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親王爵位可分為三大類,前期的兩字親王和之後的和碩親王,以及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具體待遇不同。如清朝剛剛入關之後的一段時期內,對西徵和南伐的立有戰功的皇族宗室的直系子弟加封親王,但這類親王絕非和碩親王。比如朝廷封碩塞的承澤親王(莊親王),封敬謹親王的尼堪,端重親王的博洛等。這種親王爵位十分尷尬,原因第一是因為清朝立國之初對爵位還沒有完全系統明確化有關,第二是和朝中的「貴寵」有所區分,個人認為,就像現在我國委員和常委的區別。雖為親王爵位但低於貴胄和碩親王,不在議政王範圍之內,但又高於郡王之列,有點類似「名譽親王」,既得親王之名,又低於和碩(一方)王權。
從多爾袞給碩塞授封的詔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諭曰:「博洛、尼堪、碩塞皆不當在貴寵之列。茲以太祖孫故,加錫王爵。其班次、俸祿不得與和碩親王等」。與睿,肅,禮,鄭,豫,英,穎等當時的和碩親王在俸祿和地位上不可同語,即使後來塞碩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並世襲罔替,也不能像其他人功封鐵帽子王一樣配享太廟,入盛京賢王祠(前身就是雍正專門為胤祥修的怡親王祠)。第二類就是普通的和碩親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子長到十五歲,由宗人府具奏請恩封爵位。如果皇子的出身高貴,比如是嫡子,或是皇貴妃及寵妃的兒子,就可能被封為親王爵位,亦或者在之後不斷累計功績,最後加封為和碩親王,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是以親王之位登基為帝。
皇子到一定年齡被封爵位後,就要離開禁城分府居住。按清朝朝廷慣例,親王爵位的皇子除了賞賜王府之外,還要由內帑支付一筆高達二十三萬兩白銀的「分家費」,並賜予大量田土莊園,佃戶奴僕。而且在分府之日的六年內由宮中給予王府的器物和用度,作為皇子獨立生活的過渡,還要在所封旗籍之內分撥十二個佐領作為旗份。另一種情況是,和碩親王為朝廷立下赫赫功績,或和當朝帝王關係親近,深受寵信,那親王之子(王世子)就可以被恩準承襲親王爵位不必遞降為郡王,比如康熙五子恆親王胤祺,雍正恩賜其子弘晊承襲親王爵位,雍正之子和親王弘晝,乾隆準其子永璧承襲親王之位而不降爵,甚至在乾隆朝一直保持愛弟子孫的王爵,等等類似這種例還不少。
最後就是鐵帽子親王爵位,除了清初因戰功功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外,還有清中晚期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其中禮,睿,肅豫,鄭,莊,怡,恭,醇,慶,這十家為和碩親王。他們各自代表八旗地位和宗室支屬,以及清初太祖太宗各派系傳承關係,由被前世帝王封為世襲網通,後世子孫不得輕易改動,比如雍正帝恩封十三弟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子弘曉為世襲罔替王的詔書上所說:「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世襲罔替)」。這種屬於「祖訓」的旨意在以孝治天下的後世帝王眼中是萬萬不可改動的,所以世襲罔替親王成為清朝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階層,只可廢殺其人,不可斷嗣王爵,在朝廷站班排位,宗室中的地位,以及田土奴僕都是不可輕易撼動的,稍微誇張的說,鐵帽子親王是與皇帝「共天下」的爵位(恩封的差點兒)。
最後就是俸祿待遇,親王的俸祿上是每年一萬兩(工資),祿米一萬斛;,但是除了純無差可當的冷門王爺外,大部分親王都不指望這個錢活著,尤其是鐵帽子王,他們每年的得到的「孝敬」和田土莊園的賦稅,以及包衣奴僕的供奉是俸祿數倍之多。官員拜見親王要行一跪三叩禮,滿稱奴漢稱臣(見太子行兩跪六叩首禮),可著五爪正龍補服。親王府門為五間,可開啟中央的三間,銀安殿面闊七間(極少,誰也不敢頂格修建),可用單簷歇山頂,簷角上的垂脊獸為七個(皇帝九個)屋頂上可覆綠色琉璃瓦,屋脊可安吻獸,正殿中設座,高八尺,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基高尺有五寸,朱裸彩繪五色雲龍,座後屏三開,上繪金雲龍,均五爪。
大門上的門釘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個,和璽彩繪可用龍草和璽,這種在吃喝用度上的等級待遇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親王出行或者在朝會大典上的滷薄(儀仗)也不像電視上演的那麼隨意。親王的儀仗及其奢華威嚴,有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骨朵四。紅羅繡五龍曲柄蓋一。紅羅繡四季花傘二,紅羅銷金瑞草傘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旗槍十,大纛二,條纛二。豹尾槍四,儀刀四。馬六。遇大典禮,則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常日在京,用曲柄蓋一。紅羅傘扇各二。吾仗、立瓜、臥瓜、骨朵全。馬四。前引十人,後從六人。因事入景運門,帶從官三人。
原定有紅羅繡花曲柄傘一,豹尾槍二,大刀二。茲改為五龍曲柄蓋一,豹尾槍四,儀刀四。餘同。崇德初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所以在清朝能不能被封為和碩親王,除了投胎技術之外,還有個人的努力拼搏以及政治投機。清朝功封恩封考封追封一共七十多位親王,他們的命運和待遇都不盡相同,但已經都是位極人臣的最高爵位了,另外蒙古爵位的親王低於滿洲宗室親王,就是另一種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