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7萬多的皇家衛隊,為何不出來護駕?

2020-12-18 夏末講歷史

正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清政府的倒臺,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敵,而是政權內部太過腐朽,加之皇帝的年幼,又沒有能主事的能臣,以至於最終將江山拱手讓給了袁世凱。那麼,作為一個諾大的清朝,為什麼袁世凱逼宮的時候,就沒有軍隊出來阻止呢?這就要說說清廷的那些部隊了。

別看晚清時期的腐朽,其實它也曾經輝煌過。清軍入關後,面臨著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和南明三大政權,卻並不畏懼,反而勢如破竹地統一了全國。到了康熙乾隆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疆域更是有1300多萬平方公裡。當然,能有這樣的成績,其實都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力量。畢竟無論何時,拳頭越硬,才能走得越遠。而清朝從入關到稱霸中原,有過兩大正規軍:

一是開路先鋒八旗軍。只不過入關後,無仗可打的局面讓這支馬背上的神話逐漸沒落了。

二是穩定疆土綠營軍。只不過當時的綠營軍幹的事情太多太雜,無精力訓練,導致弓箭射不準,騎馬也不行,最終連白蓮教都鎮壓不了。

清朝晚期雖然也組建了新軍,配備了最好的裝備,還採用德國編制,然而卻沒想到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當然,這些只是清廷對外的軍事力量。其實在甲午戰爭後,當時的八旗軍和綠營軍都名存實亡了,慈禧為了加強京師和近畿防務,威內御外,還花重金建立了一支武衛軍。這支軍隊於1899年6月正式成立,全軍約6萬餘人,由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直屬清廷掌握。也正是因為這支武裝力量,慈禧太后才能直接架空光緒皇帝,可見武衛軍的強悍。1900年,全軍更是擴充到了8萬餘人。按理說它是維護皇族權力的最好武器,但當皇帝遭脅迫時,卻沒第一時間站出來,究其根本,不是不想站出來,而是這支軍隊早已潰得潰,散得散。

這支軍隊當初分成了5個部分,分別駐紮在京城的各個方位,稱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其中武衛前軍約2兩萬人,由原淮軍名將聶士成率領,駐紮在蘆臺、開平;武衛中軍約1萬人,由榮祿擔任總統,駐紮在北京南苑;武衛後軍約7千人,由甘軍名將董福祥統領先駐紮在山山西,後駐紮在薊州一帶;武衛左軍約1.5萬人,由老將宋慶統領駐守在山海關;武衛右軍約7400人,由袁世凱統領駐紮在天津小站。

而這5支軍隊,將北京城圍在中央,如眾星捧月一般,固若金湯。然而就是這樣一支精銳的部隊,也不過是光鮮了兩年就被逐漸瓦解了。

尤其是前軍,簡直就是精銳中的精銳。當時八國聯軍入侵時,就是它擋在第一線拼命抵抗,只可惜受到後方慈禧的制肘,加之拳匪的襲擊,內外夾擊,一代名將聶士成犧牲了。雖然換了將領,但最終未能撐起來,這支武毅軍最終在庚子之亂後成為了歷史。

而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和榮祿的武衛中軍一直在進攻北京使館,到後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這兩支軍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實力最弱的中軍直接灰飛煙滅了。雖然在慈禧西行路上歸集了一部分,但最終因為沒有主人而被裁撤。被裁撤的士兵一部分歸了袁世凱,一部分歸了山西巡撫錫良節制,還有一部分併入了董福祥的甘軍。董福祥的後軍雖然主力尚在,還曾護送慈禧西行,但之後並沒有回北京,庚子之亂後董福祥又被列強通緝而被撤職,這支部隊後來就發展成了西北馬家軍。

武衛左軍也是與八國聯軍血戰,損失慘重,成了潰散的部隊。後來加入到護駕慈禧西行的隊伍中,當時的宋慶已經80歲高齡了,他和馬玉昆相繼病逝後,這支軍隊也就名存實亡了。

5支軍隊,4支都和八國聯軍作戰過,唯獨袁世凱的右軍未參加,或許正因為如此,才讓它保存了實力,成為了晚清無可替代的軍事力量,也成了顛覆清朝的籌碼。雖然攝政王還組建過一支一萬多人的皇家禁衛軍,但是主將愛新覺羅.載濤卻沒有將帥之才,在溥儀退位之前就引咎辭職了,這支唯一忠於清廷,能與袁世凱對峙的軍隊,其控制權也直接落到了袁世凱手裡,實屬可惜。

可見,袁世凱逼宮時,清廷早已沒了可以控制的軍事力量了,最有力的都被掌控在袁世凱之手,所以溥儀也只能順勢退位,因為沒有選擇。

小結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在乎的並不是是非對錯,而是朝野的平衡。就像乾隆明知道和珅很貪,嘉靖知道嚴嵩總是搞小動作一樣,卻並沒有作為,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人來平衡,而且有些事也只有貪的人才能辦得更好,只要所貪之物在他們的容忍範圍之內就行。而清朝後期就是因為5路軍事力量,4路被瓦解,武衛軍的失衡讓右軍一家獨大,從而讓袁世凱能夠輕而易舉地奪取江山。

本文系「夏末講歷史」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裝備精良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1908年起,隆裕太后撫養年幼的皇帝,垂簾聽政,但隆裕太后並無慈禧之手腕,而且不善言辭,親信並不多,因此並沒有很大的權利;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為攝政王,他因懷疑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出賣維新派,以及反對袁世凱的許多新政策,因此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
    導語: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袁世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領袖,在1915年時自稱為皇帝,逼宮原先的清朝統治者溥儀退位。袁世凱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不過袁世凱這個皇帝之當了83天之後就退位了。畢竟袁世凱沒有順應民意,還因此引發出了護國運動。不過,此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竟然袁世凱已經都已經到了逼宮的份上,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首先,應該來了解一些皇家衛隊,當時的皇家衛隊已經不再是清朝的八旗軍隊了,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這個軍隊已經由新軍構成。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而且,人數上也並不一定比革命軍少,光是守衛清廷皇室的皇家衛隊,就已經高達7萬多人。並且,他們所穿的裝備甚至讓列強軍隊都自愧不如,要是清軍硬剛到底,辛亥革命絕不止4個月這麼簡單。 而這背後最大的功臣便是袁世凱,若不是革命黨人寄希望於袁世凱,希望他出面逼迫溥儀退位,清廷估計還會有苟延殘喘的機會。
  • 當年袁世凱逼宮,大清7萬皇家衛隊都去哪了?為何沒有抵抗?
    作為以武立國的王朝,大清朝從建立起就非常重視軍隊力量的建設,特別是在京城保衛力量的建設上,清政府更是花費了一番苦功夫,在紫禁城周圍打造起了一支裝備十分精良的部隊,這也被後人稱為了皇家衛隊。可以說清政府的各朝皇帝都非常重視皇家衛隊的發展和建設,而到了光緒時期,實際掌權的慈禧更是將這支隊伍打造成了裝備最為精良的精兵,以此來保衛京城的安全。當時這支精兵達到了七萬人之多,其分為了前後左右中五軍,而且每軍都配備了炮營和火槍營,這樣的力量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 晚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袁世凱得手後,迅速逼迫溥儀退位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清朝的滅亡,袁世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正是因為他逼迫溥儀退位,才得以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早在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後,慈禧就把皇位傳給了溥儀,並且把溥儀的生父載灃任命為「攝政王」。載灃一上來,就把當時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給免職了。袁世凱被免職後,心中憤憤不平,但是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不是皇室宗親。就這樣袁世凱灰頭土臉地回到河南,一開始他跑到了輝縣躲了起來。後來在輝縣呆了一段時間,又轉到了安陽。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什麼不反抗?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想盡一切方法鞏固自己的地位,畢竟一國之君的位子誘惑力極大,稍有不注意可能就會被其他人取而代之。而在這些穩固統治的方法中,加強對軍事力量的掌控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而每一個皇帝都會特別注重軍事力量的建設。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為何無一人反對?看完你就知道了
    鐵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王爵,它是指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因此從清朝開國到滅亡,鐵帽子王的爵位都存在。不過在清朝末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為什麼沒有鐵帽子王站出來反對呢?其實並不是沒有人反對,而是反對的力量太弱小。
  • 清末時期,朝廷還有100萬軍隊,為什麼溥儀會退位?
    最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選擇了主動退位,封建時代宣告終結。這不禁令人疑惑,當時雖然朝廷遭遇四面楚歌,可朝廷還是有100多萬的清軍,宣統皇帝完全可以退守關外,繼續當皇帝,完全沒必要著急退位。事實上,這其中的原因既現實,也無奈。清朝初期,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建立了著名的八旗軍,這些八旗軍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一方面有利於保障軍隊的日常物資補給,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則可以保持足夠的軍隊人數。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一方面,10萬軍隊聽上去不多,但一旦分散在全國,這些軍隊就只能當作防備毛賊的巡邏兵了。以當時戰況最激烈的荊州為例,城中駐紮著蒙八旗加滿八旗共四千人,可刨去吃空餉的數額後,真正能夠形成戰力的就少得可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革命軍佔領荊州之後,荊州八旗軍左副都統恆齡,甚至為女子和孩童派發武器。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那時候袁世凱也是被人高看的,可等到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逼迫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立馬擁兵自重逼迫孫中山將他立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他嘗到了權力的好處,妄想成為中國的皇帝,還沒等他實現這個皇帝夢就被推翻了,在公元1916年的時候,他也結束了自己既輝煌又頹廢的生命。
  • 溥儀為何差點成為袁世凱女婿?最後又是為什麼沒成呢?
    退位後,我雖無皇帝身份,但仍過著皇帝般的生活,但在紫禁城裡,他有袁世凱一方的支持,所以生活與皇帝無異,只是沒有相應的權力。而且溥儀曾經揭發過,後來在自己冊封皇后時,時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也想把女兒嫁給溥儀,為了這一點,他還特意找人來向溥儀提親,而且還說了不少自己女兒的好話。那時娶了溥儀,還是個有妃子頭銜的人,所以也算是有些好處。
  • 袁世凱逼宮時,9萬皇家衛隊配置有先進武器,為何沒有反抗?
    即使當時的設備和資金比較缺乏,但很快,清政府就建立了一支武器裝備比較先進、人數比較多的武衛軍,當時軍隊人數高達9萬餘人,這支軍隊成為慈禧最後的王牌。不過為什麼這武衛軍在袁世凱逼宮的時候沒有反抗呢?
  • 溥儀不恨袁世凱,不罵馮玉祥,唯獨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是誰?
    溥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1906年,出生的時候就被慈禧看上了,當他3歲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宮中,成為了皇帝,不過沒多久他這個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溥儀也就被拉下了皇位
  • 滿清最後一帝在退位後,為何沒有人要除掉他?因為其還有利用價值
    文/紀布話說,在華夏史上共出現過400多位皇帝,而且諸多亡國帝王很多都頗具名氣,當然也有很多昏庸無能之輩,例如商紂夏桀,南唐後主李煜等等。但也有些是因為一個時代的大趨勢致使不得不下臺的,就像下面要說的華夏史上的最後一位帝王溥儀。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按理來說,袁世凱身受皇恩,而且李鴻章的也對其多有忠君報國的教導,上有朝廷器重之恩,下有李鴻章提攜之情,在如此恩情下袁世凱為何又走上反叛之路呢?官場之中變化莫測,最多的便是身不由己。而袁世凱的轉變就始於一場官場劇變之中,這場劇變就是戊戌變法。
  • 袁世凱稱帝時,曾花40萬打造一把龍椅,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這個歷史人物,雖然說他算不上一個太好的軍事家。但是畢竟還是有著自己的政治作為的。袁世凱在清末期間就很積極地進行近代化改革。對於清朝的皇室貴族來說,他們當然會痛恨袁世凱,因為袁世凱逼著皇帝溥儀退位。這如何能讓那些貴族們不恨呢?
  • 袁世凱逼宮要皇帝退位,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但此事卻死活不答應
    最終在袁世凱的逼宮下,隆裕太后點頭同意以退位換取優待,隨後經過雙方談判什麼事都依了袁世凱,但唯獨一件事卻死活不答應! 然而,扮演著末世英雄的袁世凱,卻一邊命北洋軍攻打革命軍,一邊又暗中與革命軍眉來眼去,贊同共和,並與之談條件。由於袁世凱的北洋軍力強勢,又有國外列強支持,革命軍接連吃了幾場敗仗後,認識到想要覆滅清王朝也非易事。於是在幾番談判後,革命黨人同意只要袁世凱能勸清帝退位,就讓他來做大總統。
  • 清帝退位,禁軍無人反對?真正的大清禁軍早就死在1900年了
    美軍士兵架起了火炮,向城上的大清皇家衛隊瘋狂射擊,仿佛是在宣洩剛剛被清軍擊傷的恥辱。 武器間的巨大差距,使得清朝皇家衛隊一時間損失慘重,但是皇家衛隊沒有選擇後退,在美軍炮火下,他們用著手裡僅有的武器盡力地進行著還擊。
  • 末代皇帝溥儀:最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這兩個國人
    袁世凱原本是清庭中的一位重臣,但由於辛亥革命後的清庭已經是強弩之末,袁世凱為了竊取革命勝利的果實便向清庭施壓逼迫溥儀退位。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並且將整個辛亥革命的成果全部歸於自己。更過分的是,在當了一段時間的大總統後,袁世凱的野心更加膨脹,他公然復闢了帝制稱帝。這對於溥儀來說,是非常不可接受的。要知道溥儀被逼退位正是因為袁世凱打著民主革命的旗號步步緊逼,而在溥儀退位後他卻公然稱帝。袁世凱早年還在清庭拿過不少的俸祿,他這樣做在溥儀心中無疑是謀權篡位的逆臣。
  • 溥儀退位後雖然已無權力但依然擁有極大影響力
    後來胡適還專門為他和溥儀的這次見面寫了首白話詩,詩的題目叫《有感》,寫道:「咬不開,敲不碎的核兒,關不住核兒裡的生意;百尺的宮牆,千年的禮教,鎖不住一個少年的心!」 他作為一個新派人物的代表,竟然將這一位早已經退位10年的封建皇帝當成高高在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