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什麼待遇?

2020-12-05 憶術文史

清朝的親王爵位可分為三大類,前期的兩字親王和之後的和碩親王,以及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具體待遇不同。如清朝剛剛入關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對西徵和南伐的立有戰功的皇族宗室的直系子弟加封親王,但這類親王絕非和碩親王。比如朝廷封碩塞的承澤親王(莊親王),封敬謹親王的尼堪,端重親王的博洛等。這種親王爵位十分尷尬,原因第一是因為清朝立國之初對爵位還沒有完全系統明確化有關,第二是和朝中的「貴寵」有所區分,個人認為,就像現在我國委員和常委的區別。雖為親王爵位但低於貴胄和碩親王,不在議政王範圍之內,但又高於郡王之列,有點類似「名譽親王」,既得親王之名,又低於和碩(一方)王權。

從多爾袞給碩塞授封的詔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諭曰:「博洛、尼堪、碩塞皆不當在貴寵之列。茲以太祖孫故,加錫王爵。其班次、俸祿不得與和碩親王等」。與睿,肅,禮,鄭,豫,英,穎等當時的和碩親王在俸祿和地位上不可同語,即使後來塞碩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並世襲罔替,也不能像其他人功封鐵帽子王一樣配享太廟,入盛京賢王祠(前身就是雍正專門為胤祥修的怡親王祠)。第二類就是普通的和碩親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子長到十五歲,由宗人府具奏請恩封爵位。如果皇子的出身高貴,比如是嫡子,或是皇貴妃及寵妃的兒子,就可能被封為親王爵位,亦或者在之後不斷累計功績,最後加封為和碩親王,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是以親王之位登基為帝。

皇子到一定年齡被封爵位後,就要離開禁城分府居住。按清朝朝廷慣例,親王爵位的皇子除了賞賜王府之外,還要由內帑支付一筆高達二十三萬兩白銀的「分家費」,並賜予大量田土莊園,佃戶奴僕。而且在分府之日的六年內由宮中給予王府的器物和用度,作為皇子獨立生活的過渡,還要在所封旗籍之內分撥十二個佐領作為旗份。另一種情況是,和碩親王為朝廷立下赫赫功績,或和當朝帝王關係親近,深受寵信,那親王之子(王世子)就可以被恩準承襲親王爵位不必遞降為郡王,比如康熙五子恆親王胤祺,雍正恩賜其子弘晊承襲親王爵位,雍正之子和親王弘晝,乾隆準其子永璧承襲親王之位而不降爵,甚至在乾隆朝一直保持愛弟子孫的王爵,等等類似這種例還不少。

最後就是鐵帽子親王爵位,除了清初因戰功功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外,還有清中晚期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其中禮,睿,肅豫,鄭,莊,怡,恭,醇,慶,這十家為和碩親王。他們各自代表八旗地位和宗室支屬,以及清初太祖太宗各派系傳承關係,由被前世帝王封為世襲網通,後世子孫不得輕易改動,比如雍正帝恩封十三弟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子弘曉為世襲罔替王的詔書上所說:「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世襲罔替)」。這種屬於「祖訓」的旨意在以孝治天下的後世帝王眼中是萬萬不可改動的,所以世襲罔替親王成為清朝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階層,只可廢殺其人,不可斷嗣王爵,在朝廷站班排位,宗室中的地位,以及田土奴僕都是不可輕易撼動的,稍微誇張的說,鐵帽子親王是與皇帝「共天下」的爵位(恩封的差點兒)。

最後就是俸祿待遇,親王的俸祿上是每年一萬兩(工資),祿米一萬斛;,但是除了純無差可當的冷門王爺外,大部分親王都不指望這個錢活著,尤其是鐵帽子王,他們每年的得到的「孝敬」和田土莊園的賦稅,以及包衣奴僕的供奉是俸祿數倍之多。官員拜見親王要行一跪三叩禮,滿稱奴漢稱臣(見太子行兩跪六叩首禮),可著五爪正龍補服。親王府門為五間,可開啟中央的三間,銀安殿面闊七間(極少,誰也不敢頂格修建),可用單簷歇山頂,簷角上的垂脊獸為七個(皇帝九個)屋頂上可覆綠色琉璃瓦,屋脊可安吻獸,正殿中設座,高八尺,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基高尺有五寸,朱裸彩繪五色雲龍,座後屏三開,上繪金雲龍,均五爪。

大門上的門釘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個,和璽彩繪可用龍草和璽,這種在吃喝用度上的等級待遇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親王出行或者在朝會大典上的滷薄(儀仗)也不像電視上演的那麼隨意。親王的儀仗及其奢華威嚴,有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骨朵四。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傘二,紅羅銷金瑞草傘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旗槍十,大纛二,條纛二。豹尾槍四,儀刀四。馬六。遇大典禮,則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常日在京,用曲柄蓋一。紅羅傘扇各二。吾仗、立瓜、臥瓜、骨朵全。馬四。前引十人,後從六人。因事入景運門,帶從官三人。

原定有紅羅繡花曲柄傘一,豹尾槍二,大刀二。茲改為五龍曲柄蓋一,豹尾槍四,儀刀四。餘同。崇德初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所以在清朝能不能被封為和碩親王,除了投胎技術之外,還有個人的努力拼搏以及政治投機。清朝功封恩封考封追封一共七十多位親王,他們的命運和待遇都不盡相同,但已經都是位極人臣的最高爵位了,另外蒙古爵位的親王低於滿洲宗室親王,就是另一種待遇了。

相關焦點

  •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毫無疑問,多爾袞比吳三桂的官職大得多!多爾袞生前是攝政王,那時吳三桂還不是親王。儘管在清初,他們做到了雄踞一方,其實吳三桂等人的藩王大抵和明朝的親王差不多或者說跟唐朝的節度使有一比。他們是駐守一方的藩鎮,並沒有領有地方的,兼管民政的權力。藩王從待遇上低於親王,高於郡王,略高於親王的嫡子——世子。清朝的親王全稱為和碩親王,年薪萬兩(俸祿銀兩一萬),世子俸銀六千兩,三藩俸銀也是六千兩,不過清朝又補助他們一千兩。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懷疑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可以說,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 清朝皇室中親王爵位是什麼級別?說出來你別不信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親王的身影,他們經常進宮和皇上下下棋,或者是遊遊園,那麼在古代到底什麼樣的人能被尊稱為親王呢,親王有什麼權利或者當一個親王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在每個朝代,親王的權力是不一樣的,他們有的掌握著實權,有的沒有實權卻擁有著巨大的財富和廣袤的土地。
  • 清朝軍隊中,什麼級別的武將才能稱為將軍?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清朝的時候,也有「將軍」這個稱呼。不過,當時的「將軍」跟現在的大家稱呼的「將軍」,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清朝的時候,有好幾類人,都能被稱為將軍。第一種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軍隊中高級將官。他們統帥兵馬,指揮戰爭。這類將軍基本都駐紮在全國各地,保衛國防安全。他們接受上級調配,參與戰爭。一般來說,都是八旗在各地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才有將軍的稱號。
  • 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
    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轉業對大多數軍官來說,離開軍營那一刻,內心是很不好受的。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軍隊是一個需要吐故納新的集體。唯有如此,軍隊才能夠時時刻刻凝聚戰鬥力。筆者就為大家說一下,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清朝的官員級別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並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而且都有特殊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職權管轄範圍大概來推測一下。清朝的核心級別,以乾隆時期為準,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即總共分為九品,每品又分為正品和從品,共十八個等級。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解讀:副師職大校,相當於什麼行政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
    解讀:副師職大校,相當於什麼行政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名軍人進入軍營那一天開始,就有退出現役離開軍營的那一天。大多數人對於轉業的概念很模糊,經常與退伍、復員區分不清楚。
  •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有工資,如何養活王府?
    清朝的王爺雖然沒有封地,但是有俸祿和祖產。清朝對於王爺的待遇極高,遠遠高於明代,其中以親王的待遇為例,清代的親王每年可以無償從朝廷領取白銀一萬兩、大米五千石。如果親王在朝廷擔任職務,還要享受植物帶來的俸祿,這份收入與爵位收入無關,是工資收入。一萬兩白銀在整個清朝時期的購買力都非常強,哪怕是到了晚清時期因為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一萬兩也是一筆巨款。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每年帳面上的收入也才9000多萬兩白銀,其中除了要用來養官,還要供養那些不勞而獲的宗室王爺,開銷很大。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但到了清朝,他們總結經驗,認為明朝對宗室太好,財政壓力過大,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 ▲清朝皇帝列表 但也不是無限度的向下降為庶人,而是降到若干級別後就不再降了
  • 在清朝,什麼級別的官員能穿「麒麟服」?總督能穿嗎?
    在歷史的朝代中,只要是當官的,或者說有這當官的潛質的,那麼他的地位一定比老百姓要高,而且可以享受很多特殊的待遇,哪怕只是一個讀書的秀才,只是參加過科舉,就會避免交稅,而在老百姓當中,只有活到70歲以上才會有這個待遇,但是在古代當中,70歲的老人少之又少。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其實,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主要就是地位和待遇上的差異,對於武將功臣而言,郡王就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拋開漢朝不談,因為兩漢時期除了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之外,也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是王爵,當然還包括了奪得益州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但是劉備屬於漢室宗親並不是異姓諸侯王,比如唐朝的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李晟是西平郡王,南宋時期韓世忠被封為鹹安郡王,明朝的徐達被追封為中山郡王
  • 清朝為何沒有發生同宗王爺叛亂
    再大概看看清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除了清初那幾位本就有異心的外姓王叛亂之外,就沒有發生過宗室王爺的叛亂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原因是因為明清兩朝的宗室爵位繼承制度不一樣。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除了上述擁有行政級別的屬官、護衛和正常軍隊編制的護軍、馬甲外,清代宗室王公府邸還配有太監。清朝前期,王公府邸的太監人數並無明確規定,直到嘉慶皇帝做出規定:親王準用七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太監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
  • 明代親王與郡王有什麼區別?都有什麼待遇?什麼人能獲得以上爵位?
    由此可知,明代,皇帝之子皆封親王,而親王之子,除嫡長子外,其餘皆封郡王。當然,在明代,親王、郡王的爵位並不僅僅只有皇族可以獲得,有時候也會被賜予臣子,如親王爵,在明初,朱元璋曾追贈六位功臣為王爵,即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沐英、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
  • 清朝皇帝的兒子都能當王爺?不!有的只能當上貝子
    清朝時期,皇帝的兒子不一定是王爺,有可能只是一個貝子。 首先,我們來看清朝宗室爵位的等級。 按照《大清會典》規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12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阿哥。阿哥是對皇帝兒子的稱呼。  親王。清朝後期漢化後,開始向漢人學習建立了等級制度,在皇室中,親王就是最高的級別。清朝的親王絕大多數都是字眼比較好聽的,比如雍親王、慶親王、恭親王等,當然也有其他的親王。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這個王也是親王。當然,親王並不都是能繼承的。有些親王的封號可以一直由後代繼承,這些被稱為鐵帽子王。絕大多數的王位都是不能繼承的。親王的兒子後來就逐漸變成郡王 ,級別不斷下降。
  • 大清朝有那麼多親王、郡王,為何沒有一人敢造反?
    但是,大清近300年江山,產生了無數的親王、郡王,但是為何沒有一人敢造反? 清朝的封王,大多數是不能世襲罔替的,只有少數功勳卓著的皇子皇孫親王被授予永遠世襲罔替的特權。這個一般嚴格限制數量。在康熙時期,有親王戰功卓著被授予世襲罔替。但是,大多數親王,郡王每傳一代,爵位降一級,一般傳上三五代,基本上就是平頭老百姓了,因此無法建立能夠對抗中央的權威。因此大多數皇子都爭相立功,要建立功勳,否則子孫就沒有的保障。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 退役轉業到北京體育局,林丹是什麼級別?工資待遇如何?
    SO,問題來了,退役轉業到北京體育局,林丹享受什麼級別?工資待遇如何?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為什麼林丹會早早轉業呢?一來,作為八一羽毛球隊的隊員,林丹的文身為他帶來不少的爭議和批評聲,解決批評聲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出。二來,林丹開始部署自己退役後的生活,還在八一羽毛球隊,無論是出行還是商業布局都很難進行,於是林丹在2015年選擇轉業,而此時誠意滿滿的北京體育局邀請林丹加入。加入北京體育局後,林丹也曾多次代表北京隊參加各種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