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為什麼中國至今只有二十四史,獨缺清史?

2020-12-18 楊角風發作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為什麼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史書還沒修好?

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時間跨度從約公元前2550年寫起,一直到公元1644年結束,採用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寫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寫到崇禎十七年結束。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麼我們現在的歷史書中,關於清朝的歷史記載又是從哪來的呢?

這就比較複雜了,一方面來自於《清實錄》,也就是《大清歷朝實錄》。是由歷朝的史官,記載皇帝舉止言行、奏摺、上諭、各地經濟、軍事、政治等等內容的一系列記錄。還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級、縣級、甚至於某寺廟,比如靈隱寺志等組成。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寫的書籍了,清代文人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修《藝文志》時,光書名就列了幾十萬字。

當然還有很多國外記錄清朝的歷史,畢竟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達,尤其晚清,不管是戰爭還是貿易,都會有部分史料記錄到外國人的書籍中。

自古修史是一件大事,基本都是新朝給舊朝修,耗時良久,比如《明史》,從順治帝開始,一直修到乾隆年間才結束,足見工作量之大。

目前大家採用的清史是《清史稿》,之所以用了「稿」這個字,就證明它僅僅是一部稿子,是一部並沒有修完的史書。由於這部書大都是清朝遺民所著,所以書中有美化清朝,反對農民起義,弘揚清朝正統的思想在裡面。

且本書太過零散,編寫人員混雜,內容不統一,存在大量的錯誤,所以,《清史稿》並沒有被認定為正史,僅僅是一個稿子。

那麼,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了,為什么正史還沒有編寫完成呢?

新朝給舊朝編史,這是規矩,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第三年就大手一揮,要給清朝編史,這部書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之所以這部史書沒有納入二十四史,從而成為第二十五史,除了前面提到的內容錯誤以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之前的朝代編寫史書,大都設立國史館,設一個總管,配很多史官和記錄員。由總管統一協調指揮,這樣才能保證史書的統一性,然而民國時候編史,是各位學者在家裡編的。這樣就造成了大量重複,以及零散,不統一的狀況出現。且各位學者的學識水平又不統一,所有的稿件湊在一起,內容參差不齊,並不完整。

二是,由於清史稿並沒有完成,且存在人為的美化清朝情況,後來的蔣同志也想修書,奈何國家不穩定,戰亂不斷,最終未能實現。

就這樣,民國時候,編史的人拿著工資,卻在說著舊朝的好,這樣的史書自然無法成為正史,直到結束也沒有編出正史。

那麼民國至今也有七十多年了,為什麼清史還是沒有編寫出來呢?

實際上這項工作,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了,預計是10年時間。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快20年了,還是沒有面世,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首先,清朝的史料實在是太多了,除了國內的,還有國外的,除了漢文的,還有滿文的,除了宮廷的,還有地方的,數不勝數。一方面要全部整理出來,另一方面還得判斷真假,篩選內容,單舉一個類別,比如《清代詩文集彙編》,一間屋子不一定擺得下。

其次,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且是文言文,現在編史書再用文言文,一方面不太合適。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再找會用文言文編史書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文言文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的內容,用白話文要寫滿滿一大段,別說編清史了,就算是翻譯明史,字數也會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

這樣就導致,清史的編寫,字數太多,而且是越寫越多。導致清史編到一半後,又開始壓縮字數,弄得白話不白話,文言不文言,這整體的統一無疑增加了大量時間。

除了工作量巨大以外,客觀嚴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民國時期沒有編寫完成,跟遺老遺少還存在有關。有些事情需要蓋棺才能定論,這也是很多前朝史往往歷經百年才能編好的原因所在。

對待清史更是如此,一方面趕進度,另一方面又得保證質量,所以很多史料需要反覆論證才能寫入。畢竟史實來源太多了,篩選起來非常費時間,同時也導致編史進度一直拉長。

不管怎麼說,所謂慢工出細活,畢竟歷朝編史,都有刻意抹黑前朝的成分在裡面。朱元璋編《元史》,大都通過參考《元實錄》,不到一年就編出了這部《元史》。與其這樣不夠嚴謹且詳細的編出一部史書大綱,不如像現在一樣,認真考證,編出一部符合事實且嚴謹的清史。

據說,清史就快面世了,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中國存於世已有五千年歷史,而記錄這些歷史的史書就是二十四史。沒在二十四史內記載範圍的都算作是野史,是不被認可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這些史書幾乎是一朝一本,可到了最後,我們都發現《明史》以後沒有了屬於清朝的「清史」了。
  • 公認的二十四史沒有清史,清朝滅亡已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想要了解中國歷史,被公認的史書是二十四史,其他出處的史料記載都被稱之為野史,不被官方所認可。這二十四史中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明史》、《元史》等等,但是看到最後卻沒有發現清史,清朝滅亡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為何清史一直都沒有加入到二十四史中成為二十五史呢?
  • 二十四史為什麼沒有清史?
    我們最權威的官方正史叫做《二十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神奇吧,居然有沒有一部《清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二十四史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
  •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二十四史中,沒有清史,只是寫到了崇禎十七年結束,現如今對於清朝的歷史也都是來源於《清史稿》中記錄的一點,而《清史稿》也僅僅只是歷朝的史官對於皇帝的一些行為舉止以及措施等方面有過一些記載,裡面對於清朝的國運以及諸多事件沒有交代,所以說《清史稿》只是清朝的冰山一角,不是真正的正史,那麼真正的清史又在哪?
  • 為什麼《二十四史》沒有清朝?清朝有正史嗎?專家:編撰中
    現在比較讓人們公開認可的就是《二十四史》,從司馬遷編制的《史記》一直到《明史》,所記錄的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代的崇禎皇帝,自公元前2550年至1644年,共約有4000萬字。在建國前的歷朝歷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一個朝代,就是清朝,他也在歷史上輝煌了296年。
  • 歷代王朝都有史書,為什麼清朝的史書叫清史稿?
    前些年我讀研究生時,系裡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曾在課上說,某次他主持研究生考試的面試,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二十四史當中最後一部是哪部,有人就回答了清史稿。 但實際上,二十四史並不包括清史稿,最後一部是明史。因為《清史稿》不過是草稿而已,並沒有經過最終修訂,所以並未被列入中國古代官修史書系列之中。
  • 袁世凱稱帝就為清朝修史,百年過去了,為何《清史》杳無音訊?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文丨填鴨說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縱觀整個華夏文明歷史,最早是起源於三皇五帝的傳說,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直到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
  • 清朝已經沒了百餘年,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中間經歷了什麼?
    清朝算是正式滅亡,按照之前的歷史約定,其實任何一個朝代滅亡之後,都會有下一個朝代的接替者直接給上一個朝代編寫資料。我們稱之為對應的稿件,比如唐宋元明清,我們按照歷史的順序來看,明朝滅亡的時候,清朝就會自發的去給明朝的人編寫稿件。當然,相對而言,清朝給明朝編寫的稿件可能有更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鬥爭在其中有所拿捏。
  • 命運多舛的清史: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它的歷史怎麼還沒修完?
    按照中國古代的修史傳統,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後,後繼的朝代要立即組織人員編修前一朝代的歷史,比如元朝修了《宋史》,明朝修了《元史》,而清朝修了《明史》。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已經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卻仍然沒有一部定稿的史書,現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餘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這是個宏觀而巨大的問題。 清朝下線之後,北洋政府還是開展了相關工作,於1914年設立了「清史館」,花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於1927年未經總閱審定便匆忙推出《清史稿》。主編趙爾巽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本書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並非視為成書。 為什麼匆忙推出呢?因為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年。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都還沒有修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卻是到了現代還沒有修完自己的清史的,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 有人說大清王朝從建國到滅亡存在270多年,卻從沒有修完自己的歷史,而清史稿充其量就是一部還未修定完結的國家史稿。故此大清亡後,民國建立,民國早期政府是由北洋軍的官員說話,當時他們就特地建立了一所清史館會,派遣歷史人員負責編改整修大清的歷史。前前後後總耗費14年,才宣稱完成了初步修訂。
  • 中國古代最後一部紀傳體「正史」——《清史稿》
    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一起刊刻,定名「欽定二十四史」,更顯示出本朝的文治武功無與倫比。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結束之後,也有一部《清史稿》,為中國紀傳體正史收尾。這時,一方面北洋政府財政困難,一方面繼任的軍閥們不像袁世凱那樣熱心編修清史,於是清史館的經費不足,陷入困頓,很多編修者也辭職離館。直到1926年,清史館成立已經十餘年,《清史》書稿初具規模,但因經費枯竭,無力完成編修和審定、刊印工作。清史館的經費問題,是靠張作霖解決的。1926年,奉系軍閥、「東北王」張作霖控制了京津地區,而他是趙爾巽的老部下。
  • 三國紛爭被司馬家族統一後,為什麼只持續了一百多年就滅亡了呢?
    三國被司馬家族統一後,為什麼只持續了一百多年就滅亡了呢?三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紛爭的時代,出了很多的文臣武將,而魏國的司馬懿也是在三國中數一數二的文臣,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的經典讓人耳熟能詳,那麼他司馬懿的身世是什麼呢?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中國有56個民族,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最直觀的,看看每張人民幣背面。各個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讓我們中國文化在博大精深之外,還具備了 多樣性 。
  • 二十四史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
    中國航空報訊:首先要明確下「二十四史」與正史的關係,正史之名,最早見於南朝梁阮孝續的《正史削繁》,該書作為史部類目始於《隋書·經籍志》。《隋志》史部分為十三類,第一類著錄紀傳體史籍,用「正史」作為類目。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註定了華夏民族不可能輕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雖然中國歷經了各種坎坷,但是中華民族依舊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先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信仰。相對而言外國人對待祖先其實並沒有中國人那么正式,每當一些特定日子到來的時候中國人就祭拜自己的祖先。
  • 強大的清朝沒有一個昏君,為什麼最後還是滅亡了?3個原因
    清朝的滅亡距離我們已經一百多年了,是什麼讓清朝從一個人人口中的天朝,淪落成為一個孤兒寡母「垂淚對宮娥」的歷史悲劇?眾所周知,清朝最後選擇了一個昏庸閉塞、自私自利的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去回顧一下清朝在慈禧統治下所走的道路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清朝存在這三個重大的問題。
  • 雖然清朝滅亡是必然的,但提前滅亡卻是偶然的,竟跟一碗中藥有關
    辛亥革命爆發後,宣統帝被迫下詔退位,由此,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其實,如果孝全成皇后沒有喝下催胎藥,那麼,鹹豐帝就不會成為皇長子並掌管大清;如果大清是恭親王執政,那麼,慈禧太后就不會專權獨政危害江山社稷;如果慈禧太后沒有掌控政權,那麼,大清就不會衰敗的如此之快。
  • 揭秘清朝滅亡之謎,禍根竟是葉赫那拉的詛咒,慈禧只是媒介?
    從古至今有許多野史在流傳,許多王朝都有其滅國的謠言,有些謠言不攻自破,有些謠言卻一直流傳,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清朝的滅亡和葉赫那拉的詛咒有關,這個詛咒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一個女人說起。民間也一直流傳著愛新覺羅擔心葉赫那拉氏報復,所以清朝的後宮不選葉赫那拉氏做后妃,這個謠言不攻自破,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側妃孝慈高皇后就是葉赫那拉氏孟古。不過在東哥去世之後的219年,葉赫那拉氏又有一位女童降生,而這名女子和清朝滅亡脫不了干係,她全民葉赫那拉·杏兒,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