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八旗旗主權勢有多大,如果遇到朝中職位比他高的旗人怎樣辦?

2020-12-25 騰訊網

清八旗旗主權勢有多大,如果遇到朝中職位比他高的旗人怎樣辦?

清朝八旗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都有旗主,每一位旗主的實力是不同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爺胤禩聯合關外八名旗主進京,以恢復「八王議政」制度為由,差點把雍正逼下臺。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有這樣一幕,和珅在蘭州的時候,因為沒給金爺的面子,最後被金爺羞辱一番,按照金爺的說法就是「即使我做乞丐,和珅見了我也得親自下來給我磕頭!」金爺在劇中的背景就是正紅旗的旗主,恰好和珅又是正紅旗出身。

那麼滿清時期的八旗旗主真有這麼大的權力嗎?他們的官職有多大?

八旗起源於滿族人的狩獵組織,它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和清朝政權一直是清朝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朝最終走向衰亡。1601年,努爾哈赤重新組織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建立了八旗制度。

入關之前,正皇和鑲黃旗都是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他六旗由皇帝的的子侄領導,1651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在八旗中,旗內官職最高的是都統,官居從一品,主要負責一旗的人數、教養以及官爵承襲還有軍事方面的訓練等,都統的位置已經很大,但還是不如旗主,因為都統也得聽旗主的,這就能看出八旗旗主的官職有多高了,至少是在從一品之上。

總得來說,一般上三旗是有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則基本上是由貴族控制,一般來說都是親王或者貝勒,這些人的身份本來就高,如果再擔任了其中一個旗的旗主,那地位更加顯赫,早已經高於普通的官職了,應該算是清朝時期核心統治階層的核心人物。

那時候分下來的旗主就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或者是孫子,都是自家人。這個時候同樣是王爺的話,旗主必然是大過王爺。但是到了清朝後期,八旗旗主漸漸的就和皇室血緣上越來越遠,有的甚至地位很低了,所以這個時候自然是王爺大過旗主。

隨著清朝的發展,八旗制度在滿清時期的重要性和權力逐漸下降,不再有往日的榮耀了。

相關焦點

  • 八旗的旗主太威風,權勢到底有多大,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旗主是一旗之主,換句話說,旗主就是這個旗的土皇帝,有權統領該旗旗人,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旗人其實就是旗主的奴僕,無論以後再怎麼厲害,也是奴僕。
  • 滿洲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又經過怎樣的演變?最初的「八大」旗主都是誰?
    ,並聯合努爾哈赤的其他幾個兒子一起逼死了多爾袞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晉,多爾袞為保住自己的15個牛錄,只得依附於阿濟格的正黃旗旗下,滿族也以黃色為尊,皇太極繼位後,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成正白旗和鑲白旗,而將自己所領的兩白旗改成兩黃旗,這樣一來,阿濟格就成了鑲白旗的旗主,多鐸成了正白旗的旗主,由於這兩白旗是努爾哈赤所留的親軍,所以仍是八旗中戰鬥力最強的。
  • 和珅若遇到正紅旗旗主,要下跪並自稱奴才嗎?這種情況會發生嗎?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就有這樣一段橋段,和珅在蘭州城內遇見一位宗族,又是旗主。和珅身為乾隆帝的紅人,並不把他放在眼裡,但當這位宗室宗主亮出了「黃帶」,並宣布自己為旗主時,和珅立刻跪下服帖地稱自己為奴才。那這種事在清代會不會發生呢?
  • 「八旗都統」和「清朝總督」誰的權力大?調動權在誰手裡?
    清初已經確立了八旗制度,我們常說的「八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每一個旗下又分滿、蒙、漢軍三旗。 清軍入關前,都統由旗主推舉,所以聽命於各旗旗主。入關以後皇帝為加強集權,其任命全聽命於皇帝。
  • 清朝滿洲的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怎麼更迭的?
    滿洲八旗的旗主都由愛新覺羅氏掌握。具體來說,就是由努爾哈赤和其弟舒爾哈齊的後裔來掌控。有些人特意強調,八旗分為滿蒙漢,總計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漢八旗是沒有獨立旗主的,蒙漢八旗也歸滿旗旗主進行統領。 旗主到底有什麼特權,使其竟如此囂張呢?
  • 從肅親王園寢遺蹟看八旗制度
    (引《清太宗實錄》)」意指無論哪個方面,八旗都是滿洲唯一根本制度。創製之初,努爾哈赤將部下每300人編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札蘭」(也稱甲喇),五札蘭為一「固山」,滿語固山即漢語「旗」。所以滿洲一旗應有7500人,八旗則6萬。此後皇太極增設蒙、漢八旗,據魏源《聖武記》:「天聰九年又分蒙古為八旗兵萬六千八百四十,崇德七年又分漢軍為八旗兵二萬四千五十。」可見入關之前,八旗至少有10萬規模。
  • 隱於鬧市的八旗博物館
    廣州的滿族居民幾乎源自清朝時的八旗駐防軍。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八旗軍駐防廣州。三百多年後,八旗軍後人已經成為地道的南方居民,而其生活文化也已經是廣州文化的組成部分。越秀區珠光街道屬於旗人活動頻繁的區域。廣州的地名還留有此段歷史的印記。在廣州市北京南路南關電影院北側,毗鄰珠江邊天字碼頭,有一條小巷叫「接官亭巷」。在清代,這裡有過一座「日近亭」。因為其是迎送官員的地方,所以俗稱「接官亭」。來鎮守廣州的「廣州將軍」以及其他旗人官員來粵上任,都是從韶關乘船而來,船泊天字碼頭,上岸就先到接官亭,接受本地官員的迎接。
  • 正白旗在八旗中地位如何?戰鬥力能排第幾?
    想了解正白旗的地位,首先要先搞明白八旗歷史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清代滿族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最開始只有黃、白、紅、藍四旗,後來為了高效管理的需要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的基本單位為牛錄,一牛錄為300人,但是每一旗的牛錄不等,這也就代表了每旗人數不等,由人數和軍力也就決定了各旗軍事實力的高下。
  • 八旗子弟當初多風光?月工資夠一家8口活半年,萬餘民人任憑差遣
    有關八旗子弟的歷史還得追溯到17世紀,那時候的清王朝還叫後金。建州女真當時還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其戰鬥力比較落後。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建州女真的勢力逐步擴大,並把入主中原作為下一個目標。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他把自己管轄區域內的所有人整編成八個部分並用不同顏色的旗子加以區分,從而形成了八旗子弟的雛形。
  • 清朝八旗中,哪一旗的地位最高,為何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
    ▲八旗旗幟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管兩黃旗,其他六旗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兄弟擔任旗主。但是,歷史的發展沒有按照努爾哈赤的設想來,因為他還沒安排完就撒手人寰了。多爾袞沒能奪得皇位,而是皇太極被議政王大臣們相中,登頂權力之顛,當上了一把手。皇太極上臺後,深知多爾袞勢力的威脅之大,便對八旗進行了清洗和混編。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
    明朝是臨時設置的,當公務完畢之後,這個職位就撤銷,而清朝則是常設。下面筆者就以清朝為例,來介紹一下總督和提督。清朝的總督清朝一共設置了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這九大總督都是負責地方行政和軍務的。另外還有一種總督是負責專門事務的,如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
  • 成也制度敗也制度,八旗兵號稱滿萬不可敵,為何最後淪為雞肋?
    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以徠服者眾」正式創建紅、白、黃、藍四旗,「牛錄額真」正式成為官名,一個「牛錄」有三百名士兵。到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以「削平諸國」為名,正式創建了「八旗制度」,旗主分別由其子侄分領。
  • 她的旗籍在八旗中地位如何?
    但是絕不能說「那拉氏及葉赫那拉氏」因為在清代,葉赫、哈達、輝發、烏拉以及滿洲其他地方都有那拉氏。「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十二)清代后妃,各自為族。」除葉赫那拉氏之外,尚有那拉氏、哈達娜拉氏、烏拉那拉氏、輝發那拉氏慈谿的旗籍,許多書上都說是鑲黃族滿洲,但是,這種說性並不準確,慈禧確切的地說初始是鑲藍旗,當上皇太后才是鑲黃族,是把身份抬高了。清制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鑲黃、正黃、正白。下五旗是:正紅、鎮白、鑲紅、正藍、鑲藍。此外,還有內務府三旗包衣。滿語「包衣」,是奴隸的意思。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軍隊之所以會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一方面是在於努爾哈赤創立的將軍事和社會組織相結合「八旗制度」,極大增強了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並且還對八旗將士的戰鬥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則是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便對八旗軍隊制定了嚴格的訓練標準,以及「水練」、「火練」等諸多訓練項目,從而使得八旗將士們有著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
  • 康熙名臣于成龍,兩袖清風為人正直,他有資格誅殺大將軍赫裡嗎
    于成龍本身職務兩江總督為正二品,但于成龍有兵部尚書銜,所以為從一品,而赫裡身為江寧將軍,品級為正一品,級別比于成龍要高。 地方特設的司法機構有:負責京師所在地的普通旗人訴訟案件的步軍統領衙門,負責京外省區的一般滿人案件的將軍、正副都統,專門審斷盛京地區旗人的盛京(今瀋陽)刑部。另外,旗營駐防地的旗人之間訴訟,由駐防八旗中的理事同知審理。以上滿族、旗人訴訟案件由專門機關處理,一般司法機關無權過問。
  • 晚清老照片:旗人婦女穿鎧甲很霸氣,清軍士兵持雙劍很滑稽。
    這是一張旗人婦女穿戴盔甲的照片。在清朝建立初期,八旗子弟無論男女都驍勇善戰,清朝也正是靠著這股尚武之風才奪取了天下。不過,到了清朝晚期,八旗子弟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一百多年的安逸生活也將他們的鬥志消磨殆盡。圖片中身穿武將盔甲的其實是一位旗人婦女,看似威風凜凜十分霸氣,實際上卻是徒有其表。這幅盔甲對於她來說顯得太過於肥大了一些,她的雙手還沒有袖子長,如果穿著這樣一幅盔甲上戰場,其結果可想而知。
  • 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做了三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創製滿文、創立八旗、創建基地。今天咱們主要講講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
  •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改了哪些姓氏?這幾個姓氏,八成是八旗子弟
    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赫舍裡氏等八大姓,是滿清最為顯赫的八個姓氏,它們的銷聲匿跡,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初,滿清沒有自己的語言,努爾哈赤命人創製的滿語,大多都是借鑑的蒙語,往往不被滿洲八旗接受。
  • 錯,別把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搞混
    01,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的區別某熱播劇對劇中人物穎妃的設定是父親為蒙古巴林王,身後有蒙古四十九部,實力雄厚,所以,穎妃在乾隆帝後宮那是底氣槓槓的,穎妃巴林氏真有那麼牛嗎?當然沒有了,穎妃是蒙古人沒錯,但她父親並不是巴林王,她不屬於蒙古藩部的王公貴女,而是屬於蒙古八旗中的鑲紅旗,是旗人(劃重點),因此,她嫁給皇帝只不過是旗內通婚,而不屬於滿蒙聯姻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