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最後一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離奇坎坷,他三歲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還未等他到懂事的年紀,僅僅六歲的溥儀便被趕下了皇位。
溥儀一生的遭遇很慘,從皇帝變成逃犯,又被蘇聯關押,回國後又被關押,最終他終於變成中國公民,但他內心總是不能平衡。
晚年溥儀回故宮還要買票,這份屈辱令溥儀很心痛。溥儀生在帝王家,身不由己,但他心裡還是有恨。
很多人覺得溥儀恨日本人,因為日本人以他的身份建立了偽滿洲國,將他當作傀儡皇帝,搞虛假的復闢,讓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但實際上,溥儀是和他們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日本人迎立溥儀是為了能夠讓其在東北的統治有名分,而溥儀則渴望通過日本人的支持重新恢復清朝的統治。
所以,溥儀並不恨日本人,而溥儀真正恨的,一個是孫殿英,而另一個人則是袁世凱。
孫殿英是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手下的一個軍長,在覬覦清東陵裡的財富已久後,他借在東陵附近演習為由,率領軍隊挖開了東陵盜走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甚至慈禧的棺木都被打開了。
溥儀聽說自己被刨了祖墳,內心極為憤怒,作為一名曾經的皇帝,溥儀對此絕不能容忍,於是他找到蔣介石希望他能夠嚴懲孫殿英給自己一個交代。而蔣介石表面上也允諾要嚴肅對待此事,但他之後的做法卻讓溥儀無比心寒。
孫殿英怕蔣介石怪罪,於是將東陵裡乾隆的寶劍送給了蔣介石,還送給了夫人宋美齡以及宋子文等國民黨高層許多東陵裡的寶物。蔣介石在收受了孫殿英的賄賂後不但沒有嚴懲他,反而給予他升官的嘉獎。
溥儀在得知此事後內心十分痛苦和氣憤,但他沒有辦法,如果他有軍隊的話,他肯定會帶著軍隊去討伐孫殿英,但他沒有軍隊,他有的只有無盡的憤懣,是那個時代造就了他的悲慘。
而溥儀對袁世凱也有著很深的恨。
袁世凱原本是清庭中的一位重臣,但由於辛亥革命後的清庭已經是強弩之末,袁世凱為了竊取革命勝利的果實便向清庭施壓逼迫溥儀退位。
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並且將整個辛亥革命的成果全部歸於自己。
更過分的是,在當了一段時間的大總統後,袁世凱的野心更加膨脹,他公然復闢了帝制稱帝。
這對於溥儀來說,是非常不可接受的。要知道溥儀被逼退位正是因為袁世凱打著民主革命的旗號步步緊逼,而在溥儀退位後他卻公然稱帝。袁世凱早年還在清庭拿過不少的俸祿,他這樣做在溥儀心中無疑是謀權篡位的逆臣。
但溥儀對於袁世凱依舊沒有任何辦法,好在幸運的是袁世凱最終在全國人的唾罵中死去,所以溥儀的內心可能還是會得到一些慰藉。
其實人就是這樣,對敵人有痛恨,但更痛恨的,還是自己人的背叛和冷漠。
如果袁世凱不逼自己退位,溥儀或許還會認為有忠於自己的臣子,他或許還會對那個時代抱有希望;如果蔣介石能夠嚴懲挖掘溥儀祖墳的大盜孫殿英,也許溥儀就不會甘成為日本人的傀儡當漢奸。
但當時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孫殿英,他們都沒有顧及溥儀的感受,他們僅僅將溥儀當成了一枚來謀取利益的棋子。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他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溥儀曾多次將希望寄予在那個時代,但那個時代卻讓他一次次失望,所以溥儀徹底失去了對那個時代的信心。
也許正因為這樣,溥儀失望透頂,寧願跟日本人合作,也不搞愛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