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俯瞰北京中軸線 資料照片 新華社/TAKEFOTO供圖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在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序推進時,有必要對北京城以及這條中軸線的建成歷史做一些回顧。

明代南京皇城示意圖

永樂遷都 奠定大明百年基石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大力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禮制。在定鼎金陵之後,歷時21年建成應天府城,城垣有四重,分外城郭、內城、皇城和宮城,應天府城是我國建城史上的孤例。內城南面和西面緊貼秦淮河,東傍紫金山和玄武湖,有城門13座:外城郭東包紫金山,南包雨花臺,西北兩面直面長江。

應天府皇城位於城之偏東,中有宮城。其外朝三大殿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後有乾清宮、坤寧宮等(建文帝時在兩宮之間加築了省躬殿)。午門外御道兩側,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承天門前御道兩側排列著中央官府:東側是宗人府以及吏、戶、禮、兵、工五部,西側是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後來,應天府皇城的規制(見右圖),也成為北京城的重要參考。

不過,定都南京後,全國並不太平。一方面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帶陸續建造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另一方面,為了防禦蒙古貴族武裝的南擾,明朝又動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築長城,建造關隘,前後延續近20年之久。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達、常遇春率軍突破齊化門攻下大都之後,朱元璋立即把它改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太平」之意。但實際上當時北方仍有「大元帝國」的存在,且他們念念不忘大都。元順帝曾作歌曰:「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失我上都兮,夏無以逭(huàn)暑……」

何況,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還在太原擁有陝、晉軍之殘餘,時時企圖進攻大都。誠所謂「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元亡而實未亡耳!」因此,為便於軍事上的防守,徐達等將領在攻佔大都後,便把大都北部曾遭火災而顯得比較空曠、人口也較稀疏之地讓出——將北城牆南退5裡,並以依海子(積水潭)東流的一條天然小河(西壩河)作為護城河,在其南側砌築新城垣。其西段在遇到海子(積水潭)寬闊的水面時,為工程計,將水面最窄處與原西城牆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斜角(即如今的西直門斜角),與此同時,還把積水潭西端的一部分水面隔在了城外(即後來的太平湖)。在將元大都北城牆南移之後仍保留二門,除此之外,還在北平周圍設「六衛」——大興左衛、大興右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分兵把守。從此,「北平府」就比較太平了。

此時的北平府,雖不再是全國的首府,但是在政治上、軍事上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明初還建立了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北平布政司。

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其長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史稱「靖難之役」,並於建文四年(1402)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這樣就改變了北平僅僅是軍事要地的地位,加強了其政治功能。不僅如此,為了恢復北京的經濟實力,明成祖即位之後不久,便下詔從山西、浙江、直隸等地移民充實北京。根據記載,當時給這些移民很多優惠政策,比如遷徙北京的百姓可免勞役三年,來這經商的商人可享受減稅的政策。

儘管明朝在南京建都已有三十多年,但北京畢竟是明成祖朱棣政治、軍事的根基所在,永樂帝更加重視北京的建設。再加上此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崛起,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也不時南下侵擾。若不控扼北方的廣大地區,則難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永樂帝首先考量的因素,它背靠燕山山脈,南俯中原,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在軍事上有金湯之固。與此同時,北平與江南富庶之地又有河海漕運之便,可以彌補北平在經濟上的缺陷。因此,明成祖朱棣早就有意將都城遷至北平,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永樂五年(1407)五月開始興建北京宮殿。不久,奉天殿等建築竣工,永樂八年(1410)朱棣到北京,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永樂十三年(1415)修筑北京城垣,第二年八月,修北京西宮(原燕王府),同年十一月,再次召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之事。此時,有公侯伯五軍都督等人上疏曰:「竊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實為子孫帝王萬年之業。」還有人上疏曰:「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裡,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伏乞早賜聖斷,敕所司擇日興工,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永樂帝準奏。於是,更大規模營建北京城的工程由此開始。永樂十七年(1419)十一月,拓展北京南城,將原大都城的南牆(今東西長安街南側一線)南移約二裡(即今前三門大街一線)。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北京宮殿城池告成。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永樂帝便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明成祖詔告天下曰:「眷茲北京,實為都會,惟天意之所屬,實ト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建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世之弘規。」

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明成祖遷都北京是一項固國之舉。此舉與明王朝繼持大約300年的大一統局面,關係甚為密切。因為,北京可以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禦,抵抗蒙古貴族殘餘勢力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政權,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此,清乾隆帝在《御製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中,曾做了這樣的評價:「永樂十九年將遷都北京,諸臣僉雲不便。主事蕭儀、侍讀李時勉言尤峻切。成祖怒殺儀,下時勉獄。雖不無過當,然燕地負山帶海,形勢雄偉。臨中夏而控北荒,誠所謂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者。……故即位後決計遷都,卓識獨斷,誠非近慮者所及也。」

鳥瞰故宮 資料圖片 TAKEFOTO 供圖

壓勝前朝「悉如南京,高敞過之」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並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依據明臨濠(今安徽鳳陽)中都城和南京城的規制進行了改建。而規劃北京城的人就是原先規劃鳳陽中都城、南京城的李善堂、譚河等人。明代的北京城不僅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之都的規劃設計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舊城的規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發展歷史上,這是極為重要且輝煌的一章。

明城牆是在元大都城土城垣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順天府志》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洪武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裡,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其九門俱仍舊。大將軍徐達命指揮華雲龍經理故元都,新築城垣,南北取直,東西長一千八百九十丈(約合6048米)。又令張煥計度故元皇城,周圍一千二百六丈(約合3859米)。又令指揮葉國珍計度南城,周圍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合17050米)。南城,故金時舊基也。……城門為九,南三門: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北二門:左曰安定,右曰德勝;東二門:東南曰齊化,東北曰崇仁;西二門:西南曰平則,西北曰和義。」

明朝洪武年間,當北平尚未成為明朝的京城時,其範圍和城牆情況大抵如此。

朱棣在登基之後,初到北京,仍住燕王府內,即位於西苑元故宮的燕邸舊宮。稱帝之後,他便在燕王府宮殿上冠「奉天殿」等匾額,作為他來北京巡幸時的宮殿。

永樂五年(1407),他開始修筑北京宮殿,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建宮城:紫禁城。據《明成祖實錄》記載,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北京城,「北京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散壯麗過之」。

明代的紫禁城址沿用了元朝大內舊城而稍向南移,周圍加鑿了護城河,俗稱筒子河,一律用條石砌岸。隨後又拓展了元代皇城的南、北、東三面,從而擴大了紫禁城與皇城之間的距離。

最終修建好的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東西兩牆的位置仍因元大內舊址,只將南北兩牆分別向南推移了約400米和500米。紫禁城的四角有華麗的角樓,號稱「九梁十八柱」。紫禁城正南的午門,正是元皇城欞星門的舊址,午門內的金水橋亦即元時建築。在金水橋北還新建了奉天門(後改皇極門)。

另外,在元大內崇天門至大明門這一帶的舊址上,明成祖先建奉天殿(後改稱皇極殿),後又建華蓋殿(後改中極殿)、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是為外朝三大殿;其後為乾清門,內有後三殿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均奠基於元代前朝大明殿的舊址之上。這前後六座大殿,像元朝大明殿和延春閣一樣,都建築在全城的中軸線上,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

北京的紫禁城釆用「前朝後寢」的形制。前面是外朝的三大殿,後面是作為寢宮的後三殿和東西十二宮。其間的排列乃至名字都象徵著日月星辰。總之,當時的工匠們極盡各種方法來表明宮城是萬物的中心,是「天地會合、四季融和、風調雨順、陰陽交泰之處」,更是皇帝「屹立於天下中心,安撫四海萬民」之所在。

奉天殿前兩側有文昭閣(文樓)、武成閣(武樓),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後三殿兩側設有東六宮和西六宮,合稱「十二宮」,是皇帝眾妃嬪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在坤寧宮之東,以東二長街為軸線,分別左右對稱地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依次為延禧宮、景仁宮;永和宮、承乾宮;景陽宮、鍾粹宮。西六宮在坤寧宮之西,以西二長街為軸線,分列左右對稱地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依次為毓德宮(即長樂宮,後更名為永壽宮)、未央宮(後更名為啟祥宮)、翊坤宮、永寧宮(後更名為長春宮)、儲秀宮、鹹福宮。其北還有乾東五所、乾西五所兩組建築。

按照古制,皇宮的左側應是祭祀祖先的太廟,右側則是祭祀土地五穀神的社稷壇,即「左祖右社」的禮儀制度。

太廟於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太廟正門南向,內有三道長方形的朱紅高牆,內植以柏樹。第三道圍牆的大門稱戟門,門前有五座繞有石欄的漢白玉石橋,門外東有神庫,西有神廚。與太廟相對的是社稷壇,壇是用漢白玉砌成的三層臺,內鋪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央有兩段石柱,為象徵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社主」和「稷主」。壇外繞的三重長方形圍牆,最內的一重稱「壝(wéi)牆」,四面均有漢白玉砌成欞星門。

歷時15年的建設,北京城基本竣工。其工程規模之浩大,耗費人力、物力之巨大,是難以想像的。北京皇城規模較之南京更為宏偉,布局更加嚴整。

紫禁城在內城中央,前朝為奉天殿,後宮為乾清宮。宮城後面正北築萬歲山,前方承天門兩側左為太廟、右為社稷壇。與此同時,承天門(清初改稱天安門)前開闢了一個完整的「T」字形廣場。這又是明代繼承元大都的舊制加以發展的突出例子。它是沿廣場的東、西、南三面修築的宮牆,把整個「T」字形廣場完全封閉起來。僅在東西兩翼各開一門,東曰長安左門,西曰長安右門,正南曰大明門。大明門兩側書有對聯一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自大明門內沿東西宮牆內側,修建了連簷通脊、黃瓦紅柱,帶有廊簷的千步廊,東西相向各百餘間,作為存放文書檔案的地方。中間襯託出「平如砥直如矢」的中心御道,亦稱「天街」,從大明門向北直達承天門。廣場兩側的宮牆之外,集中部署了為封建王朝行使政權的衙署,這些中央行政機構通過廣場與宮廷連為一體。

宮城的正北門稱玄武門,出門正北面有人工堆築的土山,名萬歲山(俗稱煤山)。正中主峰位置的選擇,正是元朝延春閣的故址,明成祖此舉意在壓勝前朝,所以又稱「鎮山」。煤山既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內城南北兩牆的正中間。這座人為堆砌的制高點,成為北京全城的中心。登臨山頂,足以俯瞰全城。它在整體的宮闕建築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卻具有突出的象徵意義:在一種嚴正而又勻稱的類似幾何圖案的平面上,憑藉一個巍然矗立的實體,顯示這裡乃是封建帝王統治的中心。

在全城正南的郊外,永樂帝在中軸線的兩側興建了東西兩組象徵封建帝都所在的建築群:天地壇(後改稱天壇)和山川壇(後改稱先農壇)。

層層拱衛 一條軸線統領全城

當然,北京城的建設不止於明成祖,在他之後,又經過幾代帝王的建設,最終形成了北京城如今的格局。

據《明實錄·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元年(1436)十月辛卯,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人修建京師九門城樓。」這一工程進行了四年,直到正統四年(1439)才完工。此時的北京城牆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連月牙城也修起了城樓;城四隅立角樓,各門之外立牌樓。同時又加深了城濠,並用磚石襯砌兩壁。城門外原以木橋通渡,後全部撤去,改用石橋,並設立了水閘。這樣,整座城牆、壕溝已頗具規模。《明典匯》說:「煥然金湯鞏固,足以聳萬年之瞻矣。」

最初,城垣僅外側砌有磚皮。正統十年(1445),城垣的內側也統統用磚包砌了起來。九門的名稱除北城牆的德勝、安定兩門保留原名外,南面的麗正、文明、順承改稱正陽、崇文、宣武;東面的崇仁、齊化改稱東直、朝陽;西面的和義、平則改稱西直、阜成。城四角各置角樓一座。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位居漠北的蒙古殘餘勢力經常南下侵擾,甚至迫近南郊。而這時的北京南郊不僅已建有天地壇、山川壇等建築,前三門外還有不少居民,商業也多已聚集,因此大臣屢有加築外城的奏疏。

嘉靖二十一年(1542),掌都察院毛伯溫建議:「古者有城必有郭,城以衛民,郭以衛城,常也。若城外居民尚多則有重城,凡重地皆然,京師尤重……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臣等以為宜築外城。」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師外城動工。四月,嘉靖皇帝考慮外城建設工程浩大,不是一時能建完。嘉靖詢問大臣的意見,嚴嵩考察了一圈後提出了一個折衷之法,宜先築南面,俟財力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

外城的工程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完工。至此,北京城便在平面構圖上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凸」字形輪廓。完工後的外城,全長28裡,設門7座:正南為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其西為右安門;東向為廣渠門,西向為廣寧門;東、西與內城交接的兩小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嘉靖四十三年(1564)還增修了各門的甕城。

經過這次修建,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便成為北京城中軸線的新起點。一條南端以永定門為起點,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奉天殿(皇極殿)、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乾清宮、玄武門、萬歲山、地安門、鼓樓、鐘樓等建築,貫穿內外城,全長達7.8千米的中軸線便形成了。這是自秦漢以來,都城規劃建設中最長的中軸線。它猶如人的脊梁,不僅統領了北京全城均衡而對稱的平面布局,而且將封建帝都的規劃匠意——「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主題思想,最大限度地顯示了出來。

如今,你可以去崇文門內城東南角樓之間,考察一下,那段殘存的長約1600米的原汁原味的明北京城牆。然後再到景山公園的最高處——萬春亭去觀賞北京城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層層拱衛的平面格局,你會看到,在大面積的綠蔭掩映下呈灰色的四合院,襯託著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我把它稱之為「大面積的綠葉襯託著紅花」。

最後,再建議你走一趟永定門到鐘鼓樓這條中軸線,體味蘊含在其間的規劃匠意、文化內涵。通過上述的實地考察之後,你就能體會到有關專家提出的「整體保護北京城」的論點是多麼地高瞻遠矚。因為,北京老城原本就是一座有計劃的壯美城市。北京的建築形體同它的街道區域的秩序都有極大的藝術價值。

(原標題: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

一條軸線 統領全城)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朱祖希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層層拱衛,一條軸線統領全城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永樂初期的三大變化之一是:對崇仁門、齊化門、和義門進行修葺,重新修葺的崇仁門改名為東直門,和義門改名為西直門(註:明正統四年後將齊化門改名為朝陽門),城門牌匾上的「門」字從此都不再有「勾」了;第二:將元城牆的外面砌上了兩層磚;第三:永樂17年將北京南城牆向南移動約800米。
  • 東有「文脈」西有「武脈」,解碼明代北京城的隱秘軸線
    編者按如今北京城中軸線正在積極籌備「申遺」的工作,今年又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關於紫禁城的歷史,成為眾多文史愛好者關注的熱點。如果將鞏華城的南北中軸線延長,便會發現,其延長線的北端,與十三陵的首座陵寢——長陵的主殿祾恩殿,形成了「三點一線」的格局,這樣一來,就能明白鞏華城北門「展思」的命名依據。縱觀北京城的歷史,尤其是明代,封建社會傳統的禮制,在北京城的規劃和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哪座山峰曾經留下朱棣和姚廣孝的足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北京中軸線最南端,永定門城樓居然是個仿製品
    提到北京城的設計,不得不提到的就就是北京中軸線。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全長7.7公裡。 其實早在明朝建立北京城的時候,最南面的大門不是永定門,而是正陽門。明朝定都北京後140年,為了加強北京的防禦能力,才在內城的南面修建這座永定門的。永定門是1553年建成的,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城門,之所以叫做永定門,是取義永久安定的美好願望。
  • 600年前,紫禁城的選址,和京西這座小山峰有關
    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他在稱帝的第二年就宣布改北平為北京,又在永樂四年下詔修建北京城。為此,朱棣承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但他毅然決定遷都北京,甚至不惜殺死反對遷都的大臣。與此同時,朱棣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將政務逐漸轉移到北京。自永樂七年後,朱棣長期住在北京,將皇太子朱高熾留在南京。到了永樂十八年九月,北京城主要工程全部竣工,「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
  • 思窩花臉說北京中軸線:永定門
    永定門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是北京中軸線14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之一。永定門城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十年後補建了甕城。永定門甕城城牆於1950年開始拆除,1954年在建三臺山危險品倉庫時,正趕上拆除永定門,這些被拆除的老城磚就用來修倉庫的圍牆了,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毀。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其中甕城和箭樓尚未修建),這些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在半個世紀後又被運了回來,重新砌在永定門的城牆上。
  • 明仁宗若遷都南京成功,歷史會如何?
    朱高熾最為大膽的不僅僅是給建文時期的舊臣平反,也不僅僅是停止了大規模用兵的策略,明仁宗朱高熾最為大膽的舉措,是他繼位之後,準備要遷都。雖然法理上明代是三京制,順天府、應天府和鳳陽都是都城,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只有皇帝所在的都城才是真的都城,有明一朝,雖然南京六部健全,一切都遵照北京規制,但是實際上除了南京戶部和兵部,其餘各部都是朝廷閒散人員安置點。
  • 「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移師南京 展出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朱筱、蔣芳)合成「明」字的雲託「日」「月」紋銀飾件、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南京市博物總館與北京、南京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並於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
  • 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如果永樂皇帝朱棣知道他用盡心思將元朝的氣數鎮壓其下的景山,竟然成為了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的葬身之地,不知有何感想?朱棣將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景山對於他而言,是一個王朝江山永固夢想的開始。當年,朱棣勢如破竹攻下南京,登基為帝,北元勢力依舊在北方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犯境。
  • 京華物語丨閻崇年:故宮六百年,是建築和人的交匯
    朱棣登上皇帝寶座,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帝奪取皇位之後,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就是遷都北京。從此,北京繼元大都之後,又一次成為中國統一皇朝的首都。明朝有16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繼位者建文帝朱允炆,都在南京。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到崇禎帝,共14位皇帝在北京為帝。這是明朝北京皇宮的歷史。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北京的鄉愁,全在地鐵站名裡了
    金天德元年(1149 年),海陵王完顏亮成為金朝第四位皇帝,他主張遷都燕京( 今北京),但遭到大多數官員的反對。為給遷都製造輿論,他在上京栽了200 棵蓮花,都未成活。這裡有何道理?他的親信逢迎道:「自古江南為橘,江北為枳,非種者不能栽,蓋地勢也。上京地寒,唯燕京地暖,可栽蓮。
  • 懷柔的石塘山,為何在明代被列為「禁山」?
    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就是大氣磅礴、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舊稱「紫禁城」。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全面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營繕等概況,讓人們了解和感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 盤點北京熱門古建築——旅遊景點推薦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燕都、幽州、京城、北平等等。作為曾經的天子皇城,北京城遍布極具特色的古建築,可謂每走一步都能踩到文物,每一處古建築講述著精彩的歷史。那麼,北京熱門的古建築景點有哪些比較推薦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明代刀劍最著名的大明永樂劍,今卻成了英國皇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