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寨大捷,太平天國起事來斬殺清朝最高將領鐵帽子王,朝野震動

2020-12-22 凌空觀文史

太平天國從1851年1月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宣布起義,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宣告天國滅亡,歷時13年零6個月,期間,發生了無數和戰爭,太平天國的高層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官丞相秦日綱等,或病故或戰死或內訌或被捕,直到後來的一些主要將領,無一生存全部去世,可以說是中高層統帥悉數死亡無一漏網。

然而,與太平天國作戰的對方清朝的將領中,也有很多在戰爭中陣亡的,比如巡撫常大淳、江忠源、提督雙福,總兵王錦繡、常祿,學政、光祿寺卿馮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等等,其實都是一些職位不算很高的地方官或將領,拿今天軍隊級別來類比,都是一些軍分區的領導,頂多也是軍級或師級。

唯獨在太平天國的後期,由於天國遵王賴文光組建統率的新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打了一仗,斬殺清朝最高級別的將領——鐵帽子王僧格林沁,這是太平天國起事以來殺死敵軍的最高將領,這次戰役史稱「高樓寨大捷」。

1864年底,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率部與捻軍張忠禹、任化邦等部匯合,通過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捻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生宏生為荊王,張禹為幼沃王,軍隊沿用捻軍編制,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捻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起初,新捻軍的戰鬥力較弱,沒能像太平天國那樣建立根據地,面對實力強大的清軍依然以騰挪閃躲的運動戰為主,後來,他們覺得要取勝,必須要易步為騎,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因此,新捻軍每到一地,都會特別著重於收集馬匹等牲畜,此外,戰場繳獲也是捻軍馬匹的重要來源,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壯大,大大提高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快速打擊能力,同時步騎配合,也提高了捻軍的整體作戰水平,軍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新捻軍變為一支約十餘萬人的騎兵武裝。

眼看要滅亡的太平天國又死灰復燃,全權負責圍剿新捻軍的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憂心如焚,必須要快速消滅這支隊伍,決定要把他們扼殺在萌芽狀態。沒有想到的是,賴文光等率部從湖北一路殺向山東,縱橫中原如入無人之境,僧格林沁則率蒙古鐵騎,一路尾隨,跟蹤追擊,求戰之心非常強烈。

當僧格林沁一路追殺新捻軍來到山東菏澤高樓寨時,他覺得此地對自己大為有利,因此準備在這裡一舉消滅對手。

這一帶屬於黃河水套地區,當年黃河在考城銅瓦廂決口後在濮州、範縣以南和鄆城西北一帶形成的一個河汊眾多地方,地形非常複雜,針對僧格林沁求戰求勝心切,正中「新捻軍」下懷,便派出一支精兵去挑戰清軍,而後佯裝後撤,引誘僧格林沁前來追擊,將其「包餃子」。

果然,僧格林沁看到「捻軍」紛紛後撤,認為潰不成軍,便上了當,他果斷下令八旗勁旅全線追擊,揚言活捉賴文光等「賊首」則重重有賞,並保薦朝廷授予高級官職。

有了主帥許諾,不知誘敵深入之計的八旗勁旅再次爆發出戰鬥力,一路狂追「捻軍」,一路撿「戰利品」,儼然就是一副勝利者之模樣。可惜,這「勝利」太過暫短,也太過「虛無」。追殺到高樓寨時,號稱「項羽再世」的魯王任化邦率騎兵主力從兩側包抄而來,賴文光、張宗禹等也下令伏兵出擊,並親自坐鎮指揮戰鬥,三面夾擊僧格林沁。

此時,僧格林沁也下令將八旗分成三部,同時迎戰「捻軍」,雙方混戰一處,周圍塵沙飛揚,咫尺人沒辨,戰況相當激烈。

而這時的僧格林沁早已被新捻軍拖得極度疲憊,就他本人也因幾十天不離馬鞍,疲勞得連馬韁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帶拴在肩上馭馬,士氣低落到極點。照理說,僧格林沁應該就地紮營,養精蓄銳,等待援軍到來時再決戰。可惜,僧格林沁過於自信,認為八旗勁旅「滿萬不可戰」,撲滅這股土匪易如反掌,以致遭受厄運。

兩軍從中午激戰至黃昏,八旗勁旅雖奮勇拼殺,可無濟於事,7000精銳全部命喪疆場,僧格林沁則率殘部一路狂奔逃竄。當然,賴文光等並不打算放過他,因為死於僧之手的「兄弟」實在太多(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陳得才、張樂行,等等),這仇必須要報。

窮追不捨,八旗不但不敢回頭與之交戰,連已經身受重傷的主帥僧格林沁也被拋棄在後。眼看「捻軍」就要追殺上來,僧格林沁只能下馬,躲在麥田裡,希望能逃過一劫。此時,張皮綆等「童子軍」進入麥田搜索殘敵,清理戰場。

行走到麥田中間時,張皮綆發現一位身穿黃馬褂的清朝軍官,想必也是大人物,雖然不知道他姓甚名誰。於是,張皮綆便一刀砍下去,結束了這位鐵帽子王性命,並將其帽、珠、紅頂和花翎等裝飾物摘下來穿在身上,而後大搖大擺地回到軍營。隨後,僧格林沁的7000餘八旗勁旅陣亡疆場,大清最後之王牌也沒了。

張皮綆,渦陽張老家北張樓村人,出身貧寒,全家為捻。父親兄長投在黃旗張正江部下,張皮綆隨母在家。張樂行殉難後,張老家一帶經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親戚家避難。張宗禹從定遠歸雉河集,招兵裝旗,張母領張皮綆投捻,被張宗禹收為捻童,隸黃旗隨營。

僧王遊樂圖

後經辨認,被他殺者即為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年僅16 歲,不久,張皮綆得知母親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軍中戰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張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凌雲,娶妻,生一子,名張武。後又兼營造酒、推油,在新興集開設糧坊,生活尚過得去。

後來捻軍全部滅亡之後的同治12年,清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 名暗探,化妝成商販至渦陽,尋捕張皮綆。先在永城裴橋查找無著。回渦陽新興集住在一家糧坊裡。恰巧,該行店主是張皮綆。因酒後失言稱自己一刀結果了鐵帽子王,張皮綆為暗探所捕,隨後從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後奉旨押解山東濟南,他遭凌遲處死。

太平天國起事來斬殺清朝最高將領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清廷上下猶如晴天霹靂極度震驚,稱失去「國之柱石」,其遺體運抵北京後,同治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太后親臨祭奠,並賜予僧格林沁諡號曰「忠」,並將其配饗太廟,繪像紫光閣,其子伯彥訥謨祜則襲封親王爵。

《天咫偶聞》記載:(僧格林沁)及薨,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輿返京城,萬民傘散至七十餘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非其誠之感人也深能之乎?故至今山左人與關帝並祀,祠宇殆遍通省,不下城陽景王也。

相關焦點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被一小兵所殺的「鐵帽子王」:一生戰功赫赫,曾擊退英法聯軍艦隊
    在清朝時期,對於功績卓著的王爺,還有一項特殊的加封,那就是世襲罔替,也就是世人所說的「鐵帽子王」;不過這「鐵帽子王」除了皇親宗室外,蒙古族的王爺們如果有非常大的功績,也是可以被封為「鐵帽子王」的,而這裡要說的,就是一位被封為「鐵帽子王」的蒙古王爺。
  • 天京陷落後,有哪些太平軍將領堅持抗清,他們結局如何?
    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隨後在江西被俘虜。攻克天京,湘軍功不可沒,曾國藩居功第一,號稱「中興名臣」之首。天京陷落,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滅亡。此時,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太平軍還有數十萬,給清朝帶來很大壓力。那麼,天京陷落後,還有哪些太平軍將領繼續堅持抗清呢,他們結局如何?
  • 天京陷落後,那些仍然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現在結局如何?
    事實上,許多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對清朝統治的重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晚清的軍政格局。陳得才,廣西桂平人,金田起義的創始人,被封為扶王千歲。一八六四年初,陳得才率二十萬大軍從關中南下援救天京,一路攻入湖北。遺憾的是,陳得才還未離開湖北,天京已陷落,幼時的天王逃走了。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沉睡200年漢族勢力崛起: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嫁衣
    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衝上山頂奪取清軍炮臺,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讓欽差大臣賽尚阿顏面盡失。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 從打工人到顧王千歲,讓長江洋艦乖乖聽話,為太平天國盡忠到最後
    太平天國後期王爵濫封如同兒戲,但這堆王裡邊有為數不多的幾位,是憑藉其戰功及才幹,確實應該封王的,這裡邊就包括了顧王吳如孝。吳如孝擅長守城,經常被敵人圍困,因而功勳不彰,不像負責攻城掠地的將領,可以火箭一樣提拔。不少將領一開始位階遠在吳如孝之下,卻提拔得比他早,提拔得比他高,吳如孝對此沒有絲毫怨言與不滿,還是繼續忠謹勤勉。最後承擔守衛天京的重責,城破猶戰。
  • 翼王單飛打不贏土匪,為何在「首義五王」中名氣最高?
    談起太平天國運動,大夥印象最深刻的是誰呢?相信絕大多人都會選擇翼王五千歲石達開,說他在「首義五大王」中名氣最大;晚清戰神,號稱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都被他吊打,屢次三番要投水自盡。此外,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靈魂」,是一顆最耀眼的星。單純從名氣上看,「首義五王」中翼王石達開最高。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石達開單飛打不贏土匪,為何在「首義五王」中名氣最高?
    談起太平天國運動,大夥印象最深刻的是誰呢?相信絕大多人都會選擇翼王五千歲石達開,說他在「首義五大王」中名氣最大;晚清戰神,號稱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都被他吊打,屢次三番要投水自盡。此外,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靈魂」,是一顆最耀眼的星。 單純從名氣上看,「首義五王」中翼王石達開最高。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大清鐵帽子王之恩封四王的傳奇色彩
    封建王朝歷經數十朝,各有其傳奇色彩和奇妙之處,而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是經常被人提及。今天我們在這談一談大清鐵帽子王中恩封四王的傳奇故事。看過清史和清朝古裝劇宮廷劇的都知道,大清有鐵帽子王共十二位,其中功封開國親王八位,中後期受朝廷恩封又有四位。
  • 張宗禹很有作戰天賦,清朝軍隊盡出才剿滅,最後戰死
    大家對於張宗禹這個人可能不算了解,那僧格林沁這個人大家可能會有一些印象,他是以前清朝的鐵帽子王。其實那個時候在清朝僧格林沁這個人是完全沒有資格做鐵帽子王的,不過因為他這個人在玩圈的時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所以被封為了柱石親王,而且這個王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的。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_騰訊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石達開:太平天國最厲害的將領,但最終被凌遲處死,真是遺憾
    太平天國有許多優秀的將領。雖然最終結局是悲劇,但他們的形象不容忽視。一位將軍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他就是石達開。但是這位著名將軍的死是非常悲慘的。被清軍抓獲後,立即被處死。石達開是一個陽光帥氣的男人,武功和文學才華都非常出眾。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