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努爾哈赤正式出道,創造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這就是八旗制度的前身。
隨著女真鐵騎進程的順利,四旗分別鑲邊,擴充成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形成了後來完備的八旗制度。
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管兩黃旗,其他六旗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兄弟擔任旗主。此時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兩黃旗。
努爾哈赤在晚年時,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於是把正黃旗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自己只統領鑲黃旗。
這時的鑲黃旗成為八旗之首,並迅速發展壯大,與其他各旗拉開差距。
努爾哈赤還把鑲白旗的旗主調離,準備讓多爾袞接管,看架勢是想讓多爾袞繼承大統。
但是,歷史的發展沒有按照努爾哈赤的設想來,因為他還沒安排完就撒手人寰了。
多爾袞沒能奪得皇位,而是皇太極被議政王大臣們相中,登頂權力之顛,當上了一把手。
皇太極上臺後,深知多爾袞勢力的威脅之大,便對八旗進行了清洗和混編。
這也是整個大清八旗勢力變動最大的一次。
先是奪了鑲白旗,然後把自己控制的兩白旗升為兩黃旗,將原來的兩黃旗又降為兩白旗。畢竟清朝皇帝以黃色為尊,看他們的龍袍顏色就知道了。
然後用各種手段控制了兩藍旗之後,又將正藍旗拆分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便擴充自己的實力。
再把原來的鑲黃旗又變成了正藍旗,讓自己的兒子豪格接管。
中間的微操更是不得了,怎麼折騰怎麼來。
這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皇太極控制的兩黃旗地位最高。
控制了兩白旗,100多個牛錄的多爾袞集團緊隨其後,也是人丁興旺,兵強馬壯。兩白論戰力,可與皇太極的兩黃一戰。
不過,皇太極駕崩得也很突然,誰繼承皇位成為大問題。
皇太極兒子豪格帶領的兩黃旗,與多爾袞集團掌控的兩白旗,雙方劍拔弩張,就等任一方當上皇帝後,另一方抄起傢伙事兒開整。
不過,最後得利的是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成為大清帝國實際的老大。
此時的正白旗,隱隱有後來居上的態勢,倍兒有面子,就連皇帝直管的兩黃旗都要示個弱。
原本地位僅次於兩黃旗的正藍旗,完全被正白旗壓制,也逐漸失去了老三的位置。
多爾袞去世後,其勢力集團被順治帝清算。順治帝將正白旗收入囊中,此時的皇帝統治鑲黃、正黃和正白三旗,他們成為了「上三旗」,其他五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們管理,被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可以說是皇帝的親信,也負起了侍衛紫禁城的重任。
「上三旗者,經內務府挑選,有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
下五旗是幾乎沒有機會成為皇帝近衛的,他們只能守在離皇帝更遠的內外城,以及全國各地。
在每年上元節,皇帝開大派對時,八旗裡只有上三旗的都統、副都統等高級武官,可以拿到嘉年華的入場券,下五旗則完全沒有機會。
順治帝後來明確了八旗的各項細則,還確定了一個排序: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直到清朝滅亡這個排序基本沒變。
儘管鑲黃旗不是人丁最多的一旗,但卻出了九大貴族世家: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和伊爾根覺羅氏。
董鄂氏和富察氏,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外戚家族,也是出自鑲黃旗。
這些幾大姓氏中,出了各種朝廷重臣、後宮娘娘,可謂在皇帝工作和生活上雙管齊下,也進一步加強了鑲黃旗的老大地位。
慈禧老佛爺垂簾聽政之後,有了逆天權力,就把家人從鑲藍旗抬到了鑲黃旗,就知道鑲黃旗的地位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