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和多爾袞是清朝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鞏固了清朝創業皇帝努爾哈赤的初創成果,掃清了清朝最大的敵人袁崇煥,實現了清朝對關外完全的霸權。多爾袞是清朝入關時期的領導人,他實現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為清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如果說功勞的話,明顯是多爾袞的功勞最大,畢竟在他領導清朝期間,清朝領土的擴張要遠大於皇太極時期。但按照問題所說,比的是這兩個人誰的能力更強,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皇太極的能力要強於多爾袞。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談一下他們在領導清朝期間所遭遇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就能看出他們兩人誰的能力強了。
皇太極
皇太極其實原名黃臺極,臺極在蒙古語中是貴族的意思,後來清朝為了神話黃臺極,便將其名字演變成了皇太極。皇太極可以說從小就非常聰慧,每次努爾哈赤出去打仗的時候他都能把家裡安排的井井有條,他也因此逐步受到了努爾哈赤的器重。
長大以後在努爾哈赤的歷次戰爭中,如薩爾滸大戰、開鐵戰役、瀋陽、遼陽戰役中皇太極都有上佳表現,皇太極也由此成為了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個是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
集體貝勒議政體系,統一後金大權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被大炮所傷,不久之後便病逝於瀋陽,臨死之前將大權交予了四大貝勒,指定在他死後由四大貝勒共同議政。
努爾哈赤死後,雖然是四大貝勒共同議政,但也總要有個人出來當頭,這個時候皇太極平時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優勢就發揮了出來。由於皇太極非常善於籠絡人心,在家族當中得到了諸多的擁護,尤其是代善的幾個兒子都極力擁護皇太極繼承汗位,有了代善這一家的擁護,皇太極便順利地成為了後金的第二任大汗。
當然這個大汗一開始當的並不順利,由於四大貝勒共同議政的政治格局,所以每次議政的時候也就出現了四個人共同坐在大汗的丹墀之上接受百官行禮的場面,皇太極並不能統一當時後金汗國的號令。久而久之,三大貝勒的勢力就越來越雄厚,對汗位就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對此皇太極實行了兩個手段,第一個手段是架空貝勒會議,增加執政貝勒人數,降低其他三大貝勒的威望,他提拔了一批忠於自己但實力不強的兄弟子侄。嶽託、多爾袞等人就是在這個時候逐漸展露了鋒芒。
第二個手段是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皇太極第一個治理的是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二兒子,與皇太極是堂兄弟關係,阿敏手上的鑲藍旗是當時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一旗。後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後金入侵關內,奪下了河北的永平、遷安等四座城市,之後皇太極命阿敏率5000人鎮守這四座城市。到了第二年明廷派孫承宗奪回這四城,阿敏看情況感覺打不過,便撤出了這四座城市,走之前便把四城的居民全部屠殺了一遍。其實這是皇太極給阿敏埋的雷,他知道阿敏去守這四座城市肯定會捅出簍子,不想簍子捅大了,不但四座城市沒守住,還把居民全部屠殺了,就算守不住也要把人帶回來,能給後金汗國增加不少奴隸,這一次屠殺還把後金的名聲給搞壞了。於是就召集了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阿敏也是牆倒眾人推,一下子就被公布了16條罪狀,包括心懷異志、在朝鮮圖謀自立、屠殺明朝降民等,將阿敏削爵革職,貶為庶人。
▲阿敏是第一個遭到皇太極處理的貝勒
處理掉了阿敏,接下來就是莽古爾泰了,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哥(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八兒子),領正藍旗。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率軍與明軍對陣大凌河,由於明軍強勢,莽古爾泰所率正藍旗逐漸不支,就希望皇太極調鑲藍旗支援,而皇太極則認為莽古爾泰的部隊經常不聽號令,貽誤戰機。這話一出莽古爾泰就發火了,認為自己在前線打的艱苦,找你皇太極要點援兵你還說我的士兵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就吵起來了,吵得激烈的時候莽古爾泰也是犯了莽,直接要拔刀劈了皇太極,在大汗面前拔刀基本是等於要行刺大汗了,於是事後皇太極便以此為由將莽古爾泰從和碩貝勒降為了多羅貝勒,降了一級,如此一來莽古爾泰就沒有跟皇太極叫板的實力了。
至此四大貝勒就只剩下大貝勒代善了,不過代善也非常識趣,主動提出要讓皇太極獨攬大權,皇太極也假裝推辭了一番,最後欣然接受,至此皇太極將權力全部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PS:因為代善的主動退讓,皇太極對他也特別地感恩,之後清朝開國的八大鐵帽子王當中,代善居首,封禮親王,而且八大鐵帽子王當中代善家就佔了三位。
史上最大的軍事大冒險,除掉了後金的最大敵人
在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後金最大的敵人無疑是明朝大將袁崇煥。袁崇煥先是在寧遠大戰的時候擊敗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繼而在寧錦大戰中擊敗了皇太極本人。到了袁崇煥第二次被明廷啟用的時候,他便把關寧錦防線經營成了一條銅牆鐵壁般的堅固防線。當時的關寧錦防線經過袁崇煥的整頓,共有四鎮十五萬三千兵馬,戰馬八萬一千餘匹,在兵力上與皇太極不想上下。同時從錦州、松山、寧遠、杏山一直到山海關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狀防禦結構,互為犄角,融為一體。皇太極要想從這裡過就必須在每一個要害處全部逐點攻略,這一路上全是堅城利炮,再加上一個袁崇煥,這對於皇太極來說就成了一條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的進軍之路,恐怕還沒有打到山海關,皇太極的部隊就已經傷亡殆盡了。
於是皇太極便走了不同尋常之路。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八旗軍主力出瀋陽,經都爾鼻(今遼寧彰武縣),到達科爾沁草原,與東北蒙古軍會合,之後西行到達青城與喀喇沁蒙古軍會合,之後一路南下從喜峰口進入到了北京地區。
其實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軍事之旅!
為什麼說這條路線非常危險呢?
第一,進軍路線太長,補給容易中斷。從今天的衛星導航我們可以測算出,當時進軍路線的直線距離總共就有約890公裡,從十月初到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極大軍才抵達喜峰口,前後行軍用去了大約二十多天,這一路上一旦補給中斷,那麼皇太極帶出來的八旗軍主力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第二,皇太極這種行軍過程中遭受的壓力太大。當時隨皇太極一同出徵的有代善和莽古爾泰,在行軍的一天夜裡,代善和莽古爾泰就因為行軍路程太遠,補給容易中斷,一旦到了大明境內遭到各路兵馬圍攻就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同時如果明朝出兵兵力空虛的瀋陽,那麼老巢也會被端掉,因此要求皇太極改變行軍路線,及早撤回。皇太極則堅持自己的想法,為此三人大吵了一通,直至深夜最終不歡而散。後來皇太極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終說服了代善和莽古爾泰繼續行軍,可以說如果這次軍事行動一旦出現不利,皇太極本身的汗位也會岌岌可危!
第三,老巢兵力空虛。如上所說,四大貝勒出動了三個,只留了阿敏帶著少量兵馬留守瀋陽,這個時候如果袁崇煥膽子再大一點,率軍進攻瀋陽,那麼阿敏是肯定抵擋不住明軍的進攻的,到時候皇太極帶著八旗主力遠在北京地區,老巢又被端掉,後金主力就真的會面臨有去無回的境地了。
第四,一旦遭到明軍圍攻則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這點也是代善和莽古爾泰極力反對皇太極的原因,後金大軍進入到北京也確實可能遭遇這樣的情形,一旦遭到明軍各路大軍的圍攻,皇太極帶領的部隊是沒有補充的,死多少就少多少,如果後路被明軍斷掉,就會陷入重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己巳之變,皇太極的目的是除掉袁崇煥
己巳之變,看起來是皇太極突然繞過了關寧防線直接進攻北京,但實際上是皇太極一生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大冒險,他在賭,賭的就是袁崇煥不敢直接進攻瀋陽老巢,而是回來救北京。結果皇太極賭對了!
於是就有了己巳之變這一出,當皇太極的主力部隊出現在北京附近的時候,崇禎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全國兵馬進京勤王。袁崇煥聽聞此事也是連夜帶領關寧精銳部隊馳援北京,於十一月初十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薊州,他本打算在薊州一帶構築防線阻攔皇太極,而皇太極卻繞過了袁崇煥的防線一路攻到了北京。
其實當時袁崇煥帶到北京附近的軍隊只有兩萬多人,再加上布防各處,他身邊的兵力就更為單薄,面對皇太極的八萬大軍如果進行野戰的話則必敗無疑,便一路尾隨皇太極來到了北京,在北京城下布陣與皇太極的八旗軍進行了正面較量。
可以說袁崇煥的種種舉動令整個明朝震驚,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袁崇煥的真實意圖,便有了袁崇煥引滿洲韃子兵到北京搶劫的流言。
其實對於袁崇煥來說,背靠堅城利炮才能進行野戰是他慣用的戰術,以少量的兵力面對絕對優勢的八旗軍主力是基本沒有勝算的。而對於北京城內的人們來說,尤其是不少達官貴人,他們很多產業都在北京周邊,被八旗軍一通燒殺損失慘重,自然對袁崇煥是恨得咬牙切齒了。
對於崇禎來說,袁崇煥一是與皇太極有議和的舉動(實際上是拖延時間);二是花費巨資打造的關寧防線沒有起到阻隔後金軍的作用;三是袁崇煥對皇太極的部隊追而不擊,引著後金軍來到了北京城下;四是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等等跡象表明袁崇煥是勾結了皇太極了。
其實這就是皇太極想要的效果。就己巳之變的結果來說,皇太極並沒有奪取一城一池,也沒有取得殲敵的重大戰果,只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在北京周邊搶劫了一遍,似乎是沒有什麼戰略意義,那麼皇太極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達到了什麼目的呢?其實他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個——置袁崇煥於死地。
在北京周邊搶劫的同時,皇太極也玩了一出反間計,這個故事我們通常也都知道,就是故意放跑了兩個偷聽到袁崇煥要跟皇太極合謀秘密的太監,讓他們到崇禎面前告了袁崇煥的狀,當然袁崇煥最終被殺並不完全是反間計的效果,中間還夾雜了許多的因素,但無論如何,這一次皇太極也確實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除去了後金汗國戰略上的對手袁崇煥。
在除掉了袁崇煥後,皇太極在關外就基本沒了對手,之後他對北京周邊有過四次騷擾性的進攻,但這四次都沒有出動八旗主力,因為他知道己巳之變的冒險只能玩一次,以後要再這樣玩搞不好那次被明朝看出破綻,真的進攻他的老巢他也就真的會完蛋了。
除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在位的時候還在松山戰役中擊敗了洪承疇領銜的關外最後一支明軍主力,此後明軍在關外就再也沒有與後金抗衡的實力,全部退到了山海關,後金也得以佔據了關外的全部地區,關寧錦防線最終被皇太極瓦解。
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妃子阿巴亥。由於阿巴亥疑似給努爾哈赤戴過綠帽子(曾經意圖勾引代善和皇太極),因此努爾哈赤便在臨死前要阿巴亥為他殉葬,以免在他死後給他戴綠帽。
於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人便逼死了阿巴亥,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想清除掉阿巴亥的勢力,自己能多分到一些努爾哈赤的政治資產。
瓜分皇太極的政治遺產,掌控清朝大局
在阿巴亥死後,多爾袞便逐漸成長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武將,皇太極也看中了他的能力,多次讓他帶兵攻打明朝,他也不負眾望,在與明朝作戰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清朝一員勇猛善戰的大將。
當然皇太極之所以願意提拔多爾袞,也是想通過提拔小一輩的貝勒來分散其他大貝勒的權力,最終達到瓦解四大貝勒議政的效果。到了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已經掌握了八旗中兩白旗的兵馬,再加上他的兩位同出一母的兄弟阿濟格、多鐸,可以說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一系成為了爭奪皇位最有實力的派系。
▲皇太極時期八旗掌管分布圖
當時來說,由於皇太極去世,兩黃旗暫時無人掌管,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說,兩黃旗中部分人是支持多爾袞的。而多爾袞最大的競爭對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只掌控了正藍旗,實力明顯不如多爾袞一系。同時掌握兩紅旗的代善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等人態度不明,極有可能會見風使舵,看誰的勢力大就依附於誰。
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多爾袞與孝莊之間達成了某種秘密協定,最終多爾袞表示支持皇太極的九兒子福臨也就是順治帝繼承了皇位,自己則取得了大清朝攝政王的地位,實際上掌控了清朝的大權。
多爾袞最大的功績,入主中原
公元1644年是中國命運大轉折的一年,當年年初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當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清朝的智囊范文程感覺到中原會有大事發生,便建議多爾袞率清軍主力南下看能不能在明朝滅亡的這場亂局中渾水摸魚。
多爾袞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帶領八旗軍主力南下往山海關而去。就在他行軍的路上,就收到了吳三桂的求援,原來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抄了吳三桂的家,還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在這種情況下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不得不佔據了山海關對抗李自成。但是吳三桂也知道就自己的這點實力肯定扛不住李自成,無奈之下便向多爾袞求援了。
▲山海關大戰中,多爾袞讓滿清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之後的事情我們一般也知道,多爾袞要求吳三桂投降清朝,吳三桂一開始並沒有答應,後來在山海關大戰中,當吳三桂實在頂不住李自成的進攻的時候,萬般無奈下只得投降了清朝,滿清主力便在李自成大軍與吳三桂的部隊交戰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大舉出擊,與吳三桂的部隊一起擊敗了李自成,之後滿清大軍進入北京,實現了入主中原的戰略,這是多爾袞對清朝最大的功績。
▲多爾袞是清朝入主中原最為關鍵的人物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的地方
就軍事能力而言,多爾袞與皇太極不相上下,都取得過決定性重大戰役的勝利。但要是上升到統籌全局的高度,多爾袞則不如皇太極。
在1644年的山海關大戰擊敗了李自成後,多爾袞一開始將八旗主力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進攻西安的李自成,一部分南下進攻南明,可這個戰略安排是欠缺了考慮的,因為他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在後來的戰爭進程中,進攻西安的一路清軍就遭到了李自成強有力的抵抗,一時間進展緩慢,甚至有被李自成擊敗的風險,好在多爾袞及時看清了情況,將進攻南明的一路清軍調到了西北戰場,集中八旗全部主力才最終擊敗了李自成。在這個事情上,可以說多爾袞是出現了失誤,但是皇太極卻從未在統籌全局的問題上出現過失誤。
其次在為人處世上,多爾袞不如皇太極。比如在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就有一大批人擁護皇太極,甚至與皇太極不屬於一脈的代善系也全力支持皇太極。而在皇太極死後的奪權大戰裡,多爾袞基本只有自己同出一母的多鐸和阿濟格是死黨,並沒有得到其他派系的全力支持,而且在後來的政治當中,多爾袞也是到處樹敵,以至於在他死後被牆倒眾人推,一下子就從大清國最大的功臣變成了大清國最大的罪人,直到乾隆時期才為他平反。
第三在胸懷上多爾袞不如皇太極。多爾袞在成為了攝政王后,對於曾經的政治對手豪格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擊,將豪格最終逼死。而皇太極在成為大汗後,除了為了掌權削去了阿敏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外,在其他時候都很好地團結了手下的一幫人,尤其是對自己的兄弟多爾袞等人,儘管與多爾袞有殺母之仇,但皇太極並沒有因此而冷落多爾袞,反而多方提拔培養多爾袞,還給了多爾袞三兄弟兩白旗的兵馬,可以說是關懷備至了。
最後,我想由於母親被逼死的緣故,多少給多爾袞留下了童年陰影,也使得他的心智多少有些不健全。後來的多爾袞變得脾氣暴躁,甚至酗酒、神經錯亂應該與他童年經歷有關,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人童年受到的傷害要用一生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