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之初,南明為何向多爾袞送禮?他們幻想聯虜平寇

2020-12-19 縱橫五千年

1644年四月,李自成親率大軍徵討吳三桂,雙方在山海關展開激戰,結果吳三桂引導清軍入關,導致農民軍全面潰敗。清朝入關後,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北京周圍地區。這時候,明朝殘餘勢力擁護朱由崧為帝,建立南明小朝廷。誰也沒想到,南明建立後,居然主動向清朝送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由於當時交通落後、信息閉塞,所以南明方面對於清朝、吳三桂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還以為是吳三桂向清朝借兵,然後擊敗了李自成,收復北京。於是朝中官員紛紛建議,派出使者聯絡吳三桂,同時與清朝方面建立關係。

比如大學士馬士英認為,「吳三桂宜速行接濟,在海有粟可挽,有金聲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左都御史劉宗周也上書,「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當時南明方面,除了幾個中下級官員外,全都提議遣使北上,其中包括史可法。

派遣使者北上的目的就是「聯虜平寇」!「虜」指的是清朝,「寇」指的李自成的農民軍,也就是說南明打算藉助清朝的力量,來對付李自成。史可法於六月間上書,「伏乞敕下兵部,會集廷臣,既定應遣文武之人,或徑達虜主(順治帝),或先通九酋(多爾袞)」,「庶款虜不為無名,滅寇在此一舉矣!」

無論馬士英,還是史可法都主張「聯虜平寇」,在這種情況下,南明派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等人北上。他們帶著不少東西:「祭告梓宮文及通清虜御書、頒臣民聖諭、吳三桂等誥券」, 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使團有三個目的,「前往北京謁陵,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勳」。

然而,結果卻讓南明方面失望了。北上使團不僅遭到清朝的羞辱,左懋第還被囚禁於北京,而陳洪範則暗中降清。消息傳到南京,不少官員都看透了清朝的野心,雖然史可法也意識到了危險,但他依然將李自成作為心腹大患,幻想著與清朝達成和議,共同對付李自成。

與此同時,多爾袞直接給史可法寫了一封信,在信中的口氣咄咄逼人,首先他否定了南明的正統性,接著要求南明無條件歸順,否則就是興兵討伐。史可法在接到這封信後,也寫了一封回信。在回信中,史可法的語氣非常軟弱,他首先為南明朝廷的正統性辯解,接著反覆表示,願意和清朝結盟,「連兵西討」。

任何談判都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南明小朝廷雖然佔據半壁江山,但內部矛盾重重,根本不能一致對外。清朝入關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統一天下,而南明依然沉浸在「聯虜平寇」的幻想之中。1645年二月,多鐸率領大軍南下,兵不血刃佔領南京,南明弘光朝廷土崩瓦解。

參考資料:1.《南明史》;2.《明史》;3.《東華錄》

相關焦點

  • 多爾袞進入中原後本想與南明和談,為什麼突然下決心要消滅南明
    前言:清軍入關後,一度是勢如破竹,幾乎無人能敵,但是,此時的清軍卻不得不注意到南明這一威脅。當時的南明看似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政權,但是其軍事實力卻不可小覷,僅在江淮一帶,南明的兵力就達到了70萬以上,這比滿清部隊和李自成農民軍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
  • 聯虜平寇~弘光朝廷的自我欺騙
    大順軍西撤之後形成的權力真空但很可笑的是,弘光政權基本無視了這些地區,他們一味偏安江左,毫無進取之意,這也給了清廷可乘之機,用極小的代價就奪取了這些原本期待王師北伐的地區,雖然這些地區反清義舉此起彼伏,但是從來沒有得到南明弘光政權的支持。
  • 南宋南明之初,為何都對華北義軍棄之不顧,只顧偏安一隅?
    1644年五月,當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城後,明朝鄉紳百姓推翻了華北大部分地區的大順基層政權,組織起了義軍並以「復明」為旗號,形成了一大片權力真空帶。直到1645年年初,這些義軍才被清軍逐個的擊滅,短時間難以形成大規模的起義。為何歷史會這般輪迴呢,華北的義軍為何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遭到了同樣的拋棄呢?
  • 滿清入關 命運擲的骰子(下)
    對後方不穩,處於滿清宮廷內部鬥爭的激流險灘中的多爾袞來說,勝,則建功立業;敗,則無路可退。面對即將展開的大戰,他們將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是有必勝之信心?還是也忐忑不安,心中惴惴?  這也是決定中國日後命運的一場大決戰。李自成在聽說吳三桂變卦之後,大怒,於四月十三日和劉宗敏一起親率大軍二十萬離京,軍中還壓著吳三桂的父親吳驤。
  • 多爾袞親弟弟入關後犯了一個錯,卻間接導致李自成死於農夫之手
    多爾袞親弟弟入關後犯了一個錯,卻間接導致李自成死於農夫之手 李自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的傳奇不僅在於他無限接近於皇位卻又功虧一簣,而且也在於他的死亡也富有傳奇色彩。
  • 《鹿鼎記》鰲拜為何是「第一巴圖魯」?原來清朝能打的基本死光了
    鰲拜何德何能能成為清朝「第一巴圖魯」?鰲拜在明清戰爭(1642年入關之前的戰爭)中,的確多次榮立軍功,為此當時的清太宗皇太極親自授予「巴圖魯」稱號的嘉獎,這就是鰲拜「第一巴圖魯」最早的來源。然而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鰲拜也只是清朝眾多猛將之一而已。
  • 都是清朝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和多爾袞對比,誰更厲害?
    皇太極和多爾袞是清朝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鞏固了清朝創業皇帝努爾哈赤的初創成果,掃清了清朝最大的敵人袁崇煥,實現了清朝對關外完全的霸權。多爾袞是清朝入關時期的領導人,他實現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為清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功勞的話,明顯是多爾袞的功勞最大,畢竟在他領導清朝期間,清朝領土的擴張要遠大於皇太極時期。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反覆思量後,決定引清軍入關,報君父之仇。他的這一決定,最倒黴的屬李自成了,三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而歸,回到北京後,倉促登基後,連夜就撤出了北京,一路難逃。 就這樣,清軍入關了。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抗。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 清朝諷刺明朝時候絲毫不留情面,明朝使者被懟的啞口無言面紅耳赤!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聯手明朝山海關總兵打敗了李自成,這個時候清世祖順治帝決定將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北京一直都是清朝的中央政權。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皇太極時期的清朝為了徹底消除後方威脅,皇太極決定徵服朝鮮。1636年12月,清朝軍隊正式出發,到第二年正月,朝鮮便陷落。朝鮮國王被迫向清朝稱臣納貢,朝鮮成為了清朝的附庸。不久清朝又攻陷了皮島,徹底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隨後皇太極多次發動了入口之戰,試圖打通進入山海關的通道。
  • 多爾袞與乾隆的「誤讀」:《春秋》如何為清朝合法性「背書」
    多爾袞與史可法的辯論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攝政王多爾袞隨即致信南明的輔政大臣史可法,進行勸降。書信的開篇就說「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親、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禮有加」,也就是說一切照舊,顯示出遵奉明朝的誠意,入關只是「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同時指責南明朝廷偏安一隅,趁討賊休整間隙,「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如果「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敵國」,自將以武力徵服。多爾袞為滿清入關,削除南明勢力做了一番細緻地申辯。
  • 南明悲歌:夭折的弘光朝(下)
    這也是以錢謙益、姜曰廣、張慎言等人為首的東林黨的一致意見,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賢愚的標準要比倫序來得重要。若果真如此,那麼在我等看來也無不可,然而「潞王素有賢名」的說法恐怕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福王是個戲迷,而潞王好古玩,「指甲長六七寸,以竹管護之。」二人相比同為紈絝子弟,公子哥做派不相上下,很難說誰賢誰愚。
  • 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是僅僅41天,李自成即狼狽西逃,北京城再次易主,清軍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幫助下擊敗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城,清朝正式入關,走向統一天下之路。對清朝有利的是弘光政權對農民軍極其敵視,對清朝不利的是弘光政權標榜為明朝正統,還擁有半壁天下。但是多爾袞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與弘光政權暫時和平相處,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農民軍的強大,清軍必須集中全部力量對付農民軍。但是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 清軍入關後為何能攻無不克,因為他們有個無法被破解和複製的戰術
    1644年,崇禎自縊,李自成進入北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南京成立弘光政權,張獻忠入川,天下正處於朝代更替的大變局。清朝這支力量,在開始時候或許被人忽視。不論是南明還是李自成,都沒想到八旗軍能以以區區不到10萬之眾,最後一統天下。
  • 膠東文脈之名人雅士③丨左懋第鐵骨錚錚 寧死不降清王朝
    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左懋第授陝西韓城知縣,期間抗敵禦寇,發展教育,體恤民情,政績斐然。人們把他與司馬遷、蘇武、郭子儀、白居易並稱為「禹門五賢」,並建有名人祠。崇禎十年(1637年)十月,左懋第被推舉為「循吏第一」,推薦赴京參加考選,以「欽定第一」的名次,擢升為戶科給事中,開始了為民生疾苦、社稷安危呼喊奔波的諫官生涯。
  • 崇禎皇帝自縊後,闖王李自成佔盡人和,最終卻敗於清軍之手
    一邊是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一邊是虎視眈眈的清軍,為何後者能搶佔先機順利入關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一邊收買明朝官僚籠絡人心,一邊派兵包抄企圖攻下京師。雖然前幾次入侵不算順利,但滿清軍隊也收穫了大量財帛牲畜,削弱了明朝的經濟實力。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剛剛佔領西安的時候,多爾袞曾經向他發出過招安的意向,一旦雙方合力強強聯手,肯定很快就能平定中原。但對於此時的李自成來說,清軍乃是蠻夷且野心勃勃,與其跟他們合作,還不如自立為王,免得在進攻的過程中被"盟友"吞併。
  • 清朝入關以後,為何朝服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為了報囚父之仇,還是為了報奪妾之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已成定論:是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還是不肯屈服的南明,都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一馬平川擋不住八旗鐵蹄,揚州嘉定百姓十不餘一。細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我們就會發現,是三位梟雄的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