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
《隋志》以後的史志目錄和官私書目,都沿用了《隋志》的著錄方式方法。宋代開「欽定」各朝代史的先例,從此,只有那些最能代表封建正統觀點而又經過「欽定」的紀傳體史書,才能入正史類。沒有被「欽定」的紀傳體史書,被歸入別史類。「正史」共有二十四部,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記》,寫成於漢武帝時期。最後一部是《明史》,成書於清朝乾隆初年。它的整個編撰過程,長達一千八百多年。
-
二十四史裡面為什麼有的史書稱史,有的史書稱書呢?
首先得知道什麼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二十四本中國歷代編修的史書的總稱,是閱讀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最基本的文字資料。總計有三千多卷,四千多萬字。傳統的二十四史並沒有包含最後一個朝代清代,清代的史書稱《清史稿》,那是民國開始以後的事情。 細心的人會發現二十四史的名稱並不統一,十五本稱書,九本稱史。前四史就有三個稱呼,稱史,稱記,稱志,不一而足。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史學傳統的源頭開始講起。
-
為什麼《二十四史》沒有清朝?清朝有正史嗎?專家:編撰中
但二十四史中卻沒有清朝,那麼沒有正統的史書,我們現在對清朝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從哪裡得到呢?清朝的史書又為什麼一直沒有編制呢?首先是第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對清朝歷史的認識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個就是《清實錄》,這個也是主要來源,其次還會參照一些地方志,再有就是由文人筆下保留下來的一些文章可以探尋。
-
正史為何沒有清史稿?史學之基在於正,罔顧史實,如何成為正史?
此後的「正史」都是以司馬遷的《史記》為藍本的紀傳體史書,而且除了《史記》之外,「正史」全部都說延續《漢書》的做法,均為一個王朝興衰的斷代史,並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官方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所編纂的史書。由於北洋政府是清王朝培養而成,而南方的革命黨實力比較微薄,所以當清王朝滅亡的時候,北洋政府決定優待清朝皇室,所以清王朝檔案和文化典籍都保存得相當完整,這給《清史稿》的編纂提供了最為珍貴的第一手原始資料,比如《清實錄》、《清國史》、《清詔書》、《清典志》、《東華錄》等等。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中國存於世已有五千年歷史,而記錄這些歷史的史書就是二十四史。沒在二十四史內記載範圍的都算作是野史,是不被認可的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等,這些史書幾乎是一朝一本,可到了最後,我們都發現《明史》以後沒有了屬於清朝的「清史」了。
-
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為什麼中國至今只有二十四史,獨缺清史?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為什麼清朝已滅亡一百多年,史書還沒修好?眾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國歷史,公認的參考書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這些史書屬於正史,其餘出處的歷史記載,往往會被認定為野史,不被主流學者採納。
-
泰國王室認這位中國人為祖先,列五大帝之首,歷代國王都有中文名
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的是,這位泰國王朝的第九位國王(即拉瑪九世)有一個中文名字——鄭固。一位純正的泰國國王怎麼會有中文名字?在絕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裡,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區別於別國別族的姓氏與文化。其實這樣的認知確實適用於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然而這在泰國卻並不成立。
-
史書看不下去怎麼辦,先試試這部書!
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讀史書,但是我國歷史文化太悠久,各種史書、古籍、種類數量繁多,對於初讀史書的普通讀者來說,選擇恐懼症又要發作了,選擇哪一部史書作為入門學習成為了一大困擾,那麼我們就來先來看看我們究竟有多少選擇。
-
中國古代最後一部紀傳體「正史」——《清史稿》
唐代以來,官方設置專門機構以紀傳體裁編修前朝正史,成為每個王朝昭告本朝正統的慣例。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一起刊刻,定名「欽定二十四史」,更顯示出本朝的文治武功無與倫比。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結束之後,也有一部《清史稿》,為中國紀傳體正史收尾。
-
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本影響深遠,卻有一決策史書都不願寫
他主導的虎門銷煙更是影響深遠,但若是全面地看待這位民族英雄,發現他也難免會有一些瑕疵,這是後世的史學家都不願提及,而史書也不願記載的。虎門銷煙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因為這件事標誌著中國人開始對洋人的宣戰,也引發了後果嚴重的鴉片戰爭。不管結果如何,主張此事的林則徐無疑是正確,所以林則徐硝煙的做法在當時也得到了清朝統治者道光皇帝的支持。
-
清朝「選秀」幾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照片中那麼醜?
但是我們在看清朝時期一些皇后乃至皇妃的老照片時,卻讓人大失所望,照片中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其貌不揚,有的甚至可以用醜這個字來形容,讓人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感。這時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清朝時期的選秀女幾乎能囊括八旗中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選出來不是美若天仙,反而相貌普通呢?
-
中國的「二十四史」具體指哪些史書?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由不同的歷史學家和學者撰寫的,又被各朝代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第一部《史記》記述的黃帝起,至最後一部《明史》的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後歷時四千多年,總計四千多萬字。
-
清朝已經覆滅一百多年,現如今正史還沒有編寫完,不承認清朝嗎?
二十四史中,沒有清史,只是寫到了崇禎十七年結束,現如今對於清朝的歷史也都是來源於《清史稿》中記錄的一點,而《清史稿》也僅僅只是歷朝的史官對於皇帝的一些行為舉止以及措施等方面有過一些記載,裡面對於清朝的國運以及諸多事件沒有交代,所以說《清史稿》只是清朝的冰山一角,不是真正的正史,那麼真正的清史又在哪?
-
夏朝存在的兩條鐵證,史書記載的明明白白,可惜西方學者視而不見
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傳說由大禹或大禹之子啟建立,距今約有4000餘年,後為商湯所滅。然而,由於夏朝史料十分匱乏,考古未能一錘定音,至今沒能確認夏朝文字,二里頭遺址只是疑似夏墟,於是西方學者數百年來一直否定夏朝,根本不承認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夏朝,認為這是中國人虛構的王朝。
-
袁世凱稱帝就為清朝修史,百年過去了,為何《清史》杳無音訊?
而研究中國的歷史,被世人所公認的參考書莫過於二十四史了,其中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在整個歷史上皆是赫赫有名的史書。我們以之為正統,至於其餘則往往被列入野史不納入參考範圍。為何歷史上沒有《清史》?我們都知道,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屬於清朝。
-
為什麼「清史」到現在都還沒有修完?究竟是什麼原因?
我國每個朝代都有修史官,負責修整歷史,當然主流大局觀方面是偏向當朝皇帝的,有些歷史官會聽皇帝的意思,抹黑或讚揚前朝。故此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多少都有些矛盾。當修完後,流入後世也是爭議頗多。但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卻是到了現代還沒有修完自己的清史的,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
-
中國歷史上有段空白期,史書上語焉不詳,後世提到也是一頭霧水
對於這1300年的歷史,雖然也有一部分史書有過記錄,但遺憾的是,這種記錄,多是後世的杜撰,甚至不乏虛構成分,這導致這1300年的神秘感更為嚴重了。這1300年歷史,是從軒轅黃帝時代開始計算的。按照《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是五帝時代最早的君主。同時《史記》還提到,軒轅黃帝年輕的時候,天下共主是神農氏,只是神農氏衰落無法讓天下服從,於是軒轅氏得以上位。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根據慣例,各朝要為前朝修史,由官方設立史館,撥付經費,組織學者來官修史書。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但因為是初稿,裡面還有很多沒有整理升華的內容,而且部分史料有錯誤疏漏。
-
二十四史為什麼沒有清史?
神奇吧,居然有沒有一部《清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編修史書都是後朝在和平時期來修前朝的史書,而清朝滅亡以後,不管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都沒有在戰爭年代完成一套史書的精力。有人說,那不對吧,不是還有《清史稿》嗎?
-
公認的二十四史沒有清史,清朝滅亡已百多年,史書為何還沒修好?
想要了解中國歷史,被公認的史書是二十四史,其他出處的史料記載都被稱之為野史,不被官方所認可。這二十四史中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明史》、《元史》等等,但是看到最後卻沒有發現清史,清朝滅亡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了,為何清史一直都沒有加入到二十四史中成為二十五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