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
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
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這可就厲害了,相當於大清朝的王爺鐵飯碗,而且一旦確定,基本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可比直接當皇帝有意思多了,首先沒有皇帝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其次國家即使經營不善,背鍋的也只能是皇帝,親王們該享受的福利待遇,一樣也不會缺少,除非是遇到特殊緊急情況,實在是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剝奪爵位,但其實生活也差不到哪裡去。
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
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當年盛極一時的多爾袞,最終被封為和碩睿親王,自然也是沒有人敢懷疑的,睿親王爵位總共傳承十一世代,由於當時多爾袞並沒有留下多少子嗣,所以最終只有8人繼承爵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5個兒子,也就相當於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在崇德年間,被封為和碩豫親王,因為其平定江南,剿滅李自成立下大功,所以加封,一共傳承9個世代,共有13人繼承爵位。
接下來咱們就長話短說,和碩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當年也是多爾袞的競爭者之一,只不過最終的命運並不好,順治元年被奪取爵位,後來又被恢復了,和碩莊親王碩塞,與豪格一起同為皇太極的兒子,位列第五,曾經活捉南明皇帝,爵位世襲八世代。
接下來就輪到了努爾哈赤孫子輩,作為禮親王代善長子的嶽託,自然繼承爵位也是順理成章,而且本人常年隨父親在外作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也在崇德元年,被封為成親王,下一位是禮親王代善之孫,為薩哈璘第三子,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爵位傳承十個世代。
剩下幾位分別是,.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清太祖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爵位世襲十個世代,和碩怡親王:胤祥,被雍正皇帝冊封為和碩怡親王,一度成為雍正的得力助手,爵位傳承8個世代。
道光帝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分別被冊封為和碩恭親王與和碩醇親王,作為冊封較晚的親王,傳承世代都比較少,前者三代,後者兩代,最後一位就是.和碩慶親王:奕劻,也是大清王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傳承兩代。
其實從上面的清王朝親王冊封就可以看出,首先是血脈要純正,其次要對國家建設有足夠的貢獻,這一條件也篩選掉了大部分皇室貴族的後代,即使世襲了爵位,還是有被下掉的風險,但是在當年,相比較於正常的官員,乃至於普通的百姓,這樣的爵位是再好不過的了,唯一的最大限制就是受到皇權制約,只要是順從皇帝的意志,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我們再來看看當年的溥儀為什麼退位,別看當時的清朝還有百萬大軍,實際上當時大多數都是只領軍餉不幹活的,壓根也沒有什麼戰鬥力,再加上當時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袁世凱手握大權,很顯然溥儀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將其壓制,溥儀當時也挺憋屈的,曾經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上了位,等到他真正長大成人,想要在皇帝位置上大展宏圖之時,卻不料整個大清朝已經變了天,他也很難憑藉一己之力翻盤,當時的皇權都已經旁落了,那麼自然支持親王們的後臺,也就沒有當年強硬了,自然鐵帽子王也不敢多說什麼,畢竟事實就擺在那裡,樹倒猢猻散,確實充滿著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