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
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帽子上的頂珠
清政府規定,不同官階的官員,頭上的帽子頂珠是不一樣的,包括材質和顏色。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頂戴花翎
在頂珠之下有一支兩三寸的翎管,用以安插翎羽。翎羽有分為花翎和藍翎兩種。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說過「頂戴花翎」,但是沒有聽說過「藍翎」,主要是因為花翎較藍翎級別高,花翎後有眼,藍翎無眼,眼分為單眼、雙眼、三眼,翎眼越多功勳越大。
頂戴花翎主要賜給貴族,清朝規定,親王、郡王、貝子、貝勒以及宗室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及以下可以戴。頂戴花翎對於非貴族的大臣來講,三眼花翎比彩票中大獎還難得,有清一代兩百多年獲此者寥寥無幾。晚清四大名臣,其中李鴻章獲得了三眼頂戴花翎,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只有雙眼花翎。

官服補子
清朝文官和武官官服不同,官服上有一方形圖案稱之為補子。不同品級的官服補子不一樣。補子上除了繡上飛禽走獸以外,還有海水和巖石的圖案,寓意為「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文官補子的等級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補子的等級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七品彪(小老虎),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後記: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清朝也不例外。服飾和裝束是對不同等級的最深刻反映,從帽子上的頂戴到官服的補子,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相對而言,普通百姓的著裝就簡單多了,棉質服裝就是人們最主要的服飾。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的典型裝束。清朝入關以後奉行「男從女不從」的政策,即要求男子剃髮留辮子,但是女子的服飾不加幹涉,所有清朝女子服飾與明朝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