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按道理說沒有昏君的王朝應該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才對,可怎奈事與願違,到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並且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這個王朝就是清王朝。
為何清王朝未曾出現昏君?
新王朝的誕生就意味著舊王朝的滅亡,也就意味著要把舊主替換掉。然而有很多的王朝在最後走向滅亡,是因為統治者的荒淫,只顧個人的貪圖享樂,完全沒有顧黎明百姓的安危,就比如說隋煬帝。也有那些君王確實是勵精圖治,可最後還是眼看著泱泱大國,走向落寞,哪怕拼盡全力的去矯正,到最後還是越矯正越偏頗,就比如說王莽。
然而回顧清朝這些帝王,從努爾哈赤率領著大批人馬入關之後,一直到光緒皇帝,也就是溥儀這一代,確實沒有特別昏庸的帝王和統治者。並且在清朝雄及一時的時候,還出現了康乾盛世。因為清代的皇帝對待自己子孫後代的時候,是特別嚴格和苛刻的注重對他們的培養。這些皇室子弟不僅要熟讀五經,並且要能夠寫出滿文和漢文。騎射一類的技能也是必備,所以從小就牢牢地抓住了教育。
更何況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完全沒有採取嫡長子繼承者,而是採取了有利於各位皇子之間競爭的方案,在最後能夠成為一國之主的人勢必是極其優秀的人。可縱然如此,清朝到最後延續的時間,也只不過是短短的300年罷了。在這時代的變化之下,清朝最後還是走向了落寞。
清朝逐步走向落寞
就在乾隆執政末期,在清朝和緬甸的戰爭之中,已經獲得了全勝。可當時的清朝在軍事以及科技等各個方面,確實已經落後於西方國家。等到晚清時期,特別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王朝就開始一味的妥協。和很多的西方列強籤訂了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比如說各地賠款,這在無形之中就加重了清王朝向前發展的負擔。
在外患嚴重的情況下,內憂也在不斷的爆發,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軍就如雨後春筍一般。很多的官僚在當時對於朝廷而言也完全沒有信任。儘管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些地方官僚在當時都是拼盡全力,但也不能夠力挽狂瀾。
結語
雖然晚清時期最後還開展過自救的運動,但是那些貴族們對於權力的渴望一直都沒有停歇過。這就導致在最後推行改革和變法的道路上困難重重,失去民心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天下,封建集權的統治在最後也就落下了帷幕。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由走走到輝煌已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