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從1851年1月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宣布起義,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宣告天國滅亡,歷時13年零6個月,期間,發生了無數和戰爭,太平天國的高層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官丞相秦日綱等,或病故或戰死或內訌或被捕,直到後來的一些主要將領,無一生存全部去世,可以說是中高層統帥悉數死亡無一漏網。
然而,與太平天國作戰的對方清朝的將領中,也有很多在戰爭中陣亡的,比如巡撫常大淳、江忠源、提督雙福,總兵王錦繡、常祿,學政、光祿寺卿馮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等等,其實都是一些職位不算很高的地方官或將領,拿今天軍隊級別來類比,都是一些軍分區的領導,頂多也是軍級或師級。
唯獨在太平天國的後期,由於天國遵王賴文光組建統率的新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打了一仗,斬殺清朝最高級別的將領——鐵帽子王僧格林沁,這是太平天國起事以來殺死敵軍的最高將領,這次戰役史稱「高樓寨大捷」。
1864年底,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率部與捻軍張忠禹、任化邦等部匯合,通過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捻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生宏生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軍隊沿用捻軍編制,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捻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起初,新捻軍的戰鬥力較弱,沒能像太平天國那樣建立根據地,面對實力強大的清軍依然以騰挪閃躲的運動戰為主,後來,他們覺得要取勝,必須要易步為騎,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因此,新捻軍每到一地,都會特別著重於收集馬匹等牲畜,此外,戰場繳獲也是捻軍馬匹的重要來源,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壯大,大大提高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快速打擊能力,同時步騎配合,也提高了捻軍的整體作戰水平,軍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新捻軍變為一支約十餘萬人的騎兵武裝。
眼看要滅亡的太平天國又死灰復燃,全權負責圍剿新捻軍的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憂心如焚,必須要快速消滅這支隊伍,決定要把他們扼殺在萌芽狀態。沒有想到的是,賴文光等率部從湖北一路殺向山東,縱橫中原如入無人之境,僧格林沁則率蒙古鐵騎,一路尾隨,跟蹤追擊,求戰之心非常強烈。
當僧格林沁一路追殺新捻軍來到山東菏澤高樓寨時,他覺得此地對自己大為有利,因此準備在這裡一舉消滅對手。
這一帶屬於黃河水套地區,當年黃河在考城銅瓦廂決口後在濮州、範縣以南和鄆城西北一帶形成的一個河汊眾多地方,地形非常複雜,針對僧格林沁求戰求勝心切,正中「新捻軍」下懷,便派出一支精兵去挑戰清軍,而後佯裝後撤,引誘僧格林沁前來追擊,將其「包餃子」。
果然,僧格林沁看到「捻軍」紛紛後撤,認為潰不成軍,便上了當,他果斷下令八旗勁旅全線追擊,揚言活捉賴文光等「賊首」則重重有賞,並保薦朝廷授予高級官職。
有了主帥許諾,不知誘敵深入之計的八旗勁旅再次爆發出戰鬥力,一路狂追「捻軍」,一路撿「戰利品」,儼然就是一副勝利者之模樣。可惜,這「勝利」太過暫短,也太過「虛無」。追殺到高樓寨時,號稱「項羽再世」的魯王任化邦率騎兵主力從兩側包抄而來,賴文光、張宗禹等也下令伏兵出擊,並親自坐鎮指揮戰鬥,三面夾擊僧格林沁。
此時,僧格林沁也下令將八旗分成三部,同時迎戰「捻軍」,雙方混戰一處,周圍塵沙飛揚,咫尺人沒辨,戰況相當激烈。
而這時的僧格林沁早已被新捻軍拖得極度疲憊,就他本人也因幾十天不離馬鞍,疲勞得連馬韁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帶拴在肩上馭馬,士氣低落到極點。照理說,僧格林沁應該就地紮營,養精蓄銳,等待援軍到來時再決戰。可惜,僧格林沁過於自信,認為八旗勁旅「滿萬不可戰」,撲滅這股土匪易如反掌,以致遭受厄運。
兩軍從中午激戰至黃昏,八旗勁旅雖奮勇拼殺,可無濟於事,7000精銳全部命喪疆場,僧格林沁則率殘部一路狂奔逃竄。當然,賴文光等並不打算放過他,因為死於僧之手的「兄弟」實在太多(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陳得才、張樂行,等等),這仇必須要報。
窮追不捨,八旗不但不敢回頭與之交戰,連已經身受重傷的主帥僧格林沁也被拋棄在後。眼看「捻軍」就要追殺上來,僧格林沁只能下馬,躲在麥田裡,希望能逃過一劫。此時,張皮綆等「童子軍」進入麥田搜索殘敵,清理戰場。
行走到麥田中間時,張皮綆發現一位身穿黃馬褂的清朝軍官,想必也是大人物,雖然不知道他姓甚名誰。於是,張皮綆便一刀砍下去,結束了這位鐵帽子王性命,並將其帽、珠、紅頂和花翎等裝飾物摘下來穿在身上,而後大搖大擺地回到軍營。隨後,僧格林沁的7000餘八旗勁旅陣亡疆場,大清最後之王牌也沒了。
張皮綆,渦陽張老家北張樓村人,出身貧寒,全家為捻。父親兄長投在黃旗張正江部下,張皮綆隨母在家。張樂行殉難後,張老家一帶經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親戚家避難。張宗禹從定遠歸雉河集,招兵裝旗,張母領張皮綆投捻,被張宗禹收為捻童,隸黃旗隨營。
後經辨認,被他殺者即為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年僅16 歲,不久,張皮綆得知母親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軍中戰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張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凌雲,娶妻,生一子,名張武。後又兼營造酒、推油,在新興集開設糧坊,生活尚過得去。
後來捻軍全部滅亡之後的同治12年,清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 名暗探,化妝成商販至渦陽,尋捕張皮綆。先在永城裴橋查找無著。回渦陽新興集住在一家糧坊裡。恰巧,該行店主是張皮綆。因酒後失言稱自己一刀結果了鐵帽子王,張皮綆為暗探所捕,隨後從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後奉旨押解山東濟南,他遭凌遲處死。
太平天國起事來斬殺清朝最高將領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清廷上下猶如晴天霹靂極度震驚,稱失去「國之柱石」,其遺體運抵北京後,同治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太后親臨祭奠,並賜予僧格林沁諡號曰「忠」,並將其配饗太廟,繪像紫光閣,其子伯彥訥謨祜則襲封親王爵。
《天咫偶聞》記載:(僧格林沁)及薨,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輿返京城,萬民傘散至七十餘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非其誠之感人也深能之乎?故至今山左人與關帝並祀,祠宇殆遍通省,不下城陽景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