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成功後,對明朝採取兩面政策:先是,只稱臣,不稱雄;繼而,明稱臣,暗稱雄;進而,邊稱臣,邊稱雄;最後,不稱臣,只稱雄。努爾哈赤為了避免過早暴露自己,而被明軍滅掉。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做了三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創製滿文、創立八旗、創建基地。
今天咱們主要講講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最初設四旗,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標誌;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增加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這樣,共有8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
爾後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統稱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統領的八旗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介紹完八旗以後,繼續為大家解答,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的領導人
剛建立四旗的時候,努爾哈赤統領黃旗,舒爾哈齊統領藍旗,褚英統領白旗,代善統領紅旗。到了明萬曆四十三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蒙古也多有歸附。努爾哈赤統領正黃旗、鑲黃旗,代善統領正紅旗、鑲紅旗,皇太極統領正白旗,杜度統領鑲白旗、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阿敏統領鑲藍旗。
努爾哈赤死後,汗位爭奪
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後金向明朝宣戰以來,後金的八旗軍已經經歷了七次大戰: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薩爾滸之戰,全是後金勝利明朝失敗,努爾哈赤在寧遠兵敗,遭受起兵以來最重大的挫折。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天命漢努爾哈赤由清河返回途中,至離瀋陽東40裡的瑗雞堡死去。
努爾哈赤屍骨未寒,後金內部發生了汗位繼嗣之爭,換句話說就是旗主之間的爭奪,各旗主咱們上面都交代了。努爾哈赤臨終之前,把他手上的正白旗、鑲白旗給了多爾袞、多鐸兩兄弟。實際上形成了以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的旗主爭奪戰。
阿敏和濟爾哈朗為舒爾哈齊子,屬於旁支,不能爭位。莽古爾泰魯莽,曾弒殺其母繼妃富察氏,也不能爭位。當時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三兄弟年幼,由生母阿巴亥照料。《北遊錄·紀聞下》記載:大妃「被宗室大臣勒令自盡」。阿巴亥死後,多爾袞與多鐸、阿濟格失去依靠無力爭奪汗位。
汗位就在皇太極和代善之間爭奪,代善雖為大貝勒,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已經失寵,並被削奪一旗,無力與皇太極抗衡,皇太極兼領二旗,得眾心,官兵精,智勇雙全,戰功獨多,又得到正紅旗旗主代善的推讓,於是繼嗣父汗登上大位。經過混編,皇太極把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作為上三旗。
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白天還在處理政務,夜裡就離開人世,皇太極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當時,最有希望爭奪大位的是35歲的肅親王豪格和32歲的睿親王多爾袞。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擁護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誓死效忠。支持多爾袞的為正白旗、鑲白旗。在豪格和多爾袞兩派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中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多爾袞掌權以後,將正白旗、鑲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豪格的正藍旗被踢到下五旗。
順治把上三旗固定在: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八年(1651年)也就是福臨親政一個月零三天,就定了多爾袞十大罪狀。順治命將多爾袞削其爵號,撤其廟享,黜其宗室,籍其財產,沒其財產,沒其府第,毀其陵墓。順治除了掌管鑲黃旗和正黃旗以外,還把多爾袞的正白旗歸為己有。從此以後,上三旗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