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清朝比鐵帽子王還要珍貴的賞賜

2020-12-05 騰訊網

我們在看有關清朝影視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某位大臣立下了大功,皇上會毫不吝嗇的賞賜給他一件黃馬褂。平民百姓若是得到一件黃馬褂,簡直就可以在大街上橫著走。再有清朝宗室中只有十二家和碩親王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遞世降級,這對大部分的宗室成員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然而清朝還有一個比鐵帽子王還要珍貴的賞賜,那就是三眼花翎,整個大清王朝268年的歷史上除了宗室成員,只有7個人得到。可見三眼花翎的珍貴。

頂戴花翎

清朝官員的服飾

清朝的官員等級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都有正副之分,每一品級的文武官員的朝服和頂戴都不相同。從正一品到從九品的官員朝服及頂戴配置如下: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搭配紅寶石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一品武官:麒麟補服,搭配紅寶石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二品文官:錦雞補服,搭配紅珊瑚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二品武官:獅子補服,搭配紅珊瑚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三品文官:孔雀補服,搭配藍寶石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三品武官:豹子補服,搭配藍寶石頂戴和五爪九蟒蟒袍;

四品文官:鴛鴦補服,搭配青金石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四品武官:老虎補服,搭配青金石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五品文官:白鷳補服,搭配水晶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五品武官:熊羆補服,搭配水晶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六品文官:鷺鷥補服,搭配硨磲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六品武官:彪補服,搭配硨磲頂戴和四爪八蟒蟒袍;

七品文官:鸂鶒補服,搭配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七品武官:犀牛補服,搭配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八品文官:鵪鶉補服,搭配鏤花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八品武官:犀牛補服,搭配鏤花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九品文官:燕雀補服,搭配鏤花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九品武官:海馬補服,搭配鏤花素金頂戴和四爪五蟒蟒袍;

由於文物官員的補服上繡的都是飛禽走獸的圖案,因此他們也被戲稱為「衣冠禽獸」。

清朝官員補服

清朝官員的頂戴

清朝官員戴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於安插花翎,所以也稱「頂戴花翎」,由本文上邊的介紹可以知道各級官員頂戴花翎上的頂珠是不一樣的,從一品到九品的頂珠分別是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陰紋縷花金、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即沒有官品。

花翎

在頂珠下方的翎管可以安插翎枝,清朝的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由鶡羽做成,花翎由孔雀羽毛做成。花翎又分為一眼、二眼和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花翎的作用

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原來的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朝珠

哪些人可以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期,可以佩戴花翎的範圍很廣,低於親王、郡王的其他宗室成員和五品以上的內大臣等都可以佩戴頂戴花翎。施琅在平定臺灣後寧願不要靖海侯的爵位也想要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自乾隆至清末,除宗室成員外僅有七人獲得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這七個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福康安

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在大小金川之戰、平定準格爾叛亂和清緬之戰中立下大功,憑藉赫赫戰功被賜予三眼花翎;傅恆的兒子福康安憑藉身份和軍功也被賜予三眼花翎,有人說他是乾隆的私生子,不知是真是假;和琳也是憑藉軍功被賜予三眼花翎,而他的哥哥和珅縱然權勢滔天,也三眼花翎也無緣;長齡平定張格爾叛亂,以軍功被賜予三眼花翎;禧恩憑藉自己的努力,平定海南叛亂,以軍功被賜予三眼花翎;李鴻章清末著名的人物,辦實業,開展洋務運動,當時位高權重成為第一個獲得三眼花翎的漢人,就連他的恩師曾國藩都無此殊榮;徐桐因受到慈禧的喜歡被授予三眼花翎。

李鴻章

三眼花翎在清朝是最為尊貴的賞賜,權勢滔天如和珅,為大清續命之曾國藩都沒有獲得三眼花翎。而徐桐僅因為受慈禧喜歡就得到三眼花翎,可見封建社會雖然制度等級森嚴,但是統治者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分配利益。

相關焦點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珍貴?296年來僅8人擁有過,鰲拜都不夠資格
    根據《清文獻通考·王禮》記載,清朝的朝珠有東珠、翡翠、瑪瑙、藍晶石、珊瑚等不同材質。皇帝、太后、后妃和官員們佩戴的材質和方法都所有區別。 因此,在演繹清朝歷史的影視作品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其特有的規定和文化,否則就會在觀眾面前鬧了笑話。在電視劇《乾隆王朝》中,曾有這麼一幕,乾隆嘉獎甘肅巡撫王亶望,不僅封官加爵,還賞賜了一個三眼花翎。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李鴻章佩戴的三眼花翎有多珍貴?296年僅8人擁有,曾國藩都沒資格
    李鴻章同樣是清末的名人,組建了淮軍,參與了鎮壓天國、平定捻軍等軍事,建設了海軍,代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談判,被慈禧太后稱作是「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佩戴的三眼花翎到底有多珍貴
  • 被賜予三眼花翎七個人,和珅沒姓名,清朝官員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
    清朝的花翎制度,是皇帝賞賜大臣的一種方式大臣頭頂上的花翎,代表著大臣官位的等級地位。花翎中的領羽,有三種,分別是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以及三眼花翎。翎羽上的眼越多,大臣的地位就越高。那顯然,三眼花翎就是最高階的「飾品」了。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高級?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七人佩戴
    清朝官員的翎戴共分為四種,一種是什麼圖案都沒有的藍翎,這種一般是普通官員佩戴的。那麼清朝「三眼花翎」有多高級?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7人佩戴。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另外一種是用來賞賜給獲得軍功和立了大功績的臣子的,這種賞賜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大臣可以隨時穿上這件黃馬褂,彰顯身上的恩榮。總的來說,乾隆帝以前很少賞賜黃馬褂,可鹹豐帝以後,黃馬褂就不值錢一般,賞賜人的數量漸漸多了起來。清朝的黃馬褂真的很神奇嗎?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四位「因固而封」指在清朝中後期因穩固大清江山而收到恩封。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有工資,如何養活王府?
    如果親王在朝廷擔任職務,還要享受植物帶來的俸祿,這份收入與爵位收入無關,是工資收入。一萬兩白銀在整個清朝時期的購買力都非常強,哪怕是到了晚清時期因為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一萬兩也是一筆巨款。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每年帳面上的收入也才9000多萬兩白銀,其中除了要用來養官,還要供養那些不勞而獲的宗室王爺,開銷很大。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