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遷都,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2021-01-13 金兔歷史

一般而言,都城的選擇,需要將軍事、經濟、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考慮,而朱元璋一開始選擇的南京城,背靠鐘山,面臨長江,龍盤虎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更關鍵的是,南京城所在的江南地區,是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這裡不僅盛產糧食,而且還有著發達的製鹽業、紡織業,正所謂「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可以說,從地理條件和經濟上看,南京城是極適合建都的。然而,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執意遷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

建都南京,不利於部署和調動軍隊

朱元璋在位期間,雖說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順帝北逃,不過漠北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朱元璋為了應對該威脅,就選擇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燕王朱棣正是當時抵禦蒙古軍南下的主力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翰林學士黃子澄謀議削藩,朱允炆也認為「擁重兵,多不法」。於是,至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允炆已先後削了五個藩王,並準備向燕王朱棣開刀。朱棣富有野心,自不甘如此,於是,同年七月,朱棣指責朝中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臣,又援引朱元璋《組訓》中關於藩王有權向朝廷索要奸臣的規定,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號為「靖難」。

經過三年多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並一舉奪得大明政權。而朱棣原本是在北方抵禦蒙元入侵的,當朱棣舉兵南下時,也就意味著北方前線沒有足夠的兵力抵禦蒙古大軍。

這時候,在北方建立戰爭大本營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於是,即位之初,朱棣詔「以北平為北京」,稱之為「行在(陪都)」。

從軍事的角度看,南京偏於江左,距離和蒙元作戰的北方前線太遠,不利於朝廷部署和指揮,也不利於調動軍隊。而在都城遷往北京之前,朱棣也是五次親徵抗擊蒙古。因此,在這種軍事背景之下,出於抵禦蒙元入侵的需要,朱棣有必要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之說法也由此而來。

和南京相比,北京才是朱棣的「大本營」

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理由相當之多,而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朱元璋的統治集團或者說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是淮西人。所以當朱元璋有定都開封、洛陽的想法時,由於許多開國功臣的勢力皆在淮西,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這部分大臣就會紛紛進言勸阻。

但朱棣不同,朱棣的龍興之地是北京,其部下也大多來自北方,他們不太習慣南京的氣候,所以在朱棣即位之初,朱棣的許多舊部下就建議將大明都城遷至北京。

例如,當時的禮部尚書李志剛就進言說: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尊太祖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簡而言之,朱棣部下的家人、勢力和影響力等皆在北方,若朱棣遷都北京,他們的利益將得到最大化。於是,這部分北方大臣就經常在朱棣面前進言,懇求朱棣遷都北京。而朱棣最後決定遷都北京,實際上也和這部分來自北方的大臣有很大關係。

北京符合建都的各種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一百五十餘公裡,東南部為平原,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均為山地。而當時明朝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西北方,從這個層面看,北京的地理位置也相當有利。而從北京的地形來看,它是依山襟海、地勢雄偉,也是作為都城的上上之選。更關鍵的是,北京還是一個交通要塞,誠如孫承澤所言:

「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險阨尤著。會通朝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

在古人看來,北京可是一個交通要塞,北可進蒙古,東可進東北,南可入華北,還有居庸關、山海關等險峻關卡把守著,如此好的位置,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建都之地。

朱棣得位不正

朱棣是搶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在當時,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雖說朱棣以血腥手段威懾住舊臣,但朱允炆的舊臣豈會人人都真心實意擁戴他?而且,朱棣對待朱允炆舊臣的血腥手段,也讓南京民眾打心裡不喜歡這個來位不正的皇帝。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對北京的感情,自然非陌生的南京城所能比擬的,因此,從情感上看,朱棣更喜歡將北京作為大明的都城。

明成祖朱棣

於是,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朱棣就正式將國都遷往北京。這是明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遷都北京後,「以天子備邊」,由此大大提升了明朝在北方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做了一件影響明朝國運的大事,他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紫禁城。然而,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朱棣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明仁宗就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計劃將都城重新遷回南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朱棣在取得「靖難之役」後,終於登上了皇位。
  •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放棄南京的基業,轉而遷都北平?
    明成祖朱棣在成為皇帝以前是被朱元璋分封到北平(北京)做燕王的,北平就是他的根據地,他對北平的情況是十分熟悉的。後來在戰爭中他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自己在南京當了皇帝,沒待幾年就宣布遷都北京,而把南京作為陪都還是一樣的設立六部進行管理,把這一地區設置為南直隸,擁有很大的一塊地盤。
  •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著急遷都,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歷史上著名的遷都事件有公元十四世紀的盤庚遷殷,商王力排眾議,將國都從奄遷到殷,開創了商王朝二百多年的燦爛文明。秦國的國君秦孝公遷都鹹陽,加速了秦王朝的統一步伐。北魏孝文帝將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融,同時贏得了中原文化的認同。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將國都從上都開平府遷到燕京改名元大都,至此開創了元王朝廣闊疆域的統治。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北宋遷都計劃為什麼沒有實施?明永樂遷都卻能實施呢?
    北宋建立以後,趙匡胤想要把都城從汴梁遷往洛陽;結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對,該遷都計劃最終泡湯了。而明朝初期,經過「靖難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決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結果是朝廷重臣們都紛紛支持,最後遷都成功,北京成為明朝的都城。兩者目的相同,為何結果卻不同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宋太祖趙匡胤遷都的原因是: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 為什麼明成祖在登基之後選擇遷都?其實不是他想遷,是被逼無奈
    為什麼明成祖在登基之後選擇遷都?其實不是他想遷,是被逼無奈明朝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它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佔據了200多年的時間,而明朝也是經歷了16位皇帝。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通過上一任皇帝指定繼位的,但是有一位皇帝卻不一樣,他是從自己親人手上搶得這個皇位,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 朱元璋一直想遷都,為什麼西安始終錯過了成為明都城的機會呢?
    據了解,朱元璋把明朝首都定在南京,他的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其實朱元璋最初考慮的都城並不是南京,而是已經有了遷都的打算。其中記載:「帝召元朝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是《皇明寶訓·定都》中的話。或是以關中險峻險峻,金城天府,可為都城;或是以洛陽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北京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北京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建業六朝古都,可為都城.」首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都城選址至關重要,要考慮的因素有:交通、後勤、戰略、風水等等。南京確實是一個建都的理想城市,這裡有鍾林石秀、南控吳越,還有長江天險。
  • 哪座山峰曾經留下朱棣和姚廣孝的足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是如何南徵北伐?最後病逝於徵戰途中的?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朱棣不允許北方出現強大勢力,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親徵瓦剌。 六月,大破瓦剌首領馬哈木,向阿魯臺宣諭捷報。 這一仗,明軍以五十萬之眾對付約三萬人的瓦剌軍,卻打得異常艱苦,明軍雖勝,而雙方殺傷相當。第二年,瓦剌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謝罪,恢復了對明朝的朝貢關係。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營建北京宮殿。
  • 明仁宗若遷都南京成功,歷史會如何?
    其無論從身體,思維還是執政理念上都與其父親雄才偉略的明成祖朱棣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即位之初,便全盤更改了明成祖的治國策略。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與民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為大明王朝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基礎,推行文治,改組內閣。
  • 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其長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史稱「靖難之役」,並於建文四年(1402)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 明成祖朱棣,為何被稱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明朝是一番盛世,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也被一些人稱為「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可見是對朱棣給予了更高的肯定,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般的稱號,世界歷史上能被稱為大帝的古代君主,但是符合世界性大帝的君主並不多,並且說到的最後一位更是將朱棣之後還有將近30位帝王排除在外。
  • 明朝的首都,為何到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時期才最終確定
    說到大明王朝的首都,眾所周知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定都應天府,都城所在地位於今南京市,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篡位成功之後,遷都自己為藩王時的封地北平府,定都後更名北平府為順天府。
  • 北京建城3000年,除了北平、燕京,歷史上它還叫過哪些名字?
    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平後,將它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是今天北京這個名字的起源。民國時期它又曾在一段時間內被稱為北平,建國後改為北京。燕京,也是北京的暱稱中比較有名的一個。燕京和燕都這個名字是同一時期出現的,戰國時期燕國有一段時期都城在「薊」,也就是今天北京房山區琉璃河,人們稱燕國的都城為燕京或燕都,它也就成了北京的一個別稱,不過燕國曾有五個都城,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北京、遼寧等地,都稱為燕都。幽州,是比較古老的一個稱呼,當時大致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據說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是古代九州之一。
  • 朱棣篡位後,在位22年為何再無子嗣?宮女臨死的答案,太丟面子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人稱永樂帝、永樂大帝。在登基之前朱棣一共有4子5女。朱棣總共有4子5女共9個兒女,最小的兒子朱高出生的時間是公元1392年,那一年朱棣32歲。朱棣從32歲以後就一直沒有再生育,個年齡正是男人精力旺盛的時候。朱棣當皇帝在位22年,後宮佳麗如雲,卻沒再有孩子,這是為何呢?
  •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 600年的記憶:紫禁城歷史上的幾個關鍵詞
    回望歷史,紫禁城從肇建到定格,歷經明清兩朝五百年的坎坷和輝煌,它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都城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皇宮是國家的中樞之地。建宮定都歷來是國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這是朱棣確定建宮遷都的標誌。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是一個艱難的歷史性決策。
  • 扒一扒明成祖朱棣活剮三千宮女的謠言
    前言: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爭議巨大的人物。愛他的人著迷於他徵大漠,收安南,造北京,下西洋等一系列豐功偉績。恨他的人唾棄於他奪皇位,殺忠臣等汙點,視其為屠夫暴君。圍繞著朱棣的殘暴,又類似誅十族,下油鍋等等,其中最最駭人聽聞的是說這位永樂皇帝竟然活剮了三千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