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2020-12-14 劇透歷史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

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

評價一個勢力所擁有的軍事力量,數量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一環,更何況,已經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其實根本沒有財源和實力養活這樣一支紙面上的「強軍」。

溥儀手中的牌,並不好打。小皇帝的第一張牌,是「赫赫有名」的八旗軍。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並非所有八旗兵都所爛泥扶不牆,在國家日漸動蕩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八旗子弟試圖重拾祖先的榮光。比如攝政王載灃,還有出面組織宗社黨的愛新覺羅·良弼,都是極有能力的皇室宗親。

然而,這些還有心「振奮一下」的,多半也已經死在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了,單憑載灃和良弼,實在難以對崩壞的政局力挽狂瀾。剩下的那些八旗軍,就成了從根上爛透了的一群「老爺兵」。

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

留守京師的這8萬「鐵桿莊稼」本就經歷了數次損耗,其中的精銳還在組建禁衛軍和北洋新軍時被抽掉大半。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有多少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分散各地的10萬八旗,處境更加嚴峻。一方面,10萬軍隊聽上去不多,但一旦分散在全國,這些軍隊就只能當作防備毛賊的巡邏兵了。

以當時戰況最激烈的荊州為例,城中駐紮著蒙八旗加滿八旗共四千人,可刨去吃空餉的數額後,真正能夠形成戰力的就少得可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革命軍佔領荊州之後,荊州八旗軍左副都統恆齡,甚至為女子和孩童派發武器。

與八旗兵類似,綠營兵也是清朝自開國之初就存在的軍隊編制。和八旗兵這樣的嫡系部隊相比,綠營兵的待遇和戰鬥力都相對較差,但客觀來說,數量巨大的綠營兵才是清朝國防力量的基石。

只不過,隨著清廷日漸腐敗墮落,綠營兵這種同樣具有明代「衛所制」性質的軍隊,戰鬥力同樣滑坡得厲害。到了清末,曾經多達60萬的綠營兵由於不堪大用,已經被其他軍隊所取代。

取代綠營兵的,是最初定性為地方民兵的練軍和防軍。雖然練軍和防軍被稱為「民兵」,但實際上,由於採用了新式裝備和新式戰術,這些軍隊甚至成了清末戰爭中清廷的主力。比如戰功赫赫的湘軍、淮軍,都可以被歸為這類「民兵」。

不過,戰鬥力的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新的問題卻再次出現。在過去,無論是八旗軍也好,綠營也罷,軍隊的統兵權一直被清廷牢牢把控在手中,但練軍和防軍的訓練、調度乃至糧餉的籌集,都直接由地方大臣管理。

也就是說,清廷已經失去了對這些軍隊的實際指揮權,這使得清廷的權威再次被弱化。為了防備領兵大臣擁兵自重,太平天國被攻破後,清廷幾乎是用盡一切辦法將湘軍、淮軍這些精銳軍隊瓦解分化。

尤其是淮軍,除了承受清廷的打壓外,還因為甲午戰爭而遭到重創。練軍、防軍沒落瓦解後,清廷必須訓練新的部隊來承擔他們的職責。

於是,清朝最後一支近代化部隊開始出現,這便是36鎮新軍。

如果單從軍事實力上來看,36鎮新軍無疑是清政府被列強無情毆打後建立的最強軍隊。然而,36鎮之名,本就名不副實。由於財政收入嚴重不足,計劃建立的36鎮之中,只有14鎮基本成軍。

而即使是這14鎮,也有著缺員嚴重、軍備不足的問題。諷刺的是,最後算下來,可堪大用只有袁世凱掌控的北洋六鎮、張之洞統轄的湖北新軍,以及清廷直屬的禁衛軍。

北洋六鎮,包括以旗人為主的北洋第一鎮在內,都成為了袁世凱逼宮時的底氣來源。那麼,當時的清朝就真的沒有一點反制的能力麼?

當然不是。

當時清廷擁有的精銳的部隊即前面提到的清廷禁衛軍。這支以護衛皇帝及皇室為使命的親軍,是攝政王載灃效仿普魯士軍隊所建立的軍隊,無論裝備配備還是士兵待遇都是頂配,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大的憑恃。

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叛亂,清廷在財政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這支軍隊的武裝依舊「不惜血本」。禁衛軍最巔峰的時候,曾經一度擁有12000人的編制。其中還包括一個騎兵團和一個擁有18門150野戰炮的炮兵團。

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支曾被清廷寄予厚望的部隊在危急關頭成竟然了無關的「吃瓜群眾」!

溥儀退位時,因為多次眼花繚亂的政治博弈和權力讓渡,馮國璋已經在實質上成為了禁衛軍統領,這位北洋宿將早就看透了這些手下的成色,在禁衛軍士兵們吵嚷著要譁變勤王時,他竟是僅僅用了一句「清帝退位後,禁衛軍待遇保持不變」就安撫住了他們。

這一事例也證明,沒有信念支撐的軍隊,即使堆砌再多的豪華裝備,也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

從八旗到綠營,再到新軍和禁衛軍,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清朝軍事力量的衰弱外,溥儀被迫退位的直接原因,是所有人對清廷統治的離心離德。

就連以八旗子弟為主的禁衛軍,都不願意再為溥儀而戰,這樣的朝廷又怎麼能不倒臺?在這種大前提下,無論武裝多少部隊,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罷了。

相關焦點

  • 袁世凱逼宮要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但此事卻死活不答應
    雖然她有慈禧的野心,也學慈禧垂簾聽政,但是隆裕皇后卻沒有慈禧太后的才能,只能任由袁世凱的擺布。梟雄袁世凱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的太監,威嚇隆裕太后稱大勢已去。如若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性命難保,而若同意皇帝退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按照清廷的規矩,鐵帽子王的王爵可以世襲罔替,一直傳承下去。即便是他們的後代中出了作奸犯科的子孫,也可以將爵位移交給旁支保持爵位永存。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隨著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隆裕太后頒布溥儀的退位詔書後,在我國盤踞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終於告一段落。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清廷之所以覆滅,溥儀之所以退位,和辛亥革命不無關係。此言不假,辛亥革命確實給清政府倒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背後還不能忽視一個重要人物,便是袁世凱。
  • 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7萬多的皇家衛隊,為何不出來護駕?
    清政府的倒臺,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敵,而是政權內部太過腐朽,加之皇帝的年幼,又沒有能主事的能臣,以至於最終將江山拱手讓給了袁世凱。那麼,作為一個諾大的清朝,為什麼袁世凱逼宮的時候,就沒有軍隊出來阻止呢?這就要說說清廷的那些部隊了。別看晚清時期的腐朽,其實它也曾經輝煌過。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裝備精良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1908年冬,溥儀即位,到了這個時候,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光緒帝、慈禧太后紛紛退出了歷史舞臺。1908年起,隆裕太后撫養年幼的皇帝,垂簾聽政,但隆裕太后並無慈禧之手腕,而且不善言辭,親信並不多,因此並沒有很大的權利;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為攝政王,他因懷疑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出賣維新派,以及反對袁世凱的許多新政策,因此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
    導語: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袁世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領袖,在1915年時自稱為皇帝,逼宮原先的清朝統治者溥儀退位。袁世凱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不過袁世凱這個皇帝之當了83天之後就退位了。畢竟袁世凱沒有順應民意,還因此引發出了護國運動。不過,此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竟然袁世凱已經都已經到了逼宮的份上,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首先,應該來了解一些皇家衛隊,當時的皇家衛隊已經不再是清朝的八旗軍隊了,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這個軍隊已經由新軍構成。
  • 清末時期,朝廷還有100萬軍隊,為什麼溥儀會退位?
    隨後的兩次鴉片戰爭,不僅輸掉了戰爭,更是籤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進一步加劇了清王朝的統治,國內民怨沸騰,國外列前虎視眈眈,恨不得及早瓜分完整個中國。 最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選擇了主動退位,封建時代宣告終結。
  • 溥儀為何差點成為袁世凱女婿?最後又是為什麼沒成呢?
    溥儀的前半生,可以說,就像一個被人操縱的傀儡,雖貴為皇帝,卻沒有一點自主的權力,一直由別人掌控著,只是控制著他的人不斷地變化著。1912年2月,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裕隆太后的指示下,宣布退位,從而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是在袁世凱逼宮之下才發生的。
  • 當年袁世凱逼宮,大清7萬皇家衛隊都去哪了?為何沒有抵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1912年的時候,年僅三歲的幼帝溥儀卻在袁世凱等大臣的逼宮下被迫退位,這也導致了清政府的覆滅。那麼,當年袁世凱在逼宮之時,對大清忠心耿耿的7萬皇家衛隊去哪了?他們為何不反抗呢?其實在袁世凱發動逼宮之時,這支皇家衛隊早已經覆滅了,而要說起它的覆滅,則是和其中一位叫作聶士成的將領有關。
  • 清末朝廷最後的依仗禁衛軍,袁世凱是如何搞定的?
    袁世凱是清末民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的經歷很是特殊。在清末,他就如同歷朝歷代那些欺主的權臣一般,連哄帶騙的逼迫幼帝溥儀退位,使清朝國祚結束,正式滅亡,帶有很濃的封建風格。到了民國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後來又開歷史倒車,想要稱帝恢復帝制,結果引來全國反對,匆匆稱帝83天以失敗而告終,不久便病死。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按理來說,袁世凱身受皇恩,而且李鴻章的也對其多有忠君報國的教導,上有朝廷器重之恩,下有李鴻章提攜之情,在如此恩情下袁世凱為何又走上反叛之路呢?官場之中變化莫測,最多的便是身不由己。而袁世凱的轉變就始於一場官場劇變之中,這場劇變就是戊戌變法。
  • 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
  • 清朝滅亡時,它的百萬大軍哪裡去了?
    1911年10月,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席捲大江南北,數月後的1912年2月,隆裕太后揮淚籤下清帝退位詔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歷史埋葬。宣統皇帝拱手讓出江山之際,名義上仍有百萬大軍。那麼,清朝滅亡前後,大清軍隊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民國的兩大總統:國賊袁世凱,國父孫中山,歷史給出了怎樣的抉擇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請求清廷出兵。袁世凱乃跟吳長慶東渡朝鮮,上陣殺敵。憑藉著一腔熱血和過人的膽識,袁世凱在朝鮮戰場上立了大功,清廷就讓他留在朝鮮訓練新兵。 到了1908年慈谿和光緒皇帝相繼離世後,袁世凱已經是北洋軍名副其實的領導者。
  • 晚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袁世凱得手後,迅速逼迫溥儀退位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清朝的滅亡,袁世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正是因為他逼迫溥儀退位,才得以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早在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後,慈禧就把皇位傳給了溥儀,並且把溥儀的生父載灃任命為「攝政王」。載灃一上來,就把當時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給免職了。袁世凱被免職後,心中憤憤不平,但是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不是皇室宗親。就這樣袁世凱灰頭土臉地回到河南,一開始他跑到了輝縣躲了起來。後來在輝縣呆了一段時間,又轉到了安陽。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走到逼宮讓清帝退位這一步的?
    而要說辛亥革命又不得不提袁世凱,因為他實際上成了這一革命的最大受益者,通過背叛清廷,最終從清朝的實權大臣變成了民國大總統。而後面袁世凱的下場其實也不是很好,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先來梳理下袁世凱的生平。在吳長慶那裡,由於袁世凱精明幹練的能力而被重用,1882年,朝鮮發生兵變奪權的壬午軍亂,袁世凱隨軍前往,在平亂後袁世凱以「通商大臣」身份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建親軍與鎮撫軍,並控制稅務,此時袁世凱年僅二十三歲。在甲午戰爭前的這十三年裡,袁世凱成為了朝鮮的實權人物,並遏制著明治維新後日本在朝鮮試圖殖民的一舉一動。而袁世凱在朝鮮的這些突出表現,也使得他在重回故裡後能被重用並一步步接近權力的最中心。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什麼不反抗?
    董福祥率領武衛後軍,約有7000多人,駐守在山西、薊州一帶;武衛左軍則由宋慶統領,人數將近1.5萬人,他們駐守在山海關;右軍人數與後軍相近,大約7500人左右,他們由袁世凱統領,駐守天津。在武衛軍的保護下,北京固若金湯。再加上清朝的禁衛軍,清政府的統治似乎堅不可摧。
  • 袁世凱挾「寇」以自重 北洋軍知袁宮保不知朝廷
    從彰德到北京    為解蔭昌之困,清廷於10月20日再命「小站舊人」、協理大臣(相當於今日副總理一職)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詢問袁世凱意圖。    袁開出六項條件:一,明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五,授以前方軍事全權;六,保證糧餉供給。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我們再來看看當年的溥儀為什麼退位,別看當時的清朝還有百萬大軍,實際上當時大多數都是只領軍餉不幹活的,壓根也沒有什麼戰鬥力,再加上當時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袁世凱手握大權,很顯然溥儀沒有絕對的實力,能夠將其壓制,溥儀當時也挺憋屈的,曾經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上了位,等到他真正長大成人,想要在皇帝位置上大展宏圖之時,卻不料整個大清朝已經變了天,他也很難憑藉一己之力翻盤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那時候袁世凱也是被人高看的,可等到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逼迫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立馬擁兵自重逼迫孫中山將他立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他嘗到了權力的好處,妄想成為中國的皇帝,還沒等他實現這個皇帝夢就被推翻了,在公元1916年的時候,他也結束了自己既輝煌又頹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