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貴為大清皇帝,從小住在金鑾殿;他一生衣食無憂,比同時代很多人都要富貴清心;但他卻也做了一輩子的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管教所。最後只有那皇座下藏著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這是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貝納多·貝託魯奇於1987 年推出的《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的幾個鏡頭,但卻含義豐富的概括了溥儀的一生。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我們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卻被一個義大利人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
貝爾託魯奇曾說過,他所有的電影其實都是在講述一個主題,那就是「個人是歷史的人質」,這部片子尤其如此。溥儀與其說是皇帝,不如說是紫禁城的囚徒罷了。
原來早在1987年,外國導演就早於《活著》《霸王別姬》把20世紀中國歷史拍得如此爐火純青了……
對於一個外國人拍的中國人物傳記來說,它最可貴的不是那些對比強烈的色彩和鏡頭,而是他的態度,他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他並沒有評判什麼,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擺在那裡,到結束,你會覺得影片意蘊豐富,內心複雜。更重要的一點是,這部電影不僅僅塑造了溥儀一個角色,而且還通過細節講述了圍繞著他的一些人的滄桑和歷史的變遷。
他三歲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帳本。他以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我從未和家人分開過」 額娘,阿嬤,婉容,莊士敦,溥傑,皇宮……溥儀的一生都在告別,跟親人,跟時代,跟歷史,身不由己。貝託魯奇用溥儀的命運承載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進而闡釋了人與命運對抗的古希臘悲劇主題。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卻比純東方式的自審更讓人動容。它的極致悲愴並不是喊口號式的疾走號啕,只是訴說,用一個人的一生去淘盡時代的悽涼。陳衝的淚妝食花,尊龍的夢回太和,大清、偽滿、新華,顛沛易幟遍野墳冢。這是一個人被監禁一生的故事。
光影,音樂,及每一個具有寓意的表現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筆墨褒賞,極驚訝導演對溥儀這個人的解讀以至於成就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態度,把整個故事說完,爾後留觀者獨自在唏噓。"門"的意象被反覆提及,寓意溥儀被禁閉的一生,及個人在歷史洪流下的無力感:作為一個小孩,他自幼被禁錮;作為一個皇帝,卻淪為時代的犧牲品。
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不斷失去的過程,溥儀無疑是失去最多的,因為他曾經擁有整個中國。他只是一個渴望自由卻一生從未得到過的人的編年史。
(老崔漫談 高迅編輯)
—END—
我是「老崔漫談」,歡迎關注和留言,讓我們一起漫談生活,暢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