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一些經典的古裝影視作品裡面,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橋段,一個小地方的七品知縣貪贓枉法,魚肉鄉民,後來朝廷就派來一個大清官查訪,幾下就把知縣給繩之以法,百姓們無不拍手叫好。給人的印象是,朝廷隨便派出一個官,就比七品知縣大,因此七品官也被老百姓戲稱為「七品芝麻官」。那麼七品縣令到底是不是芝麻小官呢?
官員品級的發展史
漢朝以前,通常用官員的俸祿數量來形容其等級,例如萬石高官是最高級別的三公級、四百石是大縣縣丞級別。三國時期的曹丕為了籠絡士族,根據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九品選官制從家世調查、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到最後確定品級,然後再按照相應的品級給予候選人相應的官職。相比以前的舉孝廉,九品中正制有了明確的評判標註,算是一種進步,這也是第一次用品級來區分官員等級。
魏晉以後,南北朝繼承了九品制,並在這一時期將每一個品級再次拆分成正、從兩個的等級,這樣官員的等級就成了十八個。總體看來,這種選官制度,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所以基本上選拔官員的權力是被士族階級壟斷控制的,平民想要入仕是很困難的。
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橫空出世,打破了士族對官員選拔制度的壟斷,從此所有的官員必須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夠入仕為官。再到後來的明清時期,九品制進一步被繼承下來,十八個品級成為讀書人攀爬的階梯,所有讀書人都夢想著爬到最高點。
品級與官職的關係
在魏晉時期,正一品的高官是八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這些人是可以參政議政的;正二品的官員包括特進、太常、輔國大將軍等;到了七品就是諸州中縣令、殿中侍御史大夫、主簿、主書、別將長史等,類似於現在的縣級官員。這套官職品級對應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變化不是很大,只是相應的職位名稱有所變化。
鑑於我們平時看到的影視劇中,品級出現較多的朝代是明清時期,因此我們重點看看明清時期的官員品級,內容有限,我們只列舉文職官員正品級職位對應情況,例如清朝時期文職官員品級如下: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大學士兼直省總督等(相當於國級幹部);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河道和漕運總督等(相當於部級幹部);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奉天府府尹等(相當於副部級幹部);正四品:僉都御史、大理寺少卿、順天府丞、奉天府丞等(相當於廳級幹部);正五品: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知府等(相當於廳級或副廳級幹部);正六品:內閣侍讀、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通判等(相當於副廳或者處級幹部);正七品:翰林院編修、京縣縣丞、訓導、知縣、教授等(相當於處級幹部);正八品:司務、五經博士、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等(相當於副處級幹部);正九品:欽天監監侯、府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等(相當於科級幹部)。
同級別的還有很多武官,以及同品級還有正從之分,整個官場可以說是等級森嚴。在明清時期,即使是中了進士,也不一定能直接做官,因為僧多粥少,大多數人只等候補,等待哪個地方出缺,然後再填補上去。但是有些地方比較窮苦偏遠,競爭的人比較少,這時候進士就有機會去出任縣令之類的職務,所以即使是進士,也不一定那麼順利的就能當上縣令。
七品縣令的權力真不小
從魏晉開始,七品官基本上就對應了在縣令這樣的級別,因為古代皇權不下縣,所以基層百姓能夠接觸到的官員基本上也就縣令這個級別了。也正因如此,老百姓知道關於朝廷命官的故事,很多都是以縣令為參考的。那麼縣令究竟是多大的官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古代不同的時期縣令的數量也不同,以宣統三年為例,全國的縣令職位一共是1263個。根據清末官民的比例,大致可以推算出,宣統三年官員的人數大概是44萬。從縣令往上走,高級別的官位越來越少,到了正一品更是只有不到10人。七品縣令這個職位的人,佔據官員總人數的千分之三,比這個級別高的人更少,所佔的比例更低。從這一點來看,即使是縣令,那也是官吏中的佼佼者,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幹不到七品縣令這個位置。
七品縣令主要的職責是:
直接對接轄區普通民眾,處理地方事務,是整個朝廷官員中最了解民情的一類官員;承擔朝廷的漕運糧食徵收的任務,幫助國家收稅,徵調百姓服徭役和接待來往官員;維護本轄區地方治安穩定,處理轄區地方的刑事案件,執行朝廷的政令、教化鄉裡。對於古代一個縣城,人口多的能夠達到幾十萬人,少的也有幾萬人,這個規模完全可以跟現在的縣級行政單位轄區相比。但是現在的縣級行政單位,有很多職能機構協助縣長來處理公務,而古代的知縣並沒有這麼多助手,他們需要把司法、行政和軍事等事務一肩挑,所以權力比現在的縣級幹部還要大。
因為人手不夠,知縣的權力往往延伸不到鄉裡,這時候還需要地方上的有名望的士紳來協助教化鄉民。這種做法雖然節省了縣令的精力,但容易造成了一些土豪劣紳橫行鄉裡,知縣出於需要人來協助自己管理地方的目的,往往偏袒他們,這就給百姓造成了一種很負面的印象,也難怪知縣容易被百姓憎恨。
七品縣令名人錄
七品縣令作為最接近百姓的官職,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很多關於縣令的故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強項令、北宋時期的包青天等,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縣令名人,我們還列舉了其他三位很有名的知縣。
明朝番禺知縣道同洪武年間的番禺知縣道同因為執法嚴格,得罪了開國將領朱亮祖,導致朱亮祖記恨在心,一直找機會想要除掉他。後來道同想要上書朱元璋,卻被朱亮祖搶先一步,並且到朱元璋那裡誣告道同,朱元璋接到奏報後的不明原由發出了賜死道同的詔書。結果道同被冤殺,朱元璋得知誣告的消息後,派人捉拿朱亮祖,並將他處死在南京,道同不畏權勢的故事,一直被老百姓傳頌。
淳安知縣海瑞海瑞在擔任淳安知縣時,時任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到他的轄區遊玩,還一路吃拿卡要,讓當地官員很煩。海瑞接到奏報後,沒有拍胡公子馬屁,反而只是以普通的禮儀接待他。結果胡公子驕橫慣了,吊打了接待他的廚子,海瑞同志這下怒了,不僅沒收了胡公子的銀兩,還以同樣的方式把胡公子也吊打一頓。海瑞剛直不阿,甚至敢於頂撞當朝的皇帝,在整個明朝都是最有名的清官,老百姓都稱他海青天。
羅城知縣于成龍清朝的于成龍在擔任羅城知縣時,看到當地匪患猖獗,下定決心鐵腕剿匪,以強勢的手段剿除了當地的土匪。在經濟上,他還在當地革大耗、減鹽引,減輕了當地老百姓的經濟負擔。為了教化當地百姓,清廉的于成龍開辦教育,移風易俗,親自登壇任教,給平民子弟授課。在羅城七年的任上,于成龍取得了不俗的政績,獲得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稱號,成為康熙朝有名的能員幹吏。
後記
雖然七品知縣的官職在古代官員裡面不算高,但是我們也千萬別拿縣令不當幹部,畢竟他們好歹也是經過層層的科舉篩選上來的,這種基層歷練的崗位,往往是很多封疆大吏仕途的起點,也是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以七品芝麻官實際是比芝麻大很多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