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
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
評價一個勢力所擁有的軍事力量,數量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一環,更何況,已經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其實根本沒有財源和實力養活這樣一支紙面上的「強軍」。
溥儀手中的牌,並不好打。小皇帝的第一張牌,是「赫赫有名」的八旗軍。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並非所有八旗兵都所爛泥扶不牆,在國家日漸動蕩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八旗子弟試圖重拾祖先的榮光。比如攝政王載灃,還有出面組織宗社黨的愛新覺羅·良弼,都是極有能力的皇室宗親。
然而,這些還有心「振奮一下」的,多半也已經死在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了,單憑載灃和良弼,實在難以對崩壞的政局力挽狂瀾。剩下的那些八旗軍,就成了從根上爛透了的一群「老爺兵」。
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
留守京師的這8萬「鐵桿莊稼」本就經歷了數次損耗,其中的精銳還在組建禁衛軍和北洋新軍時被抽掉大半。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有多少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分散各地的10萬八旗,處境更加嚴峻。一方面,10萬軍隊聽上去不多,但一旦分散在全國,這些軍隊就只能當作防備毛賊的巡邏兵了。
以當時戰況最激烈的荊州為例,城中駐紮著蒙八旗加滿八旗共四千人,可刨去吃空餉的數額後,真正能夠形成戰力的就少得可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革命軍佔領荊州之後,荊州八旗軍左副都統恆齡,甚至為女子和孩童派發武器。
與八旗兵類似,綠營兵也是清朝自開國之初就存在的軍隊編制。和八旗兵這樣的嫡系部隊相比,綠營兵的待遇和戰鬥力都相對較差,但客觀來說,數量巨大的綠營兵才是清朝國防力量的基石。
只不過,隨著清廷日漸腐敗墮落,綠營兵這種同樣具有明代「衛所制」性質的軍隊,戰鬥力同樣滑坡得厲害。到了清末,曾經多達60萬的綠營兵由於不堪大用,已經被其他軍隊所取代。
取代綠營兵的,是最初定性為地方民兵的練軍和防軍。雖然練軍和防軍被稱為「民兵」,但實際上,由於採用了新式裝備和新式戰術,這些軍隊甚至成了清末戰爭中清廷的主力。比如戰功赫赫的湘軍、淮軍,都可以被歸為這類「民兵」。
不過,戰鬥力的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新的問題卻再次出現。在過去,無論是八旗軍也好,綠營也罷,軍隊的統兵權一直被清廷牢牢把控在手中,但練軍和防軍的訓練、調度乃至糧餉的籌集,都直接由地方大臣管理。
也就是說,清廷已經失去了對這些軍隊的實際指揮權,這使得清廷的權威再次被弱化。為了防備領兵大臣擁兵自重,太平天國被攻破後,清廷幾乎是用盡一切辦法將湘軍、淮軍這些精銳軍隊瓦解分化。
尤其是淮軍,除了承受清廷的打壓外,還因為甲午戰爭而遭到重創。練軍、防軍沒落瓦解後,清廷必須訓練新的部隊來承擔他們的職責。
於是,清朝最後一支近代化部隊開始出現,這便是36鎮新軍。
如果單從軍事實力上來看,36鎮新軍無疑是清政府被列強無情毆打後建立的最強軍隊。然而,36鎮之名,本就名不副實。由於財政收入嚴重不足,計劃建立的36鎮之中,只有14鎮基本成軍。
而即使是這14鎮,也有著缺員嚴重、軍備不足的問題。諷刺的是,最後算下來,可堪大用只有袁世凱掌控的北洋六鎮、張之洞統轄的湖北新軍,以及清廷直屬的禁衛軍。
北洋六鎮,包括以旗人為主的北洋第一鎮在內,都成為了袁世凱逼宮時的底氣來源。那麼,當時的清朝就真的沒有一點反制的能力麼?
當然不是。
當時清廷擁有的精銳的部隊即前面提到的清廷禁衛軍。這支以護衛皇帝及皇室為使命的親軍,是攝政王載灃效仿普魯士軍隊所建立的軍隊,無論裝備配備還是士兵待遇都是頂配,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大的憑恃。
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叛亂,清廷在財政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這支軍隊的武裝依舊「不惜血本」。禁衛軍最巔峰的時候,曾經一度擁有12000人的編制。其中還包括一個騎兵團和一個擁有18門150野戰炮的炮兵團。
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支曾被清廷寄予厚望的部隊在危急關頭成竟然了無關的「吃瓜群眾」!
溥儀退位時,因為多次眼花繚亂的政治博弈和權力讓渡,馮國璋已經在實質上成為了禁衛軍統領,這位北洋宿將早就看透了這些手下的成色,在禁衛軍士兵們吵嚷著要譁變勤王時,他竟是僅僅用了一句「清帝退位後,禁衛軍待遇保持不變」就安撫住了他們。
這一事例也證明,沒有信念支撐的軍隊,即使堆砌再多的豪華裝備,也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
從八旗到綠營,再到新軍和禁衛軍,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清朝軍事力量的衰弱外,溥儀被迫退位的直接原因,是所有人對清廷統治的離心離德。
就連以八旗子弟為主的禁衛軍,都不願意再為溥儀而戰,這樣的朝廷又怎麼能不倒臺?在這種大前提下,無論武裝多少部隊,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