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2020-12-22 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是清朝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是最受爭議的晚清重要人物。為了討慈禧喜歡,他把麻將牌引入宮中,手把手地將搓麻技藝推廣到人,從宮女到太監,無不樂此不疲。末代遜帝溥儀給奕劻的評語廣為人知:「慶王奕劻就是以辦理賣國外交和賣官鬻爵而出名的。」

1911年(宣統三年)十月武昌起義,"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主張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並讓位與袁世凱。1912年一月,清廷御前會議,奕劻主張自行退位,宣布共和。五年後,1917年1月29日七十九歲的奕劻在天津租界撒手人寰。

《清史稿》對其只有模糊的一句:「十二月,詔遜位,奕劻避居天津。後七年薨,諡曰密。」關於其諡號,內務府大臣初擬諡"哲",按諡號解,知人曰哲。溥儀堅決不同意,親選"謬、醜、幽、厲"四字讓內務府選擇。溥儀的父親載灃聞此,終覺同為宗室,有所不忍,勸溥儀網開一面。溥儀仍不肯。後在親貴力爭之下,才賜諡"密"字, 密者,"追悔前過"之意。

清朝滅亡後,避居天津的奕劻貌似不問世事,閒暇靠打麻將消磨時光,但作為歷經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的元老,依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12年孫中山進京的接待,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後的喪禮,背後依然活躍著奕劻的身影。

1912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北上進京。9月11日,遜清皇室曾在那家花園舉行盛大晚宴,招待孫中山、黃興一行。此舉意味著,孫中山等由清廷的通緝犯變成了座上賓。此時儘管奕劻遠在天津,卻是此次招待活動的真正導演。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46歲。3月17日,紹英奉醇親王載灃之名前往天津,請奕劻回京主持隆裕喪禮。奕劻計劃3月30日回京,3月27日,當光緒的瑾妃召見醇親王載灃和總管內務府大臣景豐、紹英,商量隆裕喪禮應準備事項時,載灃就明確表示等奕劻回京後再作商議。奕劻返京當日,載灃即令紹英前往慶王府,向奕劻介紹宮內近日情形。其對奕劻的倚重,可見一斑。

幕後主導孫中山的接待、參與隆裕太后喪禮等都表明:避居天津時的奕劻,遠非傳聞所說的不問世事,其依舊左右逢源於遜清皇室與民國之間。

奕劻之墓位於昌平五峰山腳的白羊城(今北京昌平區流村鎮五峰山莊)慶王陵。慶王陵由第一代慶親王永璘選定,坐落在五峰山前,有大小園寢 8 處,埋葬著四代共 27人。進入民國之後,軍閥混戰,曾有多批軍隊和土匪覬覦慶王墳,所幸看墓人保護得力,未被盜掘。「七七事變」後,終遭國民抗日軍參謀長包旭堂等炸開,把慶王府四世22座陵墓的殉葬珍寶全部掠走。後歷經多次破壞,至1966年,慶王墳殘存建築被拆毀。奕劻葬地東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蓋起小學校(2006年改為飯館)。

奕劻有五個兒子,除兩個早死外,長子載振曾任農工商部尚書,後因楊翠喜案被迫上折請辭,之後再沒有踏入政壇,第三子載搏封鎮國將軍,第五子載掄無爵位。

京津兩地先後有三座慶王府:第一座慶王府即原來的和珅府,由第一代慶親王也就是嘉慶皇帝同母弟兄永璘居住。永璘死後,兒孫頻頻因罪降爵,到奕劻時已經降為輔國將軍,不能再在王府居住,鹹豐元年被內務府收回,轉賜給恭親王奕訢。奕劻一家則遷到定府大街原琦善宅,後經奕劻不斷擴建,擴至「房屋分五個大院落,大小樓房約近千間,佔地2.5萬平方米,成為第二座慶王府。1917年奕劻去世後,民國總統黎元洪下令由載振襲封慶親王,也因此,載振從小德張手中購買的大樓被稱為第三座「慶王府」。

清帝遜位後,兄弟三人先後遷居天津,位於北京定阜大街的慶王府只留下一部分老用人看房。1928年,時任國民黨第四軍團總指揮的方振武將司令部設於慶王府內,佔據年餘,走時將所有家具物品搬運一空。為了王府不再被他人強佔,載振讓一些親戚好友住進府內。1940年左右,載振將王府「售與偽華北行政委員會,售價偽幣約四十五萬元,三房平分」。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了慶王府,將其作為教育部編審會和空軍北平地區司令部的辦公機構。1949年2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在慶王府設立華北軍區司令部,聶榮臻元帥就曾在這裡指揮過進攻華北的戰鬥。從1950年代初至今,慶王府一直為北京衛戍區所在地。慶王府以西有一所朝南的三合院,原為慶王府的馬圈,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後撥給梅蘭芳居住,現為梅蘭芳紀念館。

奕劻究竟有多少財產,時至今日,已難查清。但有一點確鑿無疑:奕劻的三個兒子,除載振外,載搏和載掄最後都是金盡囊空、債臺高築,落魄而死。據《滿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載搏的次子金溥銘,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後只會吸菸、賭博,吃喝玩樂。在走投無路時,被迫變賣家裡的破爛維持生活,後來自己就成為撿破爛兒的。有時撿不到東西賣錢,一日一餐也無法維持。昔日的王府阿哥,竟淪落為撿破爛兒者。

據說,奕劻曾以「四留」為家訓,其詞雲:「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遺百姓,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書以遺子孫。」奕劻的孫子溥銓就直言:「從他(奕劻)幾十年的官場經歷和實際生活來看,恰恰都是這句話的反面。」至於載搏、載掄、金溥銘等人的落魄表明,兒孫們也從來沒有真正遵循奕劻的這一家訓。

相關焦點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四位「因固而封」指在清朝中後期因穩固大清江山而收到恩封。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高樓寨大捷,太平天國起事來斬殺清朝最高將領鐵帽子王,朝野震動
    太平天國從1851年1月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宣布起義,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宣告天國滅亡,歷時13年零6個月,期間,發生了無數和戰爭,太平天國的高層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官丞相秦日綱等,或病故或戰死或內訌或被捕,直到後來的一些主要將領,無一生存全部去世,可以說是中高層統帥悉數死亡無一漏網。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 三眼花翎:清朝比鐵帽子王還要珍貴的賞賜
    我們在看有關清朝影視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某位大臣立下了大功,皇上會毫不吝嗇的賞賜給他一件黃馬褂。平民百姓若是得到一件黃馬褂,簡直就可以在大街上橫著走。再有清朝宗室中只有十二家和碩親王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遞世降級,這對大部分的宗室成員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 鐵帽子王,你不要囂張。雖然我不敢動你帽子,但我敢動你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鐵帽子王是什麼?難道是字面意思帶著鐵帽子的王爺嗎?顯然這不是正確答案。這個稱號只出現在清朝,是當時的民間俗稱。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實在明朝時,皇帝們為了安撫宗室,已出現了「鐵帽子王」的雛形。
  • 大清鐵帽子王之恩封四王的傳奇色彩
    封建王朝歷經數十朝,各有其傳奇色彩和奇妙之處,而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是經常被人提及。今天我們在這談一談大清鐵帽子王中恩封四王的傳奇故事。看過清史和清朝古裝劇宮廷劇的都知道,大清有鐵帽子王共十二位,其中功封開國親王八位,中後期受朝廷恩封又有四位。
  • 此人名氣不及多爾袞,卻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一家坐擁三名額
    眾所周知,清朝王爵分為兩個等級,分別為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從名稱和待遇上來說,親王的爵位等級要比郡王高。不過在一些清宮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往往會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 代善被父親奪了太子之位,為什麼卻被皇太極封為「鐵帽子王」
    要知道在清朝的分封制度中,由於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教訓,因此在分封上採取了兩種形式:一種就是「世襲罔替」,還一種就是「世襲降遞」、而「世襲罔替」的一定是有功於國家所得,而「世襲降遞」則是恩封所得。兩者之間,不論是待遇還是承襲都有很大區別。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他的子孫世代襲爵為「鐵帽子王」是因為他和努爾哈赤是親兄弟
    整個清朝,舒爾哈齊的子孫世代都是襲爵為親王,俗稱「鐵帽子王」。實際上也不光是他一家的。「鐵帽子王」在清朝俗稱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清梁章鉅 《稱謂錄·宗室》:「我朝 禮親王 、 睿親王 、 肅親王 、 鄭親王 、 莊親王 、 豫親王 、 順承郡王 、 克覲郡王 ,皆國初有大勳勞者,世襲不降封,謂之鐵帽子王。」 趙大年 《公主的女兒》也有記載:「就是在封為親王或郡王之後,皇帝念其特別親近(一般都是皇帝的親兄弟),或者立過大功的,就在他的爵位上加『世襲罔替』四個字,他的子孫就可以代代世襲原有的爵位,不必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