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2020-12-18 翰林編修館

根據慣例,各朝要為前朝修史,由官方設立史館,撥付經費,組織學者來官修史書。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

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

▲二十四史

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

初期進展非常順利,清史館經費充足,清朝史料豐富,編纂的很多專家又是歷史的親歷者。

▲趙爾巽

但是,在1917年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清史編纂工作的命運,這件事就是張勳復闢。

因為動蕩,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了下來。

儘管後來清史館再次開張,但時局不穩,官方大幅削減經費,甚至需要館長趙爾巽利用自己的人脈,四處求取經費。

再加上原來的修編人員,也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散去大半,清史的編纂工作進展極不順利。

▲清朝到民國的軍閥

等到1927年時,清史已經編纂了14年,此時的工作人員也從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10多人。

當時工作人員希望將初稿發布,以稿費補發欠薪。但因為是初稿,裡面還有很多沒有整理升華的內容,而且部分史料有錯誤疏漏。

▲《清史稿》

最後,年老的趙爾巽,在病榻前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清史的初稿只是「作為史稿披露」,並不是真正的清史,所以將此書命名為《清史稿》。

遺憾的是,數月之後,編纂清史的靈魂人物趙爾巽病故。

▲南京總統府

再後來,北洋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國民政府接管了清史的編纂工作。但是他們不認可《清史稿》,認為其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大局觀有很大的問題,將《清史稿》永久禁止發行。

不過,國民政府開始籌備《清史長編》。但一拖再拖,最後戰爭爆發,此事又不了了之。

▲清帝退位詔書

建國後,我國也多次提出編纂清史的課題,但也因為一些原因,大部分被擱置。

直到2002年12月,我國再次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重修清史。不過,因為清朝接近現代,史料極為龐雜,工程量極大。要想修出一部流傳千古的史書,還需要時間。

以上。

相關焦點

  • 公認的二十四史沒有清史,清朝滅亡已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這二十四史中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明史》、《元史》等等,但是看到最後卻沒有發現清史,清朝滅亡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為何清史一直都沒有加入到二十四史中成為二十五史呢?自古以來修史就是一件大事,而且工程巨大,比如說《明史》從順治年間就開始執行修史,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完成。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為什麼中國至今只有二十四史,獨缺清史?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為什麼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史書還沒修好?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 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沒在二十四史內記載範圍的都算作是野史,是不被認可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這些史書幾乎是一朝一本,可到了最後,我們都發現《明史》以後沒有了屬於清朝的「清史」了。
  • 清朝已經沒了百餘年,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中間經歷了什麼?
    北洋政府曾修繕過清史稿,但是後期經費減少,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部分存疑導致清史稿一直沒有完成。1914年清史稿開始修編公元1636年成立,1912年隕落的清朝,是華夏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有12個皇帝,而統治者是滿洲的愛新覺羅氏。
  • 命運多舛的清史: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它的歷史怎麼還沒修完?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已經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卻仍然沒有一部定稿的史書,現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餘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
  • 袁世凱稱帝就為清朝修史,百年過去了,為何《清史》杳無音訊?
    為何歷史上沒有《清史》?我們都知道,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屬於清朝。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中國並沒有一部被世人公認的具備參考價值的清史。一般我們的史書都是由新朝給舊朝撰寫的,正如明朝的《明史》,就是由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才始命官員撰寫。
  •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二十四史中,沒有清史,只是寫到了崇禎十七年結束,現如今對於清朝的歷史也都是來源於《清史稿》中記錄的一點,而《清史稿》也僅僅只是歷朝的史官對於皇帝的一些行為舉止以及措施等方面有過一些記載,裡面對於清朝的國運以及諸多事件沒有交代,所以說《清史稿》只是清朝的冰山一角,不是真正的正史,那麼真正的清史又在哪?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如今大清已經滅亡100多年了,為何清皇陵仍有人守墓,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 二十四史為什麼沒有清史?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一直到1912年,大清也是存在將近了300年的封建王朝,居然沒有一部官方正史,你說奇怪不奇怪?神奇吧,居然有沒有一部《清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編修史書都是後朝在和平時期來修前朝的史書,而清朝滅亡以後,不管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都沒有在戰爭年代完成一套史書的精力。有人說,那不對吧,不是還有《清史稿》嗎?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都還沒有修完?究竟是什麼原因?
    諸朝史記文獻,在名字上大體是取朝代的一個字後面加入一個史字,形成唐史、宋史、明史,可到了清朝的史書偏偏不這樣叫,改稱為清史稿。 有人說大清王朝從建國到滅亡存在270多年,卻從沒有修完自己的歷史,而清史稿充其量就是一部還未修定完結的國家史稿。故此大清亡後,民國建立,民國早期政府是由北洋軍的官員說話,當時他們就特地建立了一所清史館會,派遣歷史人員負責編改整修大清的歷史。前前後後總耗費14年,才宣稱完成了初步修訂。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還沒修完? 這是個宏觀而巨大的問題。經歷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各地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 但是,《清史稿》依舊是目前最有價值的清朝歷史文獻。 蔣公當政時期,好像也曾試圖修清史。不過以當時的國家狀況,未能實施。 建國之後,我朝也曾經在這個問題上多次反覆,國內外形勢與新時代思潮亂鬥,讓此事直到二十一世紀才真正開始。
  • 雖然清朝滅亡是必然的,但提前滅亡卻是偶然的,竟跟一碗中藥有關
    眼看著大清即將滅亡,太平天國卻在這時發生了內訌。 不久之後,太平天國分裂,清軍奪回失地,洪秀全的屍體被一炮轟上了天。對此,鹹豐帝心想:太平天國結束了,我總該安坐皇位了吧。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英國竟然聯合法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當英法聯軍越來越逼近北京城時,鹹豐帝的身體更是越來越虛弱。最後,聯軍進入北京,他們不僅搶光了北京城裡的金銀財寶,還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 虛構的中國人,西方人在恐懼中已經有100多年了
    然而西方對中國的偏見一直存在。這些偏見有時是由根深蒂固的歧視造成的,因為西方的白人往往有種族優越感。這顯然是錯誤的,更不用說他們自己創造了假想的敵人。虛構的中國人,西方人已經恐懼了100多年,他們仍然存在爭議。這個典型的字符是傅滿洲。
  • 「清史」對話「明-清史」|一字之「差」與求同存異
    我作為一個北京出生長大的一個滿人,即使不是漢人,也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北方民族)不僅是從元代,從金代就已經開始進入北京了,怎麼就不可以成為中心呢?有個著名的滿族學者,是清朝一個皇族的後裔,他就說過:他們(指其他人)整天說咱們是沒文化的蠻子,其實還沒有咱們(滿人)的漢化深呢!所以,革命黨人憑什麼提「驅除韃虜」這麼個口號?這個問題在不同角度、不同想像,會存在很多的誤解。
  • 揭秘清朝滅亡之謎,禍根竟是葉赫那拉的詛咒,慈禧只是媒介?
    從古至今有許多野史在流傳,許多王朝都有其滅國的謠言,有些謠言不攻自破,有些謠言卻一直流傳,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清朝的滅亡和葉赫那拉的詛咒有關,這個詛咒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一個女人說起。民間也一直流傳著愛新覺羅擔心葉赫那拉氏報復,所以清朝的後宮不選葉赫那拉氏做后妃,這個謠言不攻自破,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側妃孝慈高皇后就是葉赫那拉氏孟古。不過在東哥去世之後的219年,葉赫那拉氏又有一位女童降生,而這名女子和清朝滅亡脫不了干係,她全民葉赫那拉·杏兒,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 太平天國為何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使得清朝出現「同治中興」?
    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國連清廷都哀嘆「大局不堪設想」為何太平天國運動會失敗呢?這個問題有初中歷史水平的人都能背出來: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略短視,領導人後期腐敗,內訌等),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英法軍隊出手)。這個分析當然沒有問題,但這只是宏觀上的泛泛而談,農民階級?中國歷史上歷次王朝末年的動蕩哪次不是農民階級掀起來的?
  • 閻崇年:清朝歷史地位突出,網友:清朝啥也不是,為何研究滿學?
    多爾袞可能與後宮妃嬪有染,但此人未必是孝莊,而太后下嫁一事則絕無,孟森還引用了《朝鮮李朝實錄》中關於清朝的史料來研究清史,李朝第16任國王李倧曾經問清朝使者,「皇父攝政王」一語到底是何意?清朝使者回答這是「與皇帝一體」的意思、因此,當時的人就已經認為「皇父攝政王」,去「叔」字,是「太上」、「二帝」之意,表明多爾袞的地位如同皇帝,如果有太后下嫁一事,《朝鮮李朝實錄》必然會提及。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其中很多王朝都是因為國家君主昏庸而走向滅亡,像秦二世胡亥、北齊高湛、北宋宋徽宗等等。說到這裡,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疑問:一些強大的王朝沒有出現昏君為何會滅亡?比如清朝。這裡必須要提一句,這裡所說的昏君指的是: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首先遼東禍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並非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雖然難逃王朝三百年的定律,但明朝能苦苦支撐二百七十六年實屬不易,因為王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土地兼併,而明朝的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中可謂是佼佼者。
  • 清朝滅亡才3年,袁世凱就敢稱帝,到底擁有了多少兵力?
    1915年,已經擔任了大總統的袁世凱,並不滿足目前的狀態,他決定稱帝。並且便國號、年號、龍袍等一系列與皇帝相關的內容。準備非常充分。計劃1916年元旦稱帝,自己成為了開國之君。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截止這個時候,清朝才滅亡3年時間。袁世凱為何敢直接稱帝,身後到底有多少軍隊做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