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袁世凱得手後,迅速逼迫溥儀退位

2020-12-15 人文視角

文 人文視角

編輯 九歌

清朝的滅亡,袁世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正是因為他逼迫溥儀退位,才得以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

早在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後,慈禧就把皇位傳給了溥儀,並且把溥儀的生父載灃任命為「攝政王」。載灃一上來,就把當時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給免職了。

袁世凱被免職後,心中憤憤不平,但是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不是皇室宗親。就這樣袁世凱灰頭土臉地回到河南,一開始他跑到了輝縣躲了起來。後來在輝縣呆了一段時間,又轉到了安陽。

無奈之下,袁世凱就在安陽這個地方算是暫時紮下了根。這時候他雖然不在朝堂上了,但是之前創建新軍時,留下了一大批的骨幹。這些袁世凱門下的核心人物,時不時就會給袁世凱講下外面的事情。

這時的袁世凱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以及各方勢力的變化,明擺著就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機會復出。這個機會一等待下來,就是好幾年。這時期,袁世凱賦閒在家,實在無聊的時候,他還寫過兩首詩,其中一首就是「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我們不難看出,袁世凱在失詩中抒發了空有壯志,卻無法施展的苦悶心情。然而,機會總是留給袁世凱這種有準備的人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

袁世凱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對於政治的敏感嗅覺出來了。袁世凱感覺自己出山的機會到了,他立馬叫了親信楊度等人商量對策。果不其然,晚清政府得知武昌起義的事情後,立馬就亂了套。

這時慶親王奕劻四處奔走相告,力主起用袁世凱出山平定武昌叛亂。當時除了奕劻,西方列強同樣希望袁世凱出來主持大局。晚清朝堂無奈之下,立馬任命為湖廣總督,配合當時的陸軍大臣蔭昌,一起督辦剿撫事宜。

這道任命的聖旨送到袁世凱手上時,他滿不在乎地表示自己足疾未愈,不能接受任命。此時的晚清已經拿袁世凱沒有辦法了,誰讓他是北洋新軍的創建者,那些北洋老部下成為了袁家軍。

晚清朝廷無奈之下,只好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國軍隊受他節制並調配。袁世凱看到這道聖旨後,欣然接受了。並把原來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的軍隊,全部統一歸袁世凱調配。

袁世凱心裡很清楚,在那個亂世,掌握了軍隊,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沒多久,袁世凱又獲得了一個新的職務,那就是內閣總理大臣。這個職務,袁世凱拿到手後,大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沒了。

袁世凱被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後,立馬重新組織內閣,把原來載灃的一些人全部踢出內閣,把自己的親信全部放入內閣中了。這時的袁世凱已經掌握了晚清的軍政大權,可以說是基本上大清就是袁世凱說了算。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袁世凱組建的內閣,成了袁家的班子了。1912年,在袁世凱組建的內閣,最終戰勝了保皇派,從而迅速逼迫溥儀退位。

如果晚清不把內閣總理大臣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給到袁世凱,歷史或許還會有新的變化,就不會一直按照袁世凱的計劃來走了。

相關焦點

  • 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7萬多的皇家衛隊,為何不出來護駕?
    清政府的倒臺,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敵,而是政權內部太過腐朽,加之皇帝的年幼,又沒有能主事的能臣,以至於最終將江山拱手讓給了袁世凱。那麼,作為一個諾大的清朝,為什麼袁世凱逼宮的時候,就沒有軍隊出來阻止呢?這就要說說清廷的那些部隊了。別看晚清時期的腐朽,其實它也曾經輝煌過。
  • 溥儀為何差點成為袁世凱女婿?最後又是為什麼沒成呢?
    溥儀的前半生,可以說,就像一個被人操縱的傀儡,雖貴為皇帝,卻沒有一點自主的權力,一直由別人掌控著,只是控制著他的人不斷地變化著。1912年2月,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裕隆太后的指示下,宣布退位,從而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是在袁世凱逼宮之下才發生的。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那時候袁世凱也是被人高看的,可等到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逼迫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立馬擁兵自重逼迫孫中山將他立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他嘗到了權力的好處,妄想成為中國的皇帝,還沒等他實現這個皇帝夢就被推翻了,在公元1916年的時候,他也結束了自己既輝煌又頹廢的生命。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到了後來辛亥革命時,清朝的鐵帽子王們依然很有地位,當時執政的醇親王載灃(宣統帝溥儀的生父)就是12位鐵帽子王之一。不過清廷對南方各省的控制力已經完全瓦解,形勢岌岌可危。此時,手握重兵袁世凱一方面威脅革命黨,一方面逼迫溥儀退位。當時袁世凱所控制的新軍幾乎佔據了清廷直接控制軍隊的大部分,所以清廷最後被迫妥協,同意了皇帝退位、實現共和。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裝備精良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而此時還存在有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慶親王奕劻,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密切,此外,還有孫中山先生在堅持著自己的革命道路。1912年,清朝徹底變天了,清廷第一次御前會議中,奕劻等人主張自行退位,但宗室大臣載澤等人堅決反對,因此沒有結果,第二次御前會議仍是沒有結果,在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湧入慶親王府圍攻奕劻,但奕劻並沒有改變主意。
  • 清末時期,朝廷還有100萬軍隊,為什麼溥儀會退位?
    清朝是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跟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清朝也經歷過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也達到過康乾盛世,而後逐步走向衰落。與此同時,遠在歐洲的各國在工業革命的刺激下,科技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此消彼長的狀態中,最後應了那句古話:落後就要挨打!
  • 袁世凱逼宮要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但此事卻死活不答應
    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的職位,隆裕太后獨掌國政。雖然她有慈禧的野心,也學慈禧垂簾聽政,但是隆裕皇后卻沒有慈禧太后的才能,只能任由袁世凱的擺布。梟雄袁世凱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的太監,威嚇隆裕太后稱大勢已去。如若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性命難保,而若同意皇帝退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 袁世凱生命最後時刻:一頓飯頂秘書十天飯量,像只鴨子般搖搖晃晃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那肯定是溥儀啊。但是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在溥儀退位之後,有一個人也曾自立為帝,並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隨著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隆裕太后頒布溥儀的退位詔書後,在我國盤踞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終於告一段落。 而這背後最大的功臣便是袁世凱,若不是革命黨人寄希望於袁世凱,希望他出面逼迫溥儀退位,清廷估計還會有苟延殘喘的機會。
  • 清末朝廷最後的依仗禁衛軍,袁世凱是如何搞定的?
    袁世凱是清末民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的經歷很是特殊。在清末,他就如同歷朝歷代那些欺主的權臣一般,連哄帶騙的逼迫幼帝溥儀退位,使清朝國祚結束,正式滅亡,帶有很濃的封建風格。到了民國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後來又開歷史倒車,想要稱帝恢復帝制,結果引來全國反對,匆匆稱帝83天以失敗而告終,不久便病死。
  • 滿清最後一帝在退位後,為何沒有人要除掉他?因為其還有利用價值
    文/紀布話說,在華夏史上共出現過400多位皇帝,而且諸多亡國帝王很多都頗具名氣,當然也有很多昏庸無能之輩,例如商紂夏桀,南唐後主李煜等等。但也有些是因為一個時代的大趨勢致使不得不下臺的,就像下面要說的華夏史上的最後一位帝王溥儀。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為了防備領兵大臣擁兵自重,太平天國被攻破後,清廷幾乎是用盡一切辦法將湘軍、淮軍這些精銳軍隊瓦解分化。尤其是淮軍,除了承受清廷的打壓外,還因為甲午戰爭而遭到重創。練軍、防軍沒落瓦解後,清廷必須訓練新的部隊來承擔他們的職責。於是,清朝最後一支近代化部隊開始出現,這便是36鎮新軍。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什麼不反抗?
    全軍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以及中軍五個分隊,其中前軍人數達兩萬人,由聶士成領導駐守在直隸蘆臺,開平;中軍有一萬人,榮祿擔任將領,駐守在北京南苑。董福祥率領武衛後軍,約有7000多人,駐守在山西、薊州一帶;武衛左軍則由宋慶統領,人數將近1.5萬人,他們駐守在山海關;右軍人數與後軍相近,大約7500人左右,他們由袁世凱統領,駐守天津。
  • 溥儀不恨袁世凱,不罵馮玉祥,唯獨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是誰?
    溥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1906年,出生的時候就被慈禧看上了,當他3歲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宮中,成為了皇帝,不過沒多久他這個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溥儀也就被拉下了皇位
  • 溥儀退位後雖然已無權力但依然擁有極大影響力
    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存在了2000多年,清廷《退位詔書》的頒布雖然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滅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建君主政治已經徹底在中國人民心中抹去了。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清王朝宣告結束之日,不僅沒有離開紫禁城,反而因《優待清室條件》在紫禁城裡面享受了12年皇帝生活。
  • 末代皇帝溥儀:最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這兩個國人
    作為中國的最後一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離奇坎坷,他三歲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還未等他到懂事的年紀,僅僅六歲的溥儀便被趕下了皇位。溥儀一生的遭遇很慘,從皇帝變成逃犯,又被蘇聯關押,回國後又被關押,最終他終於變成中國公民,但他內心總是不能平衡。
  • 晚清真實老照片,第五張慈禧光緒兩宮迴鑾,第七張袁世凱的五姨太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極具傳奇色彩,三次登基為帝,最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令人唏噓不已。圖為12歲的溥儀復闢登基後身穿龍袍的場景,當時他僅僅只是一個孩子。
  • 袁世凱為何僅稱帝83天,就倒臺身死?多年後女兒道出真相
    眾所周知,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滅亡之後就標誌著民國時期開始了。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清朝滅亡之後,袁世凱曾經稱帝過,而且還在皇位上坐了83天的時間,但很快就到倒臺身死了。熟悉袁世凱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是晚清時期非常有名的軍閥。袁世凱出生於1895年。在家中並不受到重視。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在晚清歷史之中,其實並不缺才幹出眾的名臣,從曾國藩再到李鴻章最後到袁世凱,這三位才幹出眾的名臣仿佛在冥冥之中有聯繫一般,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接力棒,建立洋務企圖強國,而袁世凱也受過李鴻章的指點。但是,袁世凱卻沒如他前面兩位一般,做一個大忠臣,相反他還打出了終結清朝的第一槍,清帝退位便是由他一手策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