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活動&直播預告-
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嘉賓: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開放式活動,無需預約。
本活動可現場參加,也可在線收看。
時間:12月12日 (周六) 14:00-16:00
地點: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二層活動區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直播地址:Blibl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直播間(UID:22439280)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
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常」不僅包括延續,還有反覆、循環等等,需要從「變」關注「常」,同時在「常」中觀察「變」。比如大家工作中要反覆處理的事務,可能具體內容不同,但處理過程相同,大多並不具有獨特性;但像今年的新冠病毒,就是一個不常見的大事件。各種各樣的小事務和大事件交叉在一起,慢慢大事件也會成為「常態化運行」,由此說來,「統治」,其實是關注秩序的形成與維繫。
歷史學是人類和過去的對話,是一個不斷的展開過程,也會不斷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侯旭東教授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是為了重新界定我們的觀察對象,不僅僅是孤立地研究人,或者研究事,而是考慮人怎麼做事,怎麼想事,想事和做事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就有可能把突破既往的知識分類和學科劃分,補充一個新的觀察角度,對我們認識過去和思考將來,增添新的可能。
12月12日本周六14點,歡迎您來到活動現場,與侯旭東教授一起從新的思路和視角研究歷史。
【嘉賓簡介】
侯旭東,1968年生,祖籍山西汾陽,生長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十年,畢業後,前十二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十二年執教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上,早先致力魏晉南北朝史,目前側重秦漢史與出土文書簡牘,偶及中國近現代史。努力吸收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的思考,拓寬史學研究範圍。最近十多年關注秦漢以降王朝的運行機制與形態,探討歷史上的日常統治。出版論著數部、論文七十餘篇。
*文章選自《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侯旭東 著)。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引言(節選)
文 | 侯旭東
……
2017年3月底,接到羅志田先生的郵件,說在王汎森先生的倡議下,擬出版一套「什麼是」叢書(後來確定了一個更為雅致的名稱「樂道文庫」),邀請兩岸學者,為年輕人寫一套真正有幫助的叢書。指定的題目是「什麼是社會史」,我早就自嘲為這個領域的「逃兵」,勉強為之,恐怕只會誤人子弟。本想因此謝絕邀請,但羅教授回信寬厚地要我再選一個題目,不好推辭,「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便是最終考慮的結果。
2003年底大致完成了北朝鄉村社會研究之後,我決定轉向考察秦漢六朝的國家。一方面梳理了近代以來影響至深的「中國專制說」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側重從統治的日常運作展開著手具體研究,摸索中逐漸明確了幾個方向:文書行政、官場運作、郡縣統治與君臣關係。「日常統治」本是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標題,十年後則將其擴充為看似帶有「領域」色彩的「專史」。史學的萬神殿早已神仙林立,各有疆域。另塑新神,是要爭奪他人的領地嗎?重演創立「××學」故技?還是另有考慮?
收到羅教授來信後兩天,便動身到了日本,在東京都西部的多摩市安頓下來,開始在中央大學五個月的研究工作。構思「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成為東瀛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思考、收集資料、與友人討論,反反覆覆,提綱不斷修改。8月中,在長野縣戶隱參加東京大學東洋史專攻的「合宿」,佐川英治兄安排我住的房間,頗有紀念意義,是西嶋定生先生半個多世紀前寫作《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研究—》,以及後來組織「合宿」時下榻的房間。據說這裡的風景接近西嶋先生岡山縣的老家,我坐在榻榻米上首次報告了本書的提綱。8月底回國後,旋即去南京大學參加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歷史學?——《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的還是本書的提綱。9月底,清華大學歷史系第45次史學沙龍上,又對提綱進行了相當充分的交流,從下午4點一直討論到晚上8點,在沙龍的歷史上,還是頭一次,針對的不過是二十幾張投影片。此後,忙於上課與他務,提綱還是提綱,沒有實質性的進展。2018年1月,學期結束,終於有了靜心思考的時間。重讀相關的研究,思考自己十多年來的研究軌跡,如何撰寫本書終於有了些眉目。不過也只是完成了引言。開學後又是幾個月忙忙碌碌的日子,到了6月底,學期末尾,才又得空閒,從容構思。從初稿完成到最終定稿,又花費了一年多。
必須坦言,本書是個早產兒。按照自己的設想,它應該降生在日常統治研究基本結束之後,而不是現在。發出邀請的羅教授無疑成了助產士,儘管有此良機,籌劃中倍感艱難,幾度猶豫,終於咬牙堅持了下來。
名為「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是遵循叢書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更妥帖的書名應是「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或「關係思維下的統治/被統治與抵抗研究」,準確卻累贅。實際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切割下來,像秦漢史或隋唐史一樣的「日常統治史」。它不過是若干觀察過去的視角與方式的集合,可以用來觀察不同地域、不同時期與不同領域的問題。正因如此,書中主要篇幅放在從不同角度回顧史學的認識史,只是在第六、七兩部分才正面討論了歷史上日常統治研究的基本視角與初步探索。認識史既包括對史學基本研究對象與思路的梳理,也融入以案例方式呈現的對事件如何形成的延伸思考,目的是對熟視無睹的事件史處理方式「化熟為生」,探索再出發的新可能。
敦煌懸泉漢簡傳車亶轝簿
「日常」是值得拓展的可能空間,其含義卻並非一望可知。追蹤「日常」一詞的來歷與近代以來的新變化,可知它是中古佛教譯經的饋贈,非指普普通通地過日子,而是帶有確切目標的重複性活動,是意識到其目的與追求的例行化活動。明清儒學出現的「日用常行化」的新動向,尚停留在抽象肯定「百姓日用即道」,未能拓展為對過去的認識與研究。「日常」實際可以成為一個映襯「事件」與「事件史」,重新進入歷史世界的途徑。圍繞1832年、1838—1842年道光帝日常活動的描述,與通常所謂的「鴉片戰爭」敘述之間的張力,或許能帶給讀者些新的刺激和啟發。跨界利用鴉片戰爭為例,緣於現存資料層次豐富,可以相互比對。從日常的來歷到書寫與遺忘日常,圍繞鴉片戰爭的敘述,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分。
「日常」遭到摒除並非20世紀才出現的現象,可以上溯到《春秋公羊傳》中的「常事不書」,可以追到秦以來王朝統治中的官吏選拔機制,以及這種機制帶給人們的記憶與遺忘。中國史學傳統自然也難以擺脫其影響,即便是思想上特立獨行的章學誠,雖一再強調「人倫日用」,強調「經綸政教」,強調自下而上構建天下之史,依然無法真正將「事」「人倫日用」與「經綸政教」發展成有突破性的史學實踐。我們需要繼承他的思考再出發。第三部分既包含對遺忘日常根源的分析,也是基於傳統對未來的期許。第二、三部分原為一體,篇幅過長,分作上下。
日常統治離不開國家與政治。環顧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政治史與帝王將相被西方史學推下了神壇,直到最近,方有復興的苗頭。中國自20世紀初新史學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這一變化,今天仍未走出這一境地。關注國家與政治,源於人群體性的存在方式,源於「政治的根比人類更古老」的現實,源於人類生存國家化的持續進程。就東亞地區而言,二里頭文化、商周以來數千年幾乎未斷的大型王朝國家,不僅是人類史上的奇蹟,也構成這一地區歷史演進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研究這一區域的歷史,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政治秩序與權威的作用。這是第四部分的主題。
今山東省郯城縣縣城內的戰國郯國故城西牆遺址,漢代繼續使用此城作為縣城
《春秋》以降,中國史學中久已形成圍繞王朝國家記述歷史的傳統。豐厚的傳統中,既有「常事不書」,又因勝利者把持歷史書寫,瀰漫著「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與對正統地位的執迷,各種模式化的書寫所在多有,官方史學淪為當下王朝合法性的註腳,無法在王朝之外安頓新的立足點,從多元的視角展開觀察。20世紀產生的新史學,無疑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可能,時局艱難多變,傳統慣性強大,學術從容生長不易,實踐並不理想。那時奠定的國史架構與通史、專史、斷代史的格局,至今潛移默化,規範著史學的走向。關注王朝國家的主要是事件史與制度史,還有新近出現的政治文化史。
從甲骨文開始追蹤「事」字含義分化、添益、轉化的軌跡,剖析「事件」一詞的來歷,以及「事件史」的出身,不難感受到「事」字含義的豐富與「事件史」的單薄。從古人的表達以及杜佑《通典》中的敘述去探尋「制度」的意涵,對照20世紀勃興的制度理解與制度史,讓我們對如何研究制度,有了新的想法。第五部分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上述探源與反思有益於我們重新規劃前進的方向。日常之外,為何是「統治」?亦要到詞語的使用歷史中去分辨。較之「行政」「治理」與「支配」,「統治」或許更有涵蓋性,更切合古往今來的實踐。如何研究「日常統治」?列舉了四個視角:主位觀察為先,繼之以客位觀察;順時而觀優先,輔之以後見之明;日常視角(這三點都和如何處理時間分不開);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關係思維。關係思維不只是中國傳統,亦是從20世紀物理學中發展起來的思維方式,也受到不少哲學家的青睞。史學不應自外於人類學術發展的新思考。日常統治放在關係思維下去研究,便突破了傳統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可以並觀統治/被統治/抵抗。這些構成了第六部分。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航拍照片
如何開展關係視角下的日常統治研究,需要研究者針對問題與對象「辨證施治」與「對症下藥」,沒有包治百病的妙方。雖說如此,能為讀者提供些參考與啟發,也不無裨益。第七部分將過去十多年中完成的與「日常統治」相關的成果,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論文摘要的彙編,更多的是對設想、方法與角度的闡釋和補充說明。對照原文,也許才能了解得更透徹些。
結語部分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讀者或會感到困惑,似乎和日常統治沒有干係。看完全書,自不難理解。這裡的人與事,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人與事,而是經過知識考古,恢復了歷史中豐滿含義的人與事,關注的不僅是孤立的兩者,而且是兩者之間複雜多向的關係,連同其他三種視角,並置合觀。國家出現後的「日常統治研究」與此只是表達角度上有所不同,內涵是一致的。看似平淡無奇,實是返本開新。近代以來,引進或自產的新名詞帶給我們太多的刺激與欣喜,很多是漂泊的浮萍,能紮下根且產生實質作用的卻有限。追逐與闡釋,耗費了太多的心力。否定之否定,回到貌似平常的提法,指引我們去重拾歷史語境中被遺忘的內涵,從根基處激活想像,擴張思考空間。
漢代傳舍畫像磚
個人理解,史學,乃至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並非空中樓閣,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今天乃至未來,即所謂「鑑往事,思來者」,並不是純粹作為「知識論」或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立於世。梁啓超曾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1922年初刊,再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頁。儘管史學不只是了解成績,解釋亦不限於因果聯繫,其存在乃為現代人活動提供借鑑,不容否定。如何借鑑,體現在知與行的聯結上。對業已消逝的「過去」,我們只是個有立場的觀察者/轉述者,對生活其中的當下現實世界,我們又都是生活/歷史的直接創造者。三位一體的身份,賦予我們更多的「權力」與「責任」,但常不自知,我們往往會沉溺於前者而忘卻後者,甘當搖手椅上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學究;還有更多的人,只能算是盲目的創造者。將三者統一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才有可能在知行合一中讓「讀史使人明智」的古老格言落到實處,讓人類的慘痛教訓、寶貴經驗不再流於紙面空談。這恐怕也是在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後,又能將自己從中加以解放的途徑之一。
(注釋從略)
樂道書庫
01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
侯旭東 著
ISBN: 9787108068385 定價:56.00元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本書再思歷史、史學、日常、事、事件、制度與人,復建其歷史內涵。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係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治,激發史學想像力。
02 什麼是概念史
方維規 著
ISBN: 9787108068392 定價:54.00元
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並憑藉概念成為歷史。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中心概念,便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觀。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發展變化,亦即概念的延續、變化和新意,發現並闡明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及其起源和成因。歷史基本概念不僅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表徵」,也是能夠直接影響歷史變化的「因素」。
談論概念史,向來首推德國。作為歷史語義研究的一個範式,概念史率先在德國登上學術寶座並獲得國際聲譽。它在德國的確立、成就和深入研究,領先於其他國家,對當今世界的相關研究具有借鑑意義。本書介紹和探討的概念史理論設想、具體實踐和發展變化,主要依託於德國經驗。概念史在史學研究中的目的是,藉助概念理解歷史。
03 什麼是科學史
吳以義 著
ISBN: 9787108067203 定價:48.00元
作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不僅為我們帶來物質利益,還發展出一整套研究方法,確立了理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科學史的任務,不是炫耀科學成果的神奇莫測,也不在歌頌個別科學家的神勇睿智——那只不過是把對鬼神的崇拜改換成對科學的崇拜,其本質的愚昧和非理性則一。科學史最有意義的任務,是把科學精神,即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介紹給最廣大的受眾,把科學概念社會化。
----
原標題:《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 活動&直播預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