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2020-12-14 澎湃新聞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活動&直播預告-

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嘉賓: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開放式活動,無需預約。

本活動可現場參加,也可在線收看。

時間:12月12日 (周六) 14:00-16:00

地點: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二層活動區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直播地址:Blibl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直播間(UID:22439280)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

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常」不僅包括延續,還有反覆、循環等等,需要從「變」關注「常」,同時在「常」中觀察「變」。比如大家工作中要反覆處理的事務,可能具體內容不同,但處理過程相同,大多並不具有獨特性;但像今年的新冠病毒,就是一個不常見的大事件。各種各樣的小事務和大事件交叉在一起,慢慢大事件也會成為「常態化運行」,由此說來,「統治」,其實是關注秩序的形成與維繫。

歷史學是人類和過去的對話,是一個不斷的展開過程,也會不斷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侯旭東教授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是為了重新界定我們的觀察對象,不僅僅是孤立地研究人,或者研究事,而是考慮人怎麼做事,怎麼想事,想事和做事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就有可能把突破既往的知識分類和學科劃分,補充一個新的觀察角度,對我們認識過去和思考將來,增添新的可能。

12月12日本周六14點,歡迎您來到活動現場,與侯旭東教授一起從新的思路和視角研究歷史。

【嘉賓簡介】

侯旭東,1968年生,祖籍山西汾陽,生長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十年,畢業後,前十二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十二年執教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上,早先致力魏晉南北朝史,目前側重秦漢史與出土文書簡牘,偶及中國近現代史。努力吸收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的思考,拓寬史學研究範圍。最近十多年關注秦漢以降王朝的運行機制與形態,探討歷史上的日常統治。出版論著數部、論文七十餘篇。

*文章選自《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侯旭東 著)。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引言(節選)

文 | 侯旭東

……

2017年3月底,接到羅志田先生的郵件,說在王汎森先生的倡議下,擬出版一套「什麼是」叢書(後來確定了一個更為雅致的名稱「樂道文庫」),邀請兩岸學者,為年輕人寫一套真正有幫助的叢書。指定的題目是「什麼是社會史」,我早就自嘲為這個領域的「逃兵」,勉強為之,恐怕只會誤人子弟。本想因此謝絕邀請,但羅教授回信寬厚地要我再選一個題目,不好推辭,「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便是最終考慮的結果。

2003年底大致完成了北朝鄉村社會研究之後,我決定轉向考察秦漢六朝的國家。一方面梳理了近代以來影響至深的「中國專制說」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側重從統治的日常運作展開著手具體研究,摸索中逐漸明確了幾個方向:文書行政、官場運作、郡縣統治與君臣關係。「日常統治」本是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標題,十年後則將其擴充為看似帶有「領域」色彩的「專史」。史學的萬神殿早已神仙林立,各有疆域。另塑新神,是要爭奪他人的領地嗎?重演創立「××學」故技?還是另有考慮?

收到羅教授來信後兩天,便動身到了日本,在東京都西部的多摩市安頓下來,開始在中央大學五個月的研究工作。構思「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成為東瀛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思考、收集資料、與友人討論,反反覆覆,提綱不斷修改。8月中,在長野縣戶隱參加東京大學東洋史專攻的「合宿」,佐川英治兄安排我住的房間,頗有紀念意義,是西嶋定生先生半個多世紀前寫作《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研究—》,以及後來組織「合宿」時下榻的房間。據說這裡的風景接近西嶋先生岡山縣的老家,我坐在榻榻米上首次報告了本書的提綱。8月底回國後,旋即去南京大學參加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歷史學?——《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的還是本書的提綱。9月底,清華大學歷史系第45次史學沙龍上,又對提綱進行了相當充分的交流,從下午4點一直討論到晚上8點,在沙龍的歷史上,還是頭一次,針對的不過是二十幾張投影片。此後,忙於上課與他務,提綱還是提綱,沒有實質性的進展。2018年1月,學期結束,終於有了靜心思考的時間。重讀相關的研究,思考自己十多年來的研究軌跡,如何撰寫本書終於有了些眉目。不過也只是完成了引言。開學後又是幾個月忙忙碌碌的日子,到了6月底,學期末尾,才又得空閒,從容構思。從初稿完成到最終定稿,又花費了一年多。

必須坦言,本書是個早產兒。按照自己的設想,它應該降生在日常統治研究基本結束之後,而不是現在。發出邀請的羅教授無疑成了助產士,儘管有此良機,籌劃中倍感艱難,幾度猶豫,終於咬牙堅持了下來。

名為「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是遵循叢書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更妥帖的書名應是「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或「關係思維下的統治/被統治與抵抗研究」,準確卻累贅。實際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切割下來,像秦漢史或隋唐史一樣的「日常統治史」。它不過是若干觀察過去的視角與方式的集合,可以用來觀察不同地域、不同時期與不同領域的問題。正因如此,書中主要篇幅放在從不同角度回顧史學的認識史,只是在第六、七兩部分才正面討論了歷史上日常統治研究的基本視角與初步探索。認識史既包括對史學基本研究對象與思路的梳理,也融入以案例方式呈現的對事件如何形成的延伸思考,目的是對熟視無睹的事件史處理方式「化熟為生」,探索再出發的新可能。

敦煌懸泉漢簡傳車亶轝簿

「日常」是值得拓展的可能空間,其含義卻並非一望可知。追蹤「日常」一詞的來歷與近代以來的新變化,可知它是中古佛教譯經的饋贈,非指普普通通地過日子,而是帶有確切目標的重複性活動,是意識到其目的與追求的例行化活動。明清儒學出現的「日用常行化」的新動向,尚停留在抽象肯定「百姓日用即道」,未能拓展為對過去的認識與研究。「日常」實際可以成為一個映襯「事件」與「事件史」,重新進入歷史世界的途徑。圍繞1832年、1838—1842年道光帝日常活動的描述,與通常所謂的「鴉片戰爭」敘述之間的張力,或許能帶給讀者些新的刺激和啟發。跨界利用鴉片戰爭為例,緣於現存資料層次豐富,可以相互比對。從日常的來歷到書寫與遺忘日常,圍繞鴉片戰爭的敘述,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分。

「日常」遭到摒除並非20世紀才出現的現象,可以上溯到《春秋公羊傳》中的「常事不書」,可以追到秦以來王朝統治中的官吏選拔機制,以及這種機制帶給人們的記憶與遺忘。中國史學傳統自然也難以擺脫其影響,即便是思想上特立獨行的章學誠,雖一再強調「人倫日用」,強調「經綸政教」,強調自下而上構建天下之史,依然無法真正將「事」「人倫日用」與「經綸政教」發展成有突破性的史學實踐。我們需要繼承他的思考再出發。第三部分既包含對遺忘日常根源的分析,也是基於傳統對未來的期許。第二、三部分原為一體,篇幅過長,分作上下。

日常統治離不開國家與政治。環顧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政治史與帝王將相被西方史學推下了神壇,直到最近,方有復興的苗頭。中國自20世紀初新史學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這一變化,今天仍未走出這一境地。關注國家與政治,源於人群體性的存在方式,源於「政治的根比人類更古老」的現實,源於人類生存國家化的持續進程。就東亞地區而言,二里頭文化、商周以來數千年幾乎未斷的大型王朝國家,不僅是人類史上的奇蹟,也構成這一地區歷史演進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研究這一區域的歷史,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政治秩序與權威的作用。這是第四部分的主題。

今山東省郯城縣縣城內的戰國郯國故城西牆遺址,漢代繼續使用此城作為縣城

《春秋》以降,中國史學中久已形成圍繞王朝國家記述歷史的傳統。豐厚的傳統中,既有「常事不書」,又因勝利者把持歷史書寫,瀰漫著「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與對正統地位的執迷,各種模式化的書寫所在多有,官方史學淪為當下王朝合法性的註腳,無法在王朝之外安頓新的立足點,從多元的視角展開觀察。20世紀產生的新史學,無疑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可能,時局艱難多變,傳統慣性強大,學術從容生長不易,實踐並不理想。那時奠定的國史架構與通史、專史、斷代史的格局,至今潛移默化,規範著史學的走向。關注王朝國家的主要是事件史與制度史,還有新近出現的政治文化史。

從甲骨文開始追蹤「事」字含義分化、添益、轉化的軌跡,剖析「事件」一詞的來歷,以及「事件史」的出身,不難感受到「事」字含義的豐富與「事件史」的單薄。從古人的表達以及杜佑《通典》中的敘述去探尋「制度」的意涵,對照20世紀勃興的制度理解與制度史,讓我們對如何研究制度,有了新的想法。第五部分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上述探源與反思有益於我們重新規劃前進的方向。日常之外,為何是「統治」?亦要到詞語的使用歷史中去分辨。較之「行政」「治理」與「支配」,「統治」或許更有涵蓋性,更切合古往今來的實踐。如何研究「日常統治」?列舉了四個視角:主位觀察為先,繼之以客位觀察;順時而觀優先,輔之以後見之明;日常視角(這三點都和如何處理時間分不開);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關係思維。關係思維不只是中國傳統,亦是從20世紀物理學中發展起來的思維方式,也受到不少哲學家的青睞。史學不應自外於人類學術發展的新思考。日常統治放在關係思維下去研究,便突破了傳統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可以並觀統治/被統治/抵抗。這些構成了第六部分。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航拍照片

如何開展關係視角下的日常統治研究,需要研究者針對問題與對象「辨證施治」與「對症下藥」,沒有包治百病的妙方。雖說如此,能為讀者提供些參考與啟發,也不無裨益。第七部分將過去十多年中完成的與「日常統治」相關的成果,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論文摘要的彙編,更多的是對設想、方法與角度的闡釋和補充說明。對照原文,也許才能了解得更透徹些。

結語部分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讀者或會感到困惑,似乎和日常統治沒有干係。看完全書,自不難理解。這裡的人與事,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人與事,而是經過知識考古,恢復了歷史中豐滿含義的人與事,關注的不僅是孤立的兩者,而且是兩者之間複雜多向的關係,連同其他三種視角,並置合觀。國家出現後的「日常統治研究」與此只是表達角度上有所不同,內涵是一致的。看似平淡無奇,實是返本開新。近代以來,引進或自產的新名詞帶給我們太多的刺激與欣喜,很多是漂泊的浮萍,能紮下根且產生實質作用的卻有限。追逐與闡釋,耗費了太多的心力。否定之否定,回到貌似平常的提法,指引我們去重拾歷史語境中被遺忘的內涵,從根基處激活想像,擴張思考空間。

漢代傳舍畫像磚

個人理解,史學,乃至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並非空中樓閣,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今天乃至未來,即所謂「鑑往事,思來者」,並不是純粹作為「知識論」或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立於世。梁啓超曾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1922年初刊,再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頁。儘管史學不只是了解成績,解釋亦不限於因果聯繫,其存在乃為現代人活動提供借鑑,不容否定。如何借鑑,體現在知與行的聯結上。對業已消逝的「過去」,我們只是個有立場的觀察者/轉述者,對生活其中的當下現實世界,我們又都是生活/歷史的直接創造者。三位一體的身份,賦予我們更多的「權力」與「責任」,但常不自知,我們往往會沉溺於前者而忘卻後者,甘當搖手椅上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學究;還有更多的人,只能算是盲目的創造者。將三者統一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才有可能在知行合一中讓「讀史使人明智」的古老格言落到實處,讓人類的慘痛教訓、寶貴經驗不再流於紙面空談。這恐怕也是在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後,又能將自己從中加以解放的途徑之一。

(注釋從略)

樂道書庫

01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

侯旭東 著

ISBN: 9787108068385 定價:56.00元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本書再思歷史、史學、日常、事、事件、制度與人,復建其歷史內涵。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係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治,激發史學想像力。

02 什麼是概念史

方維規 著

ISBN: 9787108068392 定價:54.00元

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並憑藉概念成為歷史。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中心概念,便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觀。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發展變化,亦即概念的延續、變化和新意,發現並闡明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及其起源和成因。歷史基本概念不僅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表徵」,也是能夠直接影響歷史變化的「因素」。

談論概念史,向來首推德國。作為歷史語義研究的一個範式,概念史率先在德國登上學術寶座並獲得國際聲譽。它在德國的確立、成就和深入研究,領先於其他國家,對當今世界的相關研究具有借鑑意義。本書介紹和探討的概念史理論設想、具體實踐和發展變化,主要依託於德國經驗。概念史在史學研究中的目的是,藉助概念理解歷史。

03 什麼是科學史

吳以義 著

ISBN: 9787108067203 定價:48.00元

作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不僅為我們帶來物質利益,還發展出一整套研究方法,確立了理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科學史的任務,不是炫耀科學成果的神奇莫測,也不在歌頌個別科學家的神勇睿智——那只不過是把對鬼神的崇拜改換成對科學的崇拜,其本質的愚昧和非理性則一。科學史最有意義的任務,是把科學精神,即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介紹給最廣大的受眾,把科學概念社會化。

----

原標題:《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 活動&直播預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侯旭東: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活動&直播預告-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嘉賓: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開放式活動,無需預約。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年11月* * *孫慶偉、侯旭東、閻步克、張國剛鄧小南、姚大力、劉志偉、楊念群八位一線中國史學者,在多年堅實研究的基礎上,用大歷史的脈絡和核心問題群,聯袂為普通讀者勾連起一部視角多元、觀點新穎、清通可讀的簡明中國通史。
  • 「中古與近世:對話歷史人類學」學術工作坊紀要
    她圍繞「祭」字討論了禮與俗、祭與產等方面的話題,提出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研究者應用的絕大部分歷史材料,是文本的。書寫文本的參與者,在這個編造傳統的博弈之中,絕對不是中立者。歷史人類學堅持有聆聽文本以外的聲音的需要,也接受文本的傳播往往引發文本創造者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歷史學者下結論前需要面對的問題。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無論是梅裡愛《月球旅行記》中充滿奇異幻想的兒童視角與愉悅體驗,《天堂電影院》中熱愛電影的小男孩託託的成長曆程,《小鞋子》中單純善良的兄妹之情,《菊次郎的夏天》裡小學生妙趣橫生的夏日公路之旅,《雨果》中兒童作為敘事主體串聯而成的冒險經歷——銀幕上的孩童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溫情、純真和感動。
  • 微縮模型能帶給我們什麼
    最近打發晚上的方式是和老婆一起搭一套買了許久的微縮模型,一邊搭一邊在想,這種小玩意兒真真是看起來好看、搭起來心煩,動手之前各種幻想成品會多麼多麼高大上,動手過程中又各種懷疑人生多麼多麼艱辛,動手之後呢,又會覺得自己一通努力終歸是沒有白費,對得起搭進去的精力和時間。
  • 路內:以《慈悲》書寫父輩50年的苦難歷史
    但他內心隱然有些心結,「有一次,有人嘲笑我寫的三部曲是『磚頭式』的小說,似乎磚頭很不要臉,我想如果我能寫出一本菜刀式的小說,可能會改變這種看法,也可能僅僅讓我自己好受些。」《慈悲》就是這樣一本菜刀式的小說。路內收起過去在《少年巴比倫》裡鬆弛、野性自由,收起他在《追隨她的旅程》裡的炫技手法,以一種內斂、審慎的態度書寫父輩的苦難歷史。
  • 武俠帶給了我們什麼?
    武俠帶給了我們什麼?於恢曾經一度迷戀過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那是剛下學步入社會的時候。《射鵰》在人物塑造上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我甚至認為可以和《水滸傳》相比。例如,郭靖是在大漠長大,從小只有母親與之相伴,所以郭靖的性格就比較樸實,口齒就略有些遲鈍。楊康生長王府,整日被人圍隨,所以性情就比較驕縱,思想也比郭靖活潑。而像黃蓉與穆念慈的性格也是差別很大,因為黃蓉從小失去母親,所以作為父親的黃藥師就免不了嬌慣女兒,黃蓉也就變得任性、愛鬧脾氣。
  • 介紹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書寫材料
    引言在我國歷史上,據傳說在夏代已經用竹片和木片開作為書寫材料了。但比較可信的,大概要在殷商時期。特戰國以後,竹簡木牘才廣泛地通行起來。到了秦漢便無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紙發明以後,簡牘逐漸被紙代替。三國時期,已經出現紙書,不過官府的文書之類還採用竹簡和木牘。
  • 在沉默中蛻變,磨礪越多,越有成就的三個星座,不過孤寂也是常事
    那麼,除了神秘憂鬱之外,他們還有什麼特點,讓人能產生莫名的好感呢?我認為,天蠍座身上有一種濃鬱的隱忍力,以及一種越挫越勇的不服輸的拼勁。光是這2種特質,就可以給天蠍座增光添彩。作為愛恨分明,不太喜歡走平庸之路的天蠍座,磨礪越多,有成就的概率也越大。
  • 《冰雪奇緣2》帶給我們了什麼?
    冰雪奇緣從第一部就帶給我們更多的女性力量與美好,不如跟隨BB姬,開啟這周的觀影馬拉松——迪士尼公主們的成長曆程!來說說你最喜歡哪一位迪士尼公主吧!FROZEN2是一部主旨很多並且主旨隱藏的很深的電影,需要多次認真品鑑並且需要把自己帶入人物本身才能了解其中的所有精華。
  • 我們為什麼喜歡動漫,動漫帶給了我們什麼?
    動漫只有小孩子能看嗎?動漫是低齡化嗎?很多動漫要比所謂一些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好得太多太多了。當初為什麼看動畫呢?低落,抑鬱時我看的是治癒番,情愫萌動時看的狗糧番,大概是將自己代入動漫吧。有些番還能帶給自己不一樣的感動,感受動漫的深度,就像cl,給我帶來了許多感觸。
  • 拽一拽歷史的線頭,能拽出什麼?這本書就拼貼出趣味歷史圖景
    做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對盜墓賊開了什麼玩笑?光緒帝摯愛的珍妃是美女嗎?武則天為什麼當起了「醫鬧」?比羋月還強悍的女政治家婦好到底上沒上過戰場?……近日,知名文史作家薩蘇在其歷史隨筆集《薩蘇不信史》中,討論了這一系列有趣的問題。乍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並不重要,但細節背後實則大有玄機,關聯著種種歷史制度。
  • A股歷史上盪氣迴腸的五輪牛市,以史為鏡,我們能收穫什麼?
    和美股漫長的牛市相比,我們的A股牛市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繁華落幕,無限悲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A股歷史上的五輪牛市。 資本市場鋒芒初露 在急需資本市場改革帶動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上交所在1990年橫空出世。但是當時老百姓普遍都不知道股票是什麼,更別說掏錢買了。沒辦法,黨員幹部只得響應號召帶頭買股票。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①《明史》和其他官修正史一樣,也有著強烈的政治意圖,對明史書寫什麼、如何書寫、受到何種因素影響,都值得認真研究。自張廷玉殿本《明史》刊行以來,一直受到關注。②對於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王崇武曾作《讀〈明史·朝鮮傳〉》,以《李朝實錄》補訂其誤。
  • 疫論·歷史丨書寫伊波拉之人
    顯然,無數新聞報導文章和視頻已經碎片式地映射了疫情重點方方面面,但系統性地書寫某一種疫病之來龍去脈的著作依舊是可貴而稀少的:細緻而深刻地探究疾病的源頭、發展與人類的對抗過程更能讓我們認知和反思社會面臨的病毒危機。可怕的新病毒為什麼會流入社會開始瘋狂傳播?為了對抗新病毒,人類做出過哪些努力,又有哪些欠缺?今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病毒危機?
  • 電玩城瘋狂捕魚機 一天輸個十萬八萬是常事
    記者臥底回龍觀電玩城,揭開暗室賭場「穩贏」內幕:「打魚」是電玩城的捕魚遊戲,買幣上分、退分,進行賭博。除了捕魚機,這裡還充斥著各種類型的押分機,同樣是賭。
  • 第五屆琦君文學獎:我們怎樣理解歷史和書寫故鄉?
    琦君在《留與他年說夢痕》中寫:「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李敬澤的《<黍離>——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長文中提出一個核心問題:這文明的、歷史的、人世的悲情在漢語中追根溯源,發端於一個詞——黍離麥秀。如同我們現在回望中國歷史,最為跌宕的篇章當屬於易代之際文明、思想、精神的衝突激蕩,「舊世界崩塌,新世界展開,那舊世界的遺民,他們倖存、苟活,沉溺於記憶。
  • DC宇宙的歷史再次被書寫?蝙蝠俠的最後任務是什麼?小丑將回歸?
    鑑於與事件同名,以及它與一些主要角色的明顯聯繫,我們知道這會是個重要線索。會有其他角色有機會使用N金屬的力量嗎?N金屬還有什麼未知能力?N金屬空白的起源故事,以及其連接到其他宇宙的屬性,以及與DC宇宙的時間線的關係,應該會非常有趣,甚至會勝過氪石。13.再次書寫DC宇宙的歷史「黑暗之晝」的前奏故事將發生在多個時間段,並樹立一個跨越很長時間的謎團。
  • 用一支英雄鋼筆,書寫偉大祖國的新時代
    用一支英雄鋼筆,書寫偉大祖國的新時代1949年10月1日,一位偉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莊嚴的宣告經過無線電播,傳到天南地北。時至今日,中國從一窮二白一路走來的71年,已經擁有了那麼多令我們引以為傲的成就。
  • 刷新KPOP女團新紀錄,正在書寫韓流歷史的韓國女團(G)l-DLE
    韓國女團(G)I-DLE最近再次回歸,實力強勁,勢頭勇猛,正在書寫韓流歷史!(G)l-DLE最新發布的迷你3輯《I trust》在發行四天後的10日上午8時,在全世界58個國家及地區登上了iTunes Top專輯排行榜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