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2020-12-22 騰訊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這其中,前八位「鐵帽子王」的殊榮,是通過在戰場上的軍功以及為清朝一統天下、定鼎中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而得來的,只有胤祥的爵位不是通過軍功,而是他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般的忠誠與極盡付出「換」來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始終將他與胤祥看作是「千古君臣兄弟的典範」,對其評價也是極高:

「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然而,胤祥的那份「國士無雙」的能力和品行,並沒有被他的後代所繼承和發揚,相反,他的後代在不斷走向「泯然眾人矣」的過程中,還險些葬送了胤祥打下的家族基業,不禁也讓人感到了一份嘆惋與唏噓。

胤祥,雍正最為信賴的「兄弟大臣」,沒有之一。

雍正與胤祥緊密而又和睦的關係,早在二人幼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胤祥的出身並不高貴,他的母親章佳氏在世時僅僅是庶妃,沒有得到正式冊封,直到其去世後才被追封為「敏妃」。

由於章佳氏的早逝,使得胤祥被康熙安排給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撫養。而此時的烏雅氏正在養育著自己的小兒子十四阿哥胤禵,因而對於胤祥的撫養並不上心,再加上太子胤礽、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一眾出身較高的皇子的欺凌,這就讓胤祥小時候的日子並不好過。

或許是因為有著共同寄養在外的經歷,讓雍正和胤祥之間有著強烈的同理心,雍正對於自己的這個弟弟照顧有加,兩人也就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前後,胤祥遭遇到了其人生的最大挫折。

這個時候,眾位康熙皇子為了徹底扳倒太子胤礽而不斷向其發難,並就此開始積極角逐儲君之位。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等人表現的尤為活躍,他們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懲治。而這一時期的胤祥表現的也是非常活躍,當然,他並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雍正,結果也被康熙所察覺。

就在康熙對其進行詢問的時候,胤祥將所有的責任全部攬在了自己身上,將雍正徹底的保護了起來,結果胤祥因此惹怒了康熙,隨即被圈禁在宗人府一年的時間。

之後胤祥被放出,但是他的身體狀況是大不如前,並且在此之後康熙沒有對他進行任何的封賞,以至於胤祥的生活極度拮据,常常需要雍正的救濟。

在此之前,胤祥是康熙非常寵愛的皇子,但凡離開北京都會將他帶在身邊隨同前往,而從這個時候開始,胤祥則是為康熙所厭惡,徹底退出了康熙朝末年的政治舞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順利登上了皇位,胤祥的人生也就此發生了反轉。

在雍正登基後的第二天,隨即加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委以總理大臣的重任,胤祥也正式成為整個國家的「二把手」。

不僅如此,雍正還將胤祥的生母章佳氏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將其棺槨抬出重新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宮,與康熙合葬,享受到了無盡的榮光。

當然,胤祥也沒有辜負的信任與厚望,他進行盡力的輔佐雍正,非常堅定的支持和擁護推行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新政,並且培養、提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員,使得吏治也為之改變。而胤祥對於雍正朝最大的功績,還是他以高壓態勢和強硬手段,解決了國庫虧空的問題,使得短時間內國庫的存銀就從康熙去世時候的不足八百萬兩增加到超過六千萬兩。

於是,對於胤祥辛勤的付出以及卓越的政績,雍正予以了高度的讚揚:

「公而忘私,視國事如家事,處處妥帖,能代朕勞,不煩朕心。」

而不僅如此,胤祥所表現出來的謙遜與低調,更加同樣的讓人欽佩。

首先,就是胤祥極力婉拒雍正對他的豐厚賞賜。

雍正想要按照他當年做雍親王的時候,康熙給他的二十三萬兩賞銀的標準,給予胤祥賞賜,遭到了胤祥的拒絕,理由是他不敢與雍正獲取同等待遇,於是胤祥只要求了十三萬兩的賞賜。

之後,雍正又要將康熙劃撥給他統領的鑲白旗下的人口和財產賞賜也胤祥,胤祥也拒絕了,雍正只得給他添置親軍與侍衛數量,以示恩寵。

其次,就是胤祥拒絕雍正給他的家族增添的爵位。

雍正對於已經封賞了胤祥一個可以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爵位覺得這還遠遠不夠,因此,他還要再賞賜胤祥一個郡王爵位,讓他任選一子來襲承,而這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絕。

最後,就是胤祥的「吞土受陵」了。

胤祥除了勤勤懇懇的輔佐雍正,還是為雍正在河北易縣的永寧山下,挑選到了一塊「萬年吉壌」作為其陵寢之地,而雍正為了恩賞胤祥,決定在自己的陵區旁專門給胤祥劃撥了一塊中吉土壤,讓其君臣能在百年之後,繼續相互陪伴。

然而這同樣遭到了胤祥的極力反對,雍正見到這種狀況也沒有過多的堅持,而是讓胤祥就近選擇一塊福地,也算是能陪著自己。

隨後,胤祥選擇了河北淶水縣的雲溪水峪地區作為自己的陵寢所在地,可他又害怕雍正收回成命,於是專門命人前往河北淶水縣自己的陵區取土,並且吞了下去,意思就是告訴雍正,自己已經同他選擇的土地融為了一體,希望雍正能夠成全。

雍正得知此事後,更是非常的感動,也同意了胤祥的要求,而胤祥在跪謝雍正的同時,發自內心的感嘆道:

「臣心安,子孫蒙福。」

實際上,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此時胤祥的心願,那便是身在帝王之家,與君王相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得子孫平安。

只不過,胤祥的後世子孫們,不僅沒有繼承胤祥的能力與品行,最終的結局沒有如同胤祥所希望的那樣平安度日,反倒是「劫難」不斷。

胤祥之後,其家族後代的命運可謂是跌宕起伏。

在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年僅四十四歲的胤祥去世,雍正遵照胤祥的遺願將其安葬在了淶水,同時為其修建了一座佔地面積數倍於親王陵寢規格的龐大陵園,雍正更是在此親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儀式,大放悲聲。

而雍正還為胤祥上諡號為「賢」,配享太廟,並將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親書贈予胤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前,將其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縱觀清朝歷史,這些都是特例中的特例。

與此同時,雍正還安排胤祥年僅8歲的第五子弘曉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特別留下聖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此先雍正計劃另賞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也予以了兌現,他將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封為寧郡王。

其實,胤祥之所以說他最大的心願是「子孫蒙福」,並不是沒有根據,他太了解自己的兒子們了,果然,在他去世沒有多久,他的長子弘昌和弘晈就「出事」了。

早在雍正剛登基的時候,胤祥就主動上奏,要求將弘昌圈禁在家中嚴加看管,為的就是害怕弘昌與廢太子胤礽之子弘皙過於緊密的關係,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牽連全家。果然,在胤祥和雍正相繼去世後,弘昌就拉著弟弟弘晈,參與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的「弘晳逆案」之中,隨即引得乾隆皇帝的盛怒。

於是,乾隆直接將弘昌貝勒爵位廢黜,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弘昌去世,乾隆皇帝也沒有恢復其爵位。而弘晈由於有著雍正旨意的「保護」,乾隆也不能嚴辦,只進行了象徵性的訓斥和懲戒後,便不了了之了,而此後的弘晈便一心做起了「閒散王爺」,也再無心過問政事,只在府中養花弄草,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去世。

相比之下,襲承了胤祥「和碩怡親王」爵位的弘曉,由於從小受到的是雍正的培養和教育,所以老實、安分許多,並且被乾隆皇帝安排署理理藩院事務,後又讓其擔任正白旗漢軍都統。在這之後,弘曉便開始了讀書與著書,並且藉助其與曹雪芹家族有一定的交往關係,還過錄了《石頭記》,其反而在文學領域達成了一番成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曉去世,其子永琅襲承了和碩親王的爵位,算是比較圓滿的完成了胤祥「子孫蒙福」的心願。

然而,等到了第五代和碩怡親王載垣的時候,就此遭遇到了其家族史上的最大劫難。

載垣,是第四代怡親王奕勳的次子,於道光五年(1825年)襲承怡親王的爵位。

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皇帝在彌留之際,冊封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這八人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但是在這之後,「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之間產生了極為尖銳的矛盾,隨即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密謀發動了「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

而在這場政變中,載垣被抓捕問罪,並直接賜以自盡。儘管「辛酉政變」的發生並不是載垣一個人的責任,「顧命八大臣」對於權力的過度看重,對兩宮太后與奕訢、僧格林沁等人也過分的猜忌,甚至還做出了諸多激化矛盾、甚至於讓雙方產生敵視態度的行為和舉動,最終導致了這場宮廷政變的發生。

而盛怒之下的慈安和慈禧太后也決定就此廢黜「和碩怡親王」的爵位,將其踢出了「鐵帽子王」的序列之中,並將其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這是清朝時期級別非常低的宗室爵位等級。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和碩怡親王」的爵位才得以被重新恢復。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時年兩歲的毓麒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十年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大清王朝滅亡,而他也就此成為了末代怡親王,並於1948年去世。

至此,「和碩怡親王」的傳承世系終結,自初代怡親王胤祥開始,這一爵位共傳世八代九王,雖中間因故被短暫廢黜,但仍舊得以傳承至大清王朝的滅亡。

自胤祥之子弘曉開始,「和碩怡親王」家族有已經出現了衰落,歷代禮親王的能力和品行與胤祥相比,簡直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而這也不僅僅是出現在胤祥家族,其他「鐵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中,除了代善的後代還出現了一位、實際上也只出現了這一位才幹卓越的康親王傑書外,其餘的皆是如此。

或許當這些用自己的出生入死與辛勤付出換來家族榮光的初代「鐵帽子王」們,在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竟是如此表現的時候,心中也必然是極度的憤恨與無奈吧。

相關焦點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所以說此後兩百多年裡,只誕生了4位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怡親王胤祥,就是我們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因為他幫助雍正奪嫡,幫助雍正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
  • 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清末的時候他的後代如何?
    胤祥在康熙朝是一個光頭阿哥,並沒有得到康熙的重用,也沒有得到任何爵位封號,卻在雍正奪嫡後逆襲。雍正元年(1723年)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是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清朝與明朝在皇室血親中封爵方式不一樣,清朝吸取了明朝「親王處處有、郡王滿天下」,傾舉國之力難養宗室的前車之鑑,採用了降等承襲。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雍正為何要在胤祥逝世後,追封「鐵帽子王」?
    關於「一家雙爵」之事,在執政之初,雍正便提上日程,當時是「怡親王著賞一郡王。聽王於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意思是任由胤祥在其子中指一人封為郡王。親王尚在,就封其子為郡王,是自清入關的第一例。只不過胤祥力拒,雍正才作罷。
  • 大清鐵帽子王之恩封四王的傳奇色彩
    今天我們在這談一談大清鐵帽子王中恩封四王的傳奇故事。看過清史和清朝古裝劇宮廷劇的都知道,大清有鐵帽子王共十二位,其中功封開國親王八位,中後期受朝廷恩封又有四位。那麼鐵帽子王中的恩封四王都有誰?恩封四王都做出了怎樣的傑出貢獻才能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
  • 大清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
    鐵帽子王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甚至無需降等!清朝歷史上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因開而封」即在清國開國之初立下顯著戰功。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前八位王,他們分別是:一,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作戰勇猛,為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 巔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大?「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帝皇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被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晉封為「和碩怡親王」。《清實錄·世宗實錄》記載了雍正皇帝自己的說法:朕因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今朕素服一月,諸臣常服,宴會俱不必行。
  • 十三爺胤祥的子孫,革職,賜死,發配,兩次爵位被廢,讓人嘆息
    胤禛太愛十三弟了,愛屋及烏,還將胤祥已故多年的生母封號,有原來的「敏妃」名號提高了兩級,追封「敬敏皇貴妃」,並重新賜葬。 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雍正不斷的施恩於胤祥,胤祥封為怡親王以後,雍正按照慣例,賞賜銀23萬兩。並刻意違反制度,在胤祥的親王爵位以外,為胤祥家再加封一個郡王爵。「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雍正皇帝概括的字,也確實符合胤祥的功績和品行。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常務副皇帝」胤祥,從沒被雍正猜忌過,其實雍正放心得很
    雍正八年的時候,怡親王胤祥去世,他為雍正嘔心瀝血一生,他的去世讓雍正悲痛不已,雍正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就這樣,胤祥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第一人。 由此可見,怡親王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那麼他當時到底以怎麼樣的形象輔佐王權呢?
  • 鐵帽子王,你不要囂張。雖然我不敢動你帽子,但我敢動你
    如何能成為鐵帽子王(1)功封清代鐵帽子王共有12人,但在清朝開國之初的時候,只有8人。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皇帝溥儀退位不退位,連皇帝溥儀自己說了都不算,何況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呢?12名鐵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享有當時大清朝至高無上的特權!這裡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當年的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當年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被封為親王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爵位在當時一共傳承了十世代,共計12人繼承,只不過有兩人因為種種緣故被剝奪爵位。
  • 頂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高?「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怡親王胤祥是清朝時期中的一個相當擁有作為大臣,同時他也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更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他於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還有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
  •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雍正王朝》中,在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大內侍衛張五哥向雍正皇帝遞交了辭呈,並且還請皇上讓他為怡親王守陵。看張五哥那麼忠厚,雍正忍痛答應。要知道,張五哥可是他培養了很多年的老人。對他也是忠心耿耿。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什麼待遇?
    茲以太祖孫故,加錫王爵。其班次、俸祿不得與和碩親王等」。與睿,肅,禮,鄭,豫,英,穎等當時的和碩親王在俸祿和地位上不可同語,即使後來塞碩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並世襲罔替,也不能像其他人功封鐵帽子王一樣配享太廟,入盛京賢王祠(前身就是雍正專門為胤祥修的怡親王祠)。第二類就是普通的和碩親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子長到十五歲,由宗人府具奏請恩封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