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盜墓筆記》,裡面的人以探索古代墓穴,從中獲取財物為生計,而我們也知道了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的存在——摸金校尉。聽起來是不是挺高大上,挺神秘的一職業,但是這個聽起來光明磊落的事情,幹的卻是黑暗裡的營生,見不得人。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死了之後不單單是把人安葬了就完事了的,還會有陪葬品,越是身份高貴的人,他的陪葬品也就越豐富,貴重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漢朝末年開始,就有了摸金校尉這麼一群人的存在,一個富貴人家的墓穴,對於這群人來說,就是一個寶庫,若是能夠將這座寶庫裡的東西偷盜出來,那就是吃喝不愁了。
話說盜墓賊也是一個從古時候就流傳下來的職業,在現代社會,依然會三不五時出現這樣的人。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位河北的老人,他表面是以彈棉花為生的,但是背地裡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摸金校尉,他在東陵待了幾十年,自己制了鑰匙,差點把一座皇陵給搬空了。
一、摸清地形,準備下手
這件事還是發生在新中國沒有成立之前,在河北離東陵很近的地方,有一位老手藝人,他是彈棉花的,這個人叫王紹義。他看起來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老老實實的,穿著打扮也沒有什麼怪異的地方。跟他熟悉的人從來沒覺得王紹義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在這裡,王紹義做著自己彈棉花的手藝人的工作,他對其他地方的人很冷漠,只有對待東陵來的人很熱情。
他為什麼只對東陵人熱情呢?原來王紹義的真實身份並不是一個彈棉花的手藝人,而是一個盜墓賊,他早就盯上了東陵地區的一個皇陵,因為不熟悉東陵的地形地貌,於是就在東陵附近安頓下來,成為了一個手藝人,但是他每天都在打聽著東陵的事情,漸漸地就摸清了東陵的一切。於是,就準備找一個好的時間,去探索一下,撈點東西。可是,正當他準備動手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日本人將他的計劃給破壞了。
二、找同伴,夥同守陵人盜墓
王紹義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單獨行動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又不想放棄,於是就繼續在東陵附近當他的彈棉花的手藝人,一直到抗戰結束後,他才準備 再一次動手。這一次,王紹義不僅給自己找了一個小流氓當幫手,還把兩個守陵的人給賄賂了。
在他的計劃下,王紹義的第一次盜墓意外的成功,跟他一起的小流氓也因此獲得了不少好處。嘗到了這次的甜頭,兩個人決定繼續盜墓。直到1945年的時候,王紹義將目光盯上了康熙的陵墓,康熙的陵墓中的財物自然不會少,他們若是一次偷盜太多,發出聲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引來周圍的人,這樣可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他就想了一方法,那就是把周圍的一些村民也給帶到盜墓的坑中來,這樣的話,大家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不僅不用擔心人舉報,還能夠有人幫自己搭一把手。
三、自製鑰匙偷盜,終被發現
王紹義為了他的偷盜,也是費了不少的心思,還製作了一把鑰匙,他用這把鑰匙,成功的將康熙陵墓的給打開了。因為他們這次盜墓的人數眾多,拿出去的財物自然也就多,不得不說,人多力量大,他們差點將這座皇陵中的財物搬空。這麼一群人浩浩蕩蕩的,立馬就被傳播開了。政府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派人去抓捕這些盜墓的人,沒多久就有很多人落網了,只有一個王紹義躲過了警察的抓捕,開始四處逃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王紹義一位事情已經過去了,就開始大著膽子在人們的眼前出現,但是這一次被找他很久是警察們抓捕歸案了。
王紹義在被抓之後,很快對他的處決就下來了,判處死刑。人們對於這樣的結果拍手叫好,但遺憾的是,雖然王紹義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他偷盜的那皇陵中的東西卻不知流落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