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2020-12-22 科技歷史說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

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

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這可就厲害了,相當於大清朝的王爺鐵飯碗,而且一旦確定,基本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可比直接當皇帝有意思多了,首先沒有皇帝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其次國家即使經營不善,背鍋的也只能是皇帝,親王們該享受的福利待遇,一樣也不會缺少,除非是遇到特殊緊急情況,實在是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剝奪爵位,但其實生活也差不到哪裡去。

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

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當年盛極一時的多爾袞,最終被封為和碩睿親王,自然也是沒有人敢懷疑的,睿親王爵位總共傳承十一世代,由於當時多爾袞並沒有留下多少子嗣,所以最終只有8人繼承爵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5個兒子,也就相當於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在崇德年間,被封為和碩豫親王,因為其平定江南,剿滅李自成立下大功,所以加封,一共傳承9個世代,共有13人繼承爵位。

接下來咱們就長話短說,和碩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當年也是多爾袞的競爭者之一,只不過最終的命運並不好,順治元年被奪取爵位,後來又被恢復了,和碩莊親王碩塞,與豪格一起同為皇太極的兒子,位列第五,曾經活捉南明皇帝,爵位世襲八世代。

接下來就輪到了努爾哈赤孫子輩,作為禮親王代善長子的嶽託,自然繼承爵位也是順理成章,而且本人常年隨父親在外作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也在崇德元年,被封為成親王,下一位是禮親王代善之孫,為薩哈璘第三子,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爵位傳承十個世代。

剩下幾位分別是,.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清太祖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爵位世襲十個世代,和碩怡親王:胤祥,被雍正皇帝冊封為和碩怡親王,一度成為雍正的得力助手,爵位傳承8個世代。

道光帝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分別被冊封為和碩恭親王與和碩醇親王,作為冊封較晚的親王,傳承世代都比較少,前者三代,後者兩代,最後一位就是.和碩慶親王:奕劻,也是大清王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傳承兩代。

其實從上面的清王朝親王冊封就可以看出,首先是血脈要純正,其次要對國家建設有足夠的貢獻,這一條件也篩選掉了大部分皇室貴族的後代,即使世襲了爵位,還是有被下掉的風險,但是在當年,相比較於正常的官員,乃至於普通的百姓,這樣的爵位是再好不過的了,唯一的最大限制就是受到皇權制約,只要是順從皇帝的意志,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我們再來看看當年的溥儀為什麼退位,別看當時的清朝還有百萬大軍,實際上當時大多數都是只領軍餉不幹活的,壓根也沒有什麼戰鬥力,再加上當時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袁世凱手握大權,很顯然溥儀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將其壓制,溥儀當時也挺憋屈的,曾經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上了位,等到他真正長大成人,想要在皇帝位置上大展宏圖之時,卻不料整個大清朝已經變了天,他也很難憑藉一己之力翻盤,當時的皇權都已經旁落了,那麼自然支持親王們的後臺,也就沒有當年強硬了,自然鐵帽子王也不敢多說什麼,畢竟事實就擺在那裡,樹倒猢猻散,確實充滿著無奈。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裝備精良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而此時還存在有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慶親王奕劻,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密切,此外,還有孫中山先生在堅持著自己的革命道路。1912年,清朝徹底變天了,清廷第一次御前會議中,奕劻等人主張自行退位,但宗室大臣載澤等人堅決反對,因此沒有結果,第二次御前會議仍是沒有結果,在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湧入慶親王府圍攻奕劻,但奕劻並沒有改變主意。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溥儀退位前最霸氣的決定,派巡洋艦遠徵護僑,墨西哥服軟賠款
    晚清華人溥儀1908年登基,1912年退位。鮮為人知的是,就在退位前的幾個月,溥儀還真幹了兩件正經事。當時流亡在外的康有為路經此地時,也被濃厚的商業氣氛所吸引,順手投資了一筆房產,大賺了一筆。華人的能幹激起了當地人的排華情緒,加之有人煽動,指責華人搶了當地人的飯碗。5月13日,排華的暴徒湧入華人聚居地,用割地的大鐮刀,公開殘殺華人,洗劫店鋪。一座華人銀行大樓的的華人被暴徒殺光。
  • 溥儀退位後雖然已無權力但依然擁有極大影響力
    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存在了2000多年,清廷《退位詔書》的頒布雖然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滅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建君主政治已經徹底在中國人民心中抹去了。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清王朝宣告結束之日,不僅沒有離開紫禁城,反而因《優待清室條件》在紫禁城裡面享受了12年皇帝生活。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同為清朝皇帝,努爾哈赤和溥儀有什麼不同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到1912年,一共傳位12位皇帝,滿洲的愛新覺羅氏所建立。從努爾哈赤到溥儀,到底有這那些不同呢?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 清末時期,朝廷還有100萬軍隊,為什麼溥儀會退位?
    清朝是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跟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清朝也經歷過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也達到過康乾盛世,而後逐步走向衰落。與此同時,遠在歐洲的各國在工業革命的刺激下,科技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此消彼長的狀態中,最後應了那句古話:落後就要挨打!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前八位王,他們分別是:一,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作戰勇猛,為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 鐵帽子王,你不要囂張。雖然我不敢動你帽子,但我敢動你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鐵帽子王是什麼?難道是字面意思帶著鐵帽子的王爺嗎?顯然這不是正確答案。這個稱號只出現在清朝,是當時的民間俗稱。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實在明朝時,皇帝們為了安撫宗室,已出現了「鐵帽子王」的雛形。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於是,清朝最後一支近代化部隊開始出現,這便是36鎮新軍。如果單從軍事實力上來看,36鎮新軍無疑是清政府被列強無情毆打後建立的最強軍隊。然而,36鎮之名,本就名不副實。由於財政收入嚴重不足,計劃建立的36鎮之中,只有14鎮基本成軍。
  • 溥儀退位後,他的7個仙女級別的妹妹都嫁給了誰?後來都怎樣了?
    中國最後的一位皇帝是溥儀,他在不懂事的年歲裡度過了真正的皇帝生活。1912年,清朝退位後,他亦生活在紫禁城內,而他的兄弟姐妹們則生活在家中。儘管往日繁華已不再,但政治聯姻依舊是他們的特色,那麼,溥儀退位後,他的妹妹們都嫁給了誰呢,後來怎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