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文視角
編輯 九歌
清朝的滅亡,袁世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正是因為他逼迫溥儀退位,才得以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
早在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後,慈禧就把皇位傳給了溥儀,並且把溥儀的生父載灃任命為「攝政王」。載灃一上來,就把當時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給免職了。
袁世凱被免職後,心中憤憤不平,但是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不是皇室宗親。就這樣袁世凱灰頭土臉地回到河南,一開始他跑到了輝縣躲了起來。後來在輝縣呆了一段時間,又轉到了安陽。
無奈之下,袁世凱就在安陽這個地方算是暫時紮下了根。這時候他雖然不在朝堂上了,但是之前創建新軍時,留下了一大批的骨幹。這些袁世凱門下的核心人物,時不時就會給袁世凱講下外面的事情。
這時的袁世凱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以及各方勢力的變化,明擺著就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機會復出。這個機會一等待下來,就是好幾年。這時期,袁世凱賦閒在家,實在無聊的時候,他還寫過兩首詩,其中一首就是「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我們不難看出,袁世凱在失詩中抒發了空有壯志,卻無法施展的苦悶心情。然而,機會總是留給袁世凱這種有準備的人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
袁世凱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對於政治的敏感嗅覺出來了。袁世凱感覺自己出山的機會到了,他立馬叫了親信楊度等人商量對策。果不其然,晚清政府得知武昌起義的事情後,立馬就亂了套。
這時慶親王奕劻四處奔走相告,力主起用袁世凱出山平定武昌叛亂。當時除了奕劻,西方列強同樣希望袁世凱出來主持大局。晚清朝堂無奈之下,立馬任命為湖廣總督,配合當時的陸軍大臣蔭昌,一起督辦剿撫事宜。
這道任命的聖旨送到袁世凱手上時,他滿不在乎地表示自己足疾未愈,不能接受任命。此時的晚清已經拿袁世凱沒有辦法了,誰讓他是北洋新軍的創建者,那些北洋老部下成為了袁家軍。
晚清朝廷無奈之下,只好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國軍隊受他節制並調配。袁世凱看到這道聖旨後,欣然接受了。並把原來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的軍隊,全部統一歸袁世凱調配。
袁世凱心裡很清楚,在那個亂世,掌握了軍隊,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沒多久,袁世凱又獲得了一個新的職務,那就是內閣總理大臣。這個職務,袁世凱拿到手後,大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沒了。
袁世凱被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後,立馬重新組織內閣,把原來載灃的一些人全部踢出內閣,把自己的親信全部放入內閣中了。這時的袁世凱已經掌握了晚清的軍政大權,可以說是基本上大清就是袁世凱說了算。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袁世凱組建的內閣,成了袁家的班子了。1912年,在袁世凱組建的內閣,最終戰勝了保皇派,從而迅速逼迫溥儀退位。
如果晚清不把內閣總理大臣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給到袁世凱,歷史或許還會有新的變化,就不會一直按照袁世凱的計劃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