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滅亡距離我們已經一百多年了,是什麼讓清朝從一個人人口中的天朝,淪落成為一個孤兒寡母「垂淚對宮娥」的歷史悲劇?
眾所周知,清朝最後選擇了一個昏庸閉塞、自私自利的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去回顧一下清朝在慈禧統治下所走的道路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清朝存在這三個重大的問題。使我們落後於歐美資本主義列強們。
第一,錯失了改革的機會
清朝一個被歐美列強欺凌的國家,想要擺脫自己的困境,就只有啟動改革,迎頭趕上。
但是,在清朝晚期,哪怕是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這幾次嚴重的失敗後,卻還是沒有表現出對改革的誠意和緊迫感。一直等到了甲午戰爭失敗之後,終於在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下,光緒皇帝才在維新派等人的影響下,開始了推廣西學、救亡圖存為主要內容的維新運動。
可是,這樣的維新卻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們的利益,為此守舊派們把改革派送上了斷頭臺,就這樣,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們為了自己的私利,讓清朝政府錯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改革機會。而慈禧也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與列強宣戰,一方面又火燒教堂,最終把清朝帶上了不歸路。
第二,在民主議政問題上,自誤前程
翰林院編修崔國在光緒十年提交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設立議院。
在經歷過五天討論後,這個建議被慈禧和醇親王否定了。可是實際上,清廷所否決的不僅僅只是這個建議,而是葬送了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大好良機。
當然,這裡要說的是,不只是滿族的高官沒有立憲的願望,就連當時漢族的高官對於頒布憲法、實行憲政,也是持有反對態度的。他們早就習慣了對別人發號施令,頤指氣使,實在是受不了「萬機決於公論」的約束。所以,可以看出清王朝的崩潰實在是咎由自取。
第三,拒絕吸納新的知識
在近代歷史中都表明,一個落後愚昧的國家,如果去不接納新的知識,是一定會遭受到侵犯,甚至是滅國的。
而以慈禧為首守舊派卻把西方學識視為歪門邪道,其思想上的落後,也就代表著科技和軍事上的落後,雖然清朝的洋務運動也搞了很多年,可是真正到了戰場上的時候,卻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堪一擊的。
而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在日軍繳獲的戰利品的清單中,刀、劍都在其中,弓箭是最多的,由此可見,清朝晚期的軍事和知識水平是有多麼的落後。
清朝的滅亡是他們自己的咎由自取,也是歷史的必然性。當一個皇朝選擇了故步自封,那麼它離自我毀滅也就不遠了。而清朝的這段歷史也告訴我們,落後是必然會受到別人的侵害了,只有自己不斷的努力、不停地去吸取知識,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才不會受到別人的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