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潛伏東陵幾十年,彈棉花為生,實際每天都在偷盜皇陵財物

2020-12-19 文史達人說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盜墓筆記》,裡面的人以探索古代墓穴,從中獲取財物為生計,而我們也知道了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人的存在——摸金校尉。聽起來是不是挺高大上,挺神秘的一職業,但是這個聽起來光明磊落的事情,幹的卻是黑暗裡的營生,見不得人。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死了之後不單單是把人安葬了就完事了的,還會有陪葬品,越是身份高貴的人,他的陪葬品也就越豐富,貴重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漢朝末年開始,就有了摸金校尉這麼一群人的存在,一個富貴人家的墓穴,對於這群人來說,就是一個寶庫,若是能夠將這座寶庫裡的東西偷盜出來,那就是吃喝不愁了。

話說盜墓賊也是一個從古時候就流傳下來的職業,在現代社會,依然會三不五時出現這樣的人。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位河北的老人,他表面是以彈棉花為生的,但是背地裡卻是一個實打實的摸金校尉,他在東陵待了幾十年,自己制了鑰匙,差點把一座皇陵給搬空了。

一、摸清地形,準備下手

這件事還是發生在新中國沒有成立之前,在河北離東陵很近的地方,有一位老手藝人,他是彈棉花的,這個人叫王紹義。他看起來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老老實實的,穿著打扮也沒有什麼怪異的地方。跟他熟悉的人從來沒覺得王紹義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在這裡,王紹義做著自己彈棉花的手藝人的工作,他對其他地方的人很冷漠,只有對待東陵來的人很熱情。

他為什麼只對東陵人熱情呢?原來王紹義的真實身份並不是一個彈棉花的手藝人,而是一個盜墓賊,他早就盯上了東陵地區的一個皇陵,因為不熟悉東陵的地形地貌,於是就在東陵附近安頓下來,成為了一個手藝人,但是他每天都在打聽著東陵的事情,漸漸地就摸清了東陵的一切。於是,就準備找一個好的時間,去探索一下,撈點東西。可是,正當他準備動手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日本人將他的計劃給破壞了。

二、找同伴,夥同守陵人盜墓

王紹義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單獨行動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又不想放棄,於是就繼續在東陵附近當他的彈棉花的手藝人,一直到抗戰結束後,他才準備 再一次動手。這一次,王紹義不僅給自己找了一個小流氓當幫手,還把兩個守陵的人給賄賂了。

在他的計劃下,王紹義的第一次盜墓意外的成功,跟他一起的小流氓也因此獲得了不少好處。嘗到了這次的甜頭,兩個人決定繼續盜墓。直到1945年的時候,王紹義將目光盯上了康熙的陵墓,康熙的陵墓中的財物自然不會少,他們若是一次偷盜太多,發出聲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引來周圍的人,這樣可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他就想了一方法,那就是把周圍的一些村民也給帶到盜墓的坑中來,這樣的話,大家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不僅不用擔心人舉報,還能夠有人幫自己搭一把手。

三、自製鑰匙偷盜,終被發現

王紹義為了他的偷盜,也是費了不少的心思,還製作了一把鑰匙,他用這把鑰匙,成功的將康熙陵墓的給打開了。因為他們這次盜墓的人數眾多,拿出去的財物自然也就多,不得不說,人多力量大,他們差點將這座皇陵中的財物搬空。這麼一群人浩浩蕩蕩的,立馬就被傳播開了。政府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派人去抓捕這些盜墓的人,沒多久就有很多人落網了,只有一個王紹義躲過了警察的抓捕,開始四處逃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王紹義一位事情已經過去了,就開始大著膽子在人們的眼前出現,但是這一次被找他很久是警察們抓捕歸案了。

王紹義在被抓之後,很快對他的處決就下來了,判處死刑。人們對於這樣的結果拍手叫好,但遺憾的是,雖然王紹義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他偷盜的那皇陵中的東西卻不知流落到哪裡去了。

相關焦點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幾年,自製鑰匙,險將皇陵搬空
    與此同時,有一些皇陵儘管被國家保護,卻也不免讓人惦記起來。例如有一位河南彈棉花老頭,他表面是一個普通老者,但他潛伏東陵十幾年,並且自製鑰匙,最將險些皇陵全部搬空。前幾年,「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曾經掀起一陣盜墓小說風,其中一些魔幻色彩令人陷入無限的遐想,而大多數盜墓者都是為錢財。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用此物差點搬空皇陵
    北京東面125公裡有個遵化縣,那裡埋葬著清朝部分皇帝與后妃,故被人們稱為「東陵」。歷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就葬在這東陵裡面。據說東陵裡藏了不少奇珍異寶。1928年,軍閥孫殿英曾在東陵中偷盜走了不少寶貝。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對這個清代皇陵產生了非分之想,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做王紹義的彈棉花的手工藝人。1935年,東陵附近只有少數村民居住,國家也只派了個守陵人看守東陵,畢竟那個時期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當時一位外表淳樸又看起來很善良的彈棉花手工者王紹義搬到了東陵附近居住。由於他有手藝,能夠幫助當地的居民翻弄棉被,所以非常受當地人歡迎。
  • 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而下面要講的就是一位傳奇的盜墓賊,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那麼他是誰呢?曹操可以說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盜墓賊了,他的軍費大多數都是由盜墓所得,不過曹操即便手下能人很多,但是他也沒有對漢室的皇帝們動手,他所盜的也只是藩王古墓。
  • 河北彈棉花匠人,潛伏東陵數十年,鋼板做鑰匙,險些搬空皇陵
    本文筆者要為大家講的便是關於上個世紀的一次盜墓的事件,一位來自河北的彈棉花匠人,潛伏在清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成鑰匙,險些搬空了皇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1945年出現了一個罕見的盜墓案件,而案件的主要犯罪人員叫王紹義。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盜墓賊。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幾十年時間,差點就將其搬空
    現在我們社會在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發展的相對來說也是越來越好,我們百姓們也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相信許多小夥伴們都看過一部影視劇叫做《盜墓筆記》,在這部影視劇中可以了解到我國古時候一個特別神秘的職業,這個職業被稱之為摸金校尉,雖然聽起來比較的高大上,但其實所做的事情是特別的可恥的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
    在河北就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死者讓人十分的敬重,大家都不會輕易的招惹已經去世的人,在民間更是有很多關於鬼神的傳說,讓人心生敬畏。但總有一些人,因為利益薰心,選擇鋌而走險,去盜取死者的遺物。這一些人,我們稱之為盜墓賊。很多盜墓賊在挖到各種寶貴的文物後,他們會私自倒賣給文物販子,或在黑市上售賣,從而得到一大筆的財富。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
  • 河北農民以彈棉花為掩護,隱藏東陵附近17年,幾乎搬空整個皇陵
    《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和陽間一樣的生活,所以對身後之事十分重視,修建的陵墓和隨葬用品都儘量仿照死者生前的模樣。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皇陵近10年,鋼板做鑰匙,幾乎將皇陵搬空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特別是對於那些逝去的人。在我國古代,貴族一直都有陪葬的習俗,在去世後,總會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很多金銀珠寶和文物,因此在金錢的驅使下,從古代開始,在我國一直都有「盜墓」這樣一個行當。
  • 偽裝彈棉花,潛伏十餘年,用鋼板自製鑰匙,清東陵差點被他搬空
    20世紀的河北省有一位老人,表面上是以彈棉花為業,實則是老實人,可實際上他是個盜墓賊,一直隱藏自己的身份,潛伏在東陵十幾年,為的就是要翻天覆地的盜墓牟利,但最終他逃不過法網恢恢,只能受法律制裁。在我國的古墓中,被劃分為四大門派:摸金校尉、卸嶺力士、搬山道人和發丘中郎將。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搬空清東陵
    生死是人類無法自己決定的,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有生便有死。而墓葬的存在就是為了給這些已故的屍骸一個棲居之所,也是表達生人的哀思和敬重。近些年來盜墓題材的小說被翻拍成影視劇搬上了大銀幕,讓傳統意義中詭譎、神秘的盜墓行為更增添了一片迷濛的陰影,勾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想對盜墓一探究竟,實際的盜墓情形真的有小說電影中的那麼驚心動魄嗎?
  • 河北彈棉花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彈棉花這項老手藝,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現如今在國內的大多地方,依舊能看到很多從事這項工作的手藝人。彈棉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棉花變得更加柔軟蓬鬆,以此來製造更多的日用品。曾經,河北一彈棉花的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這位老人名叫王紹義,早些年曾是悍匪馬福田的手下,做過很多雞鳴狗盜之事。究竟在王紹義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當年,王紹義曾與馬福田等人,偷偷進入過東陵,並在其中盜取了不少文物。最後還是被孫殿英以剿匪為由趕走的。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史上最低調盜墓賊,偽裝彈棉花工,潛伏東陵數十年差點把皇陵搬空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河北的一位彈棉花老人,看起來這位老人非常的樸實,但是其實他潛伏在東陵已經數10年了,當得知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之後,大家都嚇了一跳。這幾年隨著盜墓題材作品逐漸的影視化,有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了盜墓這個行業,也對這個驚險刺激的盜墓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民國時期,臭名昭著的孫殿英帶領屬下,用七天七夜的時間,盜掘了清東陵,導致眾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然而,清東陵的厄運並沒有結束,繼孫殿英之後,一個名為王紹義的盜墓者潛伏多年,一舉搬空皇族陵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陵大盜」。此人究竟有何能耐,為何能夠屢次得手?早年經歷早在孫殿英進入東陵盜寶之前,就有一個名為馬福田的悍匪對東陵虎視眈眈。
  • 彈棉花老人王紹興,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鋼板做鑰匙幾乎搬空皇陵?
    之前的錢也揮霍得差不多了,王紹興便在附近的村莊裡幫人彈棉花,靠著自己的一門手藝,王紹興竟還在村莊裡有了一席之地,平日裡就靠著彈棉花勉強餬口度日,但對於清東陵的財寶可沒有一日不覬覦的。02制金匙開陵墓,差點搬空皇陵就這樣憑藉高超的彈棉花的手藝,王紹興在村子裡一待就是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滄海桑田,外面的世界早就變了天了,孫殿英早就已經將慈禧墓裡的財寶盜了一空。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10餘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皇陵搬空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專屬我們自己的東方文化,不論秦漢時代的青銅器,還是宋代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亦或是西漢時期的造紙術,這一切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留給我們後人數不盡的寶貴財富。然而,歲月流逝,朝代更替,遺留下的珍貴物件卻並不多。物以稀為貴,這也就造就了文物價值崇高的收藏地位。
  •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 潛伏清東陵數十年,利用彈棉花遮掩盜空皇陵的河北老人,結局怎樣
    王紹興是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上世紀10年代初,他生於民國,掌握了一門很厲害的盜墓技術,一開始他天天都在各處亂逛亂混,後來就專門去從事盜墓行業,每天都蹲守在清東陵附近,悄悄的進行古墓內寶藏的搬運工作,因為他一個人單打獨鬥,沒有什麼力量,所以一直以來也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屬於一天搬走一點這樣的狀態,然而後來他遇到了坐擁兵力、愛好盜墓的軍閥孫殿英,他知道清東陵他是待不下去了,所以就只好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