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清東陵數十年,利用彈棉花遮掩盜空皇陵的河北老人,結局怎樣

2021-01-09 鷓鴣哨談史

財富宛如從藍色天空上飛來的一縷陽光,它總是那麼的美麗,那麼讓人意亂神迷,所以很多人最後就沉浸在了這些財富之中,為了黃金萬兩,為了富貴生活,而不惜鋌而走險,犯下大罪,但是他們有所不知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犯罪,法律的正義之劍,必然將降臨到罪人的頭上,讓自己所擁有的美好一切都化為烏有,同時,還有可能遭遇最嚴重的懲罰,這難道是大家想看到的局面嗎?

王紹興是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上世紀10年代初,他生於民國,掌握了一門很厲害的盜墓技術,一開始他天天都在各處亂逛亂混,後來就專門去從事盜墓行業,每天都蹲守在清東陵附近,悄悄的進行古墓內寶藏的搬運工作,因為他一個人單打獨鬥,沒有什麼力量,所以一直以來也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屬於一天搬走一點這樣的狀態,然而後來他遇到了坐擁兵力、愛好盜墓的軍閥孫殿英,他知道清東陵他是待不下去了,所以就只好另謀出路,因為害怕自己被孫殿英給盯上,他在全國各地流浪漂泊,浪跡天涯。

好在他還有一門不錯的手藝,可以給人彈棉花掙點飯錢,後來他漂泊多年後,重新回到清東陵附近,並且在這附近找了一個村子落了戶,因為在王紹興的內心,一直有個想法,他還想繼續盜墓,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只要孫殿英走了,這個墓地就又一次歸他了,他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墓地寶藏,帶著這樣一個想法,王紹興一路堅持了好十幾年,一邊彈著棉花,一邊做著美夢,日子也就這樣慢慢的順水流過了。

幾十年之後,孫殿英終於離開了那個地方,而就在這個時候,連清朝都已經悄然改變成了新朝,世道改變,王紹興覺得自己的機會也就已經到來了,那一年王紹興五十多歲了,他為了能夠盜墓,還是煞費苦心,想了很多辦法,雖然不再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對於盜墓的這一腔激情,他從來都沒有消亡過,他認為首先要趕走墓前的把守、買通精通盜墓的人跟他一起去盜墓,同時還要弄點火藥槍枝,他這個思路是很正確的,基本上當時的情況下,時局很亂,想做到這三點都非常的簡單,所以後來他用好酒好肉買通了把守墓前的兩個民兵,同時還湊齊了另一個一直精通三教九流的老盜墓賊,再從黑市上面倒騰到了一點火藥,這樣一來,一個臨時的盜墓團夥就組成了,一共二三十個人,以王紹興為老大"。

萬事俱備,人員齊聚,現在似乎就只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進到墓室裡面去?後來還是為首的王紹興特別神通廣大,他憑藉自己多年盜墓的經驗,再加上之前彈棉花時練就的一手好手藝,直接用普通的鋼板子,做成了一把看起來像是皇陵鑰匙一樣的東西,這真是讓人驚嘆連連,覺得他太厲害了,同時又感到有點害怕,如果像他這樣厲害的賊,生在了現代,那豈不是稍不留意就會把家家戶戶洗劫一空?畢竟他的做鑰匙撬鎖技術太厲害了,一般人都達不到這個水平吧?閒話少敘,收歸正題,當時他們撬開了鹹豐與皇后的棺槨,金銀珠寶金光朔朔,簡直是要刺瞎了他們的眼睛,貪婪的欲望籠罩在所有人的頭頂,大家都紛紛表示,還要再次盜墓,爭取得到更多的寶藏,他們的厲害之處就在於,這一次他們把主意打到了慈禧的墓葬,來到慈禧墓葬後,他們又如法炮製,再一次贏得了無數珠寶,華麗精緻的陪葬品,然後就滿載而歸,在家裡分贓,每個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隨著他們愈發的囂張之後,還是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警方和公職人員趕緊對此事展開調查,最後他們把嫌疑犯鎖定在村裡一個彈棉花的老頭,王紹興知道自己的罪行已經敗露了,他為了逃避懲罰,連夜逃進了深山野林之中,想著自己一定要逃過這一劫,只要逃過這一劫就能坐享榮華富貴了,但是誰曾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王紹興最後還是跟他的二三十個同夥一起被抓獲,分別被法院判處了罪行,其中的王紹興因為罪行嚴重被判了死刑。他被處死的地方離康熙陵墓不遠,這倒是讓人覺得有些有趣的巧合,似乎正是被他禍害過的皇帝陵墓,在不遠處注視著他的死亡,擁有一種充滿正義的悲劇美學色彩。

其實,像王紹興這樣的人就是因為不學無術,才總是想著去鋌而走險,如果他真的能夠多讀點書,學識和涵養一定能夠讓他變得更好,讓他不再拘泥於用不正當的方式,去獲得榮華富貴,哪怕我們沒有太高遠偉岸的志向,達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境界,我們也應該用讀書,用勤學苦練,去擴展至自己的視野,不要心安理得的貪圖安逸,沉溺於懶惰!像王紹興這樣的人,本來是非常聰明的,他的聰明從他做鋼板鑰匙、召集人馬、買通士兵就已經可見一斑,如果他能把他這聰明靈巧勁兒用在正途上,好好學習,提高素質,想必最後的結局也不會如此的狼狽。

相關焦點

  • 河北彈棉花匠人,潛伏東陵數十年,鋼板做鑰匙,險些搬空皇陵
    本文筆者要為大家講的便是關於上個世紀的一次盜墓的事件,一位來自河北的彈棉花匠人,潛伏在清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成鑰匙,險些搬空了皇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1945年出現了一個罕見的盜墓案件,而案件的主要犯罪人員叫王紹義。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盜墓賊。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皇陵近10年,鋼板做鑰匙,幾乎將皇陵搬空
    在我國的河北,就有這樣的一個老漢,他平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樣子是以彈棉花為生,但實際上他是一個盜墓賊,悄悄的潛伏在皇陵近十年,還自製了一把鋼板鑰匙,幾乎將整個皇陵搬空了。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又是如何進行盜墓行徑呢?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然而,清東陵的厄運並沒有結束,繼孫殿英之後,一個名為王紹義的盜墓者潛伏多年,一舉搬空皇族陵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陵大盜」。此人究竟有何能耐,為何能夠屢次得手?早年經歷早在孫殿英進入東陵盜寶之前,就有一個名為馬福田的悍匪對東陵虎視眈眈。馬福田本是土匪出身,後來成為奉軍團長,而王紹義則是他的參謀。1928年,馬福田脫離奉軍,重操舊業。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10餘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皇陵搬空
    文物的超高價值,讓不少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河北一位彈棉花的老漢王紹義就是行業的佼佼者,耐心蹲守皇陵十年,終將皇陵搬空。那麼,王紹義為何選擇以盜墓作為自己的職業呢?事實上,一切不過是被利益薰心的結果。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皇陵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搬空清東陵
    比如在河北的唐山,有氣勢恢宏的清代皇陵,在這片皇陵墓地中埋葬了天子和一些地位尊崇的妃子,也有自古以來陪葬文化宣揚的無數珍貴的陪葬品。這些寶藏的價值不說是傾國傾城也是價值不菲,自然就引起了很多賊人的惦記。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
  • 彈棉花老人王紹興,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鋼板做鑰匙幾乎搬空皇陵?
    盜墓者分為官盜和民盜兩種,官盜者諸如漢代末年的曹操、董卓之流,民國孫殿英等,他們更多的是發揮領導者的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當屬民盜,正如民國時期與孫殿英結仇的王紹興。剛開始一群人也不敢往墓穴深處去,只在邊緣打轉,雖沒挖到什麼大的金銀珠寶,但也陸陸續續盜到了不少寶物,換了錢,暫時滿足了生活,兄弟幾個商量,只等另一個時機便能繼續下墓。但好景不長,盜墓畢竟是偷竊行為,即使他們隱藏的再隱蔽,但圈內人可是早就聽過這幾個人的事情了。
  • 河北彈棉花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彈棉花這項老手藝,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現如今在國內的大多地方,依舊能看到很多從事這項工作的手藝人。彈棉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棉花變得更加柔軟蓬鬆,以此來製造更多的日用品。曾經,河北一彈棉花的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這位老人名叫王紹義,早些年曾是悍匪馬福田的手下,做過很多雞鳴狗盜之事。究竟在王紹義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當年,王紹義曾與馬福田等人,偷偷進入過東陵,並在其中盜取了不少文物。最後還是被孫殿英以剿匪為由趕走的。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用此物差點搬空皇陵
    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對這個清代皇陵產生了非分之想,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做王紹義的彈棉花的手工藝人。1935年,東陵附近只有少數村民居住,國家也只派了個守陵人看守東陵,畢竟那個時期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當時一位外表淳樸又看起來很善良的彈棉花手工者王紹義搬到了東陵附近居住。由於他有手藝,能夠幫助當地的居民翻弄棉被,所以非常受當地人歡迎。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
    在河北就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清代的皇陵更是坐落於河北唐山,聞名於世。因為清代的皇陵裡埋葬的都是皇家貴族,自然少不了各種文物,寶物也是數不勝數。也由此招來了很多盜墓賊的光臨,一心想要竊取寶物。在20世紀初,國家政治混亂,經濟生活一片糟糕,百姓生活困難,民不聊生。很多人為了生存,開始做起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有的人做起了土匪,選擇打家劫舍的生活。
  • 史上最低調盜墓賊,偽裝彈棉花工,潛伏東陵數十年差點把皇陵搬空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河北的一位彈棉花老人,看起來這位老人非常的樸實,但是其實他潛伏在東陵已經數10年了,當得知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之後,大家都嚇了一跳。這幾年隨著盜墓題材作品逐漸的影視化,有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了盜墓這個行業,也對這個驚險刺激的盜墓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東陵十幾年,自製鑰匙,險將皇陵搬空
    人走茶涼,很多人去世之後都已經成為過往,不過對皇族以及官貴人來說,儘管已經去世,卻要有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他們更是要有非常豪華的陪葬品,因此每當我們發現大型皇陵的時候,都會被裡面的寶物震撼。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盜墓賊惦記著這些這些珍貴的陪葬品,不少盜墓賊也開始潛入黃陵。
  • 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而下面要講的就是一位傳奇的盜墓賊,50歲彈棉花老農,潛伏東陵十幾年,用鋼板自製鑰匙,差點搬空皇陵。那麼他是誰呢?曹操可以說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盜墓賊了,他的軍費大多數都是由盜墓所得,不過曹操即便手下能人很多,但是他也沒有對漢室的皇帝們動手,他所盜的也只是藩王古墓。
  • 偽裝彈棉花,潛伏十餘年,用鋼板自製鑰匙,清東陵差點被他搬空
    20世紀的河北省有一位老人,表面上是以彈棉花為業,實則是老實人,可實際上他是個盜墓賊,一直隱藏自己的身份,潛伏在東陵十幾年,為的就是要翻天覆地的盜墓牟利,但最終他逃不過法網恢恢,只能受法律制裁。在我國的古墓中,被劃分為四大門派:摸金校尉、卸嶺力士、搬山道人和發丘中郎將。
  •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 河北一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幾十年時間,差點就將其搬空
    而摸金校尉這個職業也是在漢朝末期時期開始流行起來的,眾所周知,在我國古時候就出現了盜墓的這種行為,而在現在也是有著比較多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篇文章,就是關於盜墓的一篇文章,一位河北的彈棉花的老人潛伏在東陵幾十年的時間,而且還自製出了鑰匙,差一點就將皇陵給搬空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 河北農民以彈棉花為掩護,隱藏東陵附近17年,幾乎搬空整個皇陵
    比如離現代最近的清朝,其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各個帝王的皇陵基本上都是厚葬,。特別是清朝國力最鼎盛時期的乾隆皇帝,他的裕陵裡更是陪葬了數不清的奇珍異寶。 古代有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古代帝王皇陵裡埋藏著數不清的珍貴財寶,自然也就引來了有心人的覬覦。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他的一生所藏幾乎都被陪葬進了裕陵。在清朝尚存的時候,自然無人敢打裕陵的注意。
  • 河北彈棉花老者,深居古墓數十年,自己製作鑰匙差一點清空皇陵
    伴隨著時代發展,盜墓賊的行當也是逐漸在消逝,之後王紹義在一次追捕中逃脫,雖然有幸逃出一劫,不過王紹義心思可一直都在盯著清東陵這個古墓,他深知裡面擁有無數的寶貝,就喬裝打扮成一位彈棉花的老者,等待機會到來。這期間,王紹義也不與別人交流,就擔心別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就這樣生活了好幾年,一直到國家成立之後,他也不曾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