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2020-12-05 騰訊網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代善被努爾哈赤廢黜「太子」之位,進而引出了「鐵帽子王」制度的雛形。

縱觀努爾哈赤的一生,一共經歷的三次失敗的「立儲」。

努爾哈赤最先為自己確定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舒爾哈爾。

然而,隨著建州女真勢力的不斷壯大,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發的不可調和,以至於逐漸走向了決裂。最終,努爾哈赤為了維護建州女真部落的統一,選擇將舒爾哈齊,這位自起兵時便與他共成長,同戰鬥、共患難的弟弟,幽禁而死。

努爾哈赤第二次立儲選擇是他的嫡長子褚英。

褚英跟隨努爾哈赤徵戰多年,作戰勇猛,深得努爾哈赤喜愛,年紀輕輕就被授予了「洪巴圖魯」和「廣略貝勒」的稱號。只不過褚英為人驕橫,且心胸狹隘、生性殘暴,引發了「四大貝勒」與「五大臣」的不滿與抵制,之後他與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也愈發的交惡,褚英甚至還公然詛咒努爾哈赤,還意圖謀反。就這樣,褚英也被努爾哈赤圈禁起來,進而被直接處死。

努爾哈赤第三次為自己選擇的接班人便是代善,同時他還留下話說在他百年之後,「諸位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代善收養」,足可見努爾哈赤對於代善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代善的表現卻令努爾哈赤極為失望。

先是在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代善在攻佔葉赫東城的過程中,未經努爾哈赤的許可,擅自立誓,稱要保全其妻弟、葉赫貝勒布揚古與布爾杭古的性命,並接受其投降,結果布揚古竟當眾斥責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很是下不來臺。緊跟著就是「德因澤告密事件」的爆發,代善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間的「曖昧」關係引發了巨大的輿論反響,這更加讓努爾哈赤對代善愈發的不滿。而更為致命的是,由於代善對後期葉赫那拉氏的偏聽偏信,長期虐待自己的前妻之子嶽託和碩託,甚至數次請求努爾哈赤要處死碩託。

終於,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對代善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斥責,並且當眾宣布:

「先前襲父之國,故曾立為太子,現廢除太子,將其專主之僚友、部眾,盡行奪取。」

就這樣,代善的「太子」之位也被徹底的廢黜。

在這之後,努爾哈赤沒有再選擇冊立接班人,而是不斷平衡諸位統兵的子、侄、孫之間的勢力與地位。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宣布:

「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

並且規定眾人「不得恣意橫行」,不能出於一己私怨而貶革勤理政務的和碩額真,如果和碩額真犯錯,要對其罪行進行公議,達成一致意見後方可處理。而代善也沒有遭到徹底的排斥,仍居「四大貝勒」之首,繼續統領正紅旗與鑲紅旗,佐理國政,統軍出徵。

到了天命七年(1622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至於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於國,七人宜共贊成之。如已既無才,又不能贊成人善,而緘默坐視者,即當易此貝勒,更於子弟中擇賢者為之。易置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若八和碩貝勒中,或以他事出,告於眾,勿私往。若入以見君,勿一二人見,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務期斥奸佞、舉忠直可也。」

這其中,有三點內容影響最為深遠。

首先,努爾哈赤確定了未來汗位繼承人的「選舉辦法」,即「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這既是確定了接班人的選取範圍,同時也確定了「眾人推舉」這樣一個選舉辦法。而此後的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都是通過此制度成為了最高統治者。

其次,「易此貝勒,更於子弟中擇賢者為之」,就是說只能廢黜個人的爵位,而不能廢黜整個家族的爵位世系,要保證其在家族內部的傳承,這也成為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制度的一個重要模板和雛形。

再次,「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這也就是清朝初年為何「議政王大臣會議」會有如此大權力的根源所在,因為它遵循的是努爾哈赤的「祖制」。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規定此後要平均分配戰利品和獲得的人口,這也使得八旗之間的實力對比,直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基本維持在這一時期的比例。

至於「八和碩貝勒」的組成,「四大貝勒」必然位列其中,剩下的「四小貝勒」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

網絡上,一般都是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列為「四小貝勒」。然而這樣的觀點完全是結合其在皇太極時期甚至是順治朝時期的表現所決定的,並不符合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貝勒」,必然是掌旗或者領旗的貝勒,並且是有著卓越軍功的,從這一點來說,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人應該更有資格當選。而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年齡尚小,沒有軍功,特別是多爾袞,他連旗主貝勒都算不上,所以他們兩人應該不在其中。

代善家族,見證了「鐵帽子王」制度的發展、演變與最終確定。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在代善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擁立支持下,繼任後金大汗,之後在崇德元年(1643年)的時候,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

皇太極稱帝後,隨即封代善為「禮親王」,「禮」是謙讓、恭敬的意思,足可見代善家族在擁立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時候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而代善也在皇太極時期位列「四大親王」之首,並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他的兩個兒子也得到了封賞。長子嶽託被封為成親王,後降為郡王,並開創了「克勤郡王」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

代善第三子薩哈廉被封為穎郡王,去世後被追封為穎親王。而薩哈廉之子阿達禮則是降爵繼承了穎郡王的爵位。後阿達禮被處死,爵位改由薩哈廉的另外一個兒子勒克德渾襲承,而他也就此開創了「順承郡王」的世系,其後代享受到了隔代不降爵的「鐵帽子王」殊榮。

其實,從薩哈廉、到阿達禮、再到勒克德渾,雖然爵位遵循努爾哈赤「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在其家族內部成員之間流轉,但爵位的名稱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一點,在代善本人爵位傳承過程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順治五年(1648年),代善去世,他的和碩親王爵位由第七子滿達海襲承,只是名號被改為了「巽親王」。

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時候,滿達海被人檢舉稱其在清算多爾袞時期,侵吞了大量財產,引發了順治皇帝的不滿,然而滿達海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就已經去世,是他的兒子常阿岱襲承了「巽親王」的名號和爵位,於是順治廢黜了滿達海以及常阿岱的和碩親王爵位,同時安排由代善之孫杰書襲承了代善的家族爵位。

傑書,是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兒子,順治皇帝如此安排,就等同於將代善的和碩親王爵位在其家族內部換了一個分支,保留了原來的爵位等級和待遇,同時包括此前滿達海家族襲承的代善正紅旗的旗主地位,也一併予以了轉移。

其實,傑書在順治六年(1649年)的時候,就已經襲承其兄長精濟的多羅郡王爵位,並成為了康郡王,於是在傑書襲承親王爵位後,他的名號予以了保留,就此成為了「康親王」,但爵位的源頭還是歸屬於禮親王代善。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正式確定了「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鐵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以及爵位名號,「康親王」的名號也就此被改回了「禮親王」,在此之後,歷任代善和碩親王爵位的繼承者,便全部統一使用「禮親王」。

代善為他的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

代善曾被努爾哈赤確立為接班人,但是遭到了廢黜,然而,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代善的實力和資歷,並不是不能角逐後金汗位,但是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嶽託、薩哈廉選擇了扶保皇太極,並在皇太極去世後繼續擁立順治。作為回報,代善一個家族就出現了三個「鐵帽子王」世系,尤其是代善本人,更是被尊為「清初八大鐵帽子」之首。

與此同時,代善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政治遺產。

首先,就是這個「鐵帽子王」的爵位,這是可以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並且有著比其他爵位更多的俸祿,以及自己專屬的王府,這樣就確保了子孫後世的富貴與榮華。

其次,代善一直以來都是統領著兩紅旗,並且是正紅旗的旗主,這就使得他的子孫後代也在兩紅旗中被尊為「主子」,地位尊崇。在一部電視劇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乾隆朝時期的權臣和珅在見到自己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後人「金大菸袋」的時候,依然要下跪請安,這份「主僕關係」實際上就是從代善時期起,就已經確定的。

再次,就是代善從「四大貝勒」,到獲封「鐵帽子王」,實際上就等同於把這個爵位世系留在了自己的家族裡,不管家族怎麼樣變遷,都會有人來襲承爵位,享受這份殊榮,從而使得家族終究不會沒落。

而這些也無疑不在彰顯著清朝時期「鐵帽子王」的尊貴與顯赫。

相關焦點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代善被父親奪了太子之位,為什麼卻被皇太極封為「鐵帽子王」
    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以軍功的方式,給戰功最為顯赫的8位宗室皇親進行了封爵,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還有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位,皇太極自然有他的想法。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這可就厲害了,相當於大清朝的王爺鐵飯碗,而且一旦確定,基本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可比直接當皇帝有意思多了,首先沒有皇帝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其次國家即使經營不善,背鍋的也只能是皇帝,親王們該享受的福利待遇,一樣也不會缺少,除非是遇到特殊緊急情況,實在是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剝奪爵位,但其實生活也差不到哪裡去。
  • 從「秦王晉王」到「禮親王睿親王」看我國古代王爵封號的變遷
    對於普通官員來說,能夠封王拜爵對於整個家族及後世都是莫大的榮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王爵的封號也在不斷的演變。一、古代王爵變遷l 先秦時期的爵位夏商周三代之時,中國大地上還沒有皇帝的稱號,那時候國家最高的統治者稱之為王,夏朝稱之為後,即夏後,如夏啟又被稱之為夏後啟。
  • 此人名氣不及多爾袞,卻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一家坐擁三名額
    眾所周知,清朝王爵分為兩個等級,分別為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從名稱和待遇上來說,親王的爵位等級要比郡王高。不過在一些清宮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往往會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感念與傑書的兄弟君臣關係,讓康熙就此留下善待代善子孫的遺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代善家族,當之無愧的清朝「第一鐵帽子王家族」。歷史上的代善家族,一共誕生了三個「鐵帽子王」的家族傳承世襲,絕對可以堪稱清朝時期的「第一鐵帽子王家族」。第一個「鐵帽子王」,便是代善本人開創的和碩禮親王世襲。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臥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我們印象中清代初,有八大」鐵帽子王」,也就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8 人!其實清初並沒有這個稱號, 1636年皇太極登極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不過,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個例外,鐵帽子王的襲爵方式是世襲罔替,無需降等!有點類似於企業中的高級合伙人。在清朝大公司剛註冊的時候,只晉升了八位鐵帽子王,清朝中後期又恩封了四位。整個清朝一共才十二位。 從分布上看,和碩親王獲得這一榮譽的概率最大,佔有十個席位。另外兩個是多羅郡王。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清朝剛開始建國創業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立戰功最多的時候,所以能夠獲得鐵帽子王的機會也就更大。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 鐵帽子王,你不要囂張。雖然我不敢動你帽子,但我敢動你
    到清朝時繼承了這一制度,並加上了滿洲人自己的特色。但以為後代可以承繼爵位,並且無須降等,就代表著鐵帽子王擁有者無可比擬的特權嗎?其實並不是,在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特權的庇佑,因此也不能夠太任性。如何能成為鐵帽子王(1)功封清代鐵帽子王共有12人,但在清朝開國之初的時候,只有8人。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豪格圖四,禮親王代善。太祖哈赤次子,早期隨父徵戰立下戰功,作戰勇猛被稱為「古英巴圖魯」,後擁立皇太極即位,崇德元年晉封為禮親王。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