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一品官員跟七品官員的俸祿擱到現在會是什麼等級?

2021-01-12 花花讀歷史

在古代,男孩都會被送到學堂去學習,主要就是為了考狀元,最後還是想要在朝廷裡面當個官職而已。但是在農民的眼中,只要是當官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好的。但真實情況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實際上在古代當官的人他們是深有體會的,除非你是一名清官。

那麼在古代 這學官員的工資到底是多少呢?據了解 ,在古代俸祿水平最低的就是清朝了 ,因為在 古代清朝他們俸祿是根據官員的等級來算的,也正是這樣的制度才導致政府腐敗。俸祿它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俸銀還有一個就是俸米。

在清朝剛開始的時候俸祿給一品官員的白銀至少也是180兩,祿米一般都是180斛,,現在的一兩相當於四百元左右 ,這樣算下來一品官員一年的工資至少也有七萬多。在雍正時期,這些一品官員他們還有養廉銀 ,並且他們一年的養廉銀至少也有1.7萬兩。按照現在的來算的話,至少也有三百多萬 ,這樣的工資想想都心動。

但是這樣的養廉銀只有七品官員他們才有,七品以下的官員是 得不到的,並且他們一年的薪資都不超過一萬,俸祿那就更少了。有人說既然這樣還不如自己做點小買賣,為什麼還要當官呢?但是當官他們就用擁有了權力,這樣就會有很多人會來賄賂他們,這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筆意外之財。但是 很多人寧願座椅名清官,也不願意被金錢收買。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懷疑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清朝官員等級制度由來 清朝作為遊牧民族入關,還無法完全的控制並且治理明朝留下的廣袤土地,於是他們一直沿用了許多前朝的制度,就是為了加快統治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清朝的官員級別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並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而且都有特殊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職權管轄範圍大概來推測一下。清朝的核心級別,以乾隆時期為準,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即總共分為九品,每品又分為正品和從品,共十八個等級。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
  • 古代官員俸祿多少?古時候沒有銀行,偏遠地區官員怎麼領取薪資?
    「穀祿制」逐漸發展和興起,秦朝時期國家會為各地官員發放粟米。官員們用粟米來交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布匹和其他生活用品。秦漢時期由於錢幣發展所以皇帝,也會偶爾將錢幣賞賜給大臣。官員們就可以用來交換,同等價值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然而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低級官員,卻無法領到皇帝的賞賜。每年國家都會按照官員的等級,發放一定數量的粟米作為俸祿。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他們究竟有多富,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每個朝代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每個朝代也有著相應的政策和許多出名的官員。官員們為政府而工作,同樣也會獲得相應的報酬,拿著國家給的固定銀兩。成為了「士」,也就意味著坐到了高官的地位,因此也就享受著更高的統治階級和權力,有了相當大的權力的同時,還有著相當大的財力。在古代財力都是為權利而服務的。有財無權的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 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西漢承秦制,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規定俸祿標準,但領取時又折合成錢。東漢時給付方式改成半錢半谷。晉代俸祿仍以谷帛等實物為主,並按開始官品授予職田(官員在職時享有的土地),到南朝蕭梁時期,給祿方式為帛(絲織品)、谷、錢各佔三分之一。唐代初期的俸祿包括祿米,補貼和職田。祿米依等級按年分發,補貼以錢的形式發給官員。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大房子?
    閱微草堂現在坐落在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也許有些去過那裡的讀者會覺得奇怪,以清官聞名的紀曉嵐,住的房子竟然超過1200平方米。大家都知道,紀曉嵐一向是以清官形象為人所熟知的,那麼他是怎麼搞到這樣一個大房子的?假如自己買下了,那麼作為清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俸祿,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工資」、「薪水」,作為封建皇權社會統治階層支付給各級官吏的報酬,乃係朝廷官員正常履行職能的重要保證,更是直接關乎皇權穩固程度的重要因素。自先秦時期便開始施行的官員俸祿制度,行至清朝,已經發展成為了系統、完善、全面的官員工資體系。
  • 政府公務員「相當於」清朝時期什麼品級官員?
    1、大學士(正一品):副國級人大政協副主席等2、都察院督御史(從一品):副國級紀委書記3、尚書(從一品):正部級中央各部部長4、總督(正二品):正部級幾省主官(暫無10、同知(正五品):副廳級副市委書記、副市長11、知州(從五品):副廳級縣級市委書記、市長12、京縣知縣(正六品):副廳級首都直轄縣縣委書記、縣長13、直隸州同(從六品):正處級縣級市市委副書記、副市長14、知縣(正七品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清朝縣令的俸祿每年90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人的生活不由得也讓大家感到好奇,清政府倒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的腐敗,那麼清朝縣令的俸祿是多少,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在清朝,什麼級別的官員能穿「麒麟服」?總督能穿嗎?
    等到正式錄用當官之後,朝廷還會為其發放俸祿,公費住房,退休保障等等等等,甚至還可以世襲,就是說官員的子孫還有著可以繼續當官的待遇,這些都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一事情,而且在古代,為了更能直觀的體現官員的身份和地位,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服裝,這幾千年前秦朝初始的時候,就有了區分官員的官服的做法。
  •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清隨明制,明朝的銀本位自然也傳到了清朝。眾所周知,清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生活在這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手中有一萬兩白銀的資產,那麼,在當時社會又屬於什麼水平呢?,而且,在清朝不同時期,一萬兩白銀的價值也會有所變化。先來談談白銀在清朝所具有的購買力,據清朝史料記載,清朝初年的大米物價為「米每鬥三錢,每鬥一錢三分」;到了康熙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穩定,米價為「米一鬥銀八分」;康熙三十五年,米價已經降至每石二錢。由此可以看出,清朝年間每石大米的價格也就維持在一兩八錢的水平,顯然,這個時候一萬兩白銀的購買能力較強。
  • 七品芝麻官真的比芝麻還小嗎?
    影視劇裡描繪的七品知縣官員品級的發展史漢朝以前,通常用官員的俸祿數量來形容其等級,例如萬石高官是最高級別的三公級、四百石是大縣縣丞級別。、主簿、主書、別將長史等,類似於現在的縣級官員。鑑於我們平時看到的影視劇中,品級出現較多的朝代是明清時期,因此我們重點看看明清時期的官員品級,內容有限,我們只列舉文職官員正品級職位對應情況,例如清朝時期文職官員品級如下:
  •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清朝分為兩種,一種是像鬥笠樣的涼帽,沒有帽簷,款式向喇叭,一般是用藤、篾席製作,外面裹上白色或者黃色綾羅,頂上有紅纓、頂珠在上面,這種帽子一般都是夏天戴的。冬帽兩種帽子上面都有頂珠,他們的顏色根據官員的等級來制定的
  • 古時八府巡按,實際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各路官員都要爭著討好
    在周星馳的眾多影視作品中,喜劇《九品芝麻官》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以清朝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地方小官包龍星懲惡揚善,最終為民除害的故事。其中,一次偶然的機遇,包龍星官職升遷,成為了威風凜凜的一品「八府巡按」,連原先他的直屬上級,都要看他的臉色。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其中這個千總,就是千夫長副職的意思,通常會設置兩個,各帶兵500人。等到清朝時,千總變成為綠營兵的常設編制,當時清朝在每個省都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
  • 人靠衣裝馬靠鞍,古代官員們的衣著都代表了什麼含義
    當然並非所有的朝代都能靠顏色來區分官員們的級別,比如西漢的時候,大家都穿黑袍,除了帽子就只能以「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來區分,這些都不能夠很明確的表現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品級,就像同樣穿著紫袍一品二品三品都有,要是哪天碰到了又互相不認識,那就尷尬了。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天下那麼大,光靠皇帝的家族是肯定管理不過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官員,一開始官員的劃分不是那麼的明確的,是採取分封制度的,由皇帝來分封,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塊,每個子孫都能夠領到一塊,然後封地上的皇族,在當地招收官員,從而管理國家,但是後來發現這裡面有很多的弊端,因此清朝當時仍然採用的是漢魏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