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2020-12-21 小王子說歷史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成功後,對明朝採取兩面政策:先是,只稱臣,不稱雄;繼而,明稱臣,暗稱雄;進而,邊稱臣,邊稱雄;最後,不稱臣,只稱雄。努爾哈赤為了避免過早暴露自己,而被明軍滅掉。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做了三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創製滿文、創立八旗、創建基地。

今天咱們主要講講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最初設四旗,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標誌;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增加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這樣,共有8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

爾後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統稱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統領的八旗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介紹完八旗以後,繼續為大家解答,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的領導人

剛建立四旗的時候,努爾哈赤統領黃旗,舒爾哈齊統領藍旗,褚英統領白旗,代善統領紅旗。到了明萬曆四十三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蒙古也多有歸附。努爾哈赤統領正黃旗、鑲黃旗,代善統領正紅旗、鑲紅旗,皇太極統領正白旗,杜度統領鑲白旗、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阿敏統領鑲藍旗。

努爾哈赤死後,汗位爭奪

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後金向明朝宣戰以來,後金的八旗軍已經經歷了七次大戰: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薩爾滸之戰,全是後金勝利明朝失敗,努爾哈赤在寧遠兵敗,遭受起兵以來最重大的挫折。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天命漢努爾哈赤由清河返回途中,至離瀋陽東40裡的瑗雞堡死去。

努爾哈赤屍骨未寒,後金內部發生了汗位繼嗣之爭,換句話說就是旗主之間的爭奪,各旗主咱們上面都交代了。努爾哈赤臨終之前,把他手上的正白旗、鑲白旗給了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實際上形成了以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的旗主爭奪戰。

阿敏和濟爾哈朗為舒爾哈齊子,屬於旁支,不能爭位。莽古爾泰魯莽,曾弒殺其母繼妃富察氏,也不能爭位。當時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三兄弟年幼,由生母阿巴亥照料。《北遊錄·紀聞下》記載:大妃「被宗室大臣勒令自盡」。阿巴亥死後,多爾袞與多鐸、阿濟格失去依靠無力爭奪汗位。

汗位就在皇太極和代善之間爭奪,代善雖為大貝勒,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已經失寵,並被削奪一旗,無力與皇太極抗衡,皇太極兼領二旗,得眾心,官兵精,智勇雙全,戰功獨多,又得到正紅旗旗主代善的推讓,於是繼嗣父汗登上大位。經過混編,皇太極把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作為上三旗。

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白天還在處理政務,夜裡就離開人世,皇太極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當時,最有希望爭奪大位的是35歲的肅親王豪格和32歲的睿親王多爾袞。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擁護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誓死效忠。支持多爾袞的為正白旗、鑲白旗。在豪格和多爾袞兩派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中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多爾袞掌權以後,將正白旗、鑲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豪格的正藍旗被踢到下五旗。

順治把上三旗固定在: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八年(1651年)也就是福臨親政一個月零三天,就定了多爾袞十大罪狀。順治命將多爾袞削其爵號,撤其廟享,黜其宗室,籍其財產,沒其財產,沒其府第,毀其陵墓。順治除了掌管鑲黃旗和正黃旗以外,還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歸為己有。從此以後,上三旗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變過。

相關焦點

  • 清朝八旗中,哪一旗的地位最高,為何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
    1601年,努爾哈赤正式出道,創造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這就是八旗制度的前身。隨著女真鐵騎進程的順利,四旗分別鑲邊,擴充成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形成了後來完備的八旗制度。
  • 清朝初年,皇太極為何下令,將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
    提起清朝就不得不說到八旗制度(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畢竟當年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等人就是憑藉著這八旗制度打下了清朝267年的江山社稷(著急的朋友可直接看最後一段)。
  • 滿洲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又經過怎樣的演變?最初的「八大」旗主都是誰?
    ,而將自己所領的兩白旗改成兩黃旗,這樣一來,阿濟格就成了鑲白旗的旗主,多鐸成了正白旗的旗主,由於這兩白旗是努爾哈赤所留的親軍,所以仍是八旗中戰鬥力最強的。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經過皇太極的一番運作,等他死時,已為豪格留下了117個牛錄的力量,成為八旗中的第一大勢力,但多爾袞三兄弟仍然掌握著98個牛錄的兩白旗,儘管從數量上看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分為「四正四鑲」,也就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以及鑲藍旗。努爾哈赤最初設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曾對旗的規模有過如下定義,即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這裡的「固山」,就是漢語中「旗」的意思。
  • 清朝滿洲的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怎麼更迭的?
    八旗在清初有顯赫地位,各級首領都由貴族擔任。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說除了旗主的正確領導之外,還要有八旗子弟的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的努力。為什麼滿族攻打的是漢族統治的王朝,漢族子弟還要充當滿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實成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們不僅可以賺錢養家餬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剝奪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權利,你的後代也不會受影響,任然可以成為八旗子弟。這種不連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就顯得非常誘人,所以漢族子弟也就紛紛加入。
  • 正白旗在八旗中地位如何?戰鬥力能排第幾?
    想了解正白旗的地位,首先要先搞明白八旗歷史和八旗制度。其中,上三旗堪稱是八旗中的精銳軍隊,也是皇帝直接統率的三旗親兵,下五旗是由親王、貝勒、貝子所掌管。在皇太極時期,上三期分別是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清軍入關之後,霸道王爺多爾袞將羸弱的正藍旗踢到了下五旗,把自己所率領的精銳正白旗納入了上三旗,並且不斷擴軍,正白旗的地位在此時發生了明顯變化,並貫徹清朝始終。
  • 皇太極突然駕崩,長子豪格在有八旗中的六旗支持下,怎麼沒成為清朝...
    只不過清朝屬於遊牧民族,不受宗法制的約束,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對清朝的皇位繼承問題毫無約束力。那麼,皇族成員都有資格成為皇帝候選人,所以豪格面臨諸多挑戰。據說,兩當時的氛圍都很緊張,會上有兩個人選,豪格和多爾袞。會議由兩黃旗大臣索尼率先發話,索尼認為皇位人選應該在先帝儲子當中選一人。所以,多爾袞就被排除在外了。不過,多鐸率在兩白旗這邊先發話,他勸多爾袞繼承皇位。多爾袞並沒有答應,所以多鐸把話挑明,自己想做皇帝。索尼都已經說了,必須在先帝儲子當中選一人。多鐸的話顯然會引起騷動。所以,當時的會議很緊張,兩黃旗這邊還調動了軍隊,把會議地點團團包圍。
  • 和珅若遇到正紅旗旗主,要下跪並自稱奴才嗎?這種情況會發生嗎?
    大旗源於八旗制度,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改組舊制,將五牛錄編入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牛錄編入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每個固山都有一個旗,所以固山也叫旗,固山額真也叫旗。明末清初,努爾哈赤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黃鑲、白鑲、紅鑲和鑲藍四旗,並稱為八旗。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除此之外,御前侍衛還有個硬性指標,在當時很多人都無法滿足,哪怕武功非常高強也不行,那就是想要做御前侍衛,必須是在滿清八旗裡的上三旗中挑選勇猛的滿人武士,這樣精挑細選之下,幾乎都是皇帝的親信,又怎麼可能刺殺自己的主子呢。我們都知道御前侍衛是整個紫禁城裡除了太監、妃子以外,最為接近皇帝的人。
  • 「勁松」的由來和王爺墓有關?從肅親王園寢遺蹟看八旗制度
    據《八旗通志》:「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分列八旗,拱衛皇居。」各旗駐防區域也隨之確定,即兩黃旗駐正北,守德勝、安定二門;兩白旗駐正東,守東直、朝陽二門;兩藍旗駐正南,守崇文、宣武二門;兩紅旗駐正西,守西直、阜成二門。起初,皇太極曾命多爾袞拿兩黃旗與自己兩白旗對調,以彰顯帝王身份,後來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也引發過一輪旗主更替。
  • 蘭學茶座:清初兩白旗與兩黃旗的鬥爭,對納蘭性德家族有何影響?
    康熙帝與孝莊皇后先是製造罪名將輔政四大臣中的正白旗蘇克薩哈及子親誅殺,之後康熙又製造罪名將輔政四大臣中的正白旗蘇克薩哈及子親誅殺,之後康熙深感鰲拜「欺朕專權,恣意妄為」,決心清除之。然而鰲拜黨羽遍布上下內外,「恐不免激化事端」。
  • 「八旗都統」和「清朝總督」誰的權力大?調動權在誰手裡?
    在清朝,各省總督和八旗都統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官員,可謂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那麼他們究竟誰更說了算呢?這要分為不同時期來看。清朝初年,多爾袞設置清朝官制,中央官員大體沿襲明制,地方官制則把前朝臨時性的「總督」設為常設職位,官階正二品,多由漢人擔任。清朝最早的總督是天津總督、山西總督、陝西三邊總督。
  • 為確保京師及皇宮安全,清朝京畿衛戍部隊到底是如何布防的?
    清朝京畿衛戍部隊最早設置於順治元年,由京營八旗衛戍部隊負責。最早京營八旗分方位駐防於京城,其中正、鑲黃旗駐守於北方;正、鑲白其駐防於東方;正、鑲紅旗駐防於西方;正、鑲藍旗駐防於南方。具體駐防配置分為左右兩翼,拱衛京師。
  • 清八旗旗主權勢有多大,如果遇到朝中職位比他高的旗人怎樣辦?
    清八旗旗主權勢有多大,如果遇到朝中職位比他高的旗人怎樣辦? 清朝八旗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都有旗主,每一位旗主的實力是不同的。
  • 清朝「選秀」幾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照片中那麼醜?
    但是我們在看清朝時期一些皇后乃至皇妃的老照片時,卻讓人大失所望,照片中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其貌不揚,有的甚至可以用醜這個字來形容,讓人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感。這時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清朝時期的選秀女幾乎能囊括八旗中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選出來不是美若天仙,反而相貌普通呢?
  • 八旗子弟很少,清朝駐守的八旗兵是如何編制的?一地方一個兵嗎?
    、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共八旗。 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 但在清入關之後,又把八旗分為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駐京八旗的主要職責是捍衛京師,保護京城的一切,保護皇帝的安全;駐防八旗則是被派到全國各戰略要地駐守
  • 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通譜》中所記載的滿洲924個姓氏,5391人,幾乎是均勻的分布在滿洲八旗之中。屬於「上三旗」者為1800人,「下五旗」者為2864人。人數最多的為正白旗743人,最少的是正紅旗508人。包衣旗分中屬於「內務府三旗」之人為331人,屬於下五旗包衣旗之人為396人;人數最眾的是正白旗包衣138人,最少的為正紅旗包衣34人。
  • 清朝重文輕武,但這個職位的武官可以蔑視所有文官
    清朝雖然是「馬上得天下」,但一旦統治穩定下來,照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在清朝的權力體系裡,文官的話語權明顯高於武官。武官見了文官,自動先矮2級,一點脾氣都沒有。所以,曾國藩在創建湘軍後,哪怕已經手握兵權,但仍然對督撫一類的文官夢寐以求。朝廷沒有滿足要求,他還一度賭氣離開湘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