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中,哪一旗的地位最高,為何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

2020-12-07 翰林編修館

1601年,努爾哈赤正式出道,創造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這就是八旗制度的前身。

隨著女真鐵騎進程的順利,四旗分別鑲邊,擴充成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形成了後來完備的八旗制度。

▲八旗旗幟

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管兩黃旗,其他六旗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兄弟擔任旗主。此時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兩黃旗。

努爾哈赤在晚年時,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於是把正黃旗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自己只統領鑲黃旗。

這時的鑲黃旗成為八旗之首,並迅速發展壯大,與其他各旗拉開差距。

▲努爾哈赤畫像

努爾哈赤還把鑲白旗的旗主調離,準備讓多爾袞接管,看架勢是想讓多爾袞繼承大統。

但是,歷史的發展沒有按照努爾哈赤的設想來,因為他還沒安排完就撒手人寰了。

多爾袞沒能奪得皇位,而是皇太極被議政王大臣們相中,登頂權力之顛,當上了一把手。

皇太極上臺後,深知多爾袞勢力的威脅之大,便對八旗進行了清洗和混編。

這也是整個大清八旗勢力變動最大的一次。

▲皇太極畫像

先是奪了鑲白旗,然後把自己控制的兩白旗升為兩黃旗,將原來的兩黃旗又降為兩白旗。畢竟清朝皇帝以黃色為尊,看他們的龍袍顏色就知道了。

然後用各種手段控制了兩藍旗之後,又將正藍旗拆分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便擴充自己的實力。

再把原來的鑲黃旗又變成了正藍旗,讓自己的兒子豪格接管。

中間的微操更是不得了,怎麼折騰怎麼來。

這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皇太極控制的兩黃旗地位最高。

控制了兩白旗,100多個牛錄的多爾袞集團緊隨其後,也是人丁興旺,兵強馬壯。兩白論戰力,可與皇太極的兩黃一戰。

不過,皇太極駕崩得也很突然,誰繼承皇位成為大問題。

皇太極兒子豪格帶領的兩黃旗,與多爾袞集團掌控的兩白旗,雙方劍拔弩張,就等任一方當上皇帝後,另一方抄起傢伙事兒開整。

▲朗朗,祖上是旗人

不過,最後得利的是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成為大清帝國實際的老大。

此時的正白旗,隱隱有後來居上的態勢,倍兒有面子,就連皇帝直管的兩黃旗都要示個弱。

原本地位僅次於兩黃旗的正藍旗,完全被正白旗壓制,也逐漸失去了老三的位置。

多爾袞去世後,其勢力集團被順治帝清算。順治帝將正白旗收入囊中,此時的皇帝統治鑲黃、正黃和正白三旗,他們成為了「上三旗」,其他五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們管理,被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可以說是皇帝的親信,也負起了侍衛紫禁城的重任。

「上三旗者,經內務府挑選,有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

▲八旗在內城的駐紮

下五旗是幾乎沒有機會成為皇帝近衛的,他們只能守在離皇帝更遠的內外城,以及全國各地。

在每年上元節,皇帝開大派對時,八旗裡只有上三旗的都統、副都統等高級武官,可以拿到嘉年華的入場券,下五旗則完全沒有機會。

順治帝後來明確了八旗的各項細則,還確定了一個排序: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直到清朝滅亡這個排序基本沒變。

▲鑲黃旗也是地名

儘管鑲黃旗不是人丁最多的一旗,但卻出了九大貴族世家: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和伊爾根覺羅氏。

董鄂氏和富察氏,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外戚家族,也是出自鑲黃旗。

▲慈禧

這些幾大姓氏中,出了各種朝廷重臣、後宮娘娘,可謂在皇帝工作和生活上雙管齊下,也進一步加強了鑲黃旗的老大地位。

慈禧老佛爺垂簾聽政之後,有了逆天權力,就把家人從鑲藍旗抬到了鑲黃旗,就知道鑲黃旗的地位有多高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做了三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創製滿文、創立八旗、創建基地。今天咱們主要講講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
  • 清八旗旗主權勢有多大,如果遇到朝中職位比他高的旗人怎樣辦?
    八旗起源於滿族人的狩獵組織,它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和清朝政權一直是清朝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朝最終走向衰亡。1601年,努爾哈赤重新組織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建立了八旗制度。
  • 她的旗籍在八旗中地位如何?
    但是絕不能說「那拉氏及葉赫那拉氏」因為在清代,葉赫、哈達、輝發、烏拉以及滿洲其他地方都有那拉氏。「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十二)清代后妃,各自為族。」除葉赫那拉氏之外,尚有那拉氏、哈達娜拉氏、烏拉那拉氏、輝發那拉氏慈谿的旗籍,許多書上都說是鑲黃族滿洲,但是,這種說性並不準確,慈禧確切的地說初始是鑲藍旗,當上皇太后才是鑲黃族,是把身份抬高了。清制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鑲黃、正黃、正白。下五旗是:正紅、鎮白、鑲紅、正藍、鑲藍。此外,還有內務府三旗包衣。滿語「包衣」,是奴隸的意思。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分為「四正四鑲」,也就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以及鑲藍旗。努爾哈赤最初設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曾對旗的規模有過如下定義,即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這裡的「固山」,就是漢語中「旗」的意思。
  • 正白旗在八旗中地位如何?戰鬥力能排第幾?
    想了解正白旗的地位,首先要先搞明白八旗歷史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清代滿族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最開始只有黃、白、紅、藍四旗,後來為了高效管理的需要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的基本單位為牛錄,一牛錄為300人,但是每一旗的牛錄不等,這也就代表了每旗人數不等,由人數和軍力也就決定了各旗軍事實力的高下。
  • 清朝滿洲的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怎麼更迭的?
    對於滿族人來說要想讓這樣一個數字龐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滿清制度而被滿清帝國所用,就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制度,這便有了滿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於滿洲(女真)人狩獵組織時創立的,後來演變為滿清的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於1615年正式創建。最初其實只有一旗,即努爾哈赤用來統帥滿清軍隊的黑旗,但由於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別便改為了藍旗。
  • 八旗的旗主太威風,權勢到底有多大,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旗主是一旗之主,換句話說,旗主就是這個旗的土皇帝,有權統領該旗旗人,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旗人其實就是旗主的奴僕,無論以後再怎麼厲害,也是奴僕。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而在皇太極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方便帝王的管理,將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直接對帝王負責。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御林軍有∶漢朝的羽林軍、唐朝的神策軍、明朝的錦衣衛。清入關之後,龐大的錦衣衛機構投降,所以,清朝開國之初,把錦衣衛恢復為侍衛的初始職能,不再讓他們刺探情報,後來又改編成了"鑾儀衛"。鑾儀衛的最高負責人叫掌鑾儀衛事大臣。在他的下面還有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等。但是並不受到重用,只負責單純的皇家儀仗。鑾儀衛下面有養馬所、修車所,還有馴象所。鑾儀衛的工作人員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
  • 清朝的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都統,清朝武官,官階從一品,有著八旗都統與駐防都統之分。八旗都統,即八旗其中一旗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謂「八旗」,就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每旗分滿洲、蒙古、漢軍三旗,如正黃旗就有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
  • 八旗子弟很少,清朝駐守的八旗兵是如何編制的?一地方一個兵嗎?
    像商朝,他們的軍隊編制就是什伍之制,春秋時期步兵逐漸壯大,到了戰國時期,主要以步兵為主。而在明代的時候,開始採用「營」的編制在下面的時候設立著小旗,總旗,還有百戶這些基本的編制。清朝軍隊的編制又跟以前的朝代不同,清朝在各個地方駐守的八是怎麼編制的,一個地方都是一個的兵嗎?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其中有一些旗頭看起來很奇怪,比如《甄嬛傳》沈眉莊的旗頭,看起來像個鞋墊不說,居然還是歪的,簡直急死強迫症了。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驚豔的旗頭,比如甄嬛的鈿子頭。華妃佩戴的點翠旗頭。這款旗頭是《甄嬛傳》裡面最貴的一款旗頭,上面所用的首飾都是點翠製作,價格可達百萬。
  • 清朝的妃子是怎麼挑選的?要求在旗和門第出身外還要一個部位合格
    那麼,清朝選妃子,有什麼標準呢?清朝的選妃,是建立在明朝的后妃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然後形成了清朝特色的選秀制度。選秀,選的並不是妃子,而是秀女。一種是八旗,一種是八旗的家奴內務府包衣三旗。從八旗裡選出的,主要是預備當妃嬪,卻要求比較嚴格。八旗的秀女選拔,是三年一次。從包衣旗選出的,主要則是普通的秀女。
  • 為確保京師及皇宮安全,清朝京畿衛戍部隊到底是如何布防的?
    清朝京畿衛戍部隊最早設置於順治元年,由京營八旗衛戍部隊負責。最早京營八旗分方位駐防於京城,其中正、鑲黃旗駐守於北方;正、鑲白其駐防於東方;正、鑲紅旗駐防於西方;正、鑲藍旗駐防於南方。具體駐防配置分為左右兩翼,拱衛京師。
  • 《雍正王朝》為何老十三娶阿蘭可以,老十四娶喬引娣是違背祖制?
    八旗制度在滿清有著強大的制度優越性。一般來說,旗人是不能和旗外的人通婚的。因為旗人都有「鐵桿莊稼」,有著比普通民眾更為尊貴身份以及世襲罔替的待遇。雖然滿八旗、蒙八旗和漢軍八旗,有著本質的區別;上三旗和下五旗之間有著地位待遇的區別;而且上三旗之間也有區別。但實際上只要入了旗,是不分滿、蒙、漢血統的。所以不是說滿洲的皇帝裡沒有漢人血統的。也不是說滿洲的王爺不能娶漢人女子的。
  • 皇太極突然駕崩,長子豪格在有八旗中的六旗支持下,怎麼沒成為清朝...
    按理說,豪格作為皇長子繼承大清皇位是毫無懸念的,但是他為何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估計很多人知道「宗法制」,在宗法制當中有一條很核心的規定,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皇帝沒有立太子,毫無疑問,皇位肯定是豪格莫屬。只不過清朝屬於遊牧民族,不受宗法制的約束,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對清朝的皇位繼承問題毫無約束力。
  • 「八旗都統」和「清朝總督」誰的權力大?調動權在誰手裡?
    在清朝,各省總督和八旗都統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官員,可謂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那麼他們究竟誰更說了算呢?這要分為不同時期來看。清朝初年,多爾袞設置清朝官制,中央官員大體沿襲明制,地方官制則把前朝臨時性的「總督」設為常設職位,官階正二品,多由漢人擔任。清朝最早的總督是天津總督、山西總督、陝西三邊總督。
  • 舊中國的秘密: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旗有何內涵?
    舊中國有三種國旗: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很多人不明就裡,將這三面旗幟混合使用,比如有人將五色旗作為北洋政府國旗,將青天白日旗作為民國國旗,而將龍旗作為北洋水師軍旗。在《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民國政府,究竟有什麼區別?》中,我們知道當時的民國主體大致相當於今天中國的西北全部+華北部分+東北部分+蒙古國+俄羅斯一部分+中亞一部分+東南亞一部分。
  • 清朝規定「滿漢不婚」是真的嗎?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
    清朝後宮的妃嬪中有不少擁有漢人血統(出身漢軍旗),然而清朝皇后僅有乾隆帝弘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一人。滿清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天下自然是非常困難,而為了保持血統不至於被同化,滿清採取了眾多分治政策。其中就包括了「旗民不結親」之政。最初,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代,規定「滿漢一家」,允許甚至鼓勵通婚。然而多爾袞死後,開始禁止滿洲與漢人通婚。
  • 它本是個罵人詞,到了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用漢族還不行
    放到如今生活,要是有誰被別人說成是奴才,那他肯定是勃然大怒,拼命反駁,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個尊稱!還不是一般人能夠稱呼得起的!比如我們之前說的那個江南提督總兵官,就還沒有資格,雍正也不是出於好心,反而是糾正他在行文格式上的錯誤而已,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