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如今,盜墓賊已然成為一種職業。世人總說孫殿英是東陵大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孫殿英之後,還有一個真正的東陵大盜,他以彈棉花的老人的身份做掩護,險些將東陵搬空。他就是河北彈棉花老人王紹義,差點將東陵搬空,卻不曾被人察覺。
王紹興是上世紀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他生於民國,那個國勢動蕩的年頭,老百姓都一窮二白,搶活人倒還真不如"搶死人",於是王紹興便為了錢改做盜墓了。王紹興盯上的可不是一般的墓葬,而是清東陵,試想還有誰的墓穴,比皇家的更值錢?
王紹義覺得該大幹一場了!他又僱了二三十個小嘍囉。這幾十個人開始了瞞天過海的盜墓活動,為此王紹義還作的一個特殊工具就是用厚鋼板做的鑰匙,具體啥樣子也沒人知道。他們一開始還是很謹慎的選擇盜墓目標,最後定陵作為他們的目標,因為這裡地廣人稀,不易發現
據後來統計,東陵內清朝的一百五十多個陵墓竟然都慘遭毒手,無一倖免。東陵被盜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因為所涉及的文物數量巨大,價值極高,所以很快政府就對此展開了調查。經過一番調查,人們震驚地發現,這膽大包天的盜墓賊,居然是村裡一個彈棉花的老頭!
1949年隨著東陵被盜的風聲漸漸變小,王紹義自以為已經沒有人再管這回事了,就大膽地在北京城中亂逛。而這一次,他終於被暗中監視的警察逮住了。隨後就因為罪行嚴重被判了死刑。可巧,王紹興被處死的地方,恰好離康熙帝的陵墓不遠,倒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