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以後,為何朝服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2020-12-27 騰訊網

在眾多的清朝影視劇中,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朝服顏色非常統一。無論是親王貝勒還是六部九卿,朝服的顏色均為藍色,就連各家的命婦朝服也不例外。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首先,我們需要聊一聊五行相剋的說法。在我國古代社會,每一個王朝都是自己特有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華夏大地分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解釋歷朝歷代更迭的規律,正式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夏屬木德,商屬金德,周屬火德,秦屬水德,五行相剋。漢朝也屬於火德,因此出現了「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的說法。

此外,每個朝代的五行屬性還直接影響了每個朝代朝服的顏色。《明史》中記載:「歷代尚異。夏青、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每個朝代主流顏色基本上決定了朝服的顏色,例如秦朝統治時期,從官員的朝服到士兵們的軍服,幾乎清一色的黑色。在這一階段,各級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顏色等級制度還沒有出現,官員、貴族們的朝服顏色一樣。

從三國時期開始,曹魏政權出現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為了適應不同品級的官員,出現了紫色、緋色、綠色三種顏色的朝服,供貴族和官員們使用。但各自顏色的朝服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約束。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朝服顏色等級制度徹底成型。《文獻通考》中記錄:「用紫、青、綠為命服,昉於隋煬帝而制於唐。」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出現了關於服飾顏色的記載:「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踰石帶。庶人並銅鐵帶。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除了官員和貴族們,連農民、商人、差役和軍隊的服飾顏色,都出現了嚴格的規定。到了宋朝統治時期,雖然對朝服等級進行了一些變化,但大體上繼承了唐朝的模式。

《宋史》中記載:「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為了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宋朝還出現了「滿朝朱紫貴,盡為讀書人」的勸學詩。朝服顏色制度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徹底成熟,遼、金、元等北方遊牧政權,在朝服的顏色上都沿用了中原的模式。明朝建立之後,對貴族和官員們的朝服進行了改進,取消了紫色。

按照明朝服飾制度的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明朝的朝服顏色分為了紅袍、青袍和綠袍,其中,紅袍是中高級官員的象徵。在明朝統治時期,祝福官員「早日穿紅袍」是著名的吉祥話。皇帝上朝的時候,六部九卿、科道言官等方陣的朝服顏色截然不同,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景象。

但清朝入關以後,紅袍、綠袍都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藍色為主,就連後宮嬪妃和朝廷命婦們的朝服也不例外。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入關之前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並沒有顏色服飾制服。從努爾哈赤和其他貴族們的服飾記錄來看,當時,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的穿衣服。

但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遊牧政權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樣,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這一背景下,皇太極開始向明朝積極學習,例如官員制度、後宮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貴族和官員服飾上的補子文化,也被後金政權充分借鑑。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為何偏偏使用清呢?

因為按照五行相剋的說法,明朝在五行中屬火德,皇太極利用清(含水)為國號,頗有水滅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統治,皇太極還規定了后妃、貴族、命婦、官員們的朝服顏色,必須採用與五行中水屬性相關的顏色。一時之間,清朝貴族和官員們的朝服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因為這些顏色在五行屬性中屬水。

通過清朝前期的一系列貴族、官員的畫像來看,在清朝統治的前期,朝服顏色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例如康熙朝時期,九皇子胤禟的畫像中,穿著藍色四爪團龍朝服。十四皇子胤禵的畫像中,則穿著黑色的四爪團龍朝服。康熙皇帝本人的朝服,則也是以藍色居多。甚至在《康熙皇帝南巡圖》的畫像中,官員們的朝服仍舊呈現出藍色、黑色、青色相互呼應的狀態。由此可見,此時的朝服顏色還處於雜亂無章的局面。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為了解決朝服的顏色問題,體現大清朝廷的威嚴性。清朝頒布了《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中,對房屋規格、服飾顏色、飲食規格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按照會典的要求,所有官員、貴族們的朝服,都必須採用石青色。後宮嬪妃、朝廷命婦的朝服,也按照這一標準執行。換而言之,從乾隆皇帝開始,清朝的朝服已經開始整齊劃一。

通過清朝中後期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準。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都不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在清朝滅亡以後,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影視劇中都出現了明顯的錯誤。例如在一些影視劇中,甚至出現了紫色的朝服,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的。

------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確立統治以後,江山穩固,為何會繼續沿用了馬蹄袖?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個動作呢?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以後,江山已經非常穩固,為何還要繼承馬蹄袖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一系列的問題,看一下什麼是馬蹄袖,清朝為何長期沿用馬蹄袖。 在此以後,無論前朝還是後宮,服飾、禮儀、建築等各方面的規定全面建立。在皇太極在位時期,清朝的官服上開始出現了馬蹄袖,按照清朝的規定,各級貴族和官員的官服、常服、禮服、喪服、吉服等服飾上,都必須繡上馬蹄袖。那麼,清朝的官員和貴族們,為何必須佩戴馬蹄袖呢?當時,清朝與各種勢力的戰爭仍在繼續,貴族和官員們經常需要出徵,佩戴馬蹄袖,既能保暖,同時又不影響戰術動作。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很多人在看完《錦衣之下》以後,都開始四處找資料,想要對明朝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簡要了解,想知道明朝時期的錦衣衛,是否真的令人聞風喪膽,清朝入關以後,錦衣衛這一群體,又到底何去何從?最恐怖的特種組織在明朝,只要提起錦衣衛這三個字,無論男女老少,臉色都會為之驚變。因為在當時,錦衣衛是個非常恐怖的特種組織。
  • 為何電影裡的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沒有其他朝代的?和一個人有關
    而作為非專業研究的人,一般都是從電影中了解到的殭屍形象。在20世紀80年代,殭屍片便是十分受歡迎的一個電影題材,但是細心的觀眾可能就會發現,為什麼電影裡的殭屍都是身穿清朝的官府,沒有其他朝代的呢?我們可以觀察到,從林正英再到後來人們所拍攝的殭屍電影,幾乎清一色都是採用清朝官員的朝服作為殭屍的衣服,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和一個人只怕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同樣活躍於熒幕的歷史人物紀曉嵐。
  • 清朝入關之初,南明為何向多爾袞送禮?他們幻想聯虜平寇
    1644年四月,李自成親率大軍徵討吳三桂,雙方在山海關展開激戰,結果吳三桂引導清軍入關,導致農民軍全面潰敗。清朝入關後,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北京周圍地區。這時候,明朝殘餘勢力擁護朱由崧為帝,建立南明小朝廷。誰也沒想到,南明建立後,居然主動向清朝送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清朝入關以後,八旗軍的頭盔上,為何有一根非常長的盔槍?
    但是從各個方面來看,兩個王朝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關鍵就是元朝統治的90年時間。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先後消滅了西遼國、西夏國、大金國、吐蕃政權、大理國和南宋王朝。在13世紀,蒙古軍團橫掃了歐亞大陸。所到之處,學習、借鑑了很多地區的科技,並且把這些科技帶回了東亞地區。例如在軍隊盔甲方面,連元朝軍隊自己都分成了不同的款型。在元朝之前,我國曆朝歷代的頭盔樣式都差不多,被稱為兜鍪。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我們可以看到好多人都穿著「朝服」,就是滿清官員的官服。但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安貝勒的服裝和其他大臣的服裝不太一樣。安貝勒的朝服的補子是圓團狀,而其他大臣的朝服補子是方形,這有歷史考據嗎?有。皇帝及皇子皇孫的補服,不用多說,肯定都是龍紋,所以他的衣服叫「龍袍」;而王公貴族、王子王孫的補服,繪的都是蟒紋,所以他的衣服叫「蟒袍」。下面我主要說一下,補服上「蟒紋」的使用。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
    一般說起清朝開國皇帝,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其實努爾哈赤只是建立的後金割據政權,真正的清朝開國皇帝是皇太極。
  • 傳統國畫顏色2:石青色
    石青色石青色是傳統繪畫中最常用的顏色之一,我們在敦煌壁畫,《韓熙載夜宴圖》,都能看到石青色的運用。《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隋唐已降,青綠山水畫興起,石青成為青綠山水畫的主要用色之一,我們在《遊春圖》,《千裡江山圖》中,石青色得以廣泛運用。
  • 為何電影裡的殭屍都是清朝的,其他朝代沒有嗎?只因一個人
    毫無疑問,林正英乃是港產殭屍片的開山鼻祖。其在1985年拍攝的《殭屍先生》乃是我國影史上第一部殭屍片,也是因為他在這部片子裡讓殭屍穿上了清朝官服,這之後所有的殭屍片無不都照搬了這個模板。 那為什麼林正英要給殭屍穿上清朝官服呢?原因在於晚清到民國期間,香港一直有個殯葬習俗,即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去世後,一定要給其買一身清朝官服當壽衣。不為別的,就是彌補祖輩生前未竟的仕途夢。
  • 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
    滿清入關是把自己視作明朝的後繼者接管整個國家。清軍入關的次年,1645年設立明史館,進行明史的編撰。入關前其許多制度已經開始效仿明朝,入關後大體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從中央機構到地方制度,律法、文學、藝術、建築、宗教等皆是漢人的衣缽,他們並沒有以消滅漢文化為目的,而是拋棄了滿族關外時的遊牧文明主動接納漢人的農業文明。
  • 皇太極在清朝皇帝中綜合能力足以排前三,為何卻沒什麼存在感?
    可以說在皇太極的苦心經營下,清朝是具備了入關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沒有他清朝真不一定可以順利入關,更不用說以後的統一中國。 因此以綜合實力來說,在清朝十二帝中,皇太極足以排進前三,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皇帝,對比其他清朝皇帝,皇太極卻是顯得存在感很低,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 揭秘清朝入關之後,皇室人員現實生活中,是講滿語還是講漢語?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到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一共296年的時間。在長達三個世紀的王朝中,有數不盡的英雄故事,也有道不盡的民間心酸。我們今天撇開其他的都不談,我們只談一下清朝皇室在入關之後,他們到底是說蒙語呢?還是說漢語?
  • 清朝統治年間,民間宣揚反清復明,為何歷史上沒有反元復宋呢?
    在我國古代時漢族人都以自己是中原正統自居,因此在對待一些周邊少數民族上,雖然並沒有對他們予以欺壓和掠奪,但出於本民族的自豪感,多少都對他們有一些看不起,並將其稱之為韃虜。所以當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原以後,人們都會掀起一陣反抗狂潮,其中以清朝年間的「反清復明」最為典型。
  • 清朝滅亡才3年,袁世凱就敢稱帝,到底擁有了多少兵力?
    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截止這個時候,清朝才滅亡3年時間。袁世凱為何敢直接稱帝,身後到底有多少軍隊做後盾。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清朝的軍隊,因為二者有很大的關係。起初,清朝的軍隊分為了八旗軍和綠營軍。其中,八旗軍屬於清朝主力作戰部隊,又分為了了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呢?
    滿清八旗子弟在諸多人印象中多與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們父輩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驍勇。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編發作辮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中,一種相當常見的髮式,像契丹、女真、蒙古族以及滿族都是辮髮,也就是說他們都梳辮子。 相信留過長頭髮的人都知道,長頭髮打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再加上缺乏古人洗髮露以及護髮素的滋潤,因此很多人的頭髮是又黃又枯的,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不會輕易的去剪頭髮,甚至於動頭髮的人還會遭受非議。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 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呢?你知道都是誰嗎
    那麼清朝為何不合常理的有三祖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清朝的開國皇帝,應該是皇太極但最終定義為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嚴格來說,只是清朝的奠基者,並非是開國皇帝,因為他建立的後金政權,提倡的是「八家分權」,並非屬於是集權式國家,而且連關外都沒有統一,更多屬於是一個統治鬆散的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