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淺弋道歷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這是《增廣賢文》中說過的話,大致意思就是:君子愛財,要採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方法。貞婦愛色,要符合禮節的才接受。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專屬我們自己的東方文化,不論秦漢時代的青銅器,還是宋代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亦或是西漢時期的造紙術,這一切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留給我們後人數不盡的寶貴財富。
然而,歲月流逝,朝代更替,遺留下的珍貴物件卻並不多。物以稀為貴,這也就造就了文物價值崇高的收藏地位。君子愛財本因取之有道,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君子這個詞已經湮滅在了物質欲望的世界中,剩下的只剩下對金錢的追求。
能夠一勞永逸的「生意」,盜墓絕對佔據首位。文物的超高價值,讓不少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河北一位彈棉花的老漢王紹義就是行業的佼佼者,耐心蹲守皇陵十年,終將皇陵搬空。
那麼,王紹義為何選擇以盜墓作為自己的職業呢?
事實上,一切不過是被利益薰心的結果。
一、百廢待興的中國
雖說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終究還是沒能抵過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從封建社會體系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況,他國鐵騎肆意踐踏著我國土地,不少中華兒女成為敵人的刀下亡魂。
戰爭歷來殘酷,多年來的戰爭已經讓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國家變得搖搖欲墜,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也足以抹殺曾經的輝煌。而後,經過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抗戰,新中國成立了,但這時的中國早已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直接結果便是,百姓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在如此情況下,就有不少人動起了歪腦筋。
《周易·繫辭下》中曾說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此困難的生存環境下,老漢王紹義開始了他的盜墓生涯,這門一勞永逸的行當。
眾所周知,中國人看重生,亦看重死。中國人認為,人死之後便會步入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裡依然可以享受自己生前的榮華富貴。
因此,也就有了陪葬品一說,將死者生前所摯愛,亦或是所需要的物品通通都放入墓葬中,為此陪葬。陪葬品多少則根據死者地位來規定。自然,皇帝的陪葬品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為珍貴的。
那麼,老漢王紹義是如何隱藏身份,瞞天過海的?
其實,他用彈棉花的老漢身份隱瞞眾人,耐心蟄伏皇陵近十年。
二、掩人耳目
王紹義,此人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人,土匪是他的身份之一,不過在孫殿英的剿匪過程中,他所在的據點被一鍋端,這讓他也不得不拋下土匪的身份,換個地方從頭開始。說起他從事盜墓的原因,也是讓人稱奇,在當土匪的時候,他就曾盜過河北清東陵,陵墓中巨額的錢財讓他久久難以忘懷。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個當過土匪的老漢就惦記上了清東陵,並且這一惦記就是足足十年。為此,他來到了清東陵附近生活,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他還去學習了一門手藝——彈棉花。白天彈棉花,晚上就研究如何進入清東陵並成功實施盜墓。
除去藉助表面上的工作來掩飾自己盜墓賊的真實身份外,不與人溝通交流也是掩飾身份的一部分。說得越多,就越容易說錯。因此,即便是在一起生活多年的附近鄰居,依然不知道王紹義是個什麼樣的人。神秘是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還是成立後,盜取清東陵成為王紹義的人生信條。
盜墓手段五花八門,那麼王紹義是如何成功實施盜竊?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收買人心,自製鑰匙才是實施盜墓的成功法則。
三、掏空皇陵
多年的蟄伏,終於到了收網的時候了。歷來皇陵皆有守陵人,想要成功盜走財務,最保險最安全的方法莫過於收買守陵人了。清東陵的守陵人並不是一個信念極其堅定的人,僅憑王紹義的金錢誘惑,便讓他們成功拜倒在了王紹義的褲腿下曲意逢迎。
解決完了守陵人,接著王紹義便開始了他實施盜墓的最重要的環節。
清東陵建造之初,為 保護皇陵不被破壞,就建設了一個大門,將其鎖起來,要想進入必須打開大門。王紹義聰明有耐性,十年的時間足夠他將整個大門的構造摸得一清二楚,甚至連鑰匙孔的紋路他都能了如指掌。這不,他自己就用鋼板自製了一把鑰匙,憑藉這把鑰匙順利的進入了皇陵。
巨額的寶貝,無數的奇珍異寶猶如饕餮盛宴般吸引著他。為了不引起懷疑,他和守陵人猶如螞蟻搬家一般,慢慢將皇陵裡的寶貝搬走,然後再高價出售給古董收藏商。
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伸手必被捉。王紹義也不例外,很快他與守陵人盜墓的事情,因為守陵人與他人的交談中,無疑之間說漏了嘴,盜墓事跡敗露,他也因此被抓捕。
實際上,他原本是想出逃國外,但還沒來得及跑,就被警方抓捕了。而後,通過查證,短短十年間,他就已經將皇陵搬空了。並且,這些被他售賣的寶物,很多已經流落海外再也找不回來了。
錢財事小,文物丟失事大,文物之所以被稱為文物,就是因為它的不可複製性及不可再生性,王紹義僅僅只為了一己之私,便將老祖宗留下來的物件轉手售賣,這簡直讓人憤怒。
小結
雖說當時的社會環境生存十分不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這樣喪良心的事情。大多數百姓還是靠著自己的雙手,踏實肯幹換來溫飽。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中,我們已經喪失了太多太多珍貴的文物,這些貴族墓葬中的陪葬品,也許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最後辛存者,也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護好它們,就是保護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
參考資料:《增廣賢文》《周易·繫辭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