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經沒了百餘年,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中間經歷了什麼?

2020-12-18 趣談唐宋元明清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北洋政府曾修繕過清史稿,但是後期經費減少,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部分存疑導致清史稿一直沒有完成。

1914年清史稿開始修編

公元1636年成立,1912年隕落的清朝,是華夏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有12個皇帝,而統治者是滿洲的愛新覺羅氏。

清朝的崛起以及中間的興盛狀態自不用多說,但在滿清後期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人物當權在一定程度上給清帝國帶來了滅頂之災。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賠款割地等一系列行為,導致在清朝損失了諸多土地以及民心。

但無論如何,即便清朝做的再差或者中間階段以及最後階段做的再不好,也無法否認清朝帶來的貢獻。就如同一個硬幣一樣,既有正面也有反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朝的存在幫助專制主義推向最巔峰同時,清朝的前期商業和農業空前發達,江南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密集的商業城市,而且各種各樣的商邦也都出現,人口在原有基礎之上做進一步突破,達到了4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10億人的一半左右。

在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後期又籤訂了中俄秘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的條約,在這一系列條約的籤訂之下,清王朝的民心也就徹底散了,尤其是辛丑條約的籤訂給大清王朝帶來了致命一擊。

在1912年1月1日的時候,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布正式成立。而在2月12日,時隔一個多月,袁世凱迫使溥儀皇帝直接宣布退位詔書,將權力全權託付給袁世凱政府。清朝算是正式滅亡,按照之前的歷史約定,其實任何一個朝代滅亡之後,都會有下一個朝代的接替者直接給上一個朝代編寫資料。

我們稱之為對應的稿件,比如唐宋元明清,我們按照歷史的順序來看,明朝滅亡的時候,清朝就會自發的去給明朝的人編寫稿件。當然,相對而言,清朝給明朝編寫的稿件可能有更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鬥爭在其中有所拿捏。

縱觀整個歷史朝代,其實宋朝尤其是南宋的對應記錄更為準確一些,為什麼呢?因為元朝在編撰前朝的歷史記錄的時候,沒有動這些歪心思,往往是有什麼就記載什麼,有什麼就記錄什麼。

沒有動歪心思的背景之下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相對而言南北宋給我們傳遞出來的信息更加準確、更加明朗一些,當然這是後話。目前來看清朝已經滅亡了,那就得抓緊時間給清朝修建清史稿了。

事實上,當時的北洋政府也是這樣想的,在1914年的3月份,北洋政府直接宣布成立了清史館,也就是在時隔兩年之後便開始了對清朝歷史的一次編修工作。

趙爾巽的歷經磨難

上回咱們講到1914年3月份的時候,北洋政府成立了清史館,而真正從事清史館工作的人正是趙爾巽,趙爾巽出生於公元1844年,死亡於公元1927年,相對而言他所帶來的聲望也好還是所做出來的貢獻也好,都是無法忽視的。

在公元1874年也就是同治13年的時候,趙爾巽就已經進士及第,與此同時在翰林院當編修。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後期編寫清史稿奠定了基礎和伏筆。在不久之後,趙爾巽 步步高升,先後擔任布政使,湖南巡撫,天津將軍以及四川總督等職位,而在先公元1911年大清朝滅亡的前一年,擔任東三省的總督。

作為清朝的臣子,趙爾巽自然對清朝的歷史、對於清朝的文化,甚至一些潛規則、暗規則也算是相當了解的人了。與此同時,作為前朝遺老趙爾巽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不願意幫助北洋軍閥工作的。

畢竟趙爾巽本身就是前朝元老,讓一個前朝元老來寫前朝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些傷感。但不久之後有人勸說趙爾巽修建清史稿對你來說前途無量,功德無量,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身為旗人你應該擔當下去,在多方的勸說之下,趙爾巽終於接受了這項任命,並且積極籌備清史稿。

清史稿的巔峰時刻

清史稿在編修的過程當中,從最開始到中間時刻幾乎都處在巔峰時刻,趙爾巽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為了能夠讓清史稿顯得更加嚴謹,先後邀請了86位全國著名的專家來到了清史館工作,而且這一工作就是很多年。

請注意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這些人通通都是由一個人邀請來的。這個人就是趙爾巽,趙爾巽最開始的時候不願意為清朝修建清史稿?是因為他認為清朝對自己有恩。

換句話來說,此時的趙爾巽以及趙爾巽邀請來的那一部分人都可以稱之為對於清朝懷有感恩之心的人,仍然認為清朝撫育了他們。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會導致一個情況發生,那就是趙爾巽以及趙爾巽邀請來的這些人在編寫清史稿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不客觀或者不公正的情況,也可能會存在一部分 弊端和弊政。

但無論如何,最開始的清史稿編修是非常順利的,畢竟北洋軍閥最開始的大力支持,以及當時的經費源源不斷地運輸過來給趙爾巽很大的資助,而趙爾巽本人的積極性也比較高,這種情況之下更願意全心全意的去修建清史稿。

張勳復闢帶來的影響

出生於1854年,死亡於1923年的張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原因無他,只因為他的能量太過於龐大了。

在清朝滅亡之後,張勳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直接禁止部隊剪辮子,這件事情對於當時而言,這可謂是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不久之後甚至出兵討伐袁世凱,而出兵討伐袁世凱的時間是在1913年。

在此之前,北洋軍閥仍然掌握著主動權,對於張勳而言,所帶來的輻射和影響力遠沒有想像的那樣龐大。但是1917年發生了改變,因為此時張勳率領部隊直接進入了北京。

根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在當年的7月1日,張勳直接和康有為擁護溥儀復闢,但是好日子不長,12日的時候就直接被段祺瑞的部隊擊敗,不久之後逃到了荷蘭駐華公使館,在不久之後病死於天津。

好了,原本清史稿正在有條不紊的維修過程當中,張勳突然折騰一趟,並且還跑到了北京城,那指望著清史館能夠繼續運營就非常困難了。所以在這個情況的前提背景下, 清史稿的編修工作不得已停頓下來。

不久之後,清史館繼續開張,繼續開始編修,畢竟相對而言清朝已經沒有了逆水翻盤的機會。但是因為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就導致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發生:

那就是清史稿的編纂過程當中所需要的資金需要大打折扣,而當時部分編修工作人員所領到的工資和之前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工資不高,一部分人就已經沒有了心情,甚至還出現一部分混吃等死,天天在清史稿工作,但是根本沒有任何任務進度的人出現。

不久之後,清史館的編修工作人員數量更是大幅度減少,甚至就剩下了十幾個人。

而此時的趙爾巽迫切的希望抓緊時間把清史稿發表出去,因為只有清史稿發表出去才能夠賺取部分錢財。這一部分錢才可以補貼拖欠的薪水,但是在這之中又遭到了別人的阻攔,原因很簡單,在上文我們就已經講到了,這個趙爾巽本身就有一點問題。

再加上趙爾巽可能編寫清史稿當中存在的部分疏漏,一部分人認為如果這個清史稿發表出去的話,可能會被人笑掉大牙,更有可能會帶來某些不準確的思路或者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清史稿算是被徹底耽擱下來了。

清史稿的未來之路

而當清史稿正式完成的時候,這個時候早已經風雲突變,之前的北洋政府早已經沒了蹤影,緊隨其後的是國民政府對於清史稿的看法可能要更加微妙。一部分人甚至認為清史稿對於之前的清朝的統治太過於歌功頌德了,或者太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觀了,在此背景前提之下,清史稿只能無限度延期。

這件事情直到2001年的時候發生了轉機,當時一部分歷史學家表示希望能夠再一次編修清史,不久之後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成立。預估在不久的將來,清史將會和大家見面。

趣談唐宋元明清:歷史愛好者,優質歷史創作者,每天分享歷史趣知識。關注我,支持原創,每天分享有趣歷史知識。

相關焦點

  • 公認的二十四史沒有清史,清朝滅亡已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這二十四史中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明史》、《元史》等等,但是看到最後卻沒有發現清史,清朝滅亡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為何清史一直都沒有加入到二十四史中成為二十五史呢?自古以來修史就是一件大事,而且工程巨大,比如說《明史》從順治年間就開始執行修史,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完成。
  • 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沒在二十四史內記載範圍的都算作是野史,是不被認可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這些史書幾乎是一朝一本,可到了最後,我們都發現《明史》以後沒有了屬於清朝的「清史」了。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二十四史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
  • 命運多舛的清史: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它的歷史怎麼還沒修完?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已經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卻仍然沒有一部定稿的史書,現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餘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
  • 袁世凱稱帝就為清朝修史,百年過去了,為何《清史》杳無音訊?
    為何歷史上沒有《清史》?我們都知道,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屬於清朝。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中國並沒有一部被世人公認的具備參考價值的清史。一般我們的史書都是由新朝給舊朝撰寫的,正如明朝的《明史》,就是由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才始命官員撰寫。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都還沒有修完?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卻是到了現代還沒有修完自己的清史的,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 從稿字上理解,我們可以看出這只是一部沒有完成的歷史稿。 有人說大清王朝從建國到滅亡存在270多年,卻從沒有修完自己的歷史,而清史稿充其量就是一部還未修定完結的國家史稿。故此大清亡後,民國建立,民國早期政府是由北洋軍的官員說話,當時他們就特地建立了一所清史館會,派遣歷史人員負責編改整修大清的歷史。前前後後總耗費14年,才宣稱完成了初步修訂。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這是個宏觀而巨大的問題。 清朝下線之後,北洋政府還是開展了相關工作,於1914年設立了「清史館」,花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於1927年未經總閱審定便匆忙推出《清史稿》。主編趙爾巽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本書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並非視為成書。 為什麼匆忙推出呢?因為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年。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為什麼中國至今只有二十四史,獨缺清史?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為什麼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史書還沒修好?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二十四史中,沒有清史,只是寫到了崇禎十七年結束,現如今對於清朝的歷史也都是來源於《清史稿》中記錄的一點,而《清史稿》也僅僅只是歷朝的史官對於皇帝的一些行為舉止以及措施等方面有過一些記載,裡面對於清朝的國運以及諸多事件沒有交代,所以說《清史稿》只是清朝的冰山一角,不是真正的正史,那麼真正的清史又在哪?
  • 二十四史為什麼沒有清史?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一直到1912年,大清也是存在將近了300年的封建王朝,居然沒有一部官方正史,你說奇怪不奇怪?神奇吧,居然有沒有一部《清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編修史書都是後朝在和平時期來修前朝的史書,而清朝滅亡以後,不管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都沒有在戰爭年代完成一套史書的精力。有人說,那不對吧,不是還有《清史稿》嗎?
  • 為什麼《二十四史》沒有清朝?清朝有正史嗎?專家:編撰中
    現在比較讓人們公開認可的就是《二十四史》,從司馬遷編制的《史記》一直到《明史》,所記錄的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代的崇禎皇帝,自公元前2550年至1644年,共約有4000萬字。在建國前的歷朝歷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一個朝代,就是清朝,他也在歷史上輝煌了296年。
  • 「清史」對話「明-清史」|一字之「差」與求同存異
    去的時候就是做社會史,那個時候華南這些學者還非常年輕,剛開始有了這麼做的一個趨向和苗頭,可是還沒有成長為今天這樣葉茂根深的大樹。我們曾經開過一個會,鄭老師不知道還記得不記得?1995年在北戴河,開的海峽兩岸社會史研究會?(按:1995年海峽兩岸社會史研討會)那個會雖然很早,給我的影響非常大。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對不對?(鄭振滿:對。)劉志偉老師沒有去。(劉志偉:我當時在英國。)
  • 閻崇年:清朝歷史地位突出,網友:清朝啥也不是,為何研究滿學?
    多爾袞可能與後宮妃嬪有染,但此人未必是孝莊,而太后下嫁一事則絕無,孟森還引用了《朝鮮李朝實錄》中關於清朝的史料來研究清史,李朝第16任國王李倧曾經問清朝使者,「皇父攝政王」一語到底是何意?清朝使者回答這是「與皇帝一體」的意思、因此,當時的人就已經認為「皇父攝政王」,去「叔」字,是「太上」、「二帝」之意,表明多爾袞的地位如同皇帝,如果有太后下嫁一事,《朝鮮李朝實錄》必然會提及。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
  • 為何我國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專家:不是迷信,這是有道理的
    就拿恐怖片來說,很多人害怕一方面不敢看,但是還比較好奇到底有什麼嚇人的劇情。有的甚至都會在深夜一個人關了燈看恐怖片,結果自己被嚇個半死。但是這並不會阻擋看恐怖片的熱情。中國殭屍片也屬於恐怖片的一種,不過這裡面還摻雜著搞笑的元素在其中。中國的殭屍片起源於香港,拍了許多部成功的殭屍片,其中以林正英的系列題材最為出名。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
    導語: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袁世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領袖,在1915年時自稱為皇帝,逼宮原先的清朝統治者溥儀退位。畢竟袁世凱沒有順應民意,還因此引發出了護國運動。不過,此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竟然袁世凱已經都已經到了逼宮的份上,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首先,應該來了解一些皇家衛隊,當時的皇家衛隊已經不再是清朝的八旗軍隊了,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這個軍隊已經由新軍構成。皇家衛隊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和右軍還有中軍。
  • 太平天國為何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使得清朝出現「同治中興」?
    縱觀中國歷史,如此規模的民變即便是沒有成功,也足以導致政權的崩潰,就如同黃巢起義後的唐朝、李自成起義後的明朝一樣,然而歷史事實是:太平天國徹徹底底的失敗了,而且清王朝不僅沒有走向毀滅,反而續命60年,中間甚至還有過短暫的「同治中興」!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國連清廷都哀嘆「大局不堪設想」為何太平天國運動會失敗呢?
  • 清朝文字獄那麼嚴厲,為何「大明湖」沒有改名
    「皇上,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什麼?大明?現在是大清!難道是想反清復明啊?拉下去咔嚓咯!」清朝為何大明湖沒有改名此」大明「非彼」大明「雖然都叫「大明」,但大明湖中的「大明」二字其實並非「大明朝」之含義,坐落於濟南市歷下區舊城區北部的這片水泊,歷史上曾經有過歷水陂、蓮子湖、西湖、北湖等稱謂,直到金代(南宋)時期才開始叫大明湖並沿用至今。
  • 惠男評《最後的皇族》︱在「新清史」之內或之外
    [美]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582頁,98.00元如果梳理近四十年來美國的清史研究成就,匹茲堡大學的榮休教授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必定能佔據相當的篇幅。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說到這裡,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疑問:一些強大的王朝沒有出現昏君為何會滅亡?比如清朝。這裡必須要提一句,這裡所說的昏君指的是: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說白一點,這個朝代比較神奇,前面王朝的一些大的缺點它都給彌補了,像外戚掌權、宦官專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