世,都會被安葬在皇陵內,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墓室裡面還會設置重重機關;而且環境必須乾淨整潔,景色宜人,畢竟這也是積陰福,所以,皇帝會派建築工匠在皇陵修好亭臺樓閣,並安排專人把守皇陵,避免遭人破壞,世人稱之為——守陵人。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皇陵守護人

那麼怎樣的人才能做守陵人呢?相信大家在不少影視作品中見過,守陵人都是武功高強且精通各項繁文縟節和禮儀規矩,對皇家高度忠誠。也許你們覺得守陵人只需要打掃皇陵衛生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首先,埋葬在皇陵內的都是皇家子弟和嬪妃,身份尊貴,會有無數貴重的陪葬品。在那些朝代沒有文物保護的說法,貧窮的老百姓太多,很多人為了謀生,去偷盜墳墓的陪葬品換錢,所以盜墓盛行。而且盜墓人員一般都是有點身手的,為了保護陵墓不被盜竊,需要有武功的人來把手。其次,當時朝代更替,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砍頭或者滅族的危險,所以皇帝仇人很多,有些人殺不了皇帝,就會選擇破壞皇陵進行復仇。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講,都需要武功高強的人來鎮守,才能保證皇陵的完整和安全。皇家也是極其注重禮儀規矩的,遇到重大時節,皇帝會去皇陵祭祀,這時需要有人提前準備好祭祀相關的物品,並且還有祭祀的流程,這都是守陵人來做的,他們必須要懂皇宮規矩和禮節。

所以鎮守皇陵的人非常重要,在安全方面,都會派兵將把手,也會安排有品級的官員或者內務太監做一些日常事務的監管。而且鎮守皇陵的人員深得皇帝信任,很多守陵人都是世襲,待遇也是不錯的,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和鐵飯碗。不過這個鐵飯碗含金量太高,是世襲的,只要世代守陵人沒出差錯,可以永遠世襲下去,這樣你的後世子孫都是公務員了,不用為生活發愁。

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陵——清皇陵

對皇陵守護最為看重的當屬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清皇陵也是所有朝代規模最大建築最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皇太極建立了清朝,順治時期基本上做到了大統一,在順治十八年間,也就是1661年開始修建清東陵,1909年完結,歷時247年,清東陵在河北遵化市西邊的昌瑞山。這裡共有皇帝陵五座,包括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帝,以及各時期的皇后嬪妃陵墓。雍正時期,雍正皇帝認為清東陵「規模雖大行局未全,穴中之土帶泥沙,是不可用」。便重新選址將皇陵修建在河北易縣城西的永寧山下,這便是清西陵。

清朝滅亡皇陵誰值守

在清朝各時期,皇帝都派重兵和可靠的人娶鎮守皇陵,世世代代直到清朝滅忙。在清朝末期,溥儀當政期間,戰亂四起,清政府無力抵抗導致滅亡。按說清朝滅亡了,守陵人也自動失業,因為沒有機構給他們發放俸祿。但當時情況特殊,不少清朝遺留的皇家子弟還幻想著東山再起,那老祖宗的東西必須要保護好,而且皇家子弟家中產業錢財頗多,雖不說富可敵國,但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他們開始都拿出一定的錢財去發放給守陵人,讓他們繼續值守。再之後,清朝走向永久性的滅亡,這時皇家子弟、王公貴族的錢財已被消耗殆盡,且當時戰火紛飛,人們自顧不暇,再也無人問津皇陵事宜。守陵人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多人都自行離去討生活。剩下一小部分人,要麼是愚忠清朝的,要麼是年紀偏老,沒有勞動力的,還繼續留在那裡直至現在。大家可能會想,清朝亡了百多年,為什麼現在還有人守皇陵,還留在那裡有什麼用呢,怎麼生活?誰給他們發工資?

皇陵看起來是皇家尊貴神聖的地方,地方也很大,周邊都是山野田間,平時守陵人可在周邊種植養禽,最後依然留下來的少數人就靠著周邊土地供應這自己的生活。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清皇陵變成我國的文化遺產,受國家保護,現在這些皇陵都變成景區,我們可以過來參觀追憶下當時的歷史。一直值守在這裡的守陵人也成為景區的工作人員,國家會給他們發放工資,守陵人這個身份就此煙消雲散,和大清王朝一起留在歷史河流中。

結語

這些守陵人從清朝建朝開始到新中國成立,經過幾百年的時間,他們在這裡盡忠職守數代人,見證了大清王朝的成長,經歷了繁華和沒落,親眼目睹了封建社會的終結和新社會的誕生。雖然他們守護的是封建時代所謂的皇家權威和龍脈,也算是一個大家族的財產,不過這些終究是過眼煙雲,時代變遷更迭,曾經只能皇家可進的莊嚴肅穆之地,現在成為百姓日常可進出的歷史景區,真是讓人感慨連連。

參考資料:《清東陵》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如今大清已經滅亡100多年了,為何清皇陵仍有人守墓,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大清都亡了108年,但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就像大家知道的,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後嘴裡是含著夜明珠的,據說光這個寶貝就價值連城。而後世人為了保護他們的陵墓,就開始安排專人看守皇陵,但是大清都亡了108年,如今怎麼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為什麼如今清皇陵還有守墓人?歷代的守陵人都靠什麼生活?
    既然清朝都已經不在了,還有誰去守陵呢?他們的工資又由誰來發?既然守陵人是為朝廷工作,俸祿自然是由朝廷發放,在朝廷存在的時候,守陵人完全不用擔心什麼時候發工資這個問題,清朝覆滅以後,清皇陵依然有人在守護,那他們的工資又由誰來支付呢?
  • 大清亡了108年,為啥清東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工資?他們是誰
    不過即便末代皇帝如此尷尬,清朝已亡國108年,清東陵卻依然受到了守陵人的悉心照料,這讓人不禁疑惑:他們為何這麼忠心?他們的薪酬又從何而來?>是由朝廷來支付薪酬,給他們賦予官職或發俸祿,這一是為了避免監守自盜,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中華上下千年,自秦朝大統一開始,歷史上有兩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身後事都是早早準備,除了修建奢華,還會陪葬大量皇帝生前喜歡的文玩字畫,因此皇陵意味著寶藏。面對這些財富的誘惑,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衍生出了盜墓這一職業。
  • 同是皇陵,為什麼明朝皇陵沒人盜,而清朝皇陵無一倖存?專家是這樣...
    明朝的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和南京集中的地方安葬,除了萬曆皇帝的被考古專家打開之後,基本上沒有得到過盜墓賊的破壞,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它的陵墓破壞程度基本上就是慘不忍睹
  • 明朝皇陵無人盜,清朝皇陵卻被盜不停,這是為何?
    盜墓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當然,盜墓者可能不這麼想,他們或出於很多不同的心理選擇盜墓。直到今天,秦始皇陵墓的秘密還沒有揭開,就單憑這一點,就足夠吊起所有人的胃口。在歷代皇帝的陵墓中,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當屬清朝,不只是皇帝,只要跟皇帝沾親帶故,陵墓裡但凡是有些值錢東西的陵墓都被盜了個精光。
  • 史上最厲害的盜墓賊,搬空清朝14座皇陵,連孫殿英都望塵莫及
    ,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而且滿清入關時殺了那麼多漢人,大興文字獄,我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清朝皇陵之寶物通天下財貨,豐藏國庫。 其實盜取清朝皇陵不僅僅只有孫殿英一個人,在1945年也有一批盜墓賊,挖掘了清朝皇陵,他們就是王紹義,楊芝草,穆樹軒等人,日本戰敗投降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日本人,滿洲隊和警察都走了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清朝最慘皇帝:死後5年下葬,盜墓者僅挖幾鏟,就破皇陵防盜設計
    ——張勳 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社會,歷經了395位皇帝。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後,都會修建一個皇陵並且埋葬大量的寶物。而這些埋在地裡的寶物也吸引了眾多盜墓者的目光。很多位皇帝的皇陵都曾經被盜墓者光顧過,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始皇皇陵。
  • 袁崇煥死後,這個家族為他守墓390年,如今最後一個守墓人也走了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守墓人」這一特殊群體,如清朝皇陵旁,就住著一群人,為愛新覺羅家族世代看守皇陵。對於這一特殊「任務」,有人是為了掙工資,有人是犯了法被發配到那裡,還有人則是為了一句承諾。而咱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家族,便屬於最後一種情況。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不發工資?錦衣衛「出差」後工資怎麼領?這一規定讓他們苦不堪言
    因此每個國家的皇帝都不敢放權,要說到集權統治,那就要說到清朝了,清朝的集權統治十分厲害,但是呢,我們就不講滿人了,講講封建統治時期最後屬於漢族人的朝代,大明帝國。在古代的官員實際上也是有工資的,只不過叫法不同,他們把工資稱為俸祿。就因為每一年的俸祿都不一樣,發的時間也不一樣,然後規矩也不一樣。
  • 為什麼明朝皇陵基本沒被盜,清朝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 河北農民以彈棉花為掩護,隱藏東陵附近17年,幾乎搬空整個皇陵
    比如離現代最近的清朝,其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各個帝王的皇陵基本上都是厚葬,。特別是清朝國力最鼎盛時期的乾隆皇帝,他的裕陵裡更是陪葬了數不清的奇珍異寶。 古代有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古代帝王皇陵裡埋藏著數不清的珍貴財寶,自然也就引來了有心人的覬覦。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他的一生所藏幾乎都被陪葬進了裕陵。在清朝尚存的時候,自然無人敢打裕陵的注意。
  • 村裡人世代守墓,已傳承兩千多年
    看過《盜墓筆記》的人對盜墓者一定不會陌生,盜墓者從古代到現代一直存在,畢竟古時用無數金銀財寶為自己陪葬的人不在少數,而盜墓者又尤其熱愛盜取皇陵。說到皇陵大家的第一想法應該幾乎都是秦始皇陵吧,秦始皇陵的盜墓者肯定是一大堆,但是大家知道秦始皇陵還有著專門的守墓人嗎?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為什麼中國至今只有二十四史,獨缺清史?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為什麼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史書還沒修好?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 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呢?你知道都是誰嗎
    可能還有人認為入關的功勞都是當時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福臨的世祖廟號有很大水分,但按照廟號制度來看,清朝的確是在福臨在位期間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的,內部的權力分配如何,不在上廟號的考慮範圍之內,總不能將世祖廟號上給不是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吧?
  • 在清朝,一品官員跟七品官員的俸祿擱到現在會是什麼等級?
    但是在農民的眼中,只要是當官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好的。但真實情況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實際上在古代當官的人他們是深有體會的,除非你是一名清官。那麼在古代 這學官員的工資到底是多少呢?據了解 ,在古代俸祿水平最低的就是清朝了 ,因為在 古代清朝他們俸祿是根據官員的等級來算的,也正是這樣的制度才導致政府腐敗。俸祿它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俸銀還有一個就是俸米。
  • 現在是否還守護著驪山地宮?
    現今就有守陵人的存在,清朝的關外三陵(指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也稱「盛京三陵」)在修建完成後,為了保護祖陵,清朝在此處留下了一批守陵人。現今這些守陵人依然存在,清朝至今已然覆滅了108年,現在除了官方所派管理人員外,當時的守陵人家族至今還有部分存在,當時大多只是因為墓中埋葬著自己的先輩,所以他們才開始逐漸在那邊居住,後來才慢慢的發展成村莊,他們平時也會做一些簡單的管理工作,雖然無法和之前相比,但也算是在守護陵墓。守陵人是如何誕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