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10餘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皇陵搬空

2020-12-16 淺弋道歷史

文 | 淺弋道歷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這是《增廣賢文》中說過的話,大致意思就是:君子愛財,要採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方法。貞婦愛色,要符合禮節的才接受。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專屬我們自己的東方文化,不論秦漢時代的青銅器,還是宋代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亦或是西漢時期的造紙術,這一切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留給我們後人數不盡的寶貴財富。

然而,歲月流逝,朝代更替,遺留下的珍貴物件卻並不多。物以稀為貴,這也就造就了文物價值崇高的收藏地位。君子愛財本因取之有道,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君子這個詞已經湮滅在了物質欲望的世界中,剩下的只剩下對金錢的追求。

能夠一勞永逸的「生意」,盜墓絕對佔據首位。文物的超高價值,讓不少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河北一位彈棉花的老漢王紹義就是行業的佼佼者,耐心蹲守皇陵十年,終將皇陵搬空。

那麼,王紹義為何選擇以盜墓作為自己的職業呢?

事實上,一切不過是被利益薰心的結果。

一、百廢待興的中國

雖說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終究還是沒能抵過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從封建社會體系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況,他國鐵騎肆意踐踏著我國土地,不少中華兒女成為敵人的刀下亡魂。

戰爭歷來殘酷,多年來的戰爭已經讓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國家變得搖搖欲墜,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也足以抹殺曾經的輝煌。而後,經過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抗戰,新中國成立了,但這時的中國早已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直接結果便是,百姓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在如此情況下,就有不少人動起了歪腦筋。

《周易·繫辭下》中曾說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此困難的生存環境下,老漢王紹義開始了他的盜墓生涯,這門一勞永逸的行當。

眾所周知,中國人看重生,亦看重死。中國人認為,人死之後便會步入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裡依然可以享受自己生前的榮華富貴。

因此,也就有了陪葬品一說,將死者生前所摯愛,亦或是所需要的物品通通都放入墓葬中,為此陪葬。陪葬品多少則根據死者地位來規定。自然,皇帝的陪葬品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為珍貴的。

那麼,老漢王紹義是如何隱藏身份,瞞天過海的?

其實,他用彈棉花的老漢身份隱瞞眾人,耐心蟄伏皇陵近十年。

二、掩人耳目

王紹義,此人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人,土匪是他的身份之一,不過在孫殿英的剿匪過程中,他所在的據點被一鍋端,這讓他也不得不拋下土匪的身份,換個地方從頭開始。說起他從事盜墓的原因,也是讓人稱奇,在當土匪的時候,他就曾盜過河北清東陵,陵墓中巨額的錢財讓他久久難以忘懷。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個當過土匪的老漢就惦記上了清東陵,並且這一惦記就是足足十年。為此,他來到了清東陵附近生活,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他還去學習了一門手藝——彈棉花。白天彈棉花,晚上就研究如何進入清東陵並成功實施盜墓。

除去藉助表面上的工作來掩飾自己盜墓賊的真實身份外,不與人溝通交流也是掩飾身份的一部分。說得越多,就越容易說錯。因此,即便是在一起生活多年的附近鄰居,依然不知道王紹義是個什麼樣的人。神秘是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還是成立後,盜取清東陵成為王紹義的人生信條。

盜墓手段五花八門,那麼王紹義是如何成功實施盜竊?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收買人心,自製鑰匙才是實施盜墓的成功法則。

三、掏空皇陵

多年的蟄伏,終於到了收網的時候了。歷來皇陵皆有守陵人,想要成功盜走財務,最保險最安全的方法莫過於收買守陵人了。清東陵的守陵人並不是一個信念極其堅定的人,僅憑王紹義的金錢誘惑,便讓他們成功拜倒在了王紹義的褲腿下曲意逢迎。

解決完了守陵人,接著王紹義便開始了他實施盜墓的最重要的環節。

清東陵建造之初,為 保護皇陵不被破壞,就建設了一個大門,將其鎖起來,要想進入必須打開大門。王紹義聰明有耐性,十年的時間足夠他將整個大門的構造摸得一清二楚,甚至連鑰匙孔的紋路他都能了如指掌。這不,他自己就用鋼板自製了一把鑰匙,憑藉這把鑰匙順利的進入了皇陵。

巨額的寶貝,無數的奇珍異寶猶如饕餮盛宴般吸引著他。為了不引起懷疑,他和守陵人猶如螞蟻搬家一般,慢慢將皇陵裡的寶貝搬走,然後再高價出售給古董收藏商。

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伸手必被捉。王紹義也不例外,很快他與守陵人盜墓的事情,因為守陵人與他人的交談中,無疑之間說漏了嘴,盜墓事跡敗露,他也因此被抓捕。

實際上,他原本是想出逃國外,但還沒來得及跑,就被警方抓捕了。而後,通過查證,短短十年間,他就已經將皇陵搬空了。並且,這些被他售賣的寶物,很多已經流落海外再也找不回來了。

錢財事小,文物丟失事大,文物之所以被稱為文物,就是因為它的不可複製性及不可再生性,王紹義僅僅只為了一己之私,便將老祖宗留下來的物件轉手售賣,這簡直讓人憤怒。

小結

雖說當時的社會環境生存十分不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這樣喪良心的事情。大多數百姓還是靠著自己的雙手,踏實肯幹換來溫飽。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中,我們已經喪失了太多太多珍貴的文物,這些貴族墓葬中的陪葬品,也許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最後辛存者,也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護好它們,就是保護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

參考資料:《增廣賢文》《周易·繫辭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皇陵近10年,鋼板做鑰匙,幾乎將皇陵搬空
    在我國的河北,就有這樣的一個老漢,他平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樣子是以彈棉花為生,但實際上他是一個盜墓賊,悄悄的潛伏在皇陵近十年,還自製了一把鋼板鑰匙,幾乎將整個皇陵搬空了。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又是如何進行盜墓行徑呢?
  • 河北彈棉花匠人,潛伏東陵數十年,鋼板做鑰匙,險些搬空皇陵
    本文筆者要為大家講的便是關於上個世紀的一次盜墓的事件,一位來自河北的彈棉花匠人,潛伏在清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成鑰匙,險些搬空了皇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1945年出現了一個罕見的盜墓案件,而案件的主要犯罪人員叫王紹義。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盜墓賊。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
  •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河北彈棉花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彈棉花這項老手藝,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現如今在國內的大多地方,依舊能看到很多從事這項工作的手藝人。彈棉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棉花變得更加柔軟蓬鬆,以此來製造更多的日用品。曾經,河北一彈棉花的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這位老人名叫王紹義,早些年曾是悍匪馬福田的手下,做過很多雞鳴狗盜之事。究竟在王紹義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當年,王紹義曾與馬福田等人,偷偷進入過東陵,並在其中盜取了不少文物。最後還是被孫殿英以剿匪為由趕走的。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
    在河北就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清代的皇陵更是坐落於河北唐山,聞名於世。因為清代的皇陵裡埋葬的都是皇家貴族,自然少不了各種文物,寶物也是數不勝數。也由此招來了很多盜墓賊的光臨,一心想要竊取寶物。在20世紀初,國家政治混亂,經濟生活一片糟糕,百姓生活困難,民不聊生。很多人為了生存,開始做起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有的人做起了土匪,選擇打家劫舍的生活。
  • 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而下面要講的就是一位傳奇的盜墓賊,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那麼他是誰呢?曹操可以說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盜墓賊了,他的軍費大多數都是由盜墓所得,不過曹操即便手下能人很多,但是他也沒有對漢室的皇帝們動手,他所盜的也只是藩王古墓。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搬空清東陵
    比如在河北的唐山,有氣勢恢宏的清代皇陵,在這片皇陵墓地中埋葬了天子和一些地位尊崇的妃子,也有自古以來陪葬文化宣揚的無數珍貴的陪葬品。這些寶藏的價值不說是傾國傾城也是價值不菲,自然就引起了很多賊人的惦記。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用此物差點搬空皇陵
    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對這個清代皇陵產生了非分之想,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做王紹義的彈棉花的手工藝人。1935年,東陵附近只有少數村民居住,國家也只派了個守陵人看守東陵,畢竟那個時期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當時一位外表淳樸又看起來很善良的彈棉花手工者王紹義搬到了東陵附近居住。由於他有手藝,能夠幫助當地的居民翻弄棉被,所以非常受當地人歡迎。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幾年,自製鑰匙,險將皇陵搬空
    與此同時,有一些皇陵儘管被國家保護,卻也不免讓人惦記起來。例如有一位河南彈棉花老頭,他表面是一個普通老者,但他潛伏東陵十幾年,並且自製鑰匙,最將險些皇陵全部搬空。前幾年,「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曾經掀起一陣盜墓小說風,其中一些魔幻色彩令人陷入無限的遐想,而大多數盜墓者都是為錢財。
  • 彈棉花老人王紹興,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鋼板做鑰匙幾乎搬空皇陵?
    在做了一定的調查之後,王紹興料想自己一人定不能成事,便招募了幾個同夥,幾個人成天守在清東陵外,只等一個好時機,就可成事。剛開始一群人也不敢往墓穴深處去,只在邊緣打轉,雖沒挖到什麼大的金銀珠寶,但也陸陸續續盜到了不少寶物,換了錢,暫時滿足了生活,兄弟幾個商量,只等另一個時機便能繼續下墓。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民國時期,臭名昭著的孫殿英帶領屬下,用七天七夜的時間,盜掘了清東陵,導致眾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然而,清東陵的厄運並沒有結束,繼孫殿英之後,一個名為王紹義的盜墓者潛伏多年,一舉搬空皇族陵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陵大盜」。此人究竟有何能耐,為何能夠屢次得手?早年經歷早在孫殿英進入東陵盜寶之前,就有一個名為馬福田的悍匪對東陵虎視眈眈。
  • 偽裝彈棉花,潛伏十餘年,用鋼板自製鑰匙,清東陵差點被他搬空
    20世紀的河北省有一位老人,表面上是以彈棉花為業,實則是老實人,可實際上他是個盜墓賊,一直隱藏自己的身份,潛伏在東陵十幾年,為的就是要翻天覆地的盜墓牟利,但最終他逃不過法網恢恢,只能受法律制裁。在我國的古墓中,被劃分為四大門派:摸金校尉、卸嶺力士、搬山道人和發丘中郎將。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幾十年時間,差點就將其搬空
    而摸金校尉這個職業也是在漢朝末期時期開始流行起來的,眾所周知,在我國古時候就出現了盜墓的這種行為,而在現在也是有著比較多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篇文章,就是關於盜墓的一篇文章,一位河北的彈棉花的老人潛伏在東陵幾十年的時間,而且還自製出了鑰匙,差一點就將皇陵給搬空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 河北農民以彈棉花為掩護,隱藏東陵附近17年,幾乎搬空整個皇陵
    比如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皇陵,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其內就「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且用金銀珍寶雕刻成鳥獸樹木的形狀,完全就是一幅人間世界的模樣。 不過,在馬福田這幫人被孫殿英趕跑時,有一個叫王紹義的偷偷留了下來,他留在河北成為了一個普通農民,後來以彈棉花為掩護,隱藏清東陵附近長達17年,幾乎搬空了整個皇陵。
  • 河北彈棉花老者,深居古墓數十年,自己製作鑰匙差一點清空皇陵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位關於盜墓賊的故事,他的經歷可是堪稱奇蹟這位大名鼎鼎的盜墓賊叫做王紹義,曾經可是非常出名的一位人物,在以前當過土匪馬福田的部下,因此盜墓的行當也經常去做,偷盜的文物古董數不勝數。伴隨著時代發展,盜墓賊的行當也是逐漸在消逝,之後王紹義在一次追捕中逃脫,雖然有幸逃出一劫,不過王紹義心思可一直都在盯著清東陵這個古墓,他深知裡面擁有無數的寶貝,就喬裝打扮成一位彈棉花的老者,等待機會到來。這期間,王紹義也不與別人交流,就擔心別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就這樣生活了好幾年,一直到國家成立之後,他也不曾忘記。
  • 此人潛伏東陵幾十年,彈棉花為生,實際每天都在偷盜皇陵財物
    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位河北的老人,他表面是以彈棉花為生的,但是背地裡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摸金校尉,他在東陵待了幾十年,自己制了鑰匙,差點把一座皇陵給搬空了。一、摸清地形,準備下手這件事還是發生在新中國沒有成立之前,在河北離東陵很近的地方,有一位老手藝人,他是彈棉花的,這個人叫王紹義。他看起來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老老實實的,穿著打扮也沒有什麼怪異的地方。
  • 潛伏清東陵數十年,利用彈棉花遮掩盜空皇陵的河北老人,結局怎樣
    好在他還有一門不錯的手藝,可以給人彈棉花掙點飯錢,後來他漂泊多年後,重新回到清東陵附近,並且在這附近找了一個村子落了戶,因為在王紹興的內心,一直有個想法,他還想繼續盜墓,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只要孫殿英走了,這個墓地就又一次歸他了,他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墓地寶藏,帶著這樣一個想法,王紹興一路堅持了好十幾年,一邊彈著棉花,一邊做著美夢,日子也就這樣慢慢的順水流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